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旋律电视剧其实不分“时令”,作为中国电视剧市场上最主流的一道大餐,观众基本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它。但相比之下,每年的下半年往往又是主旋律电视剧扎堆上市的时候;7月有建党节,8月有建军节,10月更是举国欢庆,夹在中间的9月更热闹,前有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后有国际和平日,今年更特殊,因为中共要召开十八大——之后就是牵动亿万人心的领导人换届选举——据我所知,今年许多影视公司手底下的主旋律电视剧,都在准备 “献礼”。由此可见,尽管全世界都有主旋律,但中国的主旋律似乎和政治的关系更紧密,也更暧昧一些。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主旋律呢?许多舶来的百科网站都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而百度百科的解释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影视作品或其它文艺作品。通常由统治阶级主导宣传。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提供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我之所以要强调“舶来”和“本土”的差异,其实正是为了撇清滤净这一词汇的政治含义,尽量地还原它本来的价值属性。百度百科的解释,还是强调和停留在具有中国国情的主旋律电视剧的解释上;又或者说,政治属性从来都是主旋律不可切割的一部分?
上世纪的1958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之后还有《党救活了他》、《合家欢》、《生活的赞歌》、《新的一代》、《刘学文》、《养猪姑娘》、《新来的保育员》、《真正的帮助》、《共同进步》、《江姐》、《卫生大演习》、《像他那样生活》,《战斗在顶天岭上》、《活捉罗根元》……光听名字,我们已经大抵可以判断,这些剧的内容和主题。歌颂英雄人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赞美新人新事新生活,配合全党全国中心任务。虽然也有少儿题材和民族故事,但基本上还是挣不开前面两个意识形态的范畴。可是事实上,这是对主旋律的一种非常狭隘的,甚至是巧取豪夺式的理解;与弘扬革命信仰和好人好事好领导相比,主旋律更应该肩负起宣扬真善美和普世价值的重任。遗憾的是,一直到今天,这种对意识形态浓墨重彩的“献礼剧”仍旧是“主旋律”中不容忽略的大军,以至于中国观众一提到主旋律便本能地和“红色经典”挂钩。
如果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旋律苦于叙事技巧和拍摄条件的短缺使之没有一部成为经典得以流传,那么今天我们对于意识形态刻舟求剑式的复制,则暴露了我们百分之百无添加的投机心态。人民日益增长的娱乐需求和审美意识同不思进取的主旋律之间的矛盾迟早被激化。市场是公正的——今年7月,央视一套播出的某伟人传记电视剧,其收视率惨绝人寰,一上来就创下年度最低,一路播下去,竟然跌到了新中国自从有了电视机以来的最低点,轻易成为电视剧史上的“收视之罪”。
正如同我们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有些带着“献礼”性质的主旋律之所以难看,原因正如尹力导演所言,“艺术片就是为电影节服务,表达个人小我,主旋律电影就是政府买单,标语口号说教。”这就好比一个谄媚之人为了个人利益而拍的马屁——自己沉醉万分,被拍的人可能也很受用——但观众看得那叫一个难受。《闯关东》之后,各地的地方政府纷纷抢拍“迁徙剧”,也不管当地是否有过迁徙的历史。某编剧曾经被某海滨城市邀请,写一部反映当地民族英雄或风土人情的电视剧,目的是为了让这个城市出出名,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待遇十分诱人:三百万的预付稿酬和一套海景房,在做这期选题时,我曾经采访了不少圈内编剧和制片人,他们坦言写主旋律电视剧的收入和其他题材相比并无差别。另外,据我所知,主旋律的电视剧大部分是被央视收购,而央视的收购价向来不高。那么“三百万的预付稿酬和一套海景房”如果不是空头支票和海市蜃楼,地方政府如何愿意做这个赔钱只赚吆喝的买卖?答案只有两个字:政绩!有了政绩就能升迁,为了升迁不惜用纳税人的钱去拍一部注定收不回成本的电视剧。
美国主旋律在中国的软着陆
既然中国的主旋律这么差劲,有不少年轻观众提出要中国影视从业者下课,大家都看好莱坞和美剧得了。这话其实侧面反映了中国影视业和年轻观众之间的相互抛弃。很难想象,一个产业如果失去年轻受众群,它的未来在哪里?
