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而农村产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科技支撑。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农技协)在我国农技推广中起着中介作用,为了提升基层农技协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该文以安徽省农技协为调查对象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农技协处在萎缩转型期,组织形式基本完善,但大多名存实亡。在政策、市场、技术的推力和科技推广、乡村振兴科技需求的拉力作用下,农技协服务内容应由单一技术服务转向多元的产业促进,组织形态由单一转向多元“农技协+”,服务模式由单纯的为农户个体服务向为农户个体和新型经营主体服务,工作方式由实体空间向“实体空间+网络空间”、技术经济服务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提升组织形态。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技协;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9-00008-04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ath of Agricultural Technical Associ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HEN Shujie et al.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Abstract: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firs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prosperity of rural industries is inseparable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ural special technology associations (RSTA) is a social public welfare association voluntarily established by those who are engaged in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research, popularizing science, and technical experts, etc. It plays an effective intermediary role i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xtens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 China. To make the technology play more effectively boost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the paper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in Anhui province, pointed out that most of the rural special technology associations are in the trouble of low competitive power and management level and needed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urgently .With the further combining of field survey data, the paper used the econometric model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route choi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special technology association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ath
1 引言
農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农技协)是以科技传递为基础,由农民自愿结合、自主经营的管理合作组织,接受科学技术协会(科协)和民政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不少学者认为,单纯行政化的农技推广手段难以全面解决市场化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1],农技协等农村民间组织是农村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组织的有效补充[2],也是解决农村地区农业结构调整难、农业产品销售难、农业科技推广难等问题的重要抓手[3-4]。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政策的倾向性打破了合作社与其他合作组织并行发展的格局,农技协虽在农村技术服务和科学普及中适用范围较合作社更为广泛,但因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其存在和发展比较困难。各地省级及以下层面农技协的发展实证表明,自2007年底以来农技协的数量增长十分有限,大多数农技协会呈现不稳定的动态之中,正式的、运行良好的农技协会并不多[5-6]。为了有效发挥农技协科技、经济服务功能,2017年6月中国科协办公厅印发了《中国科协关于促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转型升级的意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是前提,而农村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科技支撑,农技协的转型升级可以有效助力基层科普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现有相关研究从经验上提炼出来的策略以及专家观点居多,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基层农技协的发展困境、转型升级的动力、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并由此提出基层农技协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以期为农技协转型升级服务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2 农技协的产生与发展现状
