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篇文章,人物和景物是两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文章的有机主体。少了其中之一,就不能称作文章了,因此景物描写在散文、小说等文中的地位可见一般。鲁迅先生的经典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景物描写别具一格,但很多人也会忽略其价值,本文主要从还原与建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本语境、理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景物描写的内在机理以及提升概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景物描写三个方面来谈此篇散文的景物描写。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景物描写
一、还原与建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本语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选自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根据现在统编的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朝花夕拾》是其名著导读书目之一,和原来的教材相比,新教材把文学名著导读的位置提前了,《朝花夕拾》被安排在第三单元后面,成为语文教材的正式教学内容,并且有“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的读书方法指导以及专题探究提示,如鲁迅的童年。教材的这样安排,对于我们还原与建立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本语境是有重要作用的,因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不同于鲁迅先生那个时代,所以现在的孩子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这样的地方会是乐园?这样的景物会是不可缺少的风景?正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对鲁迅童年生活有所叙述,因此,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和文学名著导读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认识鲁迅成长经历的同时,有助于消除学生与鲁迅先生、与经典的隔膜。还原与建构好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本语境,后续的文本理解就游刃有余了。
二、理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景物描写的内在机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观: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先写百草园,突出“乐园的特点”,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充满颜色和声音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有动有静,详略兼顾,趣味无穷。而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很多束缚,但作者并没有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园戏图”、“读书图”、和“课嬉图”三幅明丽图景的描绘,透出一股亲切和谐的氛围,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下面重点文中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作品第二段文字朴素隽永,描绘形象逼真,状物写景绘声绘色,从选景的奇妙,绘景的有序,到写景的详略得当,各种感觉器官相互作用。语言传神简洁,修辞使用恰到好处等几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首先这段文字巧妙抓住景物特征。我们都知道,想要记住一个事物,就是记住这个事物的特征。作者所选取的菜畦等景物,都是我们平常人容易忽视的,但是儿童们却视它们为生命、为好友,这些景物都有鲜明的特点,都有神奇的色彩,都有旺盛的生命力,他們共同组成了一个色彩缤纷、生机盎然、其乐无穷的百草园。因为在这里,活跃着一颗童心,洋溢着一股童趣。其次这段景物描写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相互作用,有条不地绘景。百草园里的这些景物,虽然多而杂,但作者并不是毫无章法地把它们罗列在一起,而是生动有序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用两个“不必说”写散景,再用“单是……就……”突出“泥墙根”周围之景,即“由散到聚”。深层次说,就是“不必说”一句写静物,由低处到高处;“也不必说”一句动物,由高处到地处,“单是”一句先写动景,再写静景。整个第二自然段,写景序列有度,变化多姿。有视觉、听觉、嗅觉景物等。最后这段文字详略得当。百草园的景物有好多种类,既有植物,也有小动物;有在天上飞的,也有地上爬的,还有埋在地下的。鲁迅先生在描绘这幅景物时,详略安排得当,写散景较略,而“泥墙根”部分较详,“不必说”一笔带过,而“也不必说”刻画动作和姿态较详;写动物较略,但又突出斑蝥而略叙蜈蚣;略写木莲和覆盆子,而详写何首乌,这些都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幻想特征,读来富有情趣。在了解这篇散文文化语境的基础上,对文章第二自然段景物描写分析后,可以看到这段文字对于表达童心中的景,童趣中的情有着重要意义。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联系前文的景物描写,再来思考鲁迅先生为何在这里突然发出这样的感叹就清晰得多了,因为一个十岁左右的“我”,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充满兴趣,但是不得不离开这充满好奇的乐园了,所以说这段景物描写是文中的神来之笔。
三、提升概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景物描写
典型的文学形象不是单纯的“这个”,而是“这类”,具有“类”的作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我们也可以提升概括到一类景物描写的学习,如与萧红《呼兰河传》相联系,《呼兰河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都不结,一朵谎花都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涨到天上去,也没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双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写了倭瓜、黄瓜、玉米、蝴蝶,为什么萧红能把菜园里常见的景物写得如此生动呢?答案就是萧红和鲁迅一样,鲁迅对百草园充满了感情,萧红也对菜园充满了同样的感情,将自己的自由活泼的天性寄托在菜园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才能这样不同寻常,才能成为经典。并且这段文字也正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中的那段景物描写一样,并不是简单地排列这些事物,倭瓜重点在于愿意和爬;黄瓜侧重点在于结,随心所欲;玉米强调的是高;蝴蝶侧重点在于飞的方向,最后落脚点在空中。萧红用最普通的事物、最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最精彩的画面。因此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景物描写的学习,鲁迅先生教会我们的对大自然细致而独到的观察,对自然景物充满的真挚情感可以拓展到一类文章景物描写的学习的。
景物是我们生活、生存的背景,日常生活中我们和它不离不弃,在语文学习中景物描写更是文章的生命,在学习自然景物描写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鉴赏技巧,还是我们感悟大自然和陶冶心灵的一剂良药。
参考文献:
[1]温儒敏主编:《义务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版。
[2]萧红:《呼兰河传》,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版。
