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作品演绎法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boygogo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楚辞演绎为例,阐述了一种古代文学教学实践中接受度高、效果较好、可操作性强的综合教学法,即作家作品演绎法。该方法建立在角色扮演法和情境教学法的基础上,可以较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古典作家作品的兴趣。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家作品演绎法;楚辞
  
  笔者从教于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已经八年有余,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教学。在数年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种接受度高、效果较好、可操作性强的综合教学法,即作家作品演绎法。本文即以楚辞演绎为例,阐明此法的特点和实践方法。
  
  一、作家作品演绎法及其特点
  
   1、何为作家作品演绎法
  “演绎”在本文中表示的是“推演铺陈”,不同于逻辑推理中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法。古代作家的作品要为现代人所接受,必须经过现代人自身的理解阐释,进行一番推演铺陈之后理解方更为深刻。以某作家及其作品为依据,进行一定程度的演绎,即是作家作品演绎法。其演绎的范围极广,可以是作品本身的阐释,作家事迹的考察,作家的文学史地位的评述,作家生平的舞台再现等。演绎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吟咏、朗诵、戏剧表演、话剧、演讲、歌唱等。作家作品演绎法的最终目的就是在我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基础上更好地与古代作家进行沟通,深刻体验其种种情感和生活,理解其作品的深层意蕴,使古代的人事和作品都鲜活起来。而不同气质、个性和艺术倾向的学生也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演绎方式获得更大的发挥空间。
  
  2、作家作品演绎法的作用和功能
  作家离不开作品,作品离不开作家。必须通过对二者的演绎,才能进一步加深对二者的理解和认识。作家作品演绎法独特的作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可使传统和现代、古典和时尚融合、对话。现在很多学生不喜欢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源头和基础的古代文学,其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困境。这与不少古代文学的教师仍旧坐而论道、不能跟进学生变化了的心理和审美观不无关系。因此需要一种妥协的方式,诱导学生加强对古典文学的投入和关注。而作家作品演绎法就具有一种能够让学生心动起来的独特魅力。
  其二,可使学生加强对具体的作家作品的理解。古代文学史教学过程中,文学史的梳理和把握必须建立在对具体的作家作品的理解之上。而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压缩的结果,使得原先就存在的重视古代文学史教学而轻视文学作品学习的倾向更加明显。而作家作品演绎法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刺激学生深入原典,促使他们重视对经典原著的阅读和体会。
  其三,可尽量使被教育者(学习者)的作用最大化。现代的教育模式,已经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承式教学模式,开始追求如何使被教育者的作用最大化。被教育者的精神世界不是由外部力量模塑而成的,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教育者的工作只能是帮助和引导他们建构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而不可能替他们浇灌出一个精神世界。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实现学习者作用最大化。被教育者的作用最大化必须建立在一种新型的研讨型教学模式基础上,其核心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其要义可概括为三点:“搭台-主演”,“引导-探讨”,“激励-展现”。作家作品演绎法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师生互动的、真正实现“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的综合教学方法之一,是对被教育者的作用最大化原则的贯彻和落实。
  其四,有助于直觉感悟的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中文系学生来说,培养直觉感悟的艺术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文学是五色斑斓、多姿多彩的,古典文学尤其如此。当理性显得窘迫无能之际,就是感性的想象之光闪烁之时。作家作品演绎法的出发点之一就是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艺术感悟能力。譬如,吟诵法就是学生常用的一种作家作品演绎法之一,它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不同流派有其不同的基本吟腔。吟诵者在方言音调的基础上以“唱”的方式来“读”,根据自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当时的情感,音高、节奏、轻重等进行即兴的发挥,藉吟诵以助抒情达意。
  
  二、作家作品演绎法的理论基础
  
  作家作品演绎阐释法有着多种的理论源头,其一是角色扮演法,其二是情境教学法。在二者的基础上扩展为作家作品阐释法。
  
  1、角色扮演法
  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材内容中人物的要求扮演相应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加强对教材内容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的理论基础,主要为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和心理学的符号互动理论。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个人社会行为是其所属群体中规范行为内化的结果,角色是个人在是社会互动中得到社会期待(角色期待),遵照他人角色或社会规范时获得的。
  