而如果我们只剩下美剧可以选择呢?固然好莱坞有许多质地精良的主旋律,几乎每一部都在强调真善美——即使披着钢铁外壳的变形金刚和拥有超能力的蜘蛛侠亦不例外;而且必须要说明的是——好莱坞面向的是全球市场,面对不同文化习惯和传统,它竭力避免一切容易引发误会和冲突的情节、细节,乃至价值观,它宣扬的都是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就是普天之下,各种肤色人人默认的一种正面的价值观。既然如此,我们还那么费劲干嘛?中国影视业歇菜得了,何况中国影视产业对GDP也没啥太大的贡献。直接被好莱坞招安不就得了?
事实上,我们现在已经有一大批年轻观众被好莱坞完美征收。他们在被灌输“真善美”的同时,亦全面接受并认同了美国的全部——包括粗话,这些观众即使在骂人的时候,不再像土著一样问候对方的母亲,而是操着一口流利的带着纽约下城口音的以S、F、B打头的英语国骂;年轻人聚会不去茶馆,而是星巴克或哈根达斯;一件标价比同类产品贵出10倍的蒂梵尼钻戒成为多少女人一生的梦想与追求。美国电影中的消费主义和对于地方本土品牌的大力赞扬,已经完全俘虏中国年轻一代。美剧的教化功能早已无远弗届了。
影评人毛尖说,“上世纪九十年代风靡中国的《成长的烦恼》,我们看到人家父母面对孩子的第一次约会,父母给的第一次性教育,简直要热泪盈眶。这一个热泪盈眶不要紧,美国意识形态就软着陆了。弄到现在,中国人搞恋爱,泡酒吧吃西餐,摆泰坦尼克的姿势,穿斯巴达克的衣裳,加上教堂、加上十字架,光看背影你能认出是自己人算你识货。不要以为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喊喊我爱你祖国,所谓管住男人先管住他的胃,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包括爱祖国的风土人情,爱祖国的吃喝玩乐。美剧中,人家有吃着我们的包子说我爱你吗?美国人才不肯把这样的好事给我们,可我们多帮衬人家啊,从西海岸到东海岸,美国一直在我们的影像中,汉堡比包子多,酒吧比茶馆多,美剧的爱‘美’教育叫一个润物细无声啊。” 如果你以为以上只是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借着影像的东风随风潜入夜,那么你真是大错特粗了,因为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电影,终究还是一个精神属性的物质。南京大屠杀能拍成《南京!南京!》,就是好莱坞人道主义的胜利,活生生把一场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拍成一场人类的弱点之战,不仅为鬼子做影像粉饰,还为他们做哲学超度——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的编剧大师麦基盛赞这部电影的原因——好莱坞和美剧早已渗透到我们的一线人士,遑论其他?
犬儒和功利之外的信仰之美
现在,我再来问你,到底什么是主旋律?你会不会更茫然,但思考却变得更审慎?还是听听编剧刘恒的说法,“主旋律除了要征服观众和征服自己以外,我以为一个更大的目的是征服敌人,这个敌人是广义的敌人,包括意识形态的敌人。我们要对他们说,你说你们的价值观不错,我说我们的价值观也不差。”
刘恒说“我们的价值观也不差”,但语气还是软了点。不过,通俗地说,表现我们的主流价值观,表现我们价值观的导向,或者说期望,统统属于主旋律。主旋律电视剧和社会主义、革命信仰的关联,本来就是应有之义,但不是说,社会主义、革命信仰等等就是主旋律电视剧的全部内容。我们的价值观可以上通社会主义,下接人民美食——今年最火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知道让多少国人在为中华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自豪的同时,也因其影像记录中对于食材的艰难采集而加倍珍惜自己嘴下的食物,这比“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式的填鸭教育输入,要有趣得多,也有用得多。
主旋律电视剧的类型还有很多,事实上,我们确实也生产了不少品质优良的主旋律作品。说到这里,我先扯一段八卦,中戏和北电的96级明星班在坊间早已传为神话,人们喜欢乐此不疲地从网上各种流传的模糊不清的毕业照里数星星,却很少有人理性地想过为什么神话偏偏降临96级?虽然一个明星的走红是变幻莫测,说也说不清的,但集体走红的背后必然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和外部联系。背后的秘密,其实说来也简单,那就是——民营影视业的崛起。
