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部农村地区,条件艰苦的寄宿制学校容纳了相当比例的留守儿童,而这类学校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也最突出。根据对X县的调查,留守儿童的寄宿条件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寄宿条件好的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反之较差。基于此,改善农村寄宿学校办学条件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关键词】农村寄宿学校 留守儿童 办学条件 心理健康
G省X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外出人口众多,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面积建设了农村寄宿学校。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X县小学共106所,其中寄宿学校为79所,小学生数14609人,寄宿生为8940人,寄宿生占到61%;普通初中7所,高中2所,全部为寄宿学校,初中在校生共3803人,寄宿生2691人,占在校生的70.76%,高中生数1875人,寄宿生1457人,占在校生比例达77.71%。
调查中发现,目前X县为数众多的寄宿学校办学条件依然非常滞后,办学质量不容乐观,事实上也并没有对留守儿童群体给予特别的关注,而较差的办学条件直接导致了学生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根据对十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乡镇寄宿学校的调查,这些学校住宿条件普遍较差。宿舍十分拥挤,小学生平均每个寝室住15人左右,而初中一般都在15-30人,有的甚至一个寝室住40人,还有用教室改造的大通铺;由于宿舍空间不足,一般学校都采取2名学生公用1个铺位的办法。乡镇寄宿中学虽然都修了宿舍楼,但大部分宿舍楼内没有厕所,公共厕所都修在宿舍楼外,很多学生起夜上厕所要走很长的夜路,中途得克服黑暗和恐惧,这对于年龄过小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可谓挑战重重。这样的住宿环境实难体现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也很难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甚至某种程度上还会加深他们在校生活的无助。除了住宿环境,这些学校还存在无法配备食堂、澡堂等基本生活设施的情况,即便配备了,卫生条件和设备都非常落后,食堂存在卫生安全隐患,澡堂则大部分时候是摆设。学校的教学、文体和娱乐设施就更为落后,很多学校只有简单的乒乓球台和篮球架,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在课余时间“抢”到球台和球架,大部分寄宿的留守儿童除了常规体育课外,基本没有体育锻炼。
除了硬件设施的不足,寄宿学校在日常管理上也没有给留守儿童群体特殊的关注,缺乏针对性的留守儿童教育。寄宿学校除了教学以外,无非是多了生活这一模块,而在很多校长眼里,生活无非就是吃喝拉撒,将看不见的“心理问题”视为不存在,从而简化学校管理,只注重学业成绩等看得见的指标。由于编制有限,条件艰苦的农村寄校一般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上是由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协同楼管负责,实际操作中,由于教师时间有限,对寄宿学生的生活情况只能偶尔过问。可事实上,大部分初一、初二的中学生还只是十一、二岁的孩子,被突然间“撒手不管”的状态给这些孩子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寄宿学校为了保障学生安全,实行全封闭式管理,让一些性格本来孤僻内向的留守儿童变得更加封闭。
可以说,由于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住宿条件恶劣、生活设施简陋,寄宿在这些学校的留守儿童除了吃喝拉撒、维持生存,根本没有家庭般的温暖和父母般的关爱,寄宿制也就仅止于“寄宿”了。寄宿学校中的孩子大多数半个月或一个月回一次家,有的甚至长期不回家,原因是“家里没啥人,回不回都一样”。这些小孩长期生活在没有父母关爱、老师关怀的环境中,一方面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积压了很多的心理问题。
在被调查的这些条件艰苦的寄校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尤其突出,性格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极端内向者表现为沉默寡言、胆小怕事,师生间交流非常困难,课外活动很少跟同学一起玩,上课经常走神;极端外向者则整日躁动不安,经常惹是生非,日常生活学习中往往有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捣蛋”行为,与同学关系紧张,且不服管教,喜欢与老师唱反调,遇到严厉的老师强力压制时,他们会出现摔桌凳、撕书、逃学等极端行为,老师跟这类学生沟通同样非常困难,最后索性不管,放任自流。调查中还发现,越是条件艰苦的学校,学生逃学事件的发生率越高,访谈中有老师提及以往几起孤僻留守儿童逃学和出走事件时说道:“这些孩子平时不怎么说话,看上去很乖的样子,没想到他们会逃学”;其实,这是老师长期没有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状况所导致的后果,这些孩子在学校经常遭老师数落,在家又得不到关心,从而产生厌学甚至厌世的心理,对学校生活环境的恐惧和抵触促成了他们的逃学行为。
相比较而言,条件较好的寄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不突出。根据笔者对X县一所条件较好的寄宿学校的调查,该校为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容纳住校生3000多人,占全县寄宿生总数的近25%,学校的宿舍楼均按照大学的标准建设,宿舍8人一间,带独卫,学校配有公共澡堂,可保证学生半个月洗一次澡,建有标准化的食堂、体育馆、图书馆,每个班级都配有男女两名生活教师。调查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学生积极乐观的整体风貌,据老师和校长介绍,该校10年内没有发生过一起学生逃学和出走事件。
寄宿学校的建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就学问题,从目前来看,要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上的缺憾和保证他们公平接受教育,农村寄宿学校仍然不失为最佳选择。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农村寄宿学校不是收容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尤其是寄宿条件)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紧密相关,好的办学条件可以发挥教师所不能及的教育功效,差的办学条件则可能是对留守儿童脆弱心灵变本加厉的伤害。因此,加大寄宿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非常重要,建议在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时,考虑单独为寄宿学校制定基本办学条件的标准,将“寄宿”作为主要因素纳入学校经费分配的指标体系中,确保资金分配时充分考虑寄宿学校的特别需求;学校在使用办学经费时也要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发展需求,以改善农村寄宿学生生活和学习条件为主要考量,改造住宿环境,改善卫生水平,建设基础生活设施,配备配足教学器材,将农村寄宿学校打造成留守儿童的乐园。
