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圣人”概念的构建与延伸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uceLee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圣人”是古代典籍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其内涵包括道德品质与社会地位两个层面,既可用来指代品德完美之人,亦可用以指代统治者。“圣”本义为聪明通达之人,《道德经》将“圣人”塑造为统治者的完美形象,确定其社会地位的尊崇,《论语》与《孟子》侧重于强调“圣人”德行的完备,《墨子》则拓宽了“圣人”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借助先秦主要典籍的叙述,“圣人”这一概念逐步被确立并完善。
  【关  键  词】《道德经》;《论语》;《墨子》;圣人
  【作者單位】何李,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度国家语委项目(YB125-156)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24.027
  “圣人”是古代典籍中的常见形象之一。例如,韩愈《师说》中有“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将“圣人”视为道德完美之人;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中“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圣人”则用以指代君王。“圣人”已经成为一个与道德或地位的尊崇直接相关的概念,而其内涵的形成,与《道德经》《论语》《墨子》等几部重要的先秦著作密切相关。通过对上述典籍的梳理与辨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圣人”概念的建构过程。
  “圣”字的本义为通晓。《说文》:“圣(聖),通也。”段玉裁注解:“凡一事精通,亦得谓之圣。”顾颉刚在《“圣”“贤”观念和字义的演变》一文中明确指出:从语源学上看,“圣”字之意最初很简单,只是聪明人的意思。可见,最初的“圣”,仅仅只表示聪明,与品德、地位无关。《尚书》中出现“圣”字 22 处,都是指智慧之人。例如,《多方》篇中“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将“圣”与“狂”对举,“圣”指的就是聪明理智之人。《秦誓》“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将“彦”与“圣”并举,均指代有才学的聪慧之士。《诗经》中“圣”字单独使用时共出现7次,既可形容善人,也可修饰恶者;既可以指代君王,或位高权重者,也可以用于描述普通民众。例如,《邶风·凯风》中的“母氏圣善”,“圣”指母亲明白事理;《小雅·十月之交》“皇父孔圣,作都于向”的“圣”字,则充满嘲讽之意,批评周幽王的卿士处事精明,懂得避祸于向都,置君王于不顾;《商颂·长发》“汤降不迟,圣敬日跻”,“圣”指商朝君王成汤的聪慧不断增长;《小雅·小旻》“国虽靡止,或圣或否”,在国家失去法度的情况下,普通民众中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笨,这里的“圣”字就用来形容普通人。
  与“圣”字单独使用的情况不同,“圣人”这一双音节词的外延较小,往往用于指代地位尊崇者。《诗经》中共有两处提到“圣人”:《小雅·巧言》“秩秩大猷,圣人莫之”,指出国家的各类法令制度由圣人来制定;《大雅·桑柔》“维此圣人,瞻言百里”,认为圣人执政必能高瞻远瞩。上述诗句均强调了圣人对国家的影响,不难看出,“圣人”一词,已经初步与较高的社会地位发生了联系。
  一、《道德经》:“圣人”统治者形象的确立
  《道德经》全书共81章,其中有 22 章总计28 次使用了“圣人”一词,反映出老子对“圣人”概念的重视。通过《道德经》的阐述,一个较为完整的“圣人”的概念体系首次被建构起来。何为“圣人”?老子的回答是无为、不争、无伤、不见等,而这些品质均建立在“圣人”,即最高统治者这一前提之上。
  《道德经》直接将“圣人”设定为最高统治者,章节中有多处体现了“圣人”政治地位的崇高。例如,第66章“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明确揭示了圣人的地位在民众之上,排序在民众之前。第3章“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指出圣人的责任是治国。《道德经》中还经常可见“圣人”与“百姓”的对举,展示出二者地位的悬殊。如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将“圣人”与“天地”类比,暗含天地生养万物、圣人带领万民之意。第49章“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指出圣人治理天下应收敛欲望,让社会处于混沌之中,当百姓运用自身巧智时,要将其回归到婴童般纯真质朴的状态。