2.1 农技协的产生与发展 农技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化的农村科普组织,为满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科技需求,安徽天长县于1979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科学种田技术协会,自此,各种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技术研究会不断涌现。全国层面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称为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中国农技协)(China Rural Special Technology Association,CRSTA),成立于1995年11月8日,2000年10月14日加入中国科协。在各级科协的大力推进下,农技协形成了中国农技协、省市县农技协联合会和基层农技协的组织体系,农技协在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就安徽省而言,截至2007年底,全省16个省辖市均成立了农技协联合会,农技协总数已发展到3100多个,占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的62%,涉及粮油、畜业、技术服务等16大类型,农技协入会会员达到79万多户,其中农民会员占91.36%。但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后,由于农技协与合作社在资源竞争和合法性竞争中处于劣势,部分符合要求的农技协转而登记为专业合作社,农技协基层组织流失明显。虽然2012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第十八条明确了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群众性科技组织,发挥其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中國科协、农业部也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开展农技社会化服务的意见》(科协发普字〔2014〕102号),但农技协的发展仍然十分缓慢。截至2019年7月底,安徽省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技协的数量为3200多,而同期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安徽省农民合作社总数则达到10.3万。
2.2 发展现状 为了解农技协发展的具体状况,立足于安徽省内,选择合肥市的肥西县和庐江县、六安市的金寨县和金安区、安庆市的太湖县和怀宁县、宿州市的埇桥区和灵璧县、蚌埠市的五河县、黄山市的黟县和徽州区等地作为课题的具体调查区域。选择原因如下:其一,合肥市、安庆市属于皖中,蚌埠市和宿州市属于皖北,六安市属于皖西,黄山市属于皖南,包含了安徽省皖南、皖中、皖北和皖西的区间地理区域分布;其二,各市结合区域农技协的实际发展现状,各选择一个发展较好区域和发展一般区域,有助于进一步对比发现问题。此外,由于基层农技协是整个农技协体系的基础,也是和农户直接连接,因此主要调查基层农技协,具体调查区域如1所示:
表1 样本农技协分布
[地区 市 协会名称 皖中 合肥 肥西县花木协会、庐江县食用菌协会 六安 金寨县猕猴桃产业协会、狮子岗乡红桃产业协会、金寨县蔬菜产业协会、皋尧土鸡养殖协会 安庆 太湖县油脂协会、怀宁县蓝莓技术协会、黑木耳种植技术协会 皖北 宿州 西寺坡村莴苣协会、灵璧县畜牧行业协会、灵璧县虞姬养鸡协会、埇桥区甜叶菊协会 蚌埠 五河县陈台蔬菜协会、五河县螃蟹协会 皖南 黄山 徽州区徽雕专业协会、黟县五里桃业协会、宏村小康香榧协会、绿康蜂业专业技术协会、西溪南养蜂技术协会、先锋莲藕协会 ]
2.2.1 组织形式基本完善,但大多名存实亡 在各级科协的指导下,农技协组织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因社团登记要求,所有注册登记的农技协都建有章程,其中93%的协会章程内容完善,近5年新成立的农技协也都达到了“有组织机构、有协会章程、有办公场所、有活动计划”的标准,但整体而言,管理规范,能够正常运转,发挥作用的农技协的数量极其有限。据调查,每个县运转较好的农技协的平均数量为2~3个,绝大部分的农技协因服务模式单一,为会员提供的服务内容单薄,活动开展较少对农民的吸收力越来越弱,基本处于名存实亡的瘫痪状态。
2.2.2 在合作社法的冲击下,与合作社结合成为主要的发展模式 合作社法颁布以后,为获得法人经营资格,由于经营的需要,协会带头人与一些利益紧密的会员在协会的基础上再成立合作社,一方面协会通过技术推广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另一方面,合作社的成立有利于会员形成紧密的合作,为协会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协会和合作社共享技术、信息等资源,共同推进产业发展,在调查中70%的运行较好的农技协都是采用与合作社并存的组织形式。
2.2.3 传统的“协会+会员”被“协会+经济实体+会员”取代 “协会+会员”模式是农技协的传统模式,一般是由当地种养大户、技术能手等发起成立,一方面有利于专业生产上的技术交流,另一方面便利了相关产业政策的传达,降低了信息传达的成本。但是,随着协会更换品种的速度降低,新技术的优势减小,开展的活动较少,农民从农技协获取的资源减少,农技协的吸引力就会降低。为满足会员多元的需求,原来单纯的技术、信息交流的模式转向经济实体,形成“协会+经济实体+会员”,在调查中“协会+经济实体+会员”占比77%,已取代“协会+会员”模式,成为主要模式。
3 农技协转型升级动力
在政策和市场的冲击下,作为科协直接领导下自愿组成、依法登记的非营利性科普社团组织,农技协不断地进行着组织创新,适应外界的变化,具体驱动如图1所示。
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技协转型升级的动力可分为以下2类:
3.1 推力因素
3.1.1 政策推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合作组织环境已由原来的自由发展趋势转为合法发展趋势,政府对所有的合作组织采取较为一致的调节政策被打破,国家各类农业补贴、政策支持重点向合作社倾斜,政策偏向使得各级政府对农技协发展的重视程度降低,农技协只有通过与合作社对接才可以具有法人资格,获得从事经营活动的权利。