你可能有所不知,我国一直到1997年以后,伴随着中国影视业改革的脚步,民营企业才在影视行业逐渐取得了制片、发行、院线等各条产业链上的“准入证”。携体制、资本、专业市场运作技能、人才等方面的诸多优势,民营影视企业迅速走向成熟与壮大,并逐渐成为中国影视市场的中流砥柱。具体到民营影视对中国主旋律的贡献,正在于资金的独立和完整使之完全脱离政府买单模式;市场化的需求又逼得民营影视公司追求最大程度上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我们印象中好看的主旋律差不多均出自民营公司之手。比如讲述个人成长与励志的《士兵突击》,强调家和万事兴的《媳妇的美好时代》,歌颂真爱至上的《山楂树之恋》,反映一代遗民抗日的《闯关东》,还有直接拿中共历史开刀的《走向共和》和《人间正道是沧桑》……最好的例子是20年前的《渴望》,超过70%的收视率使之成为“历史之最”——同样都是主旋律,一个是君住长江头,一个是我垫长江底。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渴望》不讲革命,也不跟你谈政治,但它显然是不折不扣的主旋律作品,在人物的家长里短和磕磕碰碰中展现了一个转型社会的时代之痛和人心之美。诚如人制片人郑晓龙所说,“文艺作品的主题就是传播真善美,鞭笞假丑恶。”《渴望》没有更高的主旋律,就是讲述普通老百姓的善良和美丽,与群众特别近。《渴望》之后,剧组当时总结过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观众”。这个三贴近,至今仍是电视剧取信观众的不二法门。值得一提的是,当下成功的主旋律电视剧在“三贴近”的基础之上,敏锐地触及了当下人们内心深处对精神价值的渴望。主旋律电视剧的热播,其实正是社会公众集体心理的反映。如今我们已经改革开放30年,尤其在最近几年,飞快增长的GDP让我们赢了很多,也失去很多,我们来不及思考和判断,这其中不仅仅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的改革,还有文化上的改革。在一个缺乏宗教传统的国家和一个缺乏精神领袖的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一些现实生活价值的缺失,一些老百姓开始重新思考信仰。因此,我们需要形成一种新的道德依据去引导人们的文化心理走向,而主旋律恰好是提供这种价值观念的最好平台。《士兵突击》、《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些电视剧,用拔尖的高音表现了我们早已缺失的信仰,如此纯净又高亢的表达。在一个犬儒和功利盛行的年代,他们展示了什么叫做“信仰之美”;这种“信仰之美”并非曲高和寡,他们在年轻人中间的认知度亦是高居不下——《士兵突击》中的一直把“不抛弃不放弃”挂在嘴边的许三多不就被票选为当年的“北京十大杰出青年”吗?这象征了人们在推崇投机主义的现代社会里对传统情义的热切呼唤。一个虚拟的人物能在年轻人中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成为我们这个国家青春气质的源头。对此,谁还能否定主旋律的价值?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主旋律呢?许多舶来的百科网站都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而百度百科的解释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影视作品或其它文艺作品。通常由统治阶级主导宣传。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提供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我之所以要强调“舶来”和“本土”的差异,其实正是为了撇清滤净这一词汇的政治含义,尽量地还原它本来的价值属性。百度百科的解释,还是强调和停留在具有中国国情的主旋律电视剧的解释上;又或者说,政治属性从来都是主旋律不可切割的一部分?
上世纪的1958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之后还有《党救活了他》、《合家欢》、《生活的赞歌》、《新的一代》、《刘学文》、《养猪姑娘》、《新来的保育员》、《真正的帮助》、《共同进步》、《江姐》、《卫生大演习》、《像他那样生活》,《战斗在顶天岭上》、《活捉罗根元》……光听名字,我们已经大抵可以判断,这些剧的内容和主题。歌颂英雄人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赞美新人新事新生活,配合全党全国中心任务。虽然也有少儿题材和民族故事,但基本上还是挣不开前面两个意识形态的范畴。可是事实上,这是对主旋律的一种非常狭隘的,甚至是巧取豪夺式的理解;与弘扬革命信仰和好人好事好领导相比,主旋律更应该肩负起宣扬真善美和普世价值的重任。遗憾的是,一直到今天,这种对意识形态浓墨重彩的“献礼剧”仍旧是“主旋律”中不容忽略的大军,以至于中国观众一提到主旋律便本能地和“红色经典”挂钩。