  因为《道德经》里的“圣人”等同于统治者,所以老子对“圣人”的道德要求也就是对最高统治者的道德要求。首先,“圣人”必须“无为”。《道德经》中提到“圣人”的22章里有7章都是在讨论无为,足见老子对这一品质的重视。“无为”并非无所作为、无所事事,而是不对自然与社会规律进行干扰。它只是一种手段和途径,其真正目的是“无不为”。第2章中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指出圣人应该顺应自然,不任意作为,通过这样的手段,其功绩将不会泯灭。第29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圣人的不妄为,会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第47章“(圣人)不为而成”,说明圣人通过“不作为”而获得成功。其次,作为统治者,“圣人”还必须“不争”、“无伤”。“不争”即不与民争利,正如第81章所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聪明的统治者懂得“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道理,与民众共享收获,不但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反而有助于社会整体的共同进步。同时,“圣人”也不能损害民众的利益,如第60章称:“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圣人不危害民众利益,人们才能够安稳生活。此外,“不见”也是“圣人”的特质之一。这在第22章有明确体现: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思想里面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认为正反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正因如此,圣人不对外夸耀功绩,反而彰显出自身的功劳;不自我标榜,反而能够久立于世。
  整体而言,老子在《道德经》中对“圣人”的政治地位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圣人”是肩负社会众生命运的统治者,所以必须具备无为、不争、无伤、不见等基本道德品质。   二、《论语》与《孟子》:“圣人”道德地位的推崇
  《论语》中“圣人”一词共出现4次,同时存在3处用“圣”字指代“圣人”的语句,数量并不多。“圣人”在《论语》中的概念是相当模糊的,并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定义。仅在《雍也》中能够窥见一点孔子对圣人的认识: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子贡向孔子请教“仁”的含义,孔子答道,能够广泛地布施周济众人,这样的人不单单是仁义,更可以称为圣人。在孔子心目中,圣人的必要品质之一就是博爱民众。但他同时又说,圣人的这一标准哪怕是尧、舜這样贤明的君王都很难做到。不难得知,《论语》中的“圣人”处于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除此之外,孔子并未言明“圣人”应该具备其他何种品质,也没有解释具体的成圣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论语》非常肯定“圣人”的道德内涵,认为“圣人”是比“君子”更高级的道德存在。例如,《述而》中说:“圣人,吾不得见;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孔子认为自己能够见到君子就已经很满足了,至于圣人,这一生是见不到的。《季氏》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指出君子必须对圣人之言心存敬畏。
  《论语》中的“圣人”不一定是指最高的统治者,但一定是具有完美品德之人。这一观点在儒家另一部代表典籍《孟子》中得到了继承。“圣人”一词在《孟子》一书中出现29 次,而提到的圣人包括尧、舜、禹、后稷、周公、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等,其中既有君主,也有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的贤能之人。这反映出儒家与道家学说的明显差异——圣人并不等同于统治者。孟子同样肯定“圣人”崇高的道德地位。《公孙丑上》中说:“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其类,拔乎其萃”,强调圣人是人类中最优秀者。《离娄》更是强调:“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画方圆必须参照圆规和曲尺,做人必须以圣人为标准,因为圣人达到了道德伦理的最高境界。但与孔子相似的是,孟子对“圣人”应具备的道德内涵也没有给出较为清晰的阐释。《孟子》中提及“圣人”之处虽多,但未见与具体的道德品质直接相关的陈述。
