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0年伊始,尽管中国大部分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严寒,但尚德集团董事长兼CEO施正荣心里却充满暖意。1月19日,在开罗举行的世界未来能源峰会上,施正荣获得了“扎耶德未来能源奖”,此奖是用来表彰他在太阳能能源领域的创新、远见卓识、领导力和在世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杰出成就。
扎耶德未来能源奖总干事苏丹·艾尔·贾比尔博士给予施正荣高度评价,他说:“无锡尚德在施正荣的带领下,已经把太阳能能源应用拓展到世界各地。”而10年前,当施正荣顶着博士帽、怀揣40万美元和多晶硅薄膜专利技术从澳洲回国创业时,也许他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带领中国光伏产业走向世界。
靠技术占领德国
德国市场是尚德最大的海外市场,在尚德的海外市场份额中,对德国出口的比例曾经一度高达到72%。2001年8月,德国政府更新了《可再生能源法》,把太阳能作为主要的替代能源,鼓励民间使用太阳能发电,致使太阳能电池需求爆炸式增长。由于新建一条生产线的周期需20个月时间,这一突然膨胀的市场让许多厂商措手不及。但施正荣的机会却来了,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施正荣身在太阳能电池行业,了解到1998年德国政府提出开始实施家庭太阳能发电10万屋顶计划。在创业起始阶段的三年时间内,在施正荣的苦心经营下,尚德电力打人德国市场。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市场几乎完全是靠技术得到的。作为竞争对手,德国本土太阳能模板生产商EXTRA-SOLAR的管理人员承认,如果说中国产品与他们相比存在价格优势,那也是非常有限的。尚德生产销售的中国太阳能设备,是针对欧洲标准和德国标准而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很高。在以质量取胜的欧洲市场中,如果价格上有稍许优势,质量又确实过硬,产品自然畅通无阻。
市场机遇和制造技术是任何一个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必要条件,而做技术出身,同时又对市场和销售有着独特敏感和天分的施正荣似乎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当年,施正荣从澳洲回国,其第一个身份不是企业家,而是师从光伏领域研究先驱马丁·格林,拥有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博士学位和专利技术的研究型学者。技术是施正荣最大的优势,目前尚德公司“冥王星”尚德多晶硅组件转换效率高达16.53%,刷新了以往所有记录。此项多晶硅组件转换效率新的世界记录经过德国Fraunhofer太阳能系统研究机构(ISE)独立检测并予以确认。而从一位学者到一位企业家的转变,则需要考虑如何将技术转化为好的产品,哪里才会有产品的市场,谁会购买这个产品。正是出于对于行业的熟识和专注,施正荣恰当地把握好了这两个角色之间的转换。
把工厂开到美国
2009年11月16日,全力推进“新能源振兴计划”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华访问尚未结束,尚德就在北京举行的中美绿色科技高峰论坛上宣布:为配合其在北美地区快速增长的市场机会,决定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建立一个30兆瓦的光伏组件制造工厂,并预计于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生产。据悉,奥巴马访华目的之一是为美国企业打开中国的新能源市场铺平道路,而尚德显然走得更远,施正荣正意欲将美国打造成其最大的海外市场。
一直以来,中国光伏产品生产商惯用的方式是直接将产品出口到海外。对于尚德来说,这种方式并不陌生。早在2005年,尚德的光伏组件就已经卖到了美国,不过其利润始终在盈亏点之间徘徊,其用意明显在于耕耘市场而并非斩获。而这一次,尚德则走了另一条路一到美国去设厂。
在这个即将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建成的工厂里,尚德将在当地雇佣75名工人,负责将中国制造的太阳能硅片焊接组装起来。尚德方面表示,系统安装等后续环节将会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据悉,北美地区在利用太阳能等清洁新能源方面展现出非常积极的政策导向和市场开发的迹象,这正是尚德选择落户美国的主要动因。亚利桑那州曾制订规划,预计到2025年,15%的能源消耗将来自新能源。政策之外,成本也是尚德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施正荣说:“把部分制造工厂设在离客户更近的地方,有利于更好了解并快速响应当地客户需求,同时通过优化原材料采购等措施,减少远程运输时间、降低制造成本,从而降低尚德产品制造的能源消耗。”