  2、情境教学(教育)
  情境与教学情境,曾被简化为“一组刺激”,但在教育上却有着复杂深远的意义。凡是有成效的教学或教育,均需要有与其目标相应的情境。而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的需求出发,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主题)的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情境教学一直以来被教育者视为能达到最佳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
  
  3、在角色扮演法和情境教学法的基础上扩展为作家作品演绎法
  无论何种教学法,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倾向于接受情境教学法。这种教学法通过某种情境的制造,使学生可以更广泛地进行角色转换,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但是当前的情境教学法,又过于偏重于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引导作用,但是情境的营造也可由学生主体自身进行。当教师布置某个主题之后,学生按照主题的要求,去设计某个艺术表现形式或者话语阐述方式,于是乎自身置于某种情境之中,完成了自我教育,这才是更加有价值的情境教育。这跟当前的从“要你学”到“自己想学”的教育思想转型的趋向是一致的。
  
  三、作家作品演绎法的实践案例
  
  1、选择“楚辞”进行演绎尝试的考虑
  古代文学史的内容浩瀚无边,著名作家星罗棋布,经典篇章数不胜数。而一学期的教学时间有限,自然不可能经常对很多作家作品进行演绎,一般只能选择一、二位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进行演绎。选择的标准应该符合下列要求:文学史意义重大、作家具有典型性、学生预先有所接受和体会。以这几个标准来看,屈原及其作品具有极好的代表性。
  其一,文学史意义重大。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本身是作家独立写作的抒情诗作的代表。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士人,他开始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此前《诗经》作者还是未署名的。
  其二,作家具有典型性。屈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具有至高经典的价值。其爱国 精神和士人精神均对后代作家有深远的影响。
  其三,学生预先有所接受、体会。对学生来说,屈原及其作品大家幼童时期即受熏染,因此具体普遍性,可以作为作家作品演绎的对象。
  因此,从这几个层面来考察,选择屈原及其作家进行演绎是极其合适的。有助于在同一个大主题之下,进行小主题的阐发,从而多层次、多角度地加深对屈原作家作品的理解。
  
