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笔画是中国画里学员最易上手出效果、也最难把握的,因为高校艺术专业关于工笔画的课程设置较短(一般为50个课时左右),因此学员要想学好学精工笔画着实是一件较困难的事情。这种情况下,要想使每位学员都有所进步,老师必须花大量的精力,根据学员的实际能力来筛选适合的学习内容,从临摹宋人花鸟工笔白描入手到工笔人物写生,几乎都要手把手地教。学员从开始时对工笔画繁琐线条的害怕,到自信流畅地勾勒线条,再到看着自己的画作沾沾自喜并最终喜欢上工笔画,都离不开老师的辛勤付出。就我而言,以前虽然也学过工笔画,但一直害怕这变化多端的线条,一直没画过一幅完整的工笔画,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下定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好技法画好工笔画。下面我就工笔画课程学习谈谈我的感受:
在线条与墨色中感悟中国画的灵性
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从古至今我国先民一直用线条记录着东方绘画的起源与发展历史。虽然我过去仅从绘画形式与内容来了解与认识中国画,但自从临摹宋人花鸟之后,就一直在思考古人为何这样来画线条,其线条的形式、内容与表达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带着这个问题,我耐着性子,竭力去模仿,从画论里寻找答案……
叩问画论,我慢慢的了解了工笔画,理解了线条背后的内含,认识到了中国绘画的博大精深,不仅在于看到的线条与造形,更在于画者内心所要表达的内涵与思想和观画者之间产生的共鸣,这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了解与认知。我生活在现代,从白话文学习开始,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少之甚少,我们所画的国画仅仅是西画的造型、国画的线条形式再加上中国画工具材料,这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物象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对象的本体,没有感受对象的精神内核。此类国画仅是中国古画的再現,缺乏画者的表现,我觉得这仅是用中国画材料画的西洋画。
在临摹时,我不断揣摩宋人画出水芙蓉时想要表达的心境是什么?《出水芙蓉图》一画虽小,画得却十分精致生动。用没骨法、用笔轻细、敷色柔美,几乎不见笔迹,是宋人花卉小品中难得的上乘佳作。浅粉色的花瓣、嫩黄花蕊,似乎还带有拂晓时分的露珠,这正是花苞初发的最佳时刻。粉红色的莲花在碧绿的荷叶映衬下显得格外的清妍艳丽,突出地表现了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我画此画时选用了较受老师肯定的白描线条先勾勒,所缺的是轻细、柔美之感,虽然我花了不少功夫,但却未能真正的表现出莲花花苞的最美艳时刻,也未达到宋人画中的那种感觉。随后我又临摹了几次,自感有所进步,线条墨色变淡了,柔美对比加强了,荷叶与花苞的色感与空间拉开了,我似乎感受到了其中奥妙之处。
在国画课堂训练时,老师总是提示我们每次上色时都要染一次淡墨,有时全染有时分染,刚开始我不解其意。但我按照老师的方法作画后,发现有两个好处:其一可以表现立体感,显得很厚实,增加层次感。因为工笔画以线条著称,层次感只能通过线条的深浅表现,其他部分就只能用分染;其二全染墨色可以使画面统一,降低火气,避免俗意,使其格调更加高雅。
线条与墨色基本构成了中国绘画的主体,即用笔与用墨,其中精髓值得去钻研一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家。我觉得课程结束不是学习结束,而是需要不断去练习和研究,提升自我的笔墨修养,完善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西洋素描训练体系难以糅合中国画线条造型方式
据我所知,大部分的学员都是由西画入手开始美术学习的,由于学员们接受了多年的西画绘画造型训练,所以其绘画时的形体结构、明暗调子、冷暖色块等都是原原本本移植于西洋绘画基础,而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线条几乎没有接触。
