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朝民族大融合对唐代文学繁荣的影响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sky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隋唐之前,中国北方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冲突与融合的历程,即北朝民族大融合。尽管带来了社会的激烈动荡,但却给后世唐朝社会带来了思想上的大解放,并形成了唐人兼收并蓄的审美心态,造就了唐一代文学的繁荣。
  关键词:北朝  民族融合  唐代文学  繁荣  唐诗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一种文字见证,每一时代的文学都是当时社会的折射,唐代文学思想内容深刻、艺术水平高超绝伦,是中华文化中当之无愧的瑰宝与遗产之一。尤其是唐代诗歌的成就,题材广泛、流派众多、大家辈出,真是让前人不及、后人望其项背。对这一时期文学发展与繁荣的原因,研究者们从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分析,论述成果丰富,然而北朝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现象带给唐朝文学繁荣的巨大影响却未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唐承隋业,是众所周知的历史常识,然而隋朝是一个存在相当短暂的王朝,在隋完成一统天下的霸业之前,中国是数百年的政权频繁更迭的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方更是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冲突与融合历程。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尽管社会激烈动荡,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历史进程却深深影响了唐代社会,最终造就了唐一代文学的繁荣。
   一  北朝民族大融合及其意义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从公元439年拓跋氏一统北方、建立北魏开始,之后分裂成东魏与西魏,而后又分别被北齐与北周取代,中国北方的这片土地在这一时期一直由少数民族所统治,这140多年的历史被称之为北朝。纵观北朝的这段历史,真真是狼烟四起、战乱频繁,政权多次更迭,每一次的沧桑巨变都使社会动乱不安、人民苦不堪言,因此许多研究者对这一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往往带有一种隐晦的轻视心理。然而,在论及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时,却不能否认这样的事实:动乱不平的北朝的确给人民及社会文明带来了深重的破坏,但是这一时期更是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而且在战争洗礼下的民族融合进程中开拓进取、豪爽不羁等性格因子也开始融入中原汉民族的血液中,而这些因素最终成为大一统后唐代文化繁荣昌盛的坚固基石。
   与中国其他历史时期的民族融合不同,北朝民族大融合是一次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土汉族双方共同进行的历史进程。自西晋后期五胡乱华伊始,北方地区就形成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范围的长时期混居状态,少数民族统治者为维护统治、争取长期生活在此的广大汉族民众的民心,发起了一场从上自下的穿汉服、讲汉语等一系列推行的举措。更甚者,还有北魏、北周等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自己民族血统上大做文章,如《北史·魏先世本纪》记载:“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更甚者还有北魏、北周等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自己民族血统上大做文章,如《北史·魏先世本纪》记载:以才有了《洛阳伽蓝记》中“附化之民万有余家”的感叹。北朝民族大融合中最为独特的是,因长期与少数民众混居生活,此时期的汉族人民对他们有着深切真实的认识,没有了对非汉族群体的轻视心理,“胡化”也在同时进行,胡服、胡食、胡具流行在贵族到平民各个汉族阶层,尚武、彪悍亦成为汉人英雄的特征,而这些又在人类无意识心理中积淀,唐人开拓进取、豪爽不羁的性格也正是从此时积淀而成。
   北朝民族大融合,真正造就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中华各民族间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水乳交融,在人们深层无意识文化层渐渐生成了一种兼收并蓄的审美心态,而且这种心态一直延续直至乱世结束后的唐代。因此,唐人有着最为鲜明闪亮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统治者“不以夷为狄”,整个社会都在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推动者各民族与各地区的融合,而在融合过程却又始终以一种自信的心态保持着自身独立的骨气与风格,这些最终造就了有唐一代文学的繁盛。