  2、作家作品演绎法在楚辞教学中的实践
  (1)楚辞演绎活动的基础和铺垫
  屈原作家作品演绎的尝试必须建立在对屈原作家作品的深度理解上。为此教师首先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这一关必须要扎实地做好。
  教师要掌握好讲述法和其他教学法的要领,较好地讲述屈原及其作品的整体的知识,同时要介绍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在屈原一章的讲述中,至少要讲明这么几个方面:
  ①楚文化的介绍
  楚辞本身是多种文化交融的结果。楚文化丰富多彩,教师应该将楚文化的特色勾勒出来,引发学生对楚文化的好感,有助于演绎之法的推进。可以讲述著名的《越人歌》,相传这是中国第一首译诗,以楚语译越语,因为电影《夜宴》中由腾格尔演唱传播甚广,通过学生熟知的歌曲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楚歌楚语的那种感觉。
  有必要引入考古研究成果,尤其是楚帛画,以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对楚文化的感情。
  如出土的楚帛画“人物龙凤帛画”、“战国人物御龙图”,可于PPT中给予学生展示,增加其直观感受。这对于理解《离骚》和《九歌》的神话知识背景,是极有帮助的。
  ②结合屈原的生平、思想,介绍屈原研究进展情况
  屈原的生平。可以讲述:屈姓的来历;屈原的生卒年;屈原的生平;屈原其人有无的问题。
  屈原的思想。可以讲述:学界都认为屈原思想“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其政治思想则一致认为是“美政”思想,包括内政和外交两个方面;另外还可以引入屈原的“忠君”与“爱国”问题的争论,以扩大学生视野。
  ③屈原人格的熏陶和艺术特色的把握,以《离骚》为主要讲授对象
  《离骚》的解题;《离骚》的写作年代;《离骚》的疏讲,将《离骚》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析,掌握全诗的结构、脉络和艺术特色。
  《离骚》的思想内容。把握忠君与爱国、美政思想与身世之感、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
  《离骚》的艺术特色。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宏伟结构的设置;香草美人:象征和意境;形式和语言。
  ④《九歌》本身具备戏曲的因素,学生有必要进行揣摩表演,以增加对《九歌》意境的理解
  《九歌》是值得我们重点讲述的。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九歌》的巫祭文化。《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的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塑造了系列鬼神的形象。其二,《九歌》的艺术特色。浪漫主义色彩;情景交融的意境;语言的魅力;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对《湘夫人》、《湘君》、《山鬼》、《国殇》等著名篇章一定要选择性讲解一二篇,让学生加深对其艺术魅力的体会。尤其是对“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应多加阐发。从其内容和形式来看,《九歌》是已经具备雏形的赛神歌舞剧,歌乐舞合一,巫觋与神分角色演唱,极其适合学生进行角色剧的发挥。因此推荐他们看《闻一多全集·楚辞编》中的《楚辞校补》、《九歌古歌舞剧悬解》等篇章。
  ⑤《天问》、《招魂》等教学的侧重点
  《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屈原对天发文,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表现了诗人对传统思想和历史人物及事件的批判态度和探求真理的精神。其中涉及的内容,还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神话学价值。
  《招魂》是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诗中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采取了铺陈的手法,颇有汉代大赋的气象。
  ⑥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梳理屈原及其作品的文学史意义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知识的梳理和介绍,学生应该可以全面地掌握了屈原作品的内容和屈原的精神。这样,就为他们展开演绎活动打下基础。
  (2)楚辞演绎活动的准备
  ①布置楚辞演绎活动的任务
  教师在讲授屈原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之后,开始布置进行楚辞演绎活动的任务。
  讲明演绎活动宗旨和要求,要求学生针对屈原及其作品的各个方面,进行演绎、阐释、生发。演绎方式多种,包括朗诵、赏析、学术新见、作品情境化表演(用歌、舞、话剧等)等方式。无论何种方式,都是为了深入对屈子精神和楚辞作品的理解,以己心通古人之心,虽出之以现代方式,仍可续屈子之魂。
  如果有两、三个班级,可以鼓励班级之间各自派出几个节目,互相竞争。
  规定演绎的时间是一节课或二节课时间。
  ②学生开始准备
  学生既经教师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系统讲授和分析,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又由于对屈原耳熟能详,从小学即受其思想熏染,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心中有所激荡,开始寻找适合表达屈子精神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阐释方式。
  教师可推荐相关参考书目。有宋洪兴祖撰《楚辞补注》,清蒋骥注《山带阁注楚辞》,闻一多《楚辞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游国恩《楚辞注疏长编》(中华书局),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赵逵夫《屈骚探微》(甘肃人民出版社),杨义《楚辞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等。这些参考书籍可以使他们的研读和阐释具备坚实的基础,而不会游移无根。
  对学生而言整个过程共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消化上课所得及阅读所得,通读和掌握屈原作品的大多数篇章,对屈子精神产生一定的认识。
  第二步,在对屈子的精神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演绎方式。
  第三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演绎方式后,确定参与人选和表演方式。排练并不断调整到最佳状态,为下一步展示奠定基础。
  (3)楚辞演绎活动的展示和完成
  ①课堂之布置和节目之安排
  课堂无需多少布置,还是按照普通上课课堂的模式。教师于黑板上写上大字“楚辞演绎会”,副标题是“纪念屈原诞辰××年”,以激发对屈原的悼念意识。
  教师可以于学生中挑选二位主持人(可一男一女),或者由学生自己推荐二位主持人。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
  教师此时可退居二线,充当观众。但仍当事前阐明楚辞演绎的原则,以规范学生的演示。在场面失控之时要出面提醒。
  ②展示和完成
  由二位主持人主持,用一节课或两节课时间,节目依次上演。节目表演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评析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屈原的精神和作品艺术特色。以下所列的是一份“楚辞演绎”的清单,其展示内容、形式供大家参考。
  