3.1.2 市场推力 随着农产品总量从过去长期短缺到基本平衡,再到丰年有余、结构性过剩,农户农业生产的需求也由单纯的技术需求转向市场、信息、金融等系列综合的需求,农技协单纯以科技为纽带的单一服务模式业已不能满足需求。为适应农产品市场销售状况的变化,农技协也需要从单纯的技术合作为主逐步向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服务领域拓展。 3.1.3 信息推动 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降低了各个经济组织决策者对市场信息获取的难度。农技协传统的技术更新缓慢、提供的服务内容单薄等,已经不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
3.2 拉力因素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我国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开始就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技协以技术信息交流为主,侧重于农村生产方面与技术相关的联合以及技术资源的共享和传播,可以有效地满足单个农户的技术需求; 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效率,因而从农村合作组织服务需求角度上看,农技协具有转型升级的必要。其次,乡村振兴首要就是产业振兴,而产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科学技术,农技协可以团结凝聚广大涉农科技工作者,通过开展科技培训、科普示范、技术推广等活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服务,而且农技协也有利于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监控,具有不同于合作社的公益性和低成本特征是科协系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因而从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角度上看,农技协也具有转型升级的必要。
4 农技协转型升级的路径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技协是我国农村科普和实用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阵地。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和农村发展对科技需求极大,农技协的转型升级对农村科普和农技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农技协的转型升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拓展服务内容,由单一技术服务转向多元的产业促进 农技协和合作社虽同属于农村合作组织的范畴,但其和合作社之间组织目标不同,农技协是以互惠互益作为其基本宗旨的,基于协会成员利益的需要相聚而成的,其农技协的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属性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积累的盈余,不是在组织缔造者或管理者之间分配,而应是投入到组织的宗旨所规定的活动中。但农技协的非营利性并不是表示农技协不能从事经营活动,由于当前农技协的经费来源于成员所交的会费、政府的补助和自筹等,不从事经营活动,不少农技协会因经费制约活动难以开展。因此,在当前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已经从生产环节简单的机耕、机收服务向资金、技术、加工、运输、销售和管理等综合性服务扩展,所以为保证组织的发展,农技协也应该适应现实的发展需求,转变其原有的单一技术服务的组织目标,由原来的偏重于单一技术服务向解决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需多样化的服务内容转型,即由原来的单一的生产技术环节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拓展。
4.2 提升组织形态,由单一组织形态转向多元“农技协+”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技协最初的半官半民性向民间性转变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现阶段从经费上看,农技协的经费中政府补助的比重较小,主要来源于成员的会费、非营利目的的服务所得等。政府和农技协的合作是通过由政府向社团购买服务的途径等,因此农技协的发展也需要减少对政府机关的依赖性,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由原来的“农技协+农户”模式向“农技协+”模式转变,将龙头企业、合作社以及自身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了各类的组织形态,更加充分发挥各个组织的优势,更加灵活适应市场的变化。
4.3 改进服务模式,由单纯的为农户个体服务向为农户个体和新型经营主体服务 随着技术进步、消费者主权强化以及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小农户家庭经营的相对优势趋于弱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普通农户在内的多数农业生产主体对农业生产技术社会化服务存在显著需求,因此农技协应创新服务模式,由传统的服务单个农户向服务单个农户和各类新型主体转型。
4.4 转换工作方式,由实体空间向“实体空间+网络空间”转变 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农村信息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农技协的信息化也在发展。今后农技协工作方式应线下和线上相结合,实体空间和网络空间共同着手,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准。利用微信群、QQ群等网络交流平台,发挥农技协独特的为农服务网络优势。
参考文献
[1]翟雪凌,范秀荣.我国当前农业推广体制存在弊端及改革思路[J].农业科技管理,2000(6):17-20.
[2]范用兵.农村民间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D].杭州:浙江农林大學,2014.
[3]王留鑫,洪名勇.贵州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模式、问题及对策[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2,125(4):5-9.
[4]刘同山,孔祥智.贫困地区农技协的发展之路——辽宁省西丰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调研报告[J].中国合作经济,2012,305(8):37-42.