   二  北朝民族大融合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王水照先生曾说过:“在唐诗研究中,困难不在于描述唐诗繁荣的盛况,而在于正确解释繁荣的原因。”唐诗繁荣原因的解释如此,唐代文学繁盛的根源阐释亦是如此。现今的研究论述一般认同: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共同造就了唐代文学的繁荣昌盛。这种说法固然可信牢靠,但是其之后的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也是一派欣欣向荣之象甚至是盛极一时,那为何没有再现唐代文学绚烂开放之姿态。因此,提及唐代文学的繁荣,必不能忽略国家大一统之前北朝民族大融合对唐代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唐代文学时代特色的关键成因。
   1  思想的大解放
   鲁迅在《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中讲道:“各种文学,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唐前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北方少数民族粗犷豪迈的性格与动荡不安的战乱生活冲击着中原汉族固有的生活方式,汉人一贯的温文尔雅的习气随之改变,思想开放、行为豪纵逐渐成为此时期汉族民众的性格特征。具有此性格的唐人,与中国其它朝代相比,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汉家“定于一尊”的正统思想模式被打破,这直接造成了唐代各种文学体裁的大繁荣。如街谈巷语的小说、诗之别体的词等非正统文学样式不再像前代那般受文人的轻视,各种文体都在思想开放的唐人手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中国小说概念起源虽早,但其内容却是在唐代才有了真正的发展,开唐宋传奇之滥觞。小说从先秦时代“小知小道的记录”而来,思想大解放的唐人没有受正统文学观念的束缚而轻视小说的存在,在他们笔下小说也是传道载物的文学体裁之一,有了如纪实诗般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功能,也可像骈文、诗一般有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还有着故事情节曲折完整、细节生动等独特的艺术特征,出现了《莺莺传》、《长恨歌传》等传诵千载的艺术精品,中国小说的成熟自唐代始。“定于一尊”正统思想模式的打破使散文到唐代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自南北朝开始到初唐文坛上,骈文一直是主流文体,而韩愈、柳宗元却大胆提倡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更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与表达思想的散文写作,并很快得到了一大批文人的响应而发展成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唐宋古文运动。得益于唐人的思想大开放,中国古典散文在唐代有了开创性的发展,叙事、抒情、议论等文学功能被扩展,杂文、人物传记、山水游记等散文新题材被发掘。此外,思想大开放的唐人甚至还创作了前代不曾有过的新文体——变文。自汉武帝尊儒尚法统治政策确立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汉民族的主导思想,而唐代这一文化僵局被打破,儒、佛、道三教同时盛行于世,如唐玄宗就亲自注释三家典籍《孝经》、《金刚金》、《道德经》并刻碑传世。正是在这种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佛教僧徒用来宣扬佛理的说唱文学才开始得到时人的瞩目,逐渐发展成一种说唱相见的叙事新体裁——变文,启发了后世鼓词、杂剧等说唱文学的产生。    2  兼收并蓄的审美心态
   经历了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唐代社会上普遍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浑融整合的开阔胸襟,兼收并蓄成为唐人典型的审美心态,这一点远远超越了其他时代,生成了大唐独有的文化气势与审美理想。唐王朝的统治阶层是以李氏家族为首的生活在关中陇上一带的豪强劲旅,长期与北方少数民族混居、争夺政权,甚至有胡汉混血的血统,如唐高祖妻窦氏、唐太宗妻长孙氏都属鲜卑族。正如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所述:“朱子语类云:‘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朱子之语颇为简略,其意未能详知。然即此简略之语句亦含有种族及文化二问题,而此二问题实李唐一代史事关键之所在,治唐史者不可忽视者也”,从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国大地上伴随着政权更迭进行的是华夏各民族、各地区文化间的碰撞与交融,而最后实现大一统安定局面的李唐关中陇上统治集团无疑继承了这种兼收并蓄的文化心理。