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实验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而随堂实验就是发挥这种作用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为了更好地服务初中科学教学,有的放矢地增设了随堂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随堂实验 初中科学 课堂教学 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10104
科学课堂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而在现阶段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开设的学生分组实验数量有限,学生在科学概念、规律等的学习中仅靠教师的演示实验还不足以获得深刻的认识。所以,为了更好地为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服务,满足学生的动手欲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近几年来,我
有的放矢地
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增设了随堂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下面就初中科学教学中随堂实验的特点及设计进行探讨。
一、随堂实验的特点
1.实验要求灵活。
随堂实验与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不同,随堂实验可以只是一个猜想,一个动作或只是探究步骤的一部分,故实验要求灵活,不追求科学探究的完整性。比如探究“固体传声”的随堂实验,只需让学生用耳朵紧贴桌面,然后用手指轻敲桌面即可体验。
2.实验时间可灵活控制。
在随堂实验中,教师可根据知识的需要灵活控制时间,可以是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如学习摩擦生热时,只需让学生用两手掌心相对紧贴,然后再来回推动手掌几次,不到一分钟手掌心就明显发烫,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摩擦可以生热”这一自然现象。
3.实验器材选取灵活。
随堂实验具有实验器材选取灵活的特点。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需要灵活选取实验器材(如教师的教具、学生的文具以及人体自身等)进行随堂实验。例如,在教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胶头滴管时,学生受到生活习惯的影响,使用时容易出现只用大拇指和食指操作的错误。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利用学生文具即可完成的随堂小实验,如让每位学生拿出一支笔当做胶头滴管,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用手指如何握胶头才能使实验操作最为稳定。
4.组织形式灵活。
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实验内容灵活确定实验组织形式,如可以是单人利用自备的仪器独立完成实验,也可以由同桌两人组成一组,共同完成实验,还可以由前后四人组成一组,讨论完成实验。如研究晶体的熔化过程实验,可以由前后四人组成一组,一人观察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状态变化,一人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并读数,一人记录实验数据,一人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晶体熔化的图像。
二、随堂实验的设计
1.将教材中的部分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实验。
对于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其可见度很低,从而导致学生(特别是后面的学生)很难看得清楚,即使看得到,但由于学生缺少参与意识,往往调动不起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时,我们可以将这些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实验,引导学生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求知识或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再总结得出结论。例如,在讲单质铁的化学性质时,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开展随堂实验,如给每组学生配一根铁丝、一瓶硫酸铜溶液,再让学生用试管取少量硫酸铜溶液,接着将细铁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这样片刻后,学生就能看到铁丝上附着一层光亮的铜。
可见,对于那些操作简单、耗时少、易成功、安全无污染、观察能见度较差的演示实验而言,很有必要将其改为随堂实验。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完成探索任务,增强了学生创造的体验,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2.将教材中的部分学生分组实验改为随堂实验。
教材中所提供的学生分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和测量性实验,一般都安排在新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之后进行,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加上初中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而教师在课堂上则往往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为此,我们可以将课本中的部分学生分组实验改为随堂实验。例如,在学习电路的连接以及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时,在学生学习电路的同时让他们利用手中的实验器材连接实际电路;在学习电流表、电压表的同时让他们在具体的电路中使用电流表、电压表进行测量。每个桌上都有一套仪器,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边看、边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这样,学生既能较快地掌握科学知识,又能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一举两得。
3.将教材中的小实验和一些实验习题改为探究性随堂实验。
例如,对于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可以配合“力的测量”进行探究性随堂实验。又如,对于用纸盒可以将水烧开的小实验、研究能的变化的可乐瓶运动小实验、反复弯折铁丝后弯折处会发烫的实验习题等,都可以配合新课教学作为学生的探究性随堂实验的内容。