[5]刘冬梅.我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未来发展方向及政策需求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8):105-110.
[6]赵雅静,刘朋虎,陈华,等.推动基层农技协优化转型发展对策思考与若干建议——以福建省农技协组织建设与创新发展为例[J].学会,2017,349(12):36-43.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技协;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9-00008-04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ath of Agricultural Technical Associ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HEN Shujie et al.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Abstract: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firs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prosperity of rural industries is inseparable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ural special technology associations (RSTA) is a social public welfare association voluntarily established by those who are engaged in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research, popularizing science, and technical experts, etc. It plays an effective intermediary role i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xtens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 China. To make the technology play more effectively boost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the paper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in Anhui province, pointed out that most of the rural special technology associations are in the trouble of low competitive power and management level and needed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urgently .With the further combining of field survey data, the paper used the econometric model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route choi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special technology association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ath
1 引言
農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农技协)是以科技传递为基础,由农民自愿结合、自主经营的管理合作组织,接受科学技术协会(科协)和民政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不少学者认为,单纯行政化的农技推广手段难以全面解决市场化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1],农技协等农村民间组织是农村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组织的有效补充[2],也是解决农村地区农业结构调整难、农业产品销售难、农业科技推广难等问题的重要抓手[3-4]。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政策的倾向性打破了合作社与其他合作组织并行发展的格局,农技协虽在农村技术服务和科学普及中适用范围较合作社更为广泛,但因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其存在和发展比较困难。各地省级及以下层面农技协的发展实证表明,自2007年底以来农技协的数量增长十分有限,大多数农技协会呈现不稳定的动态之中,正式的、运行良好的农技协会并不多[5-6]。为了有效发挥农技协科技、经济服务功能,2017年6月中国科协办公厅印发了《中国科协关于促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转型升级的意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是前提,而农村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科技支撑,农技协的转型升级可以有效助力基层科普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现有相关研究从经验上提炼出来的策略以及专家观点居多,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基层农技协的发展困境、转型升级的动力、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并由此提出基层农技协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以期为农技协转型升级服务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2 农技协的产生与发展现状