  
  四、总结
  
  如何使古人之心与今人之心充分沟通,如何使历史的文化精神生命鲜活起来,使其人文精神为当今学子所接续,可以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作家作品演绎法是在教学实际中产生出来的,是结合当前学生的接受特点而逐步形成的。它建立在角色扮演法和情境教学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不同个性的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采取丰富多彩的方式(包括各种艺术表达方式)对古典作品进行阐释。从而使古代文化生命及其精神如水一般融入学生的心灵之中,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古典作家作品的兴趣。有助于改变当前大学生对古代文学教学的刻板印象,从“老师要你学”转变为“学生自己要学”的学习模式。在一学期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偶一为之,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有助于联络师生之间的感情。再加上可操作性较强,实践难度并不大,因此建议从教者不妨一试。
  
  


  [责任编辑:陈立民]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何平衡理论与实践关系,是应用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以来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自2009年以来,南京大学开展了“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倡导“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等四个“融通”的理念,为应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平台。在“三三制”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南京大学广告学系开设了“4A广告讲坛”课程,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该课程为研究案例,探讨了应用学科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和实际效果
期刊
摘 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与世界一流水平有一定差距,高等工程教育需要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产业需求。本文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案例,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等方面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地方高校;产业需求       中国高校培养的工程类人才数量全球第一,然而
期刊
摘要:产学研合作是重构大学适切性的最重要形式,是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重要内容,财经类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具有必然性。本文对财经类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内容、模式以及制度体系构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介绍了南京审计学院产学研合作的实践。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产学研合作;内容;制度体系    大学作为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镇,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社会对大学的发展也给予了殷切关注。社会对大学的影响,也从来没有像今
期刊
摘 要:“2011高校教师发展国际研讨会”的主题是“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主要讨论议题为“借鉴先进的高校教师发展经验”、“探索本土化的高校教师发展实践”、“开展深入的高校教师发展研究”和“建设高效的高校教师发展机构”。与会代表同专家以及报告者围绕上述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讨论。与会人员认为:以教学能力发展为核心的高校教师发展是高校当前必须而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本土化发展是高校教师发展的必经之路,
期刊
摘要:教育的现实需要决定了在基础理论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而在“电磁学”课程中开展的研究性教学,学生自由选题,自组团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的探究性学习。通过课程的规范化设计,为学生走向创新之路搭建了桥梁。  关键词:基础理论课程;电磁学;研究性教学;探究性学习;创新能力    根据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构建完整的研究性教学体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期刊
为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湖北省采取6项激励措施,引导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战略新兴产业,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一、激励优质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湖北省教育厅启动实施了两项计划,引导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是实施“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简称“产业计划”)。
期刊
摘 要:审核评估是高等教育评估的一种重要模式。近年来,美国高等教育界积极引进和有效实施审核评估,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本文以田纳西州为例,介绍了该州高等教育审核评估的内容、程序和原则以及院校自评和同行审察的具体做法,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实际,探讨了审核评估的特征和意义。  关键词:美国;田纳西;高等教育评估;审核评估    从高等教育评估模式来看,美国是典型的以认证评估为主导的国家,近年
期刊
摘 要:研究性教学法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而研讨班是大学高年级实行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方式乃至主要方式。在当今知识社会中,尤其应当多采用研究性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质。本文以笔者给大四学生上“国际政治”研讨班为例来说明如何实行研究性教学及其效果。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研讨班;学习潜质    一、研究性教学与知识社会    中外许多著名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把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并重视研究性教学法。德国著名
期刊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第十八条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对《纲要》的全面贯彻落實是否到位,关键要看质量。江西省地处中部,与其他省份相比,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还不高,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靠后,贯彻落實教育规划纲要,必须结合全省高等教育實际,走具有江西省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實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以大学生“本土
期刊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信息化社会的纵深发展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大学学习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深化学习科学研究,改革学习方式,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亟需关注的重要问题。日前,第十次全国高校学习改革与创新研讨会暨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学术年会在宁波大学举办,来自全国60多所高校的110余名代表与会。    一、加强多学科整合与交叉,深化学习科学研究    自觉地审视和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