除了上述的随堂实验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可根据教材的需要、学生的学习需要自行设计一些随堂实验,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为分析知识难点,设计释疑性的随堂实验。例如,在初中科学教材中对于浮力的方向没有专门的实验直观显示,学生虽能理解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但理解“总是竖直向上的”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随堂实验:将软线的一端用透明胶固定在乒乓球上,线的另一端固定在容器的底部,往容器中灌水,乒乓球浮在水中,此时系着乒乓球的线是竖直的,说明乒乓球受到水的浮力是竖直向上的。将容器倾斜,系乒乓球的线仍然是竖直的,说明乒乓球受到的浮力仍是竖直向上的。向不同方向倾斜容器,会看到线总是竖直的,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通过这一随堂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眼见为实,这样知识难点也就随之而被破解了。 (2)为帮助理解概念规律,设计验证性的随堂实验。例如,在《平面镜》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去探索、发现平面镜所成的像的位置与物体、镜面位置的关系,这样不但增加了理解问题的透彻性、深刻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3)为复习巩固知识,设计深化性的随堂实验。例如,在《大气的压强》的教学中,以“自己会向上爬的试管”这一随堂实验作为结尾,既新奇有趣,又能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回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在解释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4)为解答习题知识,设计应用性的随堂实验。例如,在学习电功率之后,习题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题目:两只分别标有“PZ220-100W”与“PZ220-40W”字样的灯泡,串联后接在照明电路中时,哪只灯泡更亮?学生总会认为是标有“PZ220-100W”的灯泡更亮。对于学生这种由于想当然而导致错误的情况,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取用这两种型号的灯泡各一只进行随堂实验,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真实的结果,由此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式,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灯泡的亮暗决定于实际功率”这一知识点。
不过,教师在增设随堂实验时,必须要注意实验的可行性。随堂实验的设计还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只要设计安排得合理,我相信随堂实验对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都是大有裨益的。
综上可知,随堂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不仅是一种实验技术手段,更是“教师引导和学生自我探索相结合”的全新的教学模式的载体。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应用随堂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又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的教学理念。
[ 参 考 文 献 ]
[1]夏伟娟.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2).
[2]彭玉华.高中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衔接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3]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陈志伟,贾秀英编著.中学科学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5]杨青云主编.新课程新实验初中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关键词]随堂实验 初中科学 课堂教学 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10104
科学课堂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而在现阶段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开设的学生分组实验数量有限,学生在科学概念、规律等的学习中仅靠教师的演示实验还不足以获得深刻的认识。所以,为了更好地为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服务,满足学生的动手欲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近几年来,我
有的放矢地
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增设了随堂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下面就初中科学教学中随堂实验的特点及设计进行探讨。
一、随堂实验的特点
1.实验要求灵活。
随堂实验与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不同,随堂实验可以只是一个猜想,一个动作或只是探究步骤的一部分,故实验要求灵活,不追求科学探究的完整性。比如探究“固体传声”的随堂实验,只需让学生用耳朵紧贴桌面,然后用手指轻敲桌面即可体验。
2.实验时间可灵活控制。
在随堂实验中,教师可根据知识的需要灵活控制时间,可以是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如学习摩擦生热时,只需让学生用两手掌心相对紧贴,然后再来回推动手掌几次,不到一分钟手掌心就明显发烫,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摩擦可以生热”这一自然现象。
3.实验器材选取灵活。
随堂实验具有实验器材选取灵活的特点。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需要灵活选取实验器材(如教师的教具、学生的文具以及人体自身等)进行随堂实验。例如,在教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胶头滴管时,学生受到生活习惯的影响,使用时容易出现只用大拇指和食指操作的错误。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利用学生文具即可完成的随堂小实验,如让每位学生拿出一支笔当做胶头滴管,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用手指如何握胶头才能使实验操作最为稳定。
4.组织形式灵活。
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实验内容灵活确定实验组织形式,如可以是单人利用自备的仪器独立完成实验,也可以由同桌两人组成一组,共同完成实验,还可以由前后四人组成一组,讨论完成实验。如研究晶体的熔化过程实验,可以由前后四人组成一组,一人观察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状态变化,一人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并读数,一人记录实验数据,一人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晶体熔化的图像。
二、随堂实验的设计
1.将教材中的部分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实验。