2.1 农技协的产生与发展 农技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化的农村科普组织,为满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科技需求,安徽天长县于1979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科学种田技术协会,自此,各种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技术研究会不断涌现。全国层面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称为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中国农技协)(China Rural Special Technology Association,CRSTA),成立于1995年11月8日,2000年10月14日加入中国科协。在各级科协的大力推进下,农技协形成了中国农技协、省市县农技协联合会和基层农技协的组织体系,农技协在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就安徽省而言,截至2007年底,全省16个省辖市均成立了农技协联合会,农技协总数已发展到3100多个,占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的62%,涉及粮油、畜业、技术服务等16大类型,农技协入会会员达到79万多户,其中农民会员占91.36%。但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后,由于农技协与合作社在资源竞争和合法性竞争中处于劣势,部分符合要求的农技协转而登记为专业合作社,农技协基层组织流失明显。虽然2012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第十八条明确了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群众性科技组织,发挥其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中國科协、农业部也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开展农技社会化服务的意见》(科协发普字〔2014〕102号),但农技协的发展仍然十分缓慢。截至2019年7月底,安徽省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技协的数量为3200多,而同期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安徽省农民合作社总数则达到10.3万。
2.2 发展现状 为了解农技协发展的具体状况,立足于安徽省内,选择合肥市的肥西县和庐江县、六安市的金寨县和金安区、安庆市的太湖县和怀宁县、宿州市的埇桥区和灵璧县、蚌埠市的五河县、黄山市的黟县和徽州区等地作为课题的具体调查区域。选择原因如下:其一,合肥市、安庆市属于皖中,蚌埠市和宿州市属于皖北,六安市属于皖西,黄山市属于皖南,包含了安徽省皖南、皖中、皖北和皖西的区间地理区域分布;其二,各市结合区域农技协的实际发展现状,各选择一个发展较好区域和发展一般区域,有助于进一步对比发现问题。此外,由于基层农技协是整个农技协体系的基础,也是和农户直接连接,因此主要调查基层农技协,具体调查区域如1所示:
表1 样本农技协分布
[地区 市 协会名称 皖中 合肥 肥西县花木协会、庐江县食用菌协会 六安 金寨县猕猴桃产业协会、狮子岗乡红桃产业协会、金寨县蔬菜产业协会、皋尧土鸡养殖协会 安庆 太湖县油脂协会、怀宁县蓝莓技术协会、黑木耳种植技术协会 皖北 宿州 西寺坡村莴苣协会、灵璧县畜牧行业协会、灵璧县虞姬养鸡协会、埇桥区甜叶菊协会 蚌埠 五河县陈台蔬菜协会、五河县螃蟹协会 皖南 黄山 徽州区徽雕专业协会、黟县五里桃业协会、宏村小康香榧协会、绿康蜂业专业技术协会、西溪南养蜂技术协会、先锋莲藕协会 ]
2.2.1 组织形式基本完善,但大多名存实亡 在各级科协的指导下,农技协组织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因社团登记要求,所有注册登记的农技协都建有章程,其中93%的协会章程内容完善,近5年新成立的农技协也都达到了“有组织机构、有协会章程、有办公场所、有活动计划”的标准,但整体而言,管理规范,能够正常运转,发挥作用的农技协的数量极其有限。据调查,每个县运转较好的农技协的平均数量为2~3个,绝大部分的农技协因服务模式单一,为会员提供的服务内容单薄,活动开展较少对农民的吸收力越来越弱,基本处于名存实亡的瘫痪状态。
2.2.2 在合作社法的冲击下,与合作社结合成为主要的发展模式 合作社法颁布以后,为获得法人经营资格,由于经营的需要,协会带头人与一些利益紧密的会员在协会的基础上再成立合作社,一方面协会通过技术推广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另一方面,合作社的成立有利于会员形成紧密的合作,为协会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协会和合作社共享技术、信息等资源,共同推进产业发展,在调查中70%的运行较好的农技协都是采用与合作社并存的组织形式。
2.2.3 传统的“协会+会员”被“协会+经济实体+会员”取代 “协会+会员”模式是农技协的传统模式,一般是由当地种养大户、技术能手等发起成立,一方面有利于专业生产上的技术交流,另一方面便利了相关产业政策的传达,降低了信息传达的成本。但是,随着协会更换品种的速度降低,新技术的优势减小,开展的活动较少,农民从农技协获取的资源减少,农技协的吸引力就会降低。为满足会员多元的需求,原来单纯的技术、信息交流的模式转向经济实体,形成“协会+经济实体+会员”,在调查中“协会+经济实体+会员”占比77%,已取代“协会+会员”模式,成为主要模式。
3 农技协转型升级动力
在政策和市场的冲击下,作为科协直接领导下自愿组成、依法登记的非营利性科普社团组织,农技协不断地进行着组织创新,适应外界的变化,具体驱动如图1所示。
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技协转型升级的动力可分为以下2类:
3.1 推力因素
3.1.1 政策推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合作组织环境已由原来的自由发展趋势转为合法发展趋势,政府对所有的合作组织采取较为一致的调节政策被打破,国家各类农业补贴、政策支持重点向合作社倾斜,政策偏向使得各级政府对农技协发展的重视程度降低,农技协只有通过与合作社对接才可以具有法人资格,获得从事经营活动的权利。
3.1.2 市场推力 随着农产品总量从过去长期短缺到基本平衡,再到丰年有余、结构性过剩,农户农业生产的需求也由单纯的技术需求转向市场、信息、金融等系列综合的需求,农技协单纯以科技为纽带的单一服务模式业已不能满足需求。为适应农产品市场销售状况的变化,农技协也需要从单纯的技术合作为主逐步向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服务领域拓展。 3.1.3 信息推动 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降低了各个经济组织决策者对市场信息获取的难度。农技协传统的技术更新缓慢、提供的服务内容单薄等,已经不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
