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南省海口综合保税区升格为开放层次更高的特殊经济区域,要实现其转型快速发展,必须依托金融的有力支持。本文在分析海南省海口综合保税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机构体系、融资方式和金融创新等方面剖析金融对其经济发展支持中存在的不足和原因,并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提出金融支持海口综合保税区发展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综合保税区;金融支持;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12-0029-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2.07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然而,由于金融介入程度低,金融支持力度远未达到海口保税区的发展要求,致使海南省海口保税区多年来发展后劲不足,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功能没有得以真正发挥。本文回顾海口保税区十多年建设发展的轨迹,反思金融支持乏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海口保税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教训,从现代金融发展趋势和建设国际旅游岛视角探讨金融支持海口综合保税区发展的一些思路和措施。
一、海口综合保税区概况
海口综合保税区的前身海口保税区是1992年10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建区以来,先后引进了海马汽车、韩国三星光电子、金盘电气、中和药业等一批中外工业企业,形成了以生物制药、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和机电加工为支柱的四大产业,促进了海口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带动了海口市产业结构调整。2009年末,海口保税区工业总产值53.6亿元、利润总额10亿元、工商税收6.8亿元,分别占同期海口市比重的39.5%、15.1%和9.6%①。2008年1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海口保税区升格为政策更加完善、管理更加规范的综合保税区,这是我国继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天津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之后的第四个综合保税区。
海口综合保税区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空间广阔。海口综合保税区于2009年迁移至海口马村港面积为50平方公里的海南省老城经济开发区内,其北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处于珠三角经济带和环北部湾经济圈的交汇点。从国际地理来看,其位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心地带,所依托的马村港口是东北亚到西南亚国际海运航道的枢纽点。目前,海口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1.93平方公里,根据国务院批复,海口综合保税区在建设用地饱和后还可根据需求申请扩大区域面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海口综合保税区功能齐全完善,开放层次最高。海口综合保税区功能包括仓储物流、对外贸易、国际采购、分销配送、国际中转、售后服务、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和制造、口岸作业等9项,此外还叠加了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相关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便捷的“内陆保税港区”。
根据规划目标,海口综合保税区将建成与国际市场接轨,实现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和投资经营自由、高度开放的具有海南省资源特色的以民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型综合保税区。预计海口综合保税区2010年末封关运作后将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助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辐射琼北经济圈、带动海南省经济发展[1]。
二、金融对海口综合保税区经济发展的支持现状
(一)金融机构缺位
目前,海口综合保税区内没有一家金融分支机构。海口综合保税区迁址至距离海南省海口市区30公里的老城经济开发区后,区内企业往返海口市区办理业务的成本明显增大,金融服务不便利的问题进一步显现。据了解,目前只有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有意向派出支行级机构进驻综合保税区,仅经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收付汇和国际结算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等服务缺失。这种服务层次低、业务权限小,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弱的机构布局以及多元化金融机构、多层次金融服务缺失的格局,客观上限制了海口综合保税区经济发展。
(二)融资渠道单一
目前在海口综合保税区的融资结构中,国内贷款和外资约占2/3,国家预算资金微乎其微,很大一部分依靠自筹资金。根据规划,保税区资金缺口很大。一是基础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配套要求高;二是保税区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需要采用先进技术设备。保税区政策上优惠不足,吸引外资方式手段落后,外资总量很小。截止2009年末,三资企业仅22家,占区内企业总数的13.5%,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合计19.5亿元,占投资总额40.3%,与天津、苏州等综合保税区外资企业投资额占比达80%的比例相比差距甚大①。另外,保税区资本市场及中介组织功能短缺,企业重组并购缺乏相应的产权评估交易机制、专业化的资本运作中介机构和金融资本介入,资源要素流动重组的功能微弱,大量分散的社会资金因缺乏直接投资渠道和工具无法转化成股权,形不成资本聚集。
(三)金融创新产品稀少,金融服务不到位