如果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旋律苦于叙事技巧和拍摄条件的短缺使之没有一部成为经典得以流传,那么今天我们对于意识形态刻舟求剑式的复制,则暴露了我们百分之百无添加的投机心态。人民日益增长的娱乐需求和审美意识同不思进取的主旋律之间的矛盾迟早被激化。市场是公正的——今年7月,央视一套播出的某伟人传记电视剧,其收视率惨绝人寰,一上来就创下年度最低,一路播下去,竟然跌到了新中国自从有了电视机以来的最低点,轻易成为电视剧史上的“收视之罪”。
正如同我们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有些带着“献礼”性质的主旋律之所以难看,原因正如尹力导演所言,“艺术片就是为电影节服务,表达个人小我,主旋律电影就是政府买单,标语口号说教。”这就好比一个谄媚之人为了个人利益而拍的马屁——自己沉醉万分,被拍的人可能也很受用——但观众看得那叫一个难受。《闯关东》之后,各地的地方政府纷纷抢拍“迁徙剧”,也不管当地是否有过迁徙的历史。某编剧曾经被某海滨城市邀请,写一部反映当地民族英雄或风土人情的电视剧,目的是为了让这个城市出出名,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待遇十分诱人:三百万的预付稿酬和一套海景房,在做这期选题时,我曾经采访了不少圈内编剧和制片人,他们坦言写主旋律电视剧的收入和其他题材相比并无差别。另外,据我所知,主旋律的电视剧大部分是被央视收购,而央视的收购价向来不高。那么“三百万的预付稿酬和一套海景房”如果不是空头支票和海市蜃楼,地方政府如何愿意做这个赔钱只赚吆喝的买卖?答案只有两个字:政绩!有了政绩就能升迁,为了升迁不惜用纳税人的钱去拍一部注定收不回成本的电视剧。
美国主旋律在中国的软着陆
既然中国的主旋律这么差劲,有不少年轻观众提出要中国影视从业者下课,大家都看好莱坞和美剧得了。这话其实侧面反映了中国影视业和年轻观众之间的相互抛弃。很难想象,一个产业如果失去年轻受众群,它的未来在哪里?
而如果我们只剩下美剧可以选择呢?固然好莱坞有许多质地精良的主旋律,几乎每一部都在强调真善美——即使披着钢铁外壳的变形金刚和拥有超能力的蜘蛛侠亦不例外;而且必须要说明的是——好莱坞面向的是全球市场,面对不同文化习惯和传统,它竭力避免一切容易引发误会和冲突的情节、细节,乃至价值观,它宣扬的都是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就是普天之下,各种肤色人人默认的一种正面的价值观。既然如此,我们还那么费劲干嘛?中国影视业歇菜得了,何况中国影视产业对GDP也没啥太大的贡献。直接被好莱坞招安不就得了?
事实上,我们现在已经有一大批年轻观众被好莱坞完美征收。他们在被灌输“真善美”的同时,亦全面接受并认同了美国的全部——包括粗话,这些观众即使在骂人的时候,不再像土著一样问候对方的母亲,而是操着一口流利的带着纽约下城口音的以S、F、B打头的英语国骂;年轻人聚会不去茶馆,而是星巴克或哈根达斯;一件标价比同类产品贵出10倍的蒂梵尼钻戒成为多少女人一生的梦想与追求。美国电影中的消费主义和对于地方本土品牌的大力赞扬,已经完全俘虏中国年轻一代。美剧的教化功能早已无远弗届了。
影评人毛尖说,“上世纪九十年代风靡中国的《成长的烦恼》,我们看到人家父母面对孩子的第一次约会,父母给的第一次性教育,简直要热泪盈眶。这一个热泪盈眶不要紧,美国意识形态就软着陆了。弄到现在,中国人搞恋爱,泡酒吧吃西餐,摆泰坦尼克的姿势,穿斯巴达克的衣裳,加上教堂、加上十字架,光看背影你能认出是自己人算你识货。不要以为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喊喊我爱你祖国,所谓管住男人先管住他的胃,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包括爱祖国的风土人情,爱祖国的吃喝玩乐。美剧中,人家有吃着我们的包子说我爱你吗?美国人才不肯把这样的好事给我们,可我们多帮衬人家啊,从西海岸到东海岸,美国一直在我们的影像中,汉堡比包子多,酒吧比茶馆多,美剧的爱‘美’教育叫一个润物细无声啊。” 如果你以为以上只是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借着影像的东风随风潜入夜,那么你真是大错特粗了,因为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电影,终究还是一个精神属性的物质。南京大屠杀能拍成《南京!南京!》,就是好莱坞人道主义的胜利,活生生把一场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拍成一场人类的弱点之战,不仅为鬼子做影像粉饰,还为他们做哲学超度——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的编剧大师麦基盛赞这部电影的原因——好莱坞和美剧早已渗透到我们的一线人士,遑论其他?