3.2 拉力因素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我国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开始就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技协以技术信息交流为主,侧重于农村生产方面与技术相关的联合以及技术资源的共享和传播,可以有效地满足单个农户的技术需求; 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效率,因而从农村合作组织服务需求角度上看,农技协具有转型升级的必要。其次,乡村振兴首要就是产业振兴,而产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科学技术,农技协可以团结凝聚广大涉农科技工作者,通过开展科技培训、科普示范、技术推广等活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服务,而且农技协也有利于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监控,具有不同于合作社的公益性和低成本特征是科协系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因而从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角度上看,农技协也具有转型升级的必要。
4 农技协转型升级的路径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技协是我国农村科普和实用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阵地。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和农村发展对科技需求极大,农技协的转型升级对农村科普和农技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农技协的转型升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拓展服务内容,由单一技术服务转向多元的产业促进 农技协和合作社虽同属于农村合作组织的范畴,但其和合作社之间组织目标不同,农技协是以互惠互益作为其基本宗旨的,基于协会成员利益的需要相聚而成的,其农技协的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属性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积累的盈余,不是在组织缔造者或管理者之间分配,而应是投入到组织的宗旨所规定的活动中。但农技协的非营利性并不是表示农技协不能从事经营活动,由于当前农技协的经费来源于成员所交的会费、政府的补助和自筹等,不从事经营活动,不少农技协会因经费制约活动难以开展。因此,在当前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已经从生产环节简单的机耕、机收服务向资金、技术、加工、运输、销售和管理等综合性服务扩展,所以为保证组织的发展,农技协也应该适应现实的发展需求,转变其原有的单一技术服务的组织目标,由原来的偏重于单一技术服务向解决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需多样化的服务内容转型,即由原来的单一的生产技术环节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拓展。
4.2 提升组织形态,由单一组织形态转向多元“农技协+”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技协最初的半官半民性向民间性转变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现阶段从经费上看,农技协的经费中政府补助的比重较小,主要来源于成员的会费、非营利目的的服务所得等。政府和农技协的合作是通过由政府向社团购买服务的途径等,因此农技协的发展也需要减少对政府机关的依赖性,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由原来的“农技协+农户”模式向“农技协+”模式转变,将龙头企业、合作社以及自身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了各类的组织形态,更加充分发挥各个组织的优势,更加灵活适应市场的变化。
4.3 改进服务模式,由单纯的为农户个体服务向为农户个体和新型经营主体服务 随着技术进步、消费者主权强化以及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小农户家庭经营的相对优势趋于弱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普通农户在内的多数农业生产主体对农业生产技术社会化服务存在显著需求,因此农技协应创新服务模式,由传统的服务单个农户向服务单个农户和各类新型主体转型。
4.4 转换工作方式,由实体空间向“实体空间+网络空间”转变 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农村信息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农技协的信息化也在发展。今后农技协工作方式应线下和线上相结合,实体空间和网络空间共同着手,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准。利用微信群、QQ群等网络交流平台,发挥农技协独特的为农服务网络优势。
参考文献
[1]翟雪凌,范秀荣.我国当前农业推广体制存在弊端及改革思路[J].农业科技管理,2000(6):17-20.
[2]范用兵.农村民间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D].杭州:浙江农林大學,2014.
[3]王留鑫,洪名勇.贵州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模式、问题及对策[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2,125(4):5-9.
[4]刘同山,孔祥智.贫困地区农技协的发展之路——辽宁省西丰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调研报告[J].中国合作经济,2012,305(8):37-42.
[5]刘冬梅.我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未来发展方向及政策需求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8):105-110.
[6]赵雅静,刘朋虎,陈华,等.推动基层农技协优化转型发展对策思考与若干建议——以福建省农技协组织建设与创新发展为例[J].学会,2017,349(12):36-43.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