设在海口综合保税区区外的银行机构为区内企业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主要以存贷款、国际结算和结售汇为主,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稀缺。一是企业可选择的融资工具基本局限在贷款和票据方面,融资租赁、信托贷款以及产业投资基金等融资工具发展比较滞后;二是贷款模式更多地局限于以不动产为抵押的信贷产品,产业链企业互保、仓单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新型金融产品尚处于空白;三是中间业务发展滞后,区内企业所需的财务管理和投资、融资信息等服务难以得到满足,资产证券化以及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等新型业务品种还有待拓展;四是缺乏适应保税区建设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五是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缺乏,如目前区内外汇衍生品主要局限于少量远期结售汇交易,难于满足企业经营避险要求。
三、金融支持海口综合保税区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在金融支持海口综合保税区发展的理念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本着科学、谨慎、风险可控原则,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把综合保税区金融发展作为推进海口市金融总体发展战略的重点,建立与海口综合保税区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相适应的金融发展体制,实现海口综合保税区与海口市主城区间金融的合理布局和良性互动[2]。在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金融业综合经营、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外汇管理政策、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大胆地进行改革试验,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形成多层次融资体系和方便快捷的金融支持体系,为加快海口综合保税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3]。
(一)完善金融体系,夯实金融服务主体组织基础
1.设置银行机构。鼓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在保税区增设分支机构;组建地方商业银行,允许和鼓励外国及港、澳、台资金入股地方商业银行;放宽银行机构包括外国及港、澳、台资银行机构落户保税区的审批条件,为保税区建设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
2.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鼓励各类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金融咨询公司等进驻保税区;鼓励省内外大企业集团发起、参股或控股等多种方式参与省内金融业改革与创新,通过银企合作方式在保税区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与银行机构共同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二)引入多种融资方式,突破资金瓶颈
海口综合保税区土地开发、基础建设、企业初始创业的启动资本和发展的后续资本仅靠企业自身积累和政府投入是不够的,必须在政策上采取有力措施以吸引各类资本的投入。要依托保税区投资项目特点、产业发展策略,通过传统金融工具的拓展、国际创新金融工具的引进和新式金融工具的开发,弥补保税区的资金缺口[4]。
1.充分发挥传统融资模式作用。一是利用银团贷款,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满足保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区开发的资金需求;二是开展项目融资,充分利用资源开发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制造业项目未来的预期现金流,开展BOT、ABS和TOT等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项目融资方式;三是鼓励金融租赁,支持金融租赁公司入驻,为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客户提供专业的金融租赁产品及服务。
2.丰富资金引入方式。一是在引进外资方式上不断创新。海口综合保税区有良好的吸引外资的基础,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在吸引外资方面的优惠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会越来越小,必须在FDI、FPI和OFI等方式上要不断推陈出新。二是吸引战略投资者投资。战略投资者作为一种长期的投资合作关系,可以为保税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来源。三是积极吸引股权投资基金。保税区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同时拥有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对股权投资基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应不断完善服务于各类投资基金的市场功能及运行机制,积极引导各类股权基金投资。四是鼓励和允许民间资本如证券私募基金、产业私募基金、风险私募基金以各种方式进入保税区,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型产业快速发展。五是积极发展银行票据融资创新。提供相应的融资便利,实现企业营运资金的良性快速周转。六是引导企业选择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融资工具。对于生产周期长、金额大的出口产品,可选择贸易信贷、打包贷款;对于付款期较长的大金额出口产品,则可选择保付代理、福费廷(包买票据)等。七是积极寻求发行企业债券及扶持区内企业上市。吸引国内保险公司和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投入,改变单纯依靠财政和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八是运用资产证券化和经营租赁等金融工具,逐步盘活变现大规模财政性投资形成的各类存量资产。
