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从伤口涌出的诗歌

来源 :中学生天地(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_m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没有面对面地采访过她。我只是静静地看过她的舞蹈。即使如此,她给我的启发已足够多。
  她让我去思考,什么是舞蹈,什么是生活的真相。当我们忙忙碌碌走在世间,有没有那么一刻驻足仰望,追寻自身存在的意义?
  生命如海,舞者如沙。
  沙滩的形状诉说着海曾经的模样。
  那晚,在德国乌普塔尔舞蹈剧场,舞台如茫茫海洋,舞者的身体绽现一层又一层的热望,如海面上层层浪花,翻卷着泡沫,转瞬即逝。舞者被生命的热望驱动着,飞奔着,无法停止,直到剧场落幕,舞者掀起的海浪依然在观众的胸口翻涌。
  舞蹈,是从伤口涌出的诗歌。皮娜·鲍什(Pina Bausch)吟诵着这样的诗歌,在舞蹈剧场、在生命的伤口绽放了舞蹈。
  太多的人不理解现代舞,以为就是舞者在舞池中随意扭动。现代舞的深刻在于它召唤着人们的灵魂,表达着平日无法言语的情绪。
  皮娜从战后的德国走来,她见过废墟和人世的苍凉。年轻时的她在纽约经历最繁华的年代,目睹世界可能的变形和夸张。她用敏感而柔软的心感知一切,用身体和舞台去表达。
  皮娜感知到生命的创口,她选择直视。“当人们寻求真相,就不能轻易放过自己和别人。现在的剧场只生产那些用来满足观众期望的作品,不求创新。这是错误的。我们怎么能够允许自己把珍贵的时间全用在这种以娱乐为目的的轻喜剧上呢?难道我们所有的问题就因此解决了吗?”她发问。
  她和她的同行们,推动了德国20世纪70年代整个舞蹈界的革命。
  她创立的“舞蹈剧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破“舞蹈是美”这样的教条。因为古典芭蕾里“那些假装出来的空间和动作,事实上从来没有存在过”。在乌普塔尔舞蹈剧场,舞蹈演员的身体不是为了“美”而存在,是为了“真”而存在,为了诚实地表达这个时代而存在。假象被撕开,真实从伤口汩汩涌出。
  皮娜·鲍什试图让人们观看:那些舞台上的身体,犹如我们赤裸的灵魂,奔跑,挣扎,渴慕,拒绝,亲吻,冷漠,孤独,尖叫,欢悦,沉沦,一次次期待温柔,一遍遍遭遇暴烈。
  舞蹈剧场中,舞步和技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跳舞。
  “我在乎的是人为什么动,而不是如何动。”皮娜的这句话已是名言。
  皮娜从来不会让舞者重复自己的动作,她让那些动作从舞者的身体中生长出来。
  皮娜是提问专家,每次排练,她都像苏格拉底似的追问演员。
  “你如何理解亲密?”
  “如果渴望温柔而得不到回应,你会怎么办?”
  “冷漠是什么?”
  每个答案必须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每个舞蹈演员从自己的生命中呼唤答案,那些答案是各种各样的情感,以各种各样的动作来表达。
  皮娜知道什么时候该把这些素材串连起来。她对任何事情都保持着开放性,从不马上评价和判断,她永远鼓励舞蹈演员更深地挖掘自己。在这些身体语言的素材中,皮娜甄选合适的素材,融合成剧场表演。
  她以无止境的提问,无止境的耐心,寻求真相。
  当皮娜刚开始在乌普塔尔舞蹈剧场实践她的理念时,舞者们并不适应,大部分的舞者离开了,他们的身体习惯了优雅的表达,失去规则后反而不知如何舞动。少数人留了下来,和皮娜一同毫不畏惧地向生命深处探索,逼近极限,寻找那生命静默处的诗歌。
  美丽的东西,是飞扬的青春,是衰老和皱纹,是美丽的肌肉弧线和并非完美的动作。耀眼与黯淡,都是生命的篇章,舞蹈剧场呈现生命的华彩,也对生命中的灰色毫不避讳。
  2002年,皮娜重新创作了《交际场》(Kontakthof),她在报纸上公开征集演员,让65岁以上的老年人来演。皮娜所面对的,是固执的身体与习惯,那些训练有素的舞者轻而易举能做出的动作,对于这些老人而言无比艰难。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一些动作时,自然流露出各自性格和经历的痕迹。那些普通的老人在舞蹈剧场中再次认识了自己的身体,那是一场迟到已久的自我寻找。
  有一位老人,在排练过程中发现自己患上早期癌症。治疗之后,她返回舞台,坚持排练和演出。她在舞蹈中找到了自己。“唯有舞蹈,才让静默的回忆得以舒展,觉察身体记下的各种经历。这里对我太重要了。”她说。
  太重要了。舞蹈让我们找到那个迷失已久的自我。
  生命的创口可以被舞蹈温柔抚慰,如果学会表达,每个人都是舞者。
  皮娜的舞蹈是向生命提问的舞蹈。“我的舞蹈总是在寻找一些我还不知道的东西。”她说。
  语言无法抵达的地方,让舞蹈降临。
  人性是一片海,从永久流向永久。唱出我们的沉默的,是一个伟大的歌唱家。