  三、《墨子》:“圣人”概念的拓展
  《墨子》现存53篇,共出现“圣人”一词 49 次。墨子对“圣人”这一概念进行了外延和内涵的拓展:“圣人”可用于指称君王之外的人物,而更为重要的是,墨子赋予了“圣人”较为明确的道德内涵。
  《墨子》中的“圣人”大多数时候是可以与“圣王”互换的概念,指代统治者。例如,《兼爱》中“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等语句,均将圣人视为天下的治理者。《天志》中“使之处上位,立为天子以法也,名之曰圣人”,指出天子是由上天选择任命的,他们也被尊称为圣人。在部分情况下,“圣人”也用以指称辅佐君王、造福人民的贤能之士。例如,《尚贤》里提到伯夷制定法令,大禹治理水患,后稷教人耕作,他们都造福于后世,所以称之为“三圣人”,其中仅大禹为君王。又如《公孟》中将箕子、微子、周公旦归为“天下之圣人”,此三人虽不是最高统治者,但他们尽心辅佐君主,鞠躬尽瘁,因此墨子也将其纳入圣人的行列中。
  不管社会地位如何,墨子谈到的“圣人”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墨家学说里的兼爱、尚贤、尚同、节用等核心主张。
  首先,圣人应当“兼爱”,即无差别地爱所有人,不分亲疏贵贱。因此,《大取》开篇就提到:“天之爱人也,薄于圣人之爱人也”,认为圣人爱人甚于天。《兼爱》中有“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将禁止人与人之间的仇恨、提倡相互友爱当作圣人的责任。
  其次,因为圣人往往是国家的领导者,所以必须“尚贤”,选拔有才之士来协助治理国家。在《墨子》的第一篇《亲士》中,作者就用了非常生动的比喻来形容“尚贤”的重要性:
  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水之源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江河湖海不是一处水源可以形成的,价值千金的狐裘不是一只狐狸的皮毛可以制成的。同样,圣人必须要接纳贤才,才能统领整个国家。
  再次,“尚同”也是墨子对“圣人”的期望之一。所谓“尚同”,即崇尚思想上的统一。百姓的思想应统一于天子,而天子又必须与天统一。《尚同》一文中提到上古始有人民之时,人们的思想是不统一的,所以天下纷乱,人们不能和谐共处。后来上天选定贤才,使其担任各级官员,治理一方。各方官员再统一于天子,这样天下才能安定。“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这便是圣人能够成功治理国家、名垂青史的原因。
  最后,在日常生活方面,“圣人”还需要做到“节用”。这主要体现在《节用》《辞过》《节葬》等篇章。《节用》里称:“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人能够使诸侯国乃至整个天下的财富翻倍,而实现的手段不是通过对外掠夺,而是节省无用的开支。《辞过》中反复强调应在宫室、衣饰、饮食、舟船、蓄私等五个方面加以节制。“凡此五者,圣人之所俭节也,小人之所淫佚也”,上述五方面是否节俭,是区分圣人和小人的准则之一。总体来看,“圣人”无疑是墨家思想中完美的道德典范。
  “圣”本义为聪明,“圣人”的字面意义应为聪明智慧之人。在《诗经》等早期典籍中,“圣人”偶尔被用来指称具有较高社会政治地位的人。这种较为零散的用法在《道德经》中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老子勾勒的圣人形象,其实就是符合道家理想的统治者的形象。而儒家学说的代表作《论语》《孟子》更为强调“圣人”在道德层面的高度,认为“圣人”应是德行完美的典范,但并未对“圣人”的道德内涵进行具体的说明。《墨子》一书则对“圣人”概念进行了拓展:在社会地位上,“圣人”既可指代统治者,也可用于杰出民众;在道德层面上,“圣人”应具备兼爱、尚贤、尚同、节用等美德。随着时间的推移,“圣人”形象就这样在先秦诸子的典籍中逐步被建立并完善起来,成为后世所熟悉的概念。
  |参考文献|
  [1]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M]. 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方勇,陆永品. 庄子诠评[M]. 成都:巴蜀书社,2007.
  [3]墨子[M]. 方勇,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5.