同时,要完善保税区投融资补偿政策和公共产品价格政策,充分发挥贷款贴息、保费补贴、回购等财政杠杆的作用,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开发建设,形成 “政府引导、社会多元化参与”的投融资格局。
(三)推广和创新金融产品,提供便利服务
海口综合保税区顺利封关运作后,各类资金的存量将大幅提高,同时区内对投融资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急需提升金融创新能力,提高市场对金融资源的配置作用。必须结合保税区发展规划和产业特点,用好用活《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赋予的优惠政策,推广和创新金融产品,为高新技术、物流产业,海洋化工、石油化工企业以及风险投资型企业提供全面配套的金融服务。
1.推动开展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交易。2010年上半年,海南省远期结售汇交易量仅为1.8亿美元,不足即期结售汇交易量的十分之一,仅占货物贸易8%①,拓展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有很大空间。因此,应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区内进出口企业的远期结售汇交易和掉期交易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交易,创新人民币与外汇间及外汇与外汇间的期货、期权及互换交易。
2.加快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2010年上半年,海南炼化在海南省使用12亿人民币,折1.8亿美元作为进口原油预付货款支付给香港供货方,节省了汇兑成本,为保税区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积累了经验。海南省对香港、新加坡、越南和台湾进口支付10.2亿美元,出口收入1.6亿美元,这四个国家(地区)较容易接受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具有很大的潜力。海南省服务贸易对外支出2.7亿美元②,在服务贸易项下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也有很大空间,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示范效应,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保税区跨境人民币结算工作全面开展。
3.积极参与海外人民币贷款业务试点。目前,海南省已开展海外人民币贷款业务。如2010年上半年,由海南椰岛担保,国家开发银行海南省分行向其子公司老挝椰岛发放了1200万人民币贷款。应鼓励区内企业根据产业特点和发展战略,积极参与海外人民币贷款业务试点。
4.探索创建离岸金融业务模式。结合海南作为岛屿小型经济体,开展离岸金融业务风险可控性的优势,可在保税区开展“内外分离、适度渗透”的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在具体运作上:一是扩大离岸金融业务的主体。除了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南洋商业银行三家银行外,允许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家国有银行在保税区试点办理离岸金融业务。二是允许符合条件的机构开立离岸账户。在保税区注册的企业经批准均可开立离岸账户。三是依次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可考虑以先银行,后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先离岸结算、离岸存贷款(额度与期限不受限制)、离岸同业拆借、离岸票据,后离岸货币互换以及利率掉期、远期交易、期货等;先外币,后本币的次序进行[5]。
(四)推行金融创新保障措施,强化金融服务和监管
在推进海口综合保税区金融创新过程中,政府部门、各金融监管机构要密切配合,协调运作,研究制定金融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出台金融创新保障措施,促进金融机构合理布局和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优化保税区金融环境[6]。
1.对进驻保税区的金融机构给予减免一定时期的营业税、所得税,并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支持。鉴于保税区起步阶段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不确定性,金融机构进驻区内其发展承担着一定的风险,金融机构既要保证自身市场化经营中的盈利增长和资产质量,又要承担拉动经济的作用,承担经营风险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营业税、所得税减免和专项资金给金融机构减负,这会有效保证区内金融机构健康发展。
2.积极创造便利化条件,提供便捷高效的外汇服务。简化外汇资金收、结汇和购、付汇管理手续,为岛内企业走出境外和境外企业走进岛内提供便捷高效的外汇服务。一是试行保税区进出口外汇收支完全不核销,取消对企业预收货款可收汇额的限制政策;二是分层次、分步骤在保税区进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试点,依照先放开较少限制项目,再放开较多限制项目,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最终实现外汇进出自由、兑换自由,为我国全面实现人民币可兑换摸索经验;三是改进外商投资企业外债管理方式,授权外汇指定银行审核外债(含担保)的借用还具体手续,外汇局通过咨询系统进行监测。
3.抓好金融风险监测和审慎管理。一是完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分析,重点加强异常资金跨境、跨岛流动的监测分析;二是完善金融风险评估体系,建立一整套完整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风险早期预警体系,加强对各银行业务风险的评估和区内融资平台信用风险的评估;三是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和重大金融事件报告制度。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反馈给政府部门和各金融机构,共同做好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温精华.精耕细作 打造特色——推动海口综合保税区又好又快发展[J].今日海南,2009(1).
[2]李君.滨海新区实施金融支持的策略研究[J].天津经济,2007(4).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R].2009.
[4]杨明华.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研究[J].学海,2008(1).