犬儒和功利之外的信仰之美
现在,我再来问你,到底什么是主旋律?你会不会更茫然,但思考却变得更审慎?还是听听编剧刘恒的说法,“主旋律除了要征服观众和征服自己以外,我以为一个更大的目的是征服敌人,这个敌人是广义的敌人,包括意识形态的敌人。我们要对他们说,你说你们的价值观不错,我说我们的价值观也不差。”
刘恒说“我们的价值观也不差”,但语气还是软了点。不过,通俗地说,表现我们的主流价值观,表现我们价值观的导向,或者说期望,统统属于主旋律。主旋律电视剧和社会主义、革命信仰的关联,本来就是应有之义,但不是说,社会主义、革命信仰等等就是主旋律电视剧的全部内容。我们的价值观可以上通社会主义,下接人民美食——今年最火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知道让多少国人在为中华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自豪的同时,也因其影像记录中对于食材的艰难采集而加倍珍惜自己嘴下的食物,这比“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式的填鸭教育输入,要有趣得多,也有用得多。
主旋律电视剧的类型还有很多,事实上,我们确实也生产了不少品质优良的主旋律作品。说到这里,我先扯一段八卦,中戏和北电的96级明星班在坊间早已传为神话,人们喜欢乐此不疲地从网上各种流传的模糊不清的毕业照里数星星,却很少有人理性地想过为什么神话偏偏降临96级?虽然一个明星的走红是变幻莫测,说也说不清的,但集体走红的背后必然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和外部联系。背后的秘密,其实说来也简单,那就是——民营影视业的崛起。
你可能有所不知,我国一直到1997年以后,伴随着中国影视业改革的脚步,民营企业才在影视行业逐渐取得了制片、发行、院线等各条产业链上的“准入证”。携体制、资本、专业市场运作技能、人才等方面的诸多优势,民营影视企业迅速走向成熟与壮大,并逐渐成为中国影视市场的中流砥柱。具体到民营影视对中国主旋律的贡献,正在于资金的独立和完整使之完全脱离政府买单模式;市场化的需求又逼得民营影视公司追求最大程度上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我们印象中好看的主旋律差不多均出自民营公司之手。比如讲述个人成长与励志的《士兵突击》,强调家和万事兴的《媳妇的美好时代》,歌颂真爱至上的《山楂树之恋》,反映一代遗民抗日的《闯关东》,还有直接拿中共历史开刀的《走向共和》和《人间正道是沧桑》……最好的例子是20年前的《渴望》,超过70%的收视率使之成为“历史之最”——同样都是主旋律,一个是君住长江头,一个是我垫长江底。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渴望》不讲革命,也不跟你谈政治,但它显然是不折不扣的主旋律作品,在人物的家长里短和磕磕碰碰中展现了一个转型社会的时代之痛和人心之美。诚如人制片人郑晓龙所说,“文艺作品的主题就是传播真善美,鞭笞假丑恶。”《渴望》没有更高的主旋律,就是讲述普通老百姓的善良和美丽,与群众特别近。《渴望》之后,剧组当时总结过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观众”。这个三贴近,至今仍是电视剧取信观众的不二法门。值得一提的是,当下成功的主旋律电视剧在“三贴近”的基础之上,敏锐地触及了当下人们内心深处对精神价值的渴望。主旋律电视剧的热播,其实正是社会公众集体心理的反映。如今我们已经改革开放30年,尤其在最近几年,飞快增长的GDP让我们赢了很多,也失去很多,我们来不及思考和判断,这其中不仅仅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的改革,还有文化上的改革。在一个缺乏宗教传统的国家和一个缺乏精神领袖的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一些现实生活价值的缺失,一些老百姓开始重新思考信仰。因此,我们需要形成一种新的道德依据去引导人们的文化心理走向,而主旋律恰好是提供这种价值观念的最好平台。《士兵突击》、《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些电视剧,用拔尖的高音表现了我们早已缺失的信仰,如此纯净又高亢的表达。在一个犬儒和功利盛行的年代,他们展示了什么叫做“信仰之美”;这种“信仰之美”并非曲高和寡,他们在年轻人中间的认知度亦是高居不下——《士兵突击》中的一直把“不抛弃不放弃”挂在嘴边的许三多不就被票选为当年的“北京十大杰出青年”吗?这象征了人们在推崇投机主义的现代社会里对传统情义的热切呼唤。一个虚拟的人物能在年轻人中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成为我们这个国家青春气质的源头。对此,谁还能否定主旋律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