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届申请季已是尾声,下一届“申请党”们已经开始筹备材料,希望能增加自己进入名校的概率。
在还没有进入生死攸关的最后冲刺阶段之前,棒呆创始人Brian就标化、活动、文书、面试四点给留学党们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希望留学党们能充分利用现在的时间,为申请赢得重要砝码。
SAT1580分和1560分已无本质区别 寻找语言成绩以外的途径体现差异化
在这个部分,我主要想纠正家长们对于标化考试的一个错误观念。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SAT和托福的分数挺高的,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就觉得已经达到美本申请的门槛,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首先,美国大学比较了解中国国内标化的情况,他们知道,国内学生会习惯用刷题等各种技巧来提升标化成绩,在国内的学生,SAT考1500 的学生,起码有上百人。所以单靠SAT和托福,想实现和其他学生的差异化,难度还是很大的。
其次,就算SAT分数比其他学生高,也并不能说明进入名校的概率就一定比别人大。有很多未被录取的学生在标化成绩上其实是更强于被录取学生的。
但我注意到,每年有很多家长会有一种攀比心态,虽然可能自己的孩子已经考到了1560分的成绩,但是隔壁邻居家的孩子考了1580分,所以就觉得一定要让孩子再考一次。但要知道,实际上1580分和1560分本质上已经没有区别,用那么多精力刷到1580分,对最终结果影响也不大,而其他真正影响最终结果的重要指标,可能就被忽略了,这个现象就有点不够理性。
综上,为了证明自己的人文实力,寻找SAT和托福以外的途径来实现差异化显得很重要。如果能够在SAT2文学上面拿到700分以上,这个价值就远高得多,因为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水平。
课外活动要让大学感受你的诚意 “领导力”通过行为体现
课外活动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不只局限于夏校和竞赛等活动。
美国大学在录取学生的时候,并不要求学生所做的每一项活动都必须有奖项证明,大部分竞赛奖项他们并没有清晰的概念,也无法准确了解某一个奖项的一等奖是全国百分之多少,毕竟中国的竞赛太多。
关键点是让美国大学感受到你的诚意。
活动成果的体现可以由量化指标来衡定,可以通过数据看出投入程度,但并不是每项活动都可以。
比如申请哲学专业的学生,可能他们的活动更多集中在看大量的书籍,思考人生问题,享受探讨话题的过程,然后继续投入看书的过程,如此反复。那么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一个竞赛可以证明他们的投入,因为他们所做的活动是非常抽象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你的诚意远比量化的东西来得重要。
另外,活动最关键的是要体现出你的领导力。
听到领导力,有些学生可能会望文生义,觉得领导力就是要在学校管理几十人的社团才行,但是,美国人眼里的“领导力”不一定是通过职位,而是通过你的行为来体现。
我之前一位被哈佛录取的学生在文书里写了这样一句话“我非常愿意去干别人不想干的活”。虽然他没有展现是某组织的领导,但是乐于承担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反而展现出了他身上难能可贵的“领导力”,这种意识非常打动人。
如何用一个线索把你所做的不同的活动串联起来,用这种整体的东西,去向招生官展现你的诚意,在你的兴趣和对你有利的活动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尽量做孩子既感兴趣,又对申请有所帮助的活动,而不是纯功利地考虑什么样的活动能提高录取率,这个并没有什么矛盾。
个性化与学术性都需体现在文书中
提到文书,首先我们先分两类来讨论,第一种是个性化文书,第二种是学术文书。个性化文书就是要让招生官能通过文书,了解到你自己的个人经历,能看到关于你的故事。这里所说的“个人经历”不一定局限于你在某件事情上投入了很多努力,从而获得了多大的成就。实际上,招生官更愿意看到的是,你通过某件事进行了反思,通过反思促成了某方面的成长,改变了你原有的一些价值观,这是你成长过程非常宝贵的东西。
对于学术文书而言,你要让招生官知道,你在某一个领域有着持续性的热情,投入了很多精力,你也很清楚如何利用大学这个阶段满足你的需求,如何在这个领域继续获得发展。学术文书里面体现了一个连贯性的问题,这个连贯性也是美国大学希望从申请者身上看到的宝贵特质。
面试可针对性准备 美国大学的面试更像聊天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参加面试的时候能够给招生官留下一个深刻的、正面的印象,这其实是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 的。
面试主要依赖的是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社交能力。我见过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很擅长于社交,主动跟别人攀谈,尤其是国际学校的孩子,他们的社交能力有时候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体制内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比较大,周末可能也没有很多时间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这实际上牵涉到一个学术和社交的平衡问题。
我們观察英美大学的差异时可以发现,英国的招生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学术的,学生需要考虑如何应对招生官提出的学术问题。而美国大学不同,美国大学的面试更多的是像聊天,他们会想象自己和你困在一座岛上一个月,或者把你想象成他未来的舍友,来判断你的性格。他们不希望你是非常被动的,聊天的时候只能和你聊一些无聊的话题,希望你能和别人积极互动。但是前提肯定是你满足了进入大学的学术门槛。