[5]巴曙松.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研究——国际趋势与中国路径[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6]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第71期进修一班课题组.关于加快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发展的思考[J].求知,2009(1).
关键词:综合保税区;金融支持;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12-0029-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2.07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然而,由于金融介入程度低,金融支持力度远未达到海口保税区的发展要求,致使海南省海口保税区多年来发展后劲不足,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功能没有得以真正发挥。本文回顾海口保税区十多年建设发展的轨迹,反思金融支持乏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海口保税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教训,从现代金融发展趋势和建设国际旅游岛视角探讨金融支持海口综合保税区发展的一些思路和措施。
一、海口综合保税区概况
海口综合保税区的前身海口保税区是1992年10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建区以来,先后引进了海马汽车、韩国三星光电子、金盘电气、中和药业等一批中外工业企业,形成了以生物制药、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和机电加工为支柱的四大产业,促进了海口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带动了海口市产业结构调整。2009年末,海口保税区工业总产值53.6亿元、利润总额10亿元、工商税收6.8亿元,分别占同期海口市比重的39.5%、15.1%和9.6%①。2008年1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海口保税区升格为政策更加完善、管理更加规范的综合保税区,这是我国继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天津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之后的第四个综合保税区。
海口综合保税区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空间广阔。海口综合保税区于2009年迁移至海口马村港面积为50平方公里的海南省老城经济开发区内,其北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处于珠三角经济带和环北部湾经济圈的交汇点。从国际地理来看,其位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心地带,所依托的马村港口是东北亚到西南亚国际海运航道的枢纽点。目前,海口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1.93平方公里,根据国务院批复,海口综合保税区在建设用地饱和后还可根据需求申请扩大区域面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海口综合保税区功能齐全完善,开放层次最高。海口综合保税区功能包括仓储物流、对外贸易、国际采购、分销配送、国际中转、售后服务、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和制造、口岸作业等9项,此外还叠加了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相关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便捷的“内陆保税港区”。
根据规划目标,海口综合保税区将建成与国际市场接轨,实现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和投资经营自由、高度开放的具有海南省资源特色的以民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型综合保税区。预计海口综合保税区2010年末封关运作后将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助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辐射琼北经济圈、带动海南省经济发展[1]。
二、金融对海口综合保税区经济发展的支持现状
(一)金融机构缺位
目前,海口综合保税区内没有一家金融分支机构。海口综合保税区迁址至距离海南省海口市区30公里的老城经济开发区后,区内企业往返海口市区办理业务的成本明显增大,金融服务不便利的问题进一步显现。据了解,目前只有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有意向派出支行级机构进驻综合保税区,仅经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收付汇和国际结算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等服务缺失。这种服务层次低、业务权限小,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弱的机构布局以及多元化金融机构、多层次金融服务缺失的格局,客观上限制了海口综合保税区经济发展。
(二)融资渠道单一
目前在海口综合保税区的融资结构中,国内贷款和外资约占2/3,国家预算资金微乎其微,很大一部分依靠自筹资金。根据规划,保税区资金缺口很大。一是基础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配套要求高;二是保税区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需要采用先进技术设备。保税区政策上优惠不足,吸引外资方式手段落后,外资总量很小。截止2009年末,三资企业仅22家,占区内企业总数的13.5%,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合计19.5亿元,占投资总额40.3%,与天津、苏州等综合保税区外资企业投资额占比达80%的比例相比差距甚大①。另外,保税区资本市场及中介组织功能短缺,企业重组并购缺乏相应的产权评估交易机制、专业化的资本运作中介机构和金融资本介入,资源要素流动重组的功能微弱,大量分散的社会资金因缺乏直接投资渠道和工具无法转化成股权,形不成资本聚集。
(三)金融创新产品稀少,金融服务不到位
