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里的乡恋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d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寒料峭的三月,人来人往的火车站,站台上熙熙攘攘。扎着两根小辫子的我,右手一直拉着妈妈的衣袖,看着爹爹抱着六岁的弟弟登上了绿皮车厢的火车。
  车厢窗口的弟弟白白胖胖的,一双大眼睛明亮无邪,我挥着小手,弟弟也摇着小手喊二姐。只听见爹爹对妈妈说:“回去吧,我们走了。”随着汽笛一声长鸣,列车缓缓驶离了站台。
  慢慢地,站台上拥挤的人流变得人声稀少。一抬头,我看见妈妈泪流满面,我好奇地问:“爹爹和弟弟去哪儿了?”妈妈哽咽着:“他们回你爹爹的老家,我舍不得你弟弟呀,他還这么小!”回到家,少了弟弟可爱的身影,我的心里也空落落的。我终于知道,爹妈工作忙,孩子又多,爹爹把弟弟送回老家,是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
  以上的场景发生在浙江金华,一晃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
  也是在这一天,我知道了我们不仅在金华有一个家,而且在千里之外的闽南惠安县辋川镇区,那里有爹爹的老家。那时我还年幼,但已懵懵懂懂地意识到,爹爹的老家与我一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爹爹念叨他的老家辋川时,用闽南话读成“梦川”。我上小学时,看见爹爹给老家亲人写信,感觉辋川的“辋”字笔画多,特别难写。查了字典,才知道应该读成“网川”。后来读到唐代王维的诗,知道王维因住的地方也叫“辋川”,画有《辋川图》,还著有《辋川集》。当时我很自豪,以为王维是爹爹老家那儿的人。其实,王维的辋川在陕西,与爹爹的老家一点儿都不搭界,但我已把这个地名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弟弟在惠安县辋川亲人家寄养了三年,哥哥姐姐都去看过他,并在祖屋住了一段时间。他们回来告诉我,爹爹的老家在海边,大海很宽,海风很大,海水很蓝。海边滩涂上的小螃蟹很多,乌压压一大片,爬来爬去,人一走近,它们就飞快地跑到洞里躲起来;有一种小鱼叫跳跳鱼,好像长着脚,在沙滩上跳来跳去。
  哥哥还说,海边的风车古色古香,日夜在转动;海边的晒盐场,白花花的海盐堆得像小山一样,戴黄斗笠的惠安女赤脚在盐田里劳作。姐姐还给我许多漂亮的贝壳和海螺,说是她在海边捡的。爹爹的老家那么美,和我生活的城市风光迥异,我盼望着能去看一看大海,因为我懂了,爹爹的老家也是我的老家。
  日子一天天滑了过去,高一的寒假,我跟着爹爹从浙江坐火车到了福建的省城福州,又转汽车到惠安县城,再换电动小三轮到辋川镇,花了两天时间,真的是风尘仆仆,终于站在了爹爹经常跟我念叨的老家的老街上。
  爹爹是18岁那年拜别祖屋,沿着古街踏上了辋川桥,当兵离开老家的。辋川的镇上有一条二里长街,弯弯曲曲的,站在街口,一眼望不到头。道路不宽但很热闹,整条街都是店铺,人声鼎沸,不时有载重自行车驶过,后座装满货物。街口的海鲜摊儿特别多,鱼虾蟹鳖活蹦乱跳的,海蛏、花蛤、海蚌在盆里吐着小泡泡儿,一条条带鱼又长又大,有一些海鲜我从没见过。戴着花头巾的妇女一边熟练地撬着海蛎,一边吆喝着买卖。
  爹爹说,祖屋就在这条老街上。我们穿过海鲜摊儿,中街的嘈杂声比街口弱,两边的土木房子,临街的墙上开着大窗,店铺里摆着日用百货。迎面碰上一位中年妇女,她微笑着跟爹爹打招呼,他们用闽南话交谈,我一句也听不懂。爹爹说她是他小学的同学,还是妇女干部。行走没几步,一位大叔高腔大嗓喊着:“阿臭,你回来啦!”我很惊讶:“爹爹,他叫你什么?”爹爹不好意思地说:“我小时候头上长过疮,臭头。”我偷偷地笑了,原来爹爹也有外号。
