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走访调查,对“蔡李佛”早期发展与传播进行深入探讨,揭示出:“反清”思想是“蔡李佛”形成、发展和传播的原动力,禁烟运动和第一次鸦片战争为“蔡李佛”快速发展和传播提供良好的契机,而太平天国运动和广东天地会起义是推动了“蔡李佛”拳走向境外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蔡李佛早期发展传播
“蔡李佛”拳派始创于1836年,它传承于少林,创设于岭南,在历经170多年发展和传播中不断创新和完善,是留传至今最系统和最科学的南拳门派。“蔡李佛”风行粤、港、澳,遍及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蔡李佛”功夫总会,海内外弟子达300多万人,在世界武术界享有极高的盛誉,其国际化影响也是其它传统武术派系所无法比拟的。对“蔡李佛”拳早期的历史与传播进行探索,为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扩大其境内外影响提供理论参考。
一、“蔡李佛”早期的反清活动
陈享的三恩师陈远护、李友山、蔡福均是洪门(天地会)中人。在20多年的求师拜艺期间,耳濡目染,深受恩师“反清复明”思想熏陶,并秘密加入了天地会,为珠三角地区洪门主要组织者。为完成恩师“反清”之大业,先后秘密组织建立了“反清同盟”,参与了广东天地会起义和太平天国起义。可以说,
“反清复明”是陈享创编“蔡李佛”拳并使其早期得到快速发展的源动力。
1.“蔡李佛”与“天地会”
天地会又称洪门,是晚清最大的“反清复明”组织。他为承恩师“反清”大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于两广等地创建了40多家“蔡李佛”武馆,门徒数千,为“反清复明”积蓄力量。从“蔡李佛”拳套路招式椿礼诗诀“魁星踢斗反天乎,大鹏展翅清名留。供拜五湖复四海,日月拱照明当头。”每句第5个字不难看出“反清复明”是“蔡李佛”门派早期的目标和高扬的旗帜。陈享一边弘扬少林武术,广纳贤才,为“天地会”积蓄力量。一边传播“反清复明”思想,秘密从事反清活动。
2.“蔡李佛”与“反清同盟”
陈享故里新会京梅,西临古兜山,是珠江三角洲有名的贼寇聚居之地。晚清,各地反清志士也来此聚集。陈百竹、洪仁坤、冯云山三人先世原籍东江客家,落籍花县世代务农,家境小康,十载寒窗攻经史,自负,取青紫如拾芥,拒贿考官,屡试不第,客途偶聚,志趣相投,共结兰谱,结伴寻幽探胜,经古兜山,杀贼酋遂落草,为患五邑,打家劫舍,绑票打单勒收行水”。1835年,他们下书京梅乡借纹银千两于观音宝诞之日派二人送往山寨。众乡亲无奈,推陈享及其首徒龙子才前往。陈享不负众望,以技德服人,被众人推为山寨之首,在陈享的倡导和组织下建立了秘密的“反清同盟”组织,为后来的反清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蔡李佛”与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早期运动与“蔡李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广西各地“蔡李佛”武馆是太平天国早期运动骨干的主要来源,反之,太平天国运动也推动了“蔡李佛”的发展和传播。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广西柳州“蔡李佛”弟子李白由,李文明、杀土豪李玉马。为躲避通缉,前往金田投奔其师冯云山。洪秀全得二李双虎将,起义之心更加坚定。经过多年的精心组织策划,洪秀全见时机成熟,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1)1月1日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揭竿而起,发动了史无前例,历时14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在“蔡李佛”弟子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的影响下,广西浔州、柳州、南宁、桂林、桂平等蔡李佛武馆弟子纷纷加入太平军,成为太平天国运动早期的骨干力量,“蔡李佛”拳成为太平军日常操练的主要内容。
二、“蔡李佛”与“禁烟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陈享创立“蔡李佛”门虽以“反清复明”为旗帜,以“光复少林”为宗旨,但在“禁烟运动”、
“鸦片战争”等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他却义无返顾,率弟子助清灭洋,表现出一个爱国民族英雄的本色。清道光十八至二十年间(1838—1840),在陈尊三推荐和林则徐的邀请下,陈享义不容辞,陈享率弟子积极参与的“禁烟运动”和第一次“鸦片战争”既伸张了民族之大义,同时也为“蔡李佛”拳派的生存与发展得到了“合法”之名,为门派的迅速发展和传播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从1840到1842不到2年的时间,在陈享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于两广(广东、广西)等地创建40多家“蔡李佛”武馆,一时间“蔡李佛”如天女散花一样遍布两广大地,门徒数千。
三、“蔡李佛”拳早期境外传播
1856年,“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运动逐步走向衰落,继而彻底失败。陈享被迫逃往香港,辗转南洋哈蒙、明古、吧城等埠,以授拳行医为生。他精湛的拳艺和高超的医术在南洋赢得极佳的声誉。至今,陈享所传授的“铁箭拳”(即“蔡李佛”长拳)在南洋一带广为流传。
四、结论
“蔡李佛”拳作为南拳系中的优秀拳种,其形成及早期发展与晚清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密切相关。“反清复明”是“蔡李佛”拳派形成和早期发展的原动力,陈享的民族大义之举致使“禁烟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为“蔡李佛”拳派的快速发展传播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太平天国运动和广东天地会起义进一步拓展了“蔡李佛”拳派发展的空间,使之流向境外。因此,梳理“蔡李佛”早期发展历史,对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扩大其境内外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何中军)