设在海口综合保税区区外的银行机构为区内企业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主要以存贷款、国际结算和结售汇为主,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稀缺。一是企业可选择的融资工具基本局限在贷款和票据方面,融资租赁、信托贷款以及产业投资基金等融资工具发展比较滞后;二是贷款模式更多地局限于以不动产为抵押的信贷产品,产业链企业互保、仓单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新型金融产品尚处于空白;三是中间业务发展滞后,区内企业所需的财务管理和投资、融资信息等服务难以得到满足,资产证券化以及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等新型业务品种还有待拓展;四是缺乏适应保税区建设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五是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缺乏,如目前区内外汇衍生品主要局限于少量远期结售汇交易,难于满足企业经营避险要求。
三、金融支持海口综合保税区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在金融支持海口综合保税区发展的理念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本着科学、谨慎、风险可控原则,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把综合保税区金融发展作为推进海口市金融总体发展战略的重点,建立与海口综合保税区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相适应的金融发展体制,实现海口综合保税区与海口市主城区间金融的合理布局和良性互动[2]。在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金融业综合经营、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外汇管理政策、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大胆地进行改革试验,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形成多层次融资体系和方便快捷的金融支持体系,为加快海口综合保税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3]。
(一)完善金融体系,夯实金融服务主体组织基础
1.设置银行机构。鼓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在保税区增设分支机构;组建地方商业银行,允许和鼓励外国及港、澳、台资金入股地方商业银行;放宽银行机构包括外国及港、澳、台资银行机构落户保税区的审批条件,为保税区建设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
2.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鼓励各类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金融咨询公司等进驻保税区;鼓励省内外大企业集团发起、参股或控股等多种方式参与省内金融业改革与创新,通过银企合作方式在保税区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与银行机构共同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二)引入多种融资方式,突破资金瓶颈
海口综合保税区土地开发、基础建设、企业初始创业的启动资本和发展的后续资本仅靠企业自身积累和政府投入是不够的,必须在政策上采取有力措施以吸引各类资本的投入。要依托保税区投资项目特点、产业发展策略,通过传统金融工具的拓展、国际创新金融工具的引进和新式金融工具的开发,弥补保税区的资金缺口[4]。
1.充分发挥传统融资模式作用。一是利用银团贷款,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满足保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区开发的资金需求;二是开展项目融资,充分利用资源开发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制造业项目未来的预期现金流,开展BOT、ABS和TOT等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项目融资方式;三是鼓励金融租赁,支持金融租赁公司入驻,为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客户提供专业的金融租赁产品及服务。
2.丰富资金引入方式。一是在引进外资方式上不断创新。海口综合保税区有良好的吸引外资的基础,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在吸引外资方面的优惠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会越来越小,必须在FDI、FPI和OFI等方式上要不断推陈出新。二是吸引战略投资者投资。战略投资者作为一种长期的投资合作关系,可以为保税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来源。三是积极吸引股权投资基金。保税区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同时拥有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对股权投资基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应不断完善服务于各类投资基金的市场功能及运行机制,积极引导各类股权基金投资。四是鼓励和允许民间资本如证券私募基金、产业私募基金、风险私募基金以各种方式进入保税区,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型产业快速发展。五是积极发展银行票据融资创新。提供相应的融资便利,实现企业营运资金的良性快速周转。六是引导企业选择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融资工具。对于生产周期长、金额大的出口产品,可选择贸易信贷、打包贷款;对于付款期较长的大金额出口产品,则可选择保付代理、福费廷(包买票据)等。七是积极寻求发行企业债券及扶持区内企业上市。吸引国内保险公司和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投入,改变单纯依靠财政和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八是运用资产证券化和经营租赁等金融工具,逐步盘活变现大规模财政性投资形成的各类存量资产。
同时,要完善保税区投融资补偿政策和公共产品价格政策,充分发挥贷款贴息、保费补贴、回购等财政杠杆的作用,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开发建设,形成 “政府引导、社会多元化参与”的投融资格局。
(三)推广和创新金融产品,提供便利服务
海口综合保税区顺利封关运作后,各类资金的存量将大幅提高,同时区内对投融资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急需提升金融创新能力,提高市场对金融资源的配置作用。必须结合保税区发展规划和产业特点,用好用活《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赋予的优惠政策,推广和创新金融产品,为高新技术、物流产业,海洋化工、石油化工企业以及风险投资型企业提供全面配套的金融服务。