  街上有好几口井,井口有的方形,有的圆形,洗菜浣衣的女子,说着家长里短,她们的闽南话,我没听懂。爹爹告诉我,有的井水可以煮饭泡茶,靠近海边的井水偏咸,不能煮饭,只能洗碗。淡井水一年到头忙碌着,挑着水桶的女子在街上晃悠悠而过。汩汩的井水带走了光阴。
  “嘎吱”一声,爹爹推开祖屋两扇紧闭的木门,我好像看见先人们对我们微笑:“孩子啊,你们回来了!”祖屋很小,一楼厅堂靠墙有一张小方桌,桌上放着一只碗,碗里有一些大米,米上面插着几支长短不一的香,墙上贴着一张红纸,上面写着“潘妈”两个黑体字,我才知道我的奶奶姓潘。爹爹去街上买了面包和橘子做供品,点燃了三炷香,磕了三个头。
  第二天,太阳升了起来,爹爹又带我爬上海边的莲花山,拨开丛丛杂草,告诉我:“这是爷爷的墓地。”我们为坟茔锄草培土,点上香烛。
  惠安女的服饰有“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之说,从渔女的打扮就可以看出来。她们戴花头巾,是为了防风沙日晒。她们的花色上衣很短,露出一截儿腰肢,下穿黑色的阔腿裤,赤着脚走路,爹爹说这种服饰方便在海水里作业。海上有座明朝时建的辋川桥,桥墩结实高大,长条石的桥面凹凸不平,似苍凉的纽带联结两岸。我想,小时候爹爹肯定在桥面上玩耍打过滚儿。桥头有座小庙,庙旁有块石碑,供奉着桥头将军爷,应该是桥的保护神吧。桥的南侧有座妈祖庙,供奉着海上守护神,明朝时所建。
  走在辋川老街上,感觉豪门大宅很多,还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荣耀。沿街的房子或木质,或用石头砌起,一楼门板可以卸下,方便做生意;一些房子是中西合璧的,红砖、红墙、黛瓦,窗户拱门雕塑吸取了国外的建筑风格,那是有海外背景的华侨建造的。
  爹爹当兵离开家门,退伍后安排在浙江当铁路职工,在金华成家立业,出差曾是家常便饭。对他来说,尝遍了山珍海味,但还是家乡的地瓜稀饭最香甜;他走遍了山山水水,还是感觉海边的辋川桥最好看;他看过许多琼楼玉阁,在祖屋里睡得最香甜;他听遍了南腔北调,还是古老的闽南话最动听吧。
  若干年后,因为姻缘巧合,我嫁给惠安人,住在泉州市区。离爹爹的老家近了,离爹爹远了。
  我们记得爹爹的辋川老街,辋川老街也会记得散落在各地的孩子。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一领羊裘,一钓竹竿。  春光和煦,严光望着眼前不断变化着的富春山,想到了自己所经历的那个王朝更迭无常的变化和尔虞我诈的官场,想到了那位高居朝堂之上的同学——光武帝刘秀,这些似近似远的一切,终于被自己抛在了脑后。严光深深吸了一口气,不由得伸出双手,在眼前飘忽的光束里狠狠抓了一把,是空的,亦如那些过往,他笑着摇了摇头。  我想,这应该是2000年前那个春天里最为惬意的场景吧!不然,严光怎会抛却名利,千
期刊
1  那些年,在那个古朴的小镇,我总喜欢跟在一群男孩儿的后面,看他们求雨。  男孩们将一条长板凳倒过来,四脚朝天,用麻绳绕着板凳脚一圈儿一圈儿编织成一个围栏。再把一只大黑狗按到里面,往上面盖一件破旧的衣服,这就成了他们求雨的道具。求雨为什么要用黑狗,奶奶说:“黑狗是活菩萨,抬着它老天才会显灵。”再说,求雨都是在天黑了以后。  夜晚,就着天上的星光和月光,男孩们抬着黑狗开始求雨了。他们从上街走到中街
期刊
再次见到他,也是在河边,他手搭凉棚。波浪翻滚之时,我感觉他的骨骼很峥嵘。但他却一声不吭地蹲下,双手抱头。这是我看到他悲怆的一幕。  多年前,那个少年委身河流,并把它暗藏在身體里,和他的脾性多么相似!他的眼里常蓄满浑浊。我曾告诉他:该决堤时就让它决堤吧!别妄图收容那些破败,别让那些奔涌的毁了自己……  他会和我说起他与水的渊源,说他父亲是出色的船工,一生也在同它角力。所以,在我面前,他就像枚生根的钉