【关键词】农村寄宿学校 留守儿童 办学条件 心理健康
G省X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外出人口众多,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面积建设了农村寄宿学校。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X县小学共106所,其中寄宿学校为79所,小学生数14609人,寄宿生为8940人,寄宿生占到61%;普通初中7所,高中2所,全部为寄宿学校,初中在校生共3803人,寄宿生2691人,占在校生的70.76%,高中生数1875人,寄宿生1457人,占在校生比例达77.71%。
调查中发现,目前X县为数众多的寄宿学校办学条件依然非常滞后,办学质量不容乐观,事实上也并没有对留守儿童群体给予特别的关注,而较差的办学条件直接导致了学生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根据对十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乡镇寄宿学校的调查,这些学校住宿条件普遍较差。宿舍十分拥挤,小学生平均每个寝室住15人左右,而初中一般都在15-30人,有的甚至一个寝室住40人,还有用教室改造的大通铺;由于宿舍空间不足,一般学校都采取2名学生公用1个铺位的办法。乡镇寄宿中学虽然都修了宿舍楼,但大部分宿舍楼内没有厕所,公共厕所都修在宿舍楼外,很多学生起夜上厕所要走很长的夜路,中途得克服黑暗和恐惧,这对于年龄过小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可谓挑战重重。这样的住宿环境实难体现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也很难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甚至某种程度上还会加深他们在校生活的无助。除了住宿环境,这些学校还存在无法配备食堂、澡堂等基本生活设施的情况,即便配备了,卫生条件和设备都非常落后,食堂存在卫生安全隐患,澡堂则大部分时候是摆设。学校的教学、文体和娱乐设施就更为落后,很多学校只有简单的乒乓球台和篮球架,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在课余时间“抢”到球台和球架,大部分寄宿的留守儿童除了常规体育课外,基本没有体育锻炼。
除了硬件设施的不足,寄宿学校在日常管理上也没有给留守儿童群体特殊的关注,缺乏针对性的留守儿童教育。寄宿学校除了教学以外,无非是多了生活这一模块,而在很多校长眼里,生活无非就是吃喝拉撒,将看不见的“心理问题”视为不存在,从而简化学校管理,只注重学业成绩等看得见的指标。由于编制有限,条件艰苦的农村寄校一般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上是由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协同楼管负责,实际操作中,由于教师时间有限,对寄宿学生的生活情况只能偶尔过问。可事实上,大部分初一、初二的中学生还只是十一、二岁的孩子,被突然间“撒手不管”的状态给这些孩子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寄宿学校为了保障学生安全,实行全封闭式管理,让一些性格本来孤僻内向的留守儿童变得更加封闭。
可以说,由于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住宿条件恶劣、生活设施简陋,寄宿在这些学校的留守儿童除了吃喝拉撒、维持生存,根本没有家庭般的温暖和父母般的关爱,寄宿制也就仅止于“寄宿”了。寄宿学校中的孩子大多数半个月或一个月回一次家,有的甚至长期不回家,原因是“家里没啥人,回不回都一样”。这些小孩长期生活在没有父母关爱、老师关怀的环境中,一方面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积压了很多的心理问题。
在被调查的这些条件艰苦的寄校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尤其突出,性格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极端内向者表现为沉默寡言、胆小怕事,师生间交流非常困难,课外活动很少跟同学一起玩,上课经常走神;极端外向者则整日躁动不安,经常惹是生非,日常生活学习中往往有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捣蛋”行为,与同学关系紧张,且不服管教,喜欢与老师唱反调,遇到严厉的老师强力压制时,他们会出现摔桌凳、撕书、逃学等极端行为,老师跟这类学生沟通同样非常困难,最后索性不管,放任自流。调查中还发现,越是条件艰苦的学校,学生逃学事件的发生率越高,访谈中有老师提及以往几起孤僻留守儿童逃学和出走事件时说道:“这些孩子平时不怎么说话,看上去很乖的样子,没想到他们会逃学”;其实,这是老师长期没有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状况所导致的后果,这些孩子在学校经常遭老师数落,在家又得不到关心,从而产生厌学甚至厌世的心理,对学校生活环境的恐惧和抵触促成了他们的逃学行为。
相比较而言,条件较好的寄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不突出。根据笔者对X县一所条件较好的寄宿学校的调查,该校为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容纳住校生3000多人,占全县寄宿生总数的近25%,学校的宿舍楼均按照大学的标准建设,宿舍8人一间,带独卫,学校配有公共澡堂,可保证学生半个月洗一次澡,建有标准化的食堂、体育馆、图书馆,每个班级都配有男女两名生活教师。调查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学生积极乐观的整体风貌,据老师和校长介绍,该校10年内没有发生过一起学生逃学和出走事件。
寄宿学校的建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就学问题,从目前来看,要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上的缺憾和保证他们公平接受教育,农村寄宿学校仍然不失为最佳选择。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农村寄宿学校不是收容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尤其是寄宿条件)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紧密相关,好的办学条件可以发挥教师所不能及的教育功效,差的办学条件则可能是对留守儿童脆弱心灵变本加厉的伤害。因此,加大寄宿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非常重要,建议在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时,考虑单独为寄宿学校制定基本办学条件的标准,将“寄宿”作为主要因素纳入学校经费分配的指标体系中,确保资金分配时充分考虑寄宿学校的特别需求;学校在使用办学经费时也要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发展需求,以改善农村寄宿学生生活和学习条件为主要考量,改造住宿环境,改善卫生水平,建设基础生活设施,配备配足教学器材,将农村寄宿学校打造成留守儿童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