  谨以此文,纪念舞出我们的静默的皮娜·鲍什。
其他文献
无论你是学霸还是学渣,学弱还是学神,总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很奇葩的做作业习惯,比如,在填答题卡时先画一个方正的框,再工工整整地涂满;再比如,不管数学题会不会做,先在每道答题前潇洒地写上一个“答”。快来晒晒你的奇葩习惯吧!    @水里的游鱼:每天作业那么多,写着写着就会手酸。于是,当我写字累的时候,我会把笔从右手换到左手。不要惊讶,挑选择题练手吧,你也可以办到。  @风萧兮易水寒:不会做的题目,先写
双手在哪里?  今天打车时,司机问我听歌不,我说听听吧。没想到他给我唱了一路。唱到兴起时,师傅还喊着:“掌声在哪里?”随后他按几下喇叭,接着又喊:“你们的双手在哪里?让我看到你们的双手!”我正纳闷,然后看到他启动了雨刷……  量词的重要性  语文课上,老师说:“有时量词是不能随便省略的,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小强马上抢答:“比如‘他给我一支枪’,如果省略掉量词‘支’,那我就……”  Wu wa W
答案请见 等4则
《挪威的森林》并不像一般小说那样浑然天成、跌宕起伏,它就像一条静静的溪流。虽没有波涛汹涌的震撼,却多了几分渗透人心的心灵撞击。平实的故事柔柔地笼罩在脑海中,一闭眼,精致的画面就清晰地展现。  渡边,这个男主人公总是若无其事地讲出一些有意思的话,也不知是出于深思熟虑,还是在成长过程中无意总结的经验。字里行间渗透出关于生与死,死与爱,坦率与真诚的种种领悟。他说过:“哪有人会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
暑期来了,天气热了,同学们玩水嬉戏的美好时光又来临了。不久前周老师布置了一个“吸管任务”,让大家动脑筋想想吸管的用处。有一位同学来信说,可以用吸管做成小筏子来玩。周老师的点评是“小儿科”,哈哈。其实周老师是想激励同学们有更好的创意。小玩意里有大乾坤,那么这一次,我们不妨就一次性用10根标准吸管来做个小筏子,看谁做的筏子装载量最大——就用筏子来装运沙子吧。告诉我们你的设计和最后的实验结果,看看你的“
#嘘,眼保健操的时候你在干吗?  眼保健操   每到上午的第四节课,以及下午的第三节课,我们总要在上课前做一件让有些同学有点小讨厌的事情——做眼保健操。在这短短的5分钟,大家都在做些什么?来,偷偷告诉我吧。  @水里的游鱼:我可是很爱护眼睛的,每次都认真地做操,就是偶尔脑子里会蹦出一些东西:“今天中午吃点什么呢?还是炸肉丸么?”  @长大了,跟屁虫:有的时候会用余光扫一下同桌看他是不是还在写作业
我家有两部手机,都是触摸屏的。有一天我偶然发现,爸爸的手机可以用手指甲去点,但是妈妈的那一部用指甲去点的话根本没反应。我又试着用爸爸手机上自带的手写笔以及铅笔、筷子、饭卡去点妈妈的手机,都没反应,似乎只有用手指头(皮肤)去触摸才会有反应。请问这是为什么,难道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浙江丽水 杨 洋  被你说中了,它们还真的不一样。虽然都叫“触屏手机”,看上去长得也挺像的,但它们的那张“脸”,
为什么有时候汽车在高速向前行驶时,车轮却明显像是在倒着转,有时甚至看上去不转呢?看F1赛车的时候,这种感觉尤其明显。  ——山西太原 高盛伟     高同学注意到的这个现象,我想不仅是看F1赛车时非常明显,在什么《速度与激情》《头文字D》里肯定也一样。其实我想说的是,这种“倒转的车轮”,我们一般都是,而且往往也只能在电视或电影里看到。   所以,“关键秘密”不在车轮上,而藏在电视、电影的原理中
【编者按】  美丽的丛林,美丽的童年,美丽的小鹿……美国女作家罗林斯的《一岁的小鹿》是一本极为美丽,却有着一个令人震惊、令心灵感到震撼的结局的长篇小说。它曾获得过普利策文学奖、欧·亨利文学奖,还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并获得了奥斯卡奖。  由浙江教育报刊总社社长、总编董惠铭先生翻译的最新版本,即将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学生天地》有幸获得译者及出版社的授权,从本期开始到2013年底,以节选连载的方式,
女孩小恩提着两箱行李,坐着火车,来到了舅舅生活的城市。小恩的爸爸失业了,她到舅舅的面包店来做帮工。这个城市是灰色的,灰色的钢筋水泥,灰色的天窗门洞,灰色的人影和行踪。但小恩说她好高兴,因为那么多空空荡荡的花台,就好像是在等着她的到来。她已经迫不及待地盼望春天了。  春天来了,小恩在屋前、店里、花台,还有那个满是垃圾、破败不堪的房顶上种下鲜花,种下树苗,种下小红萝卜、洋葱和生菜……于是,这萧条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