在画工笔人物写生稿时,我感到虽然画得很辛苦,但总是很难画出中国画人物中的那种味道——宁静、脱俗。和老师的范画相比,我的写生稿缺少简单而流畅的线条,缺乏天真稚拙的情趣,取而代之的是准确的人物结构比例。我觉得我的写生稿写实性太强,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因而线条过于繁复,没有对人物造型的取舍和提炼。在经过老师的指导后,我慢慢发现对于工笔人物画而言,事倍功半的素描造型很难抓住工笔画的关键——线条。
在临摹了众多名家的作品后,我渐渐明白了为什么古人没有受过素描训练,但其人物画似乎更加精彩的奥秘,对西洋素描训练体系难以糅合中国画线条造型方式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在线条与墨色中感悟中国画的灵性
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从古至今我国先民一直用线条记录着东方绘画的起源与发展历史。虽然我过去仅从绘画形式与内容来了解与认识中国画,但自从临摹宋人花鸟之后,就一直在思考古人为何这样来画线条,其线条的形式、内容与表达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带着这个问题,我耐着性子,竭力去模仿,从画论里寻找答案……
叩问画论,我慢慢的了解了工笔画,理解了线条背后的内含,认识到了中国绘画的博大精深,不仅在于看到的线条与造形,更在于画者内心所要表达的内涵与思想和观画者之间产生的共鸣,这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了解与认知。我生活在现代,从白话文学习开始,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少之甚少,我们所画的国画仅仅是西画的造型、国画的线条形式再加上中国画工具材料,这一切似乎只停留在物象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对象的本体,没有感受对象的精神内核。此类国画仅是中国古画的再現,缺乏画者的表现,我觉得这仅是用中国画材料画的西洋画。
在临摹时,我不断揣摩宋人画出水芙蓉时想要表达的心境是什么?《出水芙蓉图》一画虽小,画得却十分精致生动。用没骨法、用笔轻细、敷色柔美,几乎不见笔迹,是宋人花卉小品中难得的上乘佳作。浅粉色的花瓣、嫩黄花蕊,似乎还带有拂晓时分的露珠,这正是花苞初发的最佳时刻。粉红色的莲花在碧绿的荷叶映衬下显得格外的清妍艳丽,突出地表现了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我画此画时选用了较受老师肯定的白描线条先勾勒,所缺的是轻细、柔美之感,虽然我花了不少功夫,但却未能真正的表现出莲花花苞的最美艳时刻,也未达到宋人画中的那种感觉。随后我又临摹了几次,自感有所进步,线条墨色变淡了,柔美对比加强了,荷叶与花苞的色感与空间拉开了,我似乎感受到了其中奥妙之处。
在国画课堂训练时,老师总是提示我们每次上色时都要染一次淡墨,有时全染有时分染,刚开始我不解其意。但我按照老师的方法作画后,发现有两个好处:其一可以表现立体感,显得很厚实,增加层次感。因为工笔画以线条著称,层次感只能通过线条的深浅表现,其他部分就只能用分染;其二全染墨色可以使画面统一,降低火气,避免俗意,使其格调更加高雅。
线条与墨色基本构成了中国绘画的主体,即用笔与用墨,其中精髓值得去钻研一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家。我觉得课程结束不是学习结束,而是需要不断去练习和研究,提升自我的笔墨修养,完善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西洋素描训练体系难以糅合中国画线条造型方式
据我所知,大部分的学员都是由西画入手开始美术学习的,由于学员们接受了多年的西画绘画造型训练,所以其绘画时的形体结构、明暗调子、冷暖色块等都是原原本本移植于西洋绘画基础,而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线条几乎没有接触。
在画工笔人物写生稿时,我感到虽然画得很辛苦,但总是很难画出中国画人物中的那种味道——宁静、脱俗。和老师的范画相比,我的写生稿缺少简单而流畅的线条,缺乏天真稚拙的情趣,取而代之的是准确的人物结构比例。我觉得我的写生稿写实性太强,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因而线条过于繁复,没有对人物造型的取舍和提炼。在经过老师的指导后,我慢慢发现对于工笔人物画而言,事倍功半的素描造型很难抓住工笔画的关键——线条。
在临摹了众多名家的作品后,我渐渐明白了为什么古人没有受过素描训练,但其人物画似乎更加精彩的奥秘,对西洋素描训练体系难以糅合中国画线条造型方式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