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D-DIC的预制孔洞大理岩破坏过程研究

来源 :人民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wsxw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3D-DIC(三维数字图像技术)观测系统研究了预制孔洞大理岩单轴压缩破坏全过程.完整记录了试样在单轴压缩状态下表面裂纹的产生、扩展和贯通的全过程,计算分析得到了预制孔洞大理岩破坏过程观测区位移场和应变场的演化过程,以及时间-位移-应变曲线.结果表明:在线弹性变形阶段,应变场会出现局部化带,位移场则会出现明显的分区现象,位移场分区交界带和应变场局部化带往往是裂纹扩展贯通区域.在脆性破坏阶段,部分试样存在极具“突发性”的现象,表面裂纹萌生至贯通时间极短,位移和应变会出现跳跃性变化.3D-DIC技术为岩石力学研究和岩石破坏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新建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盾构隧道,不可避免会引起上方既有隧道的变形沉降,改变隧道结构的受力状态.隧道纵向抗弯刚度是隧道纵向变形、结构设计的重要参数之一.对比分析了一系列纵向等效刚度的计算模型,并通过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盾构下穿施工对上方既有隧道在不同计算模型下的沉降以及受力的影响.通过现场监测验证了各计算模型在工程中的适用性,最后选取适合北京地铁12号线工程的计算模型进一步分析了盾构超挖对上方既有隧道的沉降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着地层损失增加,既有隧道沉降随之增大,归一化的既有隧道最大沉降与地层损失率呈线性关系
泥石流是中国西南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通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员伤亡,泥石流易发性评价可以为地区防灾减灾及工程选址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以四川省石棉县为研究区,获取该县288个历史泥石流作为泥石流数据集,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水系密度、地层岩性等13个评价因子,使用信息量模型、逻辑回归模型和信息量-逻辑回归耦合模型对石棉县进行泥石流易发性评价,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模型进行对比和评估.结果表明:四川省石棉县泥石流高易发区集中分布在该县纵向中部地区,多处于河流、道路及断层附近;信息量模型、逻辑回归模型
在常州市魏村枢纽原设计方案中,闸站导流墙侧泵站边机组前方易形成大尺度回流、旋涡等,以致引起边机组前方水流流动紊乱、降低机组运行效率,甚至会引起水泵振动.针对上述不良流态的影响,通过CF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3种不同整流方案对该闸站枢纽泵站不同工况的水流整流效果,总结了不同方案的水流流动规律.在上述分析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组合式整流墩布置方案,并分析了其整流机理.计算结果表明:组合式整流墩布置方案能大幅度降低边墩机组侧向大尺度回流强度,回流现象基本消失,有效地改善了不同工况下泵站进水的不良流态,提高了箱涵流
盐浓度在混凝土盐冻破坏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影响其微观结构演化的主要因素.为研究氯盐溶液的浓度对混凝土冻融破坏的影响,并对冻融破坏进行微观尺度定量表征,通过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混凝土冻融循环过程中的质量损失和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规律,并运用压汞法测试了不同冻融次数下混凝土试件的孔隙率和孔径分布.在此基础上,结合孔结构分形维数对孔结构演化过程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在浓度约3%的NaCl溶液中混凝土冻融破坏最为严重;孔结构分形维数与混凝土冻融循环过程中的质量损失具有高度线性相关性,可以体现
为了研究钻机的振动荷载对峡谷裸岩深水地区桥梁桩基筑岛平台的稳定性和桩孔形状的影响机制,以贵州省北盘江贞望大桥6号桥墩桩基为研究对象,基于动力反应分析,利用FLAC 3D对钻机冲击振动作用下筑岛平台的位移响应规律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平和竖向位移最大值都出现在平台坡肩,筑岛平台顶面水平位移随着X方向(模型长度方向)距离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而竖向位移随着X方向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在冲击荷载作用下,水平和竖向位移将分别放大1.27和1.37倍,筑岛内部的水平位移随着土体深度的增加迅速衰减,且水平位移影响
无砂混凝土由水、粗骨料、水泥等材料拌和而成,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可以用于城市建设以及河道护坡等工程.针对目前依据《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手册》所设计的无砂混凝土存在强度不高、孔隙率过大等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基于椭球体模型比表面积的配合比设计法,将总的水泥浆需求量量化为骨料总表面积、裹浆厚度、水泥浆体密度的乘积,并采用适当方法对上述各项指标进行计算.根据此方法配制混凝土并进行抗压强度和孔隙率测试,结果表明:基于椭球体模型比表面积的配合比设计法结果可靠,在各方面都优于依据《现代混凝土配合
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挡水建筑物为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95.5 m,工程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为目前世界上高地震区在建的最高全断面软岩填筑堆石坝,工程建设条件和涉及的技术问题较为复杂.针对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面临的“地震烈度高、地基岩性软弱、全断面软岩筑坝、合理利用建筑物开挖的软岩料”等关键技术问题,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已有类似软岩填筑堆石坝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的实际特点,科学分析和研究,就坝基处理、坝体分区、软岩料利用、板结层处理、坝坡设计、心墙与基座连接、抗震设计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设计解决方案和
随着山区城市电力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高压输电线塔不可避免地修建于山坡位置,这给自然边坡的滑坡带来二次加载,对边坡杆塔基础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结合工程实例研究了运营期杆塔极限荷载状态对滑坡和杆塔基础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运营期输电杆塔基础承受的极限工况,基于规范相关规定,初步评价了杆塔基础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从基础位移变化和土体塑性区分布入手研究了杆塔基础荷载状态对杆塔基础周围土体的扰动影响,主要从杆塔基础位移变化和周围土体塑性区分布变化分别进行分析,阐明了极限荷载工况下杆塔基础稳定性与
GIS设备作为水电站内电力送出的关键设备,其内部异物引起绝缘击穿是GIS设备占比最大的故障,直接影响着水电站的效益.由于GIS设备筒体较长,在设备安装及开展检修工作时,其内部毫米级异物难以通过经验判断.为了更加有效地检查识别GIS管道内的异物,对比分析了超声波、电磁波、光学不同类型的识别方法对GIS内部异物的有效性.研究了将光学敏感法和光影法相结合的异物识别方法,并设计了基于双光源补光的异物识别算法,将其搭载在GIS设备内部异物检查机器人上实现了应用.应用结果表明:采用双光源补光的异物识别方法,可有效准确
河岸砂土冲蚀对岸坡的稳定性有极大影响,对于冲蚀过程中涉及的土体起动与冲蚀速率两个方面,传统冲蚀仪器难以进行定量研究.自制了一种测试土体抵抗冲蚀能力的新型冲蚀装置,基于土体质量损失模拟河岸受水流冲蚀状态,采用河岸砂土进行试验,通过单一变量的起动试验和冲蚀试验,建立了河岸土体冲蚀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河岸砂土冲蚀速率达到2×10-5~4×10-5 s-1时达到起动流速;②起动流速与孔隙比成反比,与内摩擦角成正比;起动切应力可用孔隙比和内摩擦角来表示;③土体的冲蚀速率与孔隙比、水流流速成正相关关系;④同种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