1.推动开展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交易。2010年上半年,海南省远期结售汇交易量仅为1.8亿美元,不足即期结售汇交易量的十分之一,仅占货物贸易8%①,拓展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有很大空间。因此,应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区内进出口企业的远期结售汇交易和掉期交易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交易,创新人民币与外汇间及外汇与外汇间的期货、期权及互换交易。
2.加快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2010年上半年,海南炼化在海南省使用12亿人民币,折1.8亿美元作为进口原油预付货款支付给香港供货方,节省了汇兑成本,为保税区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积累了经验。海南省对香港、新加坡、越南和台湾进口支付10.2亿美元,出口收入1.6亿美元,这四个国家(地区)较容易接受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具有很大的潜力。海南省服务贸易对外支出2.7亿美元②,在服务贸易项下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也有很大空间,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示范效应,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保税区跨境人民币结算工作全面开展。
3.积极参与海外人民币贷款业务试点。目前,海南省已开展海外人民币贷款业务。如2010年上半年,由海南椰岛担保,国家开发银行海南省分行向其子公司老挝椰岛发放了1200万人民币贷款。应鼓励区内企业根据产业特点和发展战略,积极参与海外人民币贷款业务试点。
4.探索创建离岸金融业务模式。结合海南作为岛屿小型经济体,开展离岸金融业务风险可控性的优势,可在保税区开展“内外分离、适度渗透”的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在具体运作上:一是扩大离岸金融业务的主体。除了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南洋商业银行三家银行外,允许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家国有银行在保税区试点办理离岸金融业务。二是允许符合条件的机构开立离岸账户。在保税区注册的企业经批准均可开立离岸账户。三是依次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可考虑以先银行,后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先离岸结算、离岸存贷款(额度与期限不受限制)、离岸同业拆借、离岸票据,后离岸货币互换以及利率掉期、远期交易、期货等;先外币,后本币的次序进行[5]。
(四)推行金融创新保障措施,强化金融服务和监管
在推进海口综合保税区金融创新过程中,政府部门、各金融监管机构要密切配合,协调运作,研究制定金融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出台金融创新保障措施,促进金融机构合理布局和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优化保税区金融环境[6]。
1.对进驻保税区的金融机构给予减免一定时期的营业税、所得税,并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支持。鉴于保税区起步阶段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不确定性,金融机构进驻区内其发展承担着一定的风险,金融机构既要保证自身市场化经营中的盈利增长和资产质量,又要承担拉动经济的作用,承担经营风险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营业税、所得税减免和专项资金给金融机构减负,这会有效保证区内金融机构健康发展。
2.积极创造便利化条件,提供便捷高效的外汇服务。简化外汇资金收、结汇和购、付汇管理手续,为岛内企业走出境外和境外企业走进岛内提供便捷高效的外汇服务。一是试行保税区进出口外汇收支完全不核销,取消对企业预收货款可收汇额的限制政策;二是分层次、分步骤在保税区进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试点,依照先放开较少限制项目,再放开较多限制项目,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最终实现外汇进出自由、兑换自由,为我国全面实现人民币可兑换摸索经验;三是改进外商投资企业外债管理方式,授权外汇指定银行审核外债(含担保)的借用还具体手续,外汇局通过咨询系统进行监测。
3.抓好金融风险监测和审慎管理。一是完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分析,重点加强异常资金跨境、跨岛流动的监测分析;二是完善金融风险评估体系,建立一整套完整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风险早期预警体系,加强对各银行业务风险的评估和区内融资平台信用风险的评估;三是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和重大金融事件报告制度。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反馈给政府部门和各金融机构,共同做好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温精华.精耕细作 打造特色——推动海口综合保税区又好又快发展[J].今日海南,2009(1).
[2]李君.滨海新区实施金融支持的策略研究[J].天津经济,2007(4).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R].2009.
[4]杨明华.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研究[J].学海,2008(1).
[5]巴曙松.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研究——国际趋势与中国路径[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6]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第71期进修一班课题组.关于加快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发展的思考[J].求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