而最为难得的是,在政权稳定之后,唐人保留甚至是发扬了兼收并蓄的审美心态,创造了独具盛唐气象的唐代文学。唐代文人兼收并蓄的审美心态主要表现在对世间之一切存在都能正视,汉族正统也好、三教九流也罢、夷狄小技也可,唐人都从艺术欣赏角度表示其态度,丝毫没有矫揉造作、刻意为之的行为,其文学作品也因此具有了一种充满自信的恢弘气势与绚烂多彩的丰富内容。如元稹《法曲篇》道“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对唐代社会流行胡人音乐、妆扮是一种纯欣赏的叙述口吻,体现的是一种包容万物之博大胸襟,而白居易又有大量若《柘枝妓》“带垂细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这般盛赞异族艺术文化之美的诗作,则彰显了唐代文学作品内容之包罗万象、璀璨多姿。
   三  北朝民族大融合与唐诗之兴盛
   王国维先生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而诗歌即是唐代文学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唐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最高峰,其中亦有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首先,唐朝诗人群体中有不少“外来者”,据统计,《全唐诗》与《全唐诗补编》收录的诗人中有472人属于西部少数民族,占总数的13.27%,而他们创作诗歌共12060首,占总量的21.61%。这些少数民族诗人的被肯定与作品的流传,无疑是北朝民族大融合后兼收并蓄的唐代文学才能有的诗界盛况。更有给后世留下诸多身世疑惑的“诗仙”李白,陈寅恪断定是西域胡人,胡怀琛则说是突厥化后的汉人,詹锳却认为其先祖可能先是胡商后成蜀地豪族。之所以有着如此多的争论,其原因无外乎李白作品中以唐人自居,但他本人却又极有可能有着胡人血统,其实这是北朝民族融合后唐人的普遍心态。在北朝民族大融合之后不久的唐代,中原汉人的血统多有不纯了,像唐太宗、唐高宗都是有着一半的外族血统的,而且华夷之辨也不像其它时代那般在乎,因此李白才会堂堂正正地以唐人自居,而当时人们也不以为怪。正是这种极富包容性与丰富性的诗人群体组成,才有了唐一代三百年诗歌创作的百花齐放、精彩纷呈。此外,亦只有在唐朝,受北朝民族影响至深后的礼教束缚大解放的时代,诗人才有胆量大赞爱情、尽显真性情。几乎没有一个唐代诗人不曾借诗歌言说爱情,张九龄这边“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的思绪刚刚落下,那头李益又开始大叹“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火热真挚的情感诉说在唐诗中俯拾即是。《古今诗话》记有士兵在战袍中得深宫女子诗歌“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留意多添线,含情更着棉;今生已过也,重结后生缘”,唐玄宗听闻后竟将写诗宫女嫁于得诗士兵,此故事从侧面证明唐代礼教之宽松、宫禁之不严,也正因此,唐代才能创作与流传下来历代最多的宫怨诗。
   综上所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确实是唐代文学繁荣的重要成因,但是北朝的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进程在促进唐代文学繁荣与形成鲜明个性特色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尤其是北朝民族大融合给唐人带来了思想上的大开放、减弱了传统礼教的束缚并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审美心态,这些都滋养、孕育了唐代璀璨的文学硕果。
  注:本文系2014年新疆大学博士科研基金启动项目“外来词视阈下的维吾尔多元文化透视”。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 鲁迅:《三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孙丹:《唐代民族文化与唐诗的繁荣》,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徐彦,新疆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恩格斯曾经说过,“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在的欧洲。”内涵极为丰富的希腊文化包含了哲学、文学、建筑学、天文学等诸多方面,其中以希腊神话为核心对全人类的文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所体现出来的人性情怀、理想境界皆是人类文化的“奇迹”。本文通过对古希腊神话中保留的最原始、最初、最自然的人性原动力的研究,来揭示全人类对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不断的探索与追问。  关键词:古希腊
期刊
