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关键词:作文;写作;方法;感悟;素材
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摸索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对学生进行作文基础教学,掌握基本写作方法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篇佳作,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去欣赏它的美。从内容、表现手法、语言、修辞、艺术效果等方面去领悟,让学生把好的词语、句子、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经常的看一看。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敢疑、善思、能说、会悟、勤积累、勤动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文章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补写开头和结尾。如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已》让学生再叙写一个结尾,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创作激情很高,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并把他们的作品在课常上交流,让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让学生从仿写开始,练习作文写作,激发作文兴趣
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熟能生巧。世上哪一个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有的投稿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能发表。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是从一人多高的草稿上站起来的。我国著名工人作家胡万春原来识字不多,后刻苦学习,投稿第201次,才在 《文汇报》上发表了第一篇37 个字的短文,但他从此笔耕不辍,终成一代名家。为了诱发兴趣,要给学生以写的自由与自我表现的机会,还要运用评价激励机制,多肯定成绩,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写作兴趣 一旦大增,“我要写”的欲望便可历久不衰了。另外,老师对典型文章的分析讲解也可诱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学生从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的事与理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的精妙构思,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从多方面受到启发,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倾之于笔端。
三、要求学生感悟生活,做好积累,掌握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话不假,学生脑中如果没有好的素材,写作文就像挤牙膏一样,皱着眉头,想一句写一句,写出来的文章不是前言不搭后语,显得笨拙,就是思路不清晰。其实,如果我们做一个有心人的话,会发现生活处处有语文。20世纪8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在《作文论》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案。”因此,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充实自己的生活,如参加研究性学习,小记者活动,尽可能多读书读报,有选择地收看电视节目,增加阅历和人生体验,都能够自己的写作积累好的素材。感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引导学生在感悟生活中要时时在意,处处留心,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看到流水,就想到时间一去不复返。看到飘落的花瓣,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蚂蚁运食,就想到“团结的意义”等等。要教会学生及时定格对生活的感悟,并把这些感悟随时记下来,这样也可以使学生逐渐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总之,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而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关键词:作文;写作;方法;感悟;素材
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摸索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对学生进行作文基础教学,掌握基本写作方法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篇佳作,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去欣赏它的美。从内容、表现手法、语言、修辞、艺术效果等方面去领悟,让学生把好的词语、句子、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经常的看一看。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敢疑、善思、能说、会悟、勤积累、勤动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文章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补写开头和结尾。如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已》让学生再叙写一个结尾,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创作激情很高,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并把他们的作品在课常上交流,让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让学生从仿写开始,练习作文写作,激发作文兴趣
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熟能生巧。世上哪一个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有的投稿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能发表。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是从一人多高的草稿上站起来的。我国著名工人作家胡万春原来识字不多,后刻苦学习,投稿第201次,才在 《文汇报》上发表了第一篇37 个字的短文,但他从此笔耕不辍,终成一代名家。为了诱发兴趣,要给学生以写的自由与自我表现的机会,还要运用评价激励机制,多肯定成绩,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写作兴趣 一旦大增,“我要写”的欲望便可历久不衰了。另外,老师对典型文章的分析讲解也可诱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学生从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的事与理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的精妙构思,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从多方面受到启发,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倾之于笔端。
三、要求学生感悟生活,做好积累,掌握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话不假,学生脑中如果没有好的素材,写作文就像挤牙膏一样,皱着眉头,想一句写一句,写出来的文章不是前言不搭后语,显得笨拙,就是思路不清晰。其实,如果我们做一个有心人的话,会发现生活处处有语文。20世纪8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在《作文论》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案。”因此,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充实自己的生活,如参加研究性学习,小记者活动,尽可能多读书读报,有选择地收看电视节目,增加阅历和人生体验,都能够自己的写作积累好的素材。感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引导学生在感悟生活中要时时在意,处处留心,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看到流水,就想到时间一去不复返。看到飘落的花瓣,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蚂蚁运食,就想到“团结的意义”等等。要教会学生及时定格对生活的感悟,并把这些感悟随时记下来,这样也可以使学生逐渐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总之,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而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