期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影和人生,他的光影留在了这座老宅子里。  天光渐亮,吴叔如常牵着条浑身墨色的小狗,走在这条已走了一生的路上。他的头发已落尽,边走边微微哈着腰,扭头和身侧的小狗说着话,一脸的慈祥。  遇見吴叔,纯属偶然。那年,我们仨去南京旅行,因喜欢民国风的建筑,便选择住在颐和公馆——吴叔家的隔壁。公馆入口太多,恍然间迷了路,误打误撞进了吴叔的宅子。有时候,人与人之间就是有这种奇妙的缘分。本是“私
期刊
午后跟大乖出门溜达,觉得左脚板冷,有点冰挺,进门脱鞋,发现左脚的棉鞋鞋底坏了。鞋底的橡胶开裂很大一块,跟一道翻开的伤口似的,有点儿触目惊心。  第一反应,就是扔掉,买新的。多少钱的玩意儿,纠结啥,这事不用精打细算。  我把鞋扔到门外。  可我又一想,今年要节俭,尽量不购物,这双棉鞋的鞋底应该能用胶水粘上,还能穿。  我又把棉鞋捡回了屋子。  家里没有胶水,我在拼多多上找到几款粘鞋的胶水,但最损也要
期刊
1960年10月27日,伊夫·克莱因位于巴黎的寓所里,聚集了包括阿尔曼、雷蒙汉斯等在内的六位艺术家,以及当时最著名的艺术评论家雷斯塔尼(Pierre Restany)。在雷斯塔尼的号召下,他们签署了一个史上最简短的官方宣言,新现实主义由此诞生:“1960年10月27日,新现实主义艺术家们认识到他们集体的独特性,新现实主义等于现实的新的感知领域。”(Nouveau Realisme=nouvelle
期刊
两年前的一个夏日,参加友人仕君女儿结婚答谢宴,感觉有些特别。  仕君,给人的印象是有着典型老秦人性格,坦诚、豪爽,重友情。我与他有二十余年交情。其女儿雅婷小时见过几次。转眼到了婚嫁了。据仕君讲,女儿婚庆已在双方老家办过酒席,这次在京约请朋友做个答谢。我为其女儿、女婿写了一副婚联“栀绾同心结,莲开并蒂花”,横批“红绳相牵”,精裱相赠。仪式依然热闹,必要程序照常。当新郎给岳父、岳母敬茶后,司仪请新娘父
期刊
前一向,为是螺丝岛还是螺蛳岛,讨論得好不热闹。称螺蛳岛的呼声几乎一边倒,因此东郊印象餐饮总监、洞庭全鱼席“非遗”传承人傅鹏先生叫我们去螺蛳岛的新店试菜时,我弱弱地问了一句:是“螺丝”还是“螺蛳”?如果是“螺丝”,老夫牙齿不行咬不动了。不知情的傅鹏先生先是蒙了,醒悟后笑了起来,说:放心吧,今天不要您吃螺蛳,而是吃专吃螺蛳的青鱼。  “东郊印象‘非遗’店”紧挨市图书馆、美术馆。一方面供读者和员工就餐,
期刊
父亲病逝,母亲改嫁,把才八个月的我送给山里的奶奶。我日夜不停地哭,直哭到把母亲忘了。是奶奶你一手把我抚养大的,奶奶就是我的娘。  我每次考到好成绩,人还在门外,就大声喊:“奶奶,这次我又考到了100分。”我是想让你高兴,让你那粗糙皲裂的老手抚摸我的头,那种感觉真是太幸福了。傍晚时,奶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门外的声音,期待我的归来。每天,放学铃未响,心已在路上。回到家,放下书包,手脚笨拙的我,在你炒菜
期刊
那个时候,教育没有现在这么疯狂,认真读也好,不认真学也罢,老师们很佛系,大人们每天都忙得很,更是没时间操这份心。考上了,继续读,家里砸锅卖铁也会送。考不上,哪怕是小学没考上初中,没书读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回到家里,放下书包,拿起锄头,和大人一起种田也不错。等年龄稍大一点儿,家里再联系师傅送去学手艺,男孩子一般联系木匠、篾匠、砌匠等这些师傅。女孩子一般联系缝纫、美容美发这些师傅。总而言之,不会读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