摘要 维斯拉瓦·辛波斯卡是20世纪重要的女诗人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诗人,她擅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歌的闪光,在世俗生活中建造诗歌的骨骼,在现实生活中升腾诗歌的意义,享有“诗界莫扎特”的美誉。  关键词:生活的可能性 日常的惊异 自然的敬意   德国画家保罗·克利曾经说过,现代绘画之所以难懂,是因为现代绘画在本质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它把绘画的过程也带进了画面,这样,绘画
期刊
摘要 《西风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珀西·比希·雪莱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欧洲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1819年,是一首含蕴深刻的抒情诗,雪莱以富含激情的笔触为读者书写了秋之实体的气息,围绕着“西风”这一中心意象展开了激情的描写,表现了“破坏者”兼“保护者”这一雄浑有力的形象,大气磅礴地展示出诗人摆脱现实的渴望,和对当时社会深刻的批判,基于此,本文从意象出发,对雪莱的《西风颂》进行了分析
期刊
摘要 罗伯特·潘·沃伦的诗歌具有深刻的道德关怀和反省精神,并善于运用回忆与联想关照当下的个体感悟。时间功能在其诗歌中以空间结构为依托加以展现。沃伦有意识地将内在时间视角与外在空间形象结合在一起,运用基督教和其他神话因素加强了道德思考,形成了“时间-空间-伦理”的诗歌结构。  关键词:沃伦 时间 空间   长久以来,罗伯特·潘·沃伦(Robert Penn Warren)的诗歌被以两个维度进行解
期刊
摘要 近几年来,在日本流行的“村上热”和在中国流行的“莫言热”不论从视觉还是从创作风格上都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受,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两位同为“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得主,在作品创作方面却大相径庭。以往的研究中,都是单方面的评述村上的作品或评述莫言的作品,对于二者作品对比的研究在国内还比较缺乏比较零散,本文从两位作者的作品特征方面做对比研究。  关键词:村上春树作品、莫言作品、创作风格、对比研究
期刊
摘要  ;  ;《诗经》中所采集的民歌,带着纯朴的山野气息和原生态的方言口语,以及许多原始部落的文化信息,是真正的民声表达和原始社会特定的艺术形式。出于政权统一和民众教化的需要,《诗经》的编纂者在采集之时,已对这些原生态的民歌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正与筛选,这种选择既有政治方面的诉求,也有语言文字方面的需要。所以,今天后人看到的《诗经》“国风”中的160首民歌,已不是三千多年前活跃在陌上
期刊
摘要  ;  ;《文心雕龙》以“体大虑周”成为魏晋时期中国文学理论的一座高峰。《诗经》、楚辞、汉赋作为“一代之文学”,也被刘勰纳入论述和评价的范围中,并将三者置于文化传承的范畴。《诗经》到楚辞的传播与移民因素相关,导致了中原文化向地域文化的过渡;楚辞到汉赋则是上行下效的文化传播,完成了地方文化向中央文化的回归。从《诗经》、楚辞至汉赋的传播,潜在地构成了文化的动态传播系统。而地理环境
期刊
摘要 中国明清时期的文言小说对日本近世文学的影响既广且深,促进了日本翻案文学的形成和繁荣。本文以《剪灯新话》和其翻案作品《伽婢子》的比较为例,通过文本对照分析的方法,考证出《伽婢子》运用了变更细节、增删结尾、套用基本框架等翻案手法,巧妙地在原作《剪灯新话》的“不遇”主题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教化民众、批判赋税等新的主题。这与《伽婢子》作者的身份及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同时,这种主题变更现象也是日本文学
期刊
摘要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品多处采用了修辞造词的方法,体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汉语演变的过程也是词汇不断更新的过程,随着文化发展程度的逐渐加深,汉语词汇体系也日益完善。本文主要对《红楼梦》中的修辞和造词进行分析,研究此著作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红楼梦》 修辞造词 艺术特色 研究分析   《红楼梦》是一部文学艺术成就颇高的著作,作品中不但含有大量当时社会通用的口语、书面语,
期刊
摘要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开山的纲领”,最早出现于《尚书·尧典》中。几千年来,中国诗歌在“言志”的道路上阔步前行,造就中国文学强大的抒情传统,也是中国诗论的基本维度。本文从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的核心观点——“图像论”提供的理论基础出发,力证在“诗言志”之外,还有一个“诗言关系”的维度,即:诗歌呈现的是诗人与世界的“关系”,集中体现在意象和意境中营构的“画面”中,而“画面”正是“关系”的具象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