对于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其可见度很低,从而导致学生(特别是后面的学生)很难看得清楚,即使看得到,但由于学生缺少参与意识,往往调动不起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时,我们可以将这些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实验,引导学生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求知识或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再总结得出结论。例如,在讲单质铁的化学性质时,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开展随堂实验,如给每组学生配一根铁丝、一瓶硫酸铜溶液,再让学生用试管取少量硫酸铜溶液,接着将细铁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这样片刻后,学生就能看到铁丝上附着一层光亮的铜。
可见,对于那些操作简单、耗时少、易成功、安全无污染、观察能见度较差的演示实验而言,很有必要将其改为随堂实验。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完成探索任务,增强了学生创造的体验,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2.将教材中的部分学生分组实验改为随堂实验。
教材中所提供的学生分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和测量性实验,一般都安排在新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之后进行,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加上初中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而教师在课堂上则往往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为此,我们可以将课本中的部分学生分组实验改为随堂实验。例如,在学习电路的连接以及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时,在学生学习电路的同时让他们利用手中的实验器材连接实际电路;在学习电流表、电压表的同时让他们在具体的电路中使用电流表、电压表进行测量。每个桌上都有一套仪器,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边看、边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这样,学生既能较快地掌握科学知识,又能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一举两得。
3.将教材中的小实验和一些实验习题改为探究性随堂实验。
例如,对于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可以配合“力的测量”进行探究性随堂实验。又如,对于用纸盒可以将水烧开的小实验、研究能的变化的可乐瓶运动小实验、反复弯折铁丝后弯折处会发烫的实验习题等,都可以配合新课教学作为学生的探究性随堂实验的内容。
除了上述的随堂实验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可根据教材的需要、学生的学习需要自行设计一些随堂实验,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为分析知识难点,设计释疑性的随堂实验。例如,在初中科学教材中对于浮力的方向没有专门的实验直观显示,学生虽能理解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但理解“总是竖直向上的”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随堂实验:将软线的一端用透明胶固定在乒乓球上,线的另一端固定在容器的底部,往容器中灌水,乒乓球浮在水中,此时系着乒乓球的线是竖直的,说明乒乓球受到水的浮力是竖直向上的。将容器倾斜,系乒乓球的线仍然是竖直的,说明乒乓球受到的浮力仍是竖直向上的。向不同方向倾斜容器,会看到线总是竖直的,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通过这一随堂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眼见为实,这样知识难点也就随之而被破解了。 (2)为帮助理解概念规律,设计验证性的随堂实验。例如,在《平面镜》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去探索、发现平面镜所成的像的位置与物体、镜面位置的关系,这样不但增加了理解问题的透彻性、深刻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3)为复习巩固知识,设计深化性的随堂实验。例如,在《大气的压强》的教学中,以“自己会向上爬的试管”这一随堂实验作为结尾,既新奇有趣,又能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回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在解释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4)为解答习题知识,设计应用性的随堂实验。例如,在学习电功率之后,习题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题目:两只分别标有“PZ220-100W”与“PZ220-40W”字样的灯泡,串联后接在照明电路中时,哪只灯泡更亮?学生总会认为是标有“PZ220-100W”的灯泡更亮。对于学生这种由于想当然而导致错误的情况,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取用这两种型号的灯泡各一只进行随堂实验,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真实的结果,由此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式,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灯泡的亮暗决定于实际功率”这一知识点。
不过,教师在增设随堂实验时,必须要注意实验的可行性。随堂实验的设计还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只要设计安排得合理,我相信随堂实验对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都是大有裨益的。
综上可知,随堂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不仅是一种实验技术手段,更是“教师引导和学生自我探索相结合”的全新的教学模式的载体。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应用随堂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又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的教学理念。
[ 参 考 文 献 ]
[1]夏伟娟.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2).
[2]彭玉华.高中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衔接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3]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陈志伟,贾秀英编著.中学科学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5]杨青云主编.新课程新实验初中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