未来在美国,施正荣希望能抢占从大型电力公司到中型建筑,再到私人屋顶各个层面的市场份额,不再做单纯的设备供应商,而是要成为系统方案解决商和电站运营商,打通整个产业链。他还希望采用台资、并购等方式,充分借用美国本土力量,规避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光伏领域反倾销。
业内人士大多对尚德的这一海外设厂行动表示赞同,原因有三:一是可以缓解贸易摩擦,二是可以让终端产品更靠近市场,三是可以在当地创造广告效应。
瞄准新兴中东市场
尽管尚德80%~90%的业务来自欧美,但是鉴于德国和西班牙等光伏应用大国出台的政策减少对太阳能发电的补贴,尚德再一次转移目光,将摧城拔寨的阵地定位在了新兴市场。
目前,各国政府对太阳能发电主要有三种方式:电价补贴(以色列)、投资补贴(德国)、免税(美国)。以色列是中东地区给太阳能发电电价补贴的政府,业内估计当地政府的补贴力度会越来越大。2008年,以色列制定了2~3年间国内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500兆瓦的目标,并向国内外太阳能组建商开放市场。这为无锡尚德等来自中国的太阳能开发商开始与以色列国内项目参与商接洽,布局中东市场奠定了基础。
据悉,尚德在以色列市场是以寻找以色列国内的合作伙伴为主,向他们提供设备组件。2008年12月8日,由尚德参与建造的以色列有史最大、发电效率最高的晶体硅太阳能发电项目于北部卡茨林工业区竣工,该项目是以色列第一个并入国家电网的太阳能发电项目。
2009年6月末,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举办的“2009绿色能源技术展”上,尚德表示:“以色列的太阳能市场刚刚起步,又具有先天的日照优势,又得到了政府资助,这是吸引中国商家的主要原因。”
抓住中国的机遇
作为世界光伏的生产制造大国,中国却不是光伏产业的应用大国。包括施正荣在内,业内似乎有一种共识:光伏产业要发展,还是得依靠政策。而中国的相关政策正从无到有,并有持续加强的迹象,中国的光伏市场正在慢慢启动。前不久,江苏省发布了光伏发电推进意见的支持政策,将对于太阳能光伏入网发电给予补贴,也让尚德看到了国内市场的希翼所在。
2009年7月14日,尚德宣布已分别与陕西省政府、青海省政府、宁夏石嘴山市政府和四川省攀枝花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拟在上述四省(区)、市分别开发300兆瓦及各500兆瓦的光伏并网太阳能项目。这几个项目的总量达1800兆瓦。这一容量已经创下中国光伏并网项目的新纪录。
对国内光伏业来说,能否实现光伏上网发电将是决定国内光伏市场是否真正启动的一个重要前提,而光伏上网发电的首要瓶颈在于上网电价的确立。如果电价过高,则光伏发电相比火电没有竞争力,过低的话则光伏企业无力承受。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发改委将研究制定大型并网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这似乎让尚德对于国内市场看到了希望。
扎耶德未来能源奖总干事苏丹·艾尔·贾比尔博士给予施正荣高度评价,他说:“无锡尚德在施正荣的带领下,已经把太阳能能源应用拓展到世界各地。”而10年前,当施正荣顶着博士帽、怀揣40万美元和多晶硅薄膜专利技术从澳洲回国创业时,也许他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带领中国光伏产业走向世界。
靠技术占领德国
德国市场是尚德最大的海外市场,在尚德的海外市场份额中,对德国出口的比例曾经一度高达到72%。2001年8月,德国政府更新了《可再生能源法》,把太阳能作为主要的替代能源,鼓励民间使用太阳能发电,致使太阳能电池需求爆炸式增长。由于新建一条生产线的周期需20个月时间,这一突然膨胀的市场让许多厂商措手不及。但施正荣的机会却来了,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施正荣身在太阳能电池行业,了解到1998年德国政府提出开始实施家庭太阳能发电10万屋顶计划。在创业起始阶段的三年时间内,在施正荣的苦心经营下,尚德电力打人德国市场。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市场几乎完全是靠技术得到的。作为竞争对手,德国本土太阳能模板生产商EXTRA-SOLAR的管理人员承认,如果说中国产品与他们相比存在价格优势,那也是非常有限的。尚德生产销售的中国太阳能设备,是针对欧洲标准和德国标准而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很高。在以质量取胜的欧洲市场中,如果价格上有稍许优势,质量又确实过硬,产品自然畅通无阻。
市场机遇和制造技术是任何一个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必要条件,而做技术出身,同时又对市场和销售有着独特敏感和天分的施正荣似乎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当年,施正荣从澳洲回国,其第一个身份不是企业家,而是师从光伏领域研究先驱马丁·格林,拥有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博士学位和专利技术的研究型学者。技术是施正荣最大的优势,目前尚德公司“冥王星”尚德多晶硅组件转换效率高达16.53%,刷新了以往所有记录。此项多晶硅组件转换效率新的世界记录经过德国Fraunhofer太阳能系统研究机构(ISE)独立检测并予以确认。而从一位学者到一位企业家的转变,则需要考虑如何将技术转化为好的产品,哪里才会有产品的市场,谁会购买这个产品。正是出于对于行业的熟识和专注,施正荣恰当地把握好了这两个角色之间的转换。