[3]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中华书局2014版。
[4]臧岚:《浅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景物描写技巧》,江苏: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4月。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景物描写
一、还原与建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本语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选自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根据现在统编的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朝花夕拾》是其名著导读书目之一,和原来的教材相比,新教材把文学名著导读的位置提前了,《朝花夕拾》被安排在第三单元后面,成为语文教材的正式教学内容,并且有“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的读书方法指导以及专题探究提示,如鲁迅的童年。教材的这样安排,对于我们还原与建立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本语境是有重要作用的,因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不同于鲁迅先生那个时代,所以现在的孩子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这样的地方会是乐园?这样的景物会是不可缺少的风景?正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对鲁迅童年生活有所叙述,因此,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和文学名著导读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认识鲁迅成长经历的同时,有助于消除学生与鲁迅先生、与经典的隔膜。还原与建构好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本语境,后续的文本理解就游刃有余了。
二、理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景物描写的内在机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观: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先写百草园,突出“乐园的特点”,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充满颜色和声音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有动有静,详略兼顾,趣味无穷。而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很多束缚,但作者并没有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园戏图”、“读书图”、和“课嬉图”三幅明丽图景的描绘,透出一股亲切和谐的氛围,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下面重点文中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作品第二段文字朴素隽永,描绘形象逼真,状物写景绘声绘色,从选景的奇妙,绘景的有序,到写景的详略得当,各种感觉器官相互作用。语言传神简洁,修辞使用恰到好处等几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首先这段文字巧妙抓住景物特征。我们都知道,想要记住一个事物,就是记住这个事物的特征。作者所选取的菜畦等景物,都是我们平常人容易忽视的,但是儿童们却视它们为生命、为好友,这些景物都有鲜明的特点,都有神奇的色彩,都有旺盛的生命力,他們共同组成了一个色彩缤纷、生机盎然、其乐无穷的百草园。因为在这里,活跃着一颗童心,洋溢着一股童趣。其次这段景物描写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相互作用,有条不地绘景。百草园里的这些景物,虽然多而杂,但作者并不是毫无章法地把它们罗列在一起,而是生动有序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用两个“不必说”写散景,再用“单是……就……”突出“泥墙根”周围之景,即“由散到聚”。深层次说,就是“不必说”一句写静物,由低处到高处;“也不必说”一句动物,由高处到地处,“单是”一句先写动景,再写静景。整个第二自然段,写景序列有度,变化多姿。有视觉、听觉、嗅觉景物等。最后这段文字详略得当。百草园的景物有好多种类,既有植物,也有小动物;有在天上飞的,也有地上爬的,还有埋在地下的。鲁迅先生在描绘这幅景物时,详略安排得当,写散景较略,而“泥墙根”部分较详,“不必说”一笔带过,而“也不必说”刻画动作和姿态较详;写动物较略,但又突出斑蝥而略叙蜈蚣;略写木莲和覆盆子,而详写何首乌,这些都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幻想特征,读来富有情趣。在了解这篇散文文化语境的基础上,对文章第二自然段景物描写分析后,可以看到这段文字对于表达童心中的景,童趣中的情有着重要意义。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联系前文的景物描写,再来思考鲁迅先生为何在这里突然发出这样的感叹就清晰得多了,因为一个十岁左右的“我”,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充满兴趣,但是不得不离开这充满好奇的乐园了,所以说这段景物描写是文中的神来之笔。
三、提升概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景物描写
典型的文学形象不是单纯的“这个”,而是“这类”,具有“类”的作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我们也可以提升概括到一类景物描写的学习,如与萧红《呼兰河传》相联系,《呼兰河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都不结,一朵谎花都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涨到天上去,也没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双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写了倭瓜、黄瓜、玉米、蝴蝶,为什么萧红能把菜园里常见的景物写得如此生动呢?答案就是萧红和鲁迅一样,鲁迅对百草园充满了感情,萧红也对菜园充满了同样的感情,将自己的自由活泼的天性寄托在菜园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才能这样不同寻常,才能成为经典。并且这段文字也正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中的那段景物描写一样,并不是简单地排列这些事物,倭瓜重点在于愿意和爬;黄瓜侧重点在于结,随心所欲;玉米强调的是高;蝴蝶侧重点在于飞的方向,最后落脚点在空中。萧红用最普通的事物、最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最精彩的画面。因此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景物描写的学习,鲁迅先生教会我们的对大自然细致而独到的观察,对自然景物充满的真挚情感可以拓展到一类文章景物描写的学习的。
景物是我们生活、生存的背景,日常生活中我们和它不离不弃,在语文学习中景物描写更是文章的生命,在学习自然景物描写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鉴赏技巧,还是我们感悟大自然和陶冶心灵的一剂良药。
参考文献:
[1]温儒敏主编:《义务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版。
[2]萧红:《呼兰河传》,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版。
[3]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中华书局2014版。
[4]臧岚:《浅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景物描写技巧》,江苏: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