  [4]李泽厚. 论语今读[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5]顾颉刚.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为国内首档亲情观察类综艺节目,《我家那小子》采用“第一现场”真人秀纪实与“第二现场”演播室互动相结合的方式,邀请明星的妈妈或亲密的女性长辈作为点评嘉宾,与演播室主持人一道,共同观看已提前录制好的真人秀,对明星在独居生活过程中的相关行为进行解读和点评,贯彻节目所倡导的“好好去生活”这一理念。随着节目的播出,相关人物和话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榜,在真人秀井喷的当下,该节目赢得了收视和口碑的
期刊
【摘 要】 全球出版产业面临数字化的巨大冲击和挑战。培生集团是全球排名第一的教育出版商,也是数字化发展的佼佼者,其在数字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思路,对包括国内教育出版机构在内的同类型企业都有借鉴意义。  【关 键 词】国外教育出版;培生集团;数字化;启示  【作者单位】徐丽芳,武汉大学数字出版研究所;王心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慧,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 《简单甚好》辑录了丰子恺经典散文四十篇,展现了丰子恺笔下的生活剪影:从蓬头稚子的日常到猫猫狗狗的闲趣,从田间陌上的风景到人海中静观的哲思。看似勾画闲情雅趣,实则抒写人生况味——返璞归真,由繁至简,穿越喧嚣,方能获得快乐人生——简单甚好。文章从极简快乐的人生观、平淡自然的散文语言、禅意的哲思三个层面探讨了该书的艺术特色。  【关 键 词】丰子恺;《简单甚好》;散文艺术;人生况味  【作
期刊
【摘 要】 2018年10月30日,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辞世。一时之间,人们争相缅怀金庸先生其人,也纷纷再议“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其作,足以见得金庸先生及其武侠小说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当年的“金庸热”不仅推动了全民阅读,也带动了出版业的繁荣。金庸武侠小说给精英文学带来一定的冲击力,甚至可谓重构了经典,对大众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 键 词】金庸;全民阅读;大众文化;重构
期刊
【摘 要】 《唐写本唐人选唐诗》抄李白诗43首,通过对勘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发现二者之间的异文不仅体现了写本时代诗歌文本的变异性和流动性,还揭示了在写本时代走向刻本时代的过程中,诗歌文本在社会意识形态、诗歌风格变化、人为去取等作用下发生的规律性变化及原因。  【关 键 词】诗歌文本;改写;艺术化;李白;写本;刻本  【作者单位】段雪璐,武汉大学。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原创绘本市场日益兴盛,经过多年的探索,绘本创作和出版取得了显著成果。文章以在绘本市场发展势头良好的禹田文化传媒为例,重点分析了其绘本市场现状和原创绘本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原创绘本发展提供启示。  【关 键 词】原创绘本;禹田文化传媒;儿童本位;发展策略  【作者单位】王伟,平顶山学院。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2018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82400410443)
期刊
【摘 要】 《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简明中国”系列图书的最新成果,秉承一贯的“史学研究为公众服务”的原则,在科学性和专业性的基础上,凸显通俗性和普及性。该书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指导下,综合了学术界多年的学术研究成果,将中国近代百余年的历程全景式呈现,其中既有清晰的历史脉络,引导读者探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轨迹,又有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细节还原,帮助普通读者更真实地了解历史的前
期刊
【摘 要】 经过2017知识经济元年,2018年,音频知识服务市场进入温和发展期。随着资本和从业者继续涌入,用户付费习惯被培育,各大平台探索新定位,音频内容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和应有的服务本质。知识服务正向知识经济生态模式升级,并朝着应有的轻教育属性蜕变。  【关 键 词】知识付费;知识经济;交付服务;价值网  【作者单位】姜喆,未来之音。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 果戈理作品情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漫游。果戈理作品从“我”的叙述中,让我们看到了迅速变换奇异景象的涅瓦大街;从坚捷特尼科夫的求学和谋职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俄罗斯的学校教育和彼得堡的文职官员;跟随乞乞科夫和赫列斯塔科夫的脚步,我们看到了外省的乡村风貌、各式地主和大小官员……果戈理通过人物的漫游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清晰的俄罗斯,漫游情节不仅是对生命的追寻,更是对民族出路的探寻。  【关 键 词】作
期刊
【摘 要】 约瑟夫·布罗茨基以“俄语诗人”著称,以“伟大的英语散文家”享誉西方世界。文章结合布罗茨基的散文集《小于一》,分析了布罗茨基的诗学主张和美学主张,即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诗歌不仅是诗人自我的拯救者,还有“诗歌拯救文明”“美拯救世界”的意义。与此同时,从《小于一》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布罗茨基之所以形成这种诗学主张和美学主张的原因所在。  【关 键 词】布罗茨基;《小于一》;诗学观;美学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