把工厂开到美国
2009年11月16日,全力推进“新能源振兴计划”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华访问尚未结束,尚德就在北京举行的中美绿色科技高峰论坛上宣布:为配合其在北美地区快速增长的市场机会,决定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建立一个30兆瓦的光伏组件制造工厂,并预计于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生产。据悉,奥巴马访华目的之一是为美国企业打开中国的新能源市场铺平道路,而尚德显然走得更远,施正荣正意欲将美国打造成其最大的海外市场。
一直以来,中国光伏产品生产商惯用的方式是直接将产品出口到海外。对于尚德来说,这种方式并不陌生。早在2005年,尚德的光伏组件就已经卖到了美国,不过其利润始终在盈亏点之间徘徊,其用意明显在于耕耘市场而并非斩获。而这一次,尚德则走了另一条路一到美国去设厂。
在这个即将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建成的工厂里,尚德将在当地雇佣75名工人,负责将中国制造的太阳能硅片焊接组装起来。尚德方面表示,系统安装等后续环节将会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据悉,北美地区在利用太阳能等清洁新能源方面展现出非常积极的政策导向和市场开发的迹象,这正是尚德选择落户美国的主要动因。亚利桑那州曾制订规划,预计到2025年,15%的能源消耗将来自新能源。政策之外,成本也是尚德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施正荣说:“把部分制造工厂设在离客户更近的地方,有利于更好了解并快速响应当地客户需求,同时通过优化原材料采购等措施,减少远程运输时间、降低制造成本,从而降低尚德产品制造的能源消耗。”
未来在美国,施正荣希望能抢占从大型电力公司到中型建筑,再到私人屋顶各个层面的市场份额,不再做单纯的设备供应商,而是要成为系统方案解决商和电站运营商,打通整个产业链。他还希望采用台资、并购等方式,充分借用美国本土力量,规避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光伏领域反倾销。
业内人士大多对尚德的这一海外设厂行动表示赞同,原因有三:一是可以缓解贸易摩擦,二是可以让终端产品更靠近市场,三是可以在当地创造广告效应。
瞄准新兴中东市场
尽管尚德80%~90%的业务来自欧美,但是鉴于德国和西班牙等光伏应用大国出台的政策减少对太阳能发电的补贴,尚德再一次转移目光,将摧城拔寨的阵地定位在了新兴市场。
目前,各国政府对太阳能发电主要有三种方式:电价补贴(以色列)、投资补贴(德国)、免税(美国)。以色列是中东地区给太阳能发电电价补贴的政府,业内估计当地政府的补贴力度会越来越大。2008年,以色列制定了2~3年间国内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500兆瓦的目标,并向国内外太阳能组建商开放市场。这为无锡尚德等来自中国的太阳能开发商开始与以色列国内项目参与商接洽,布局中东市场奠定了基础。
据悉,尚德在以色列市场是以寻找以色列国内的合作伙伴为主,向他们提供设备组件。2008年12月8日,由尚德参与建造的以色列有史最大、发电效率最高的晶体硅太阳能发电项目于北部卡茨林工业区竣工,该项目是以色列第一个并入国家电网的太阳能发电项目。
2009年6月末,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举办的“2009绿色能源技术展”上,尚德表示:“以色列的太阳能市场刚刚起步,又具有先天的日照优势,又得到了政府资助,这是吸引中国商家的主要原因。”
抓住中国的机遇
作为世界光伏的生产制造大国,中国却不是光伏产业的应用大国。包括施正荣在内,业内似乎有一种共识:光伏产业要发展,还是得依靠政策。而中国的相关政策正从无到有,并有持续加强的迹象,中国的光伏市场正在慢慢启动。前不久,江苏省发布了光伏发电推进意见的支持政策,将对于太阳能光伏入网发电给予补贴,也让尚德看到了国内市场的希翼所在。
2009年7月14日,尚德宣布已分别与陕西省政府、青海省政府、宁夏石嘴山市政府和四川省攀枝花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拟在上述四省(区)、市分别开发300兆瓦及各500兆瓦的光伏并网太阳能项目。这几个项目的总量达1800兆瓦。这一容量已经创下中国光伏并网项目的新纪录。
对国内光伏业来说,能否实现光伏上网发电将是决定国内光伏市场是否真正启动的一个重要前提,而光伏上网发电的首要瓶颈在于上网电价的确立。如果电价过高,则光伏发电相比火电没有竞争力,过低的话则光伏企业无力承受。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发改委将研究制定大型并网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这似乎让尚德对于国内市场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