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而小学生则以形象思维为主,这给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小学生的年龄小,他们喜欢玩游戏。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努力构建游戏与教学之间的链接处,并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化的教学中去,让学生在感受到游戏的快乐的同时,也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游戏;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1 开展数学游戏活动的原则
1.1 开放性原则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探究学习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开放活动内容、开放活动过程、开放活动空间、开放师生关系,使教学注入了一种生活气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价值。
1.2 创造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式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而在枯燥的传统模式中,学生的思维被限定于框架中,难以有很大的突破。开展游戏活动,就是要在游戏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3 游戏的设计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要符合学生主体的需求
小学数学中的小游戏设计,要满足教学目的的需要,要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以,虽然在形式上非常的灵活,但有很强的娱乐性和互动性,然而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否让学生们学到应该学到的知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这些都是重要的考虑。而游戏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的形式,形式是为内容和目的服务的。教师要掌握核心的内容,不能盲目的追求形式的问题,而是要高效的利用每一分钟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小学生们快乐的沉浸在游戏化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2 小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1 利用小游戏,令小学生可以做到“在玩中学”
“玩”中学是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并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点。以学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可以先营造具体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讨论该场景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如同学们去超市参与抽奖活动可能遇到的不同情况,在这一环节,教师应当将游戏教学与提问法结合起来使用,及时向学生提问,如:“同学们去超市参与抽奖可能会有哪些结果?出现哪一种结果的可能性最大呢?”多数学生都有参与抽奖的体验,因此,多数学生面对这一话题有话可说,这便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为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教师应当模拟抽奖活动,如准备数量不同、颜色不同的球,要求每个学生抽一个球并放回,然后估计自己抽到不同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小。通过统计游戏结果学生会发现,数量最多的一类球被抽到的可能性最大,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现象引入本节课核心知识点的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引入新知识的讲解,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所在,还能够形成将生活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的意识。
2.2 在小游戏中加强数学练习
要使学生在感受到趣味性的情况下练习所学知识,教师必须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并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扎实掌握基础知识,通过开展数学游戏活动,教师可以较为容易地达到这两个目的。以学习“位置”的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七巧板开展教学活动,如让不同的学生利用七巧板摆出不同的造型,然后让不同学生围成一个圆圈,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一图形的形状并将其记录下来,最后,不同位置的学生交换自己的记录草稿,通过对比草稿上的内容,学生们会发现不同位置的同学所看到的形状是大不相同的,由此,教师便可以引出关于位置的有关知识的讲解。在介绍过位置的相关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开展“报方位”游戏并让全班同学参与其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从第一排的第一个学生开始,逐个描述自己的位置,如:“我在第一组的第一个,处于第一行第一列的位置”,通过这种描述位置的游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如果学生报错了自己的方位,教師可以通过联系其前、后两位学生,帮助这位同学学会报出自己的位置。在经历一轮报位置游戏后,学生的大脑中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晰的“位置”的概念,接着,教师可以提升游戏难度,如由教师报位置:“第五行第四列”,然后由学生报出坐在该位置上的同学的名称。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是否会被教师点中,因此,学生会在课堂上保持高度的集中,其注意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其次,当教师点到某一学生周围的同学时,其附近的同学会有“危机感”,这便改变了以往学生课堂状态不佳的状况。
3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进一步的释放学生内在的学习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将小游戏应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要大胆的吸收游戏设计的理念,将其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设计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成功感,从而保持较高的学习状态,提高他们的收获感和自信感。
参考文献:
[1]张淑玲. 小学数学教育中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8):83-83.
[2]樊丽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才智, 2017(22):47.
关键词:小游戏;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1 开展数学游戏活动的原则
1.1 开放性原则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探究学习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开放活动内容、开放活动过程、开放活动空间、开放师生关系,使教学注入了一种生活气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价值。
1.2 创造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式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而在枯燥的传统模式中,学生的思维被限定于框架中,难以有很大的突破。开展游戏活动,就是要在游戏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3 游戏的设计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要符合学生主体的需求
小学数学中的小游戏设计,要满足教学目的的需要,要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以,虽然在形式上非常的灵活,但有很强的娱乐性和互动性,然而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否让学生们学到应该学到的知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这些都是重要的考虑。而游戏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的形式,形式是为内容和目的服务的。教师要掌握核心的内容,不能盲目的追求形式的问题,而是要高效的利用每一分钟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小学生们快乐的沉浸在游戏化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2 小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1 利用小游戏,令小学生可以做到“在玩中学”
“玩”中学是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并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点。以学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可以先营造具体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讨论该场景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如同学们去超市参与抽奖活动可能遇到的不同情况,在这一环节,教师应当将游戏教学与提问法结合起来使用,及时向学生提问,如:“同学们去超市参与抽奖可能会有哪些结果?出现哪一种结果的可能性最大呢?”多数学生都有参与抽奖的体验,因此,多数学生面对这一话题有话可说,这便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为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教师应当模拟抽奖活动,如准备数量不同、颜色不同的球,要求每个学生抽一个球并放回,然后估计自己抽到不同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小。通过统计游戏结果学生会发现,数量最多的一类球被抽到的可能性最大,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现象引入本节课核心知识点的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引入新知识的讲解,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所在,还能够形成将生活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的意识。
2.2 在小游戏中加强数学练习
要使学生在感受到趣味性的情况下练习所学知识,教师必须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并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扎实掌握基础知识,通过开展数学游戏活动,教师可以较为容易地达到这两个目的。以学习“位置”的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七巧板开展教学活动,如让不同的学生利用七巧板摆出不同的造型,然后让不同学生围成一个圆圈,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一图形的形状并将其记录下来,最后,不同位置的学生交换自己的记录草稿,通过对比草稿上的内容,学生们会发现不同位置的同学所看到的形状是大不相同的,由此,教师便可以引出关于位置的有关知识的讲解。在介绍过位置的相关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开展“报方位”游戏并让全班同学参与其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从第一排的第一个学生开始,逐个描述自己的位置,如:“我在第一组的第一个,处于第一行第一列的位置”,通过这种描述位置的游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如果学生报错了自己的方位,教師可以通过联系其前、后两位学生,帮助这位同学学会报出自己的位置。在经历一轮报位置游戏后,学生的大脑中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晰的“位置”的概念,接着,教师可以提升游戏难度,如由教师报位置:“第五行第四列”,然后由学生报出坐在该位置上的同学的名称。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是否会被教师点中,因此,学生会在课堂上保持高度的集中,其注意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其次,当教师点到某一学生周围的同学时,其附近的同学会有“危机感”,这便改变了以往学生课堂状态不佳的状况。
3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进一步的释放学生内在的学习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将小游戏应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要大胆的吸收游戏设计的理念,将其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设计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成功感,从而保持较高的学习状态,提高他们的收获感和自信感。
参考文献:
[1]张淑玲. 小学数学教育中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8):83-83.
[2]樊丽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才智, 2017(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