关键词:蔡李佛早期发展传播
“蔡李佛”拳派始创于1836年,它传承于少林,创设于岭南,在历经170多年发展和传播中不断创新和完善,是留传至今最系统和最科学的南拳门派。“蔡李佛”风行粤、港、澳,遍及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蔡李佛”功夫总会,海内外弟子达300多万人,在世界武术界享有极高的盛誉,其国际化影响也是其它传统武术派系所无法比拟的。对“蔡李佛”拳早期的历史与传播进行探索,为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扩大其境内外影响提供理论参考。
一、“蔡李佛”早期的反清活动
陈享的三恩师陈远护、李友山、蔡福均是洪门(天地会)中人。在20多年的求师拜艺期间,耳濡目染,深受恩师“反清复明”思想熏陶,并秘密加入了天地会,为珠三角地区洪门主要组织者。为完成恩师“反清”之大业,先后秘密组织建立了“反清同盟”,参与了广东天地会起义和太平天国起义。可以说,
“反清复明”是陈享创编“蔡李佛”拳并使其早期得到快速发展的源动力。
1.“蔡李佛”与“天地会”
天地会又称洪门,是晚清最大的“反清复明”组织。他为承恩师“反清”大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于两广等地创建了40多家“蔡李佛”武馆,门徒数千,为“反清复明”积蓄力量。从“蔡李佛”拳套路招式椿礼诗诀“魁星踢斗反天乎,大鹏展翅清名留。供拜五湖复四海,日月拱照明当头。”每句第5个字不难看出“反清复明”是“蔡李佛”门派早期的目标和高扬的旗帜。陈享一边弘扬少林武术,广纳贤才,为“天地会”积蓄力量。一边传播“反清复明”思想,秘密从事反清活动。
2.“蔡李佛”与“反清同盟”
陈享故里新会京梅,西临古兜山,是珠江三角洲有名的贼寇聚居之地。晚清,各地反清志士也来此聚集。陈百竹、洪仁坤、冯云山三人先世原籍东江客家,落籍花县世代务农,家境小康,十载寒窗攻经史,自负,取青紫如拾芥,拒贿考官,屡试不第,客途偶聚,志趣相投,共结兰谱,结伴寻幽探胜,经古兜山,杀贼酋遂落草,为患五邑,打家劫舍,绑票打单勒收行水”。1835年,他们下书京梅乡借纹银千两于观音宝诞之日派二人送往山寨。众乡亲无奈,推陈享及其首徒龙子才前往。陈享不负众望,以技德服人,被众人推为山寨之首,在陈享的倡导和组织下建立了秘密的“反清同盟”组织,为后来的反清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蔡李佛”与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早期运动与“蔡李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广西各地“蔡李佛”武馆是太平天国早期运动骨干的主要来源,反之,太平天国运动也推动了“蔡李佛”的发展和传播。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广西柳州“蔡李佛”弟子李白由,李文明、杀土豪李玉马。为躲避通缉,前往金田投奔其师冯云山。洪秀全得二李双虎将,起义之心更加坚定。经过多年的精心组织策划,洪秀全见时机成熟,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1)1月1日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揭竿而起,发动了史无前例,历时14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在“蔡李佛”弟子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的影响下,广西浔州、柳州、南宁、桂林、桂平等蔡李佛武馆弟子纷纷加入太平军,成为太平天国运动早期的骨干力量,“蔡李佛”拳成为太平军日常操练的主要内容。
二、“蔡李佛”与“禁烟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陈享创立“蔡李佛”门虽以“反清复明”为旗帜,以“光复少林”为宗旨,但在“禁烟运动”、
“鸦片战争”等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他却义无返顾,率弟子助清灭洋,表现出一个爱国民族英雄的本色。清道光十八至二十年间(1838—1840),在陈尊三推荐和林则徐的邀请下,陈享义不容辞,陈享率弟子积极参与的“禁烟运动”和第一次“鸦片战争”既伸张了民族之大义,同时也为“蔡李佛”拳派的生存与发展得到了“合法”之名,为门派的迅速发展和传播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从1840到1842不到2年的时间,在陈享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于两广(广东、广西)等地创建40多家“蔡李佛”武馆,一时间“蔡李佛”如天女散花一样遍布两广大地,门徒数千。
三、“蔡李佛”拳早期境外传播
1856年,“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运动逐步走向衰落,继而彻底失败。陈享被迫逃往香港,辗转南洋哈蒙、明古、吧城等埠,以授拳行医为生。他精湛的拳艺和高超的医术在南洋赢得极佳的声誉。至今,陈享所传授的“铁箭拳”(即“蔡李佛”长拳)在南洋一带广为流传。
四、结论
“蔡李佛”拳作为南拳系中的优秀拳种,其形成及早期发展与晚清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密切相关。“反清复明”是“蔡李佛”拳派形成和早期发展的原动力,陈享的民族大义之举致使“禁烟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为“蔡李佛”拳派的快速发展传播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太平天国运动和广东天地会起义进一步拓展了“蔡李佛”拳派发展的空间,使之流向境外。因此,梳理“蔡李佛”早期发展历史,对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扩大其境内外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何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