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3项参数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 :临床输血与检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j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随着该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高,对急性脑梗死有诊疗意义的实验研究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笔者观察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BPC)、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等3项参数的动态变化,旨在探讨急性脑梗死时血小板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国的输血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无偿献血已纳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采供血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输血事业的发展.随
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的广泛使用,导致酵母菌引起的医院感染率不断上升,且随着抗真菌药物的使用,这类细菌的耐药性也日趋普遍.现将本院2000年9月~2001年6月从各类标本分离
随着成分输血的推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实施,供血状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了解用血状况,笔者对本院1997~1999年的用血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在临床输血的发热不良反应中,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高达15%~37%,这主要是由于多次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产生HLA同种免疫反应及粒细胞同种免疫反应所致[1,2].
内源性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细胞信使分子,兼有第二信使和神经递质的作用[1],是血液中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生物系统内的NO参与多种生理与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