当你满足了进入大学的学术门槛之后,社交能力就变得重要起来,但是社交能力需要时间的积累,并且找到学术和社交的平衡点。面试准备不是应试前的突击就可以应对的,而是需要家长平时要重视让孩子多和陌生的朋友进行交流,慢慢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在还没有进入生死攸关的最后冲刺阶段之前,棒呆创始人Brian就标化、活动、文书、面试四点给留学党们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希望留学党们能充分利用现在的时间,为申请赢得重要砝码。
SAT1580分和1560分已无本质区别 寻找语言成绩以外的途径体现差异化
在这个部分,我主要想纠正家长们对于标化考试的一个错误观念。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SAT和托福的分数挺高的,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就觉得已经达到美本申请的门槛,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首先,美国大学比较了解中国国内标化的情况,他们知道,国内学生会习惯用刷题等各种技巧来提升标化成绩,在国内的学生,SAT考1500 的学生,起码有上百人。所以单靠SAT和托福,想实现和其他学生的差异化,难度还是很大的。
其次,就算SAT分数比其他学生高,也并不能说明进入名校的概率就一定比别人大。有很多未被录取的学生在标化成绩上其实是更强于被录取学生的。
但我注意到,每年有很多家长会有一种攀比心态,虽然可能自己的孩子已经考到了1560分的成绩,但是隔壁邻居家的孩子考了1580分,所以就觉得一定要让孩子再考一次。但要知道,实际上1580分和1560分本质上已经没有区别,用那么多精力刷到1580分,对最终结果影响也不大,而其他真正影响最终结果的重要指标,可能就被忽略了,这个现象就有点不够理性。
综上,为了证明自己的人文实力,寻找SAT和托福以外的途径来实现差异化显得很重要。如果能够在SAT2文学上面拿到700分以上,这个价值就远高得多,因为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水平。
课外活动要让大学感受你的诚意 “领导力”通过行为体现
课外活动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不只局限于夏校和竞赛等活动。
美国大学在录取学生的时候,并不要求学生所做的每一项活动都必须有奖项证明,大部分竞赛奖项他们并没有清晰的概念,也无法准确了解某一个奖项的一等奖是全国百分之多少,毕竟中国的竞赛太多。
关键点是让美国大学感受到你的诚意。
活动成果的体现可以由量化指标来衡定,可以通过数据看出投入程度,但并不是每项活动都可以。
比如申请哲学专业的学生,可能他们的活动更多集中在看大量的书籍,思考人生问题,享受探讨话题的过程,然后继续投入看书的过程,如此反复。那么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一个竞赛可以证明他们的投入,因为他们所做的活动是非常抽象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你的诚意远比量化的东西来得重要。
另外,活动最关键的是要体现出你的领导力。
听到领导力,有些学生可能会望文生义,觉得领导力就是要在学校管理几十人的社团才行,但是,美国人眼里的“领导力”不一定是通过职位,而是通过你的行为来体现。
我之前一位被哈佛录取的学生在文书里写了这样一句话“我非常愿意去干别人不想干的活”。虽然他没有展现是某组织的领导,但是乐于承担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反而展现出了他身上难能可贵的“领导力”,这种意识非常打动人。
如何用一个线索把你所做的不同的活动串联起来,用这种整体的东西,去向招生官展现你的诚意,在你的兴趣和对你有利的活动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尽量做孩子既感兴趣,又对申请有所帮助的活动,而不是纯功利地考虑什么样的活动能提高录取率,这个并没有什么矛盾。
个性化与学术性都需体现在文书中
提到文书,首先我们先分两类来讨论,第一种是个性化文书,第二种是学术文书。个性化文书就是要让招生官能通过文书,了解到你自己的个人经历,能看到关于你的故事。这里所说的“个人经历”不一定局限于你在某件事情上投入了很多努力,从而获得了多大的成就。实际上,招生官更愿意看到的是,你通过某件事进行了反思,通过反思促成了某方面的成长,改变了你原有的一些价值观,这是你成长过程非常宝贵的东西。
对于学术文书而言,你要让招生官知道,你在某一个领域有着持续性的热情,投入了很多精力,你也很清楚如何利用大学这个阶段满足你的需求,如何在这个领域继续获得发展。学术文书里面体现了一个连贯性的问题,这个连贯性也是美国大学希望从申请者身上看到的宝贵特质。
面试可针对性准备 美国大学的面试更像聊天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参加面试的时候能够给招生官留下一个深刻的、正面的印象,这其实是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 的。
面试主要依赖的是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社交能力。我见过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很擅长于社交,主动跟别人攀谈,尤其是国际学校的孩子,他们的社交能力有时候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体制内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比较大,周末可能也没有很多时间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这实际上牵涉到一个学术和社交的平衡问题。
我們观察英美大学的差异时可以发现,英国的招生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学术的,学生需要考虑如何应对招生官提出的学术问题。而美国大学不同,美国大学的面试更多的是像聊天,他们会想象自己和你困在一座岛上一个月,或者把你想象成他未来的舍友,来判断你的性格。他们不希望你是非常被动的,聊天的时候只能和你聊一些无聊的话题,希望你能和别人积极互动。但是前提肯定是你满足了进入大学的学术门槛。
当你满足了进入大学的学术门槛之后,社交能力就变得重要起来,但是社交能力需要时间的积累,并且找到学术和社交的平衡点。面试准备不是应试前的突击就可以应对的,而是需要家长平时要重视让孩子多和陌生的朋友进行交流,慢慢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这才是正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