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为了进一步观察应用温针灸激发循经感传现象作为主要手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该文选取该院内的78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行温针灸治疗,对照组39例,行单纯针刺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84.6%、43.6%,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温针灸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激发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的一种具有较好疗效的治疗办法,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温针灸法 腰椎 椎间盘移位 针灸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2(a)-0235-02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指的是在腰椎间盘退变的前提条件下,因为纤维环破裂、髓核出现突出的问题、同时神经根受到一定的压力而导致的以腰腿痛作为主要临床表现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病症,中医上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痹症、腰痛”范畴,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临床上逐渐将温针灸应用于该病的治疗中,该研究为了解温针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效果,采用不同方式对收治的患者实施治疗,效果显著,现对研究进行总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其中住院部的病人占有21位,门诊部的患者占有18位,男性患者20位,女性患者19位,年龄20~70岁,平均(47.5±4.3)岁;病程3~35 d,平均(11.2±2.2)d;椎间盘突出部位在L3/L4的患者有2位,L1/L5的有19位,L5/S1的为18位。对照组39例,其中住院部的有17位,门诊部的有22位;男性患者有22位,女性患者有17位;年龄22~68岁,平均(48.6±3.9)岁;病程3~32 d,平均(12.4±2.5)d; 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在L3/L4的有2位,L4/L5的有22位,L5/S1的共有15位,其中有8位病人有2个椎间盘出现突出的病症。对比两组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可对比。
1.2 诊断的相关标准
该研究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作为相关的依据。
1.3 纳入或者排除的相关标准
(1)与中医腰腿痛或痹症有关诊断相符合,西医确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的病情;(2)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扫描确诊;(3)年龄不大于70岁,男性与女性都可以;(4)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确诊病人,可以进行排除;(5)中医诊断为湿热闭阻的患者也应将其进行排除。
2 治疗方法
2.1 试验组
腰夹脊与俞穴取肾俞、次髎、环跳、秩边、委中、风市、阳陵泉、昆仑、后溪、三阴交、阿是穴。兼气虚的病人加足三里;兼阴虚的病人加太溪和太冲;寒湿闭阻的病人加阴陵泉与足三里;有腰部损伤史的病人加血海;肾虚精亏与肢体痿弱的病人加悬钟、太溪、足三里。上述的诸穴除了腰部穴取双侧,其他的穴位都取患肢穴。嘱患者取侧卧位,患肢安置于上。以上的诸穴位都利用25~75 mm的毫针进行针刺。再俯卧位,腰阳关、命门、委中进针得气以后用以捻转补法2~3 min,然后进行艾条温和灸治疗,以病人自觉存在温热感沿着针体传到穴位的深层作为度量,每相隔5 min进行一次的艾火灰烬去除操作,防止灰烬对皮肤造成伤害,同时保证施灸的穴位有着持续的温热感觉,每一次进行30 min的施针,其余诸穴得气以后进行平补平泻法,30 min留针操作,每天1次,一疗程为15 d。
2.2 对照组
除了不应用灸法以外,针刺操作、取穴以及疗程都和试验组一致。对于两组病人,进行一个疗程治疗以后,对疗效进行统计。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的相关评定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相关管理部门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疼痛症状消失,直腿抬高可超过70°,不影响正常工作;好转:疼痛症状显著改善,腰部活动功能好转;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显著好转。
3.2 观察指标
(1)症状的相关体征:腰腿痛的程度,直腿抬高的高度,腰部活动的具体情况;(2)循经感传的现象:重点是对沿着足太阳膀胱经的相关循经感传状态进行观察,对于试验组病人来说,以是否存在温热灸感作为标准,于对照组病人来看,以是否存在酸麻胀感作为标准。
3.3 治疗结果
经1~2个疗程治疗,两组疗效对比如表1所示。
4 典型病例
刘某某,男,50岁,初诊日期2012年10月15号,主诉右侧腰骶痛伴右下肢麻木及散痛症状,近日加重。经腰椎CT检查L4/L5、L5/S1间盘突出,相应硬膜囊受压。采用中西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且疼痛加重,查: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腰骶压痛阳性。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温针灸治疗,治疗次数为20次,治疗后痊愈,对其进行6个月随访,无复发。经溫针灸治疗20次,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5 讨论
中医认为腰椎盘突出症属痹症范畴,其发病的主要因素为肝肾亏虚,而外伤筋骨致气血淤滞,经气不通、外感风寒湿邪侵袭筋膜致经气失畅,是导致本病的外因。笔者认为,要取得疗效可能与下列的因素有关:(1)该文在针刺命门、肾俞、委中以及腰阳关以后,与此同时,进行艾条温针灸的相关治疗,利用艾火的温热效果更容易使得经络感传情况得以激发,因此,起到“气至病所而有效”的功效,可以强化温阳补肾效果,另外,还可祛风化湿、温通经络、散寒止痛;(2)利用针刺太溪、肾俞以及三阴交等穴位,可以起到填精益髓与温肾补虚作用,同时还可对病人体内肾虚精亏功能状态进行有效调节;(3)以温针灸针刺后溪、腰夹脊等穴位,以促进督脉疏通,重建督脉统摄诸阳及转输气血精髓的相关功能,进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4)针刺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位,以达到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
在该文研究中,应用温针灸办法,对病人进行治疗,可起到明显改善效果,有效率达100%,远高于仅利用单纯的针刺组治疗的病人,同时表明温针灸法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腰腿疼痛的消除、改善腰部及下肢活动能力等相关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奇,刘春雨.推拿结合针灸治疗腰推间盘突出症60例体会[J].当代医学,2010(36):150-151.
[2] 叶翠河,何奕辉,何庆君.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17):154-155.
[3] 徐军.Mckenzie力学诊断和治疗在腰部疾病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5):57-59.
[4]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129.
关键词:温针灸法 腰椎 椎间盘移位 针灸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2(a)-0235-02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指的是在腰椎间盘退变的前提条件下,因为纤维环破裂、髓核出现突出的问题、同时神经根受到一定的压力而导致的以腰腿痛作为主要临床表现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病症,中医上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痹症、腰痛”范畴,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临床上逐渐将温针灸应用于该病的治疗中,该研究为了解温针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效果,采用不同方式对收治的患者实施治疗,效果显著,现对研究进行总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其中住院部的病人占有21位,门诊部的患者占有18位,男性患者20位,女性患者19位,年龄20~70岁,平均(47.5±4.3)岁;病程3~35 d,平均(11.2±2.2)d;椎间盘突出部位在L3/L4的患者有2位,L1/L5的有19位,L5/S1的为18位。对照组39例,其中住院部的有17位,门诊部的有22位;男性患者有22位,女性患者有17位;年龄22~68岁,平均(48.6±3.9)岁;病程3~32 d,平均(12.4±2.5)d; 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在L3/L4的有2位,L4/L5的有22位,L5/S1的共有15位,其中有8位病人有2个椎间盘出现突出的病症。对比两组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可对比。
1.2 诊断的相关标准
该研究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作为相关的依据。
1.3 纳入或者排除的相关标准
(1)与中医腰腿痛或痹症有关诊断相符合,西医确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的病情;(2)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扫描确诊;(3)年龄不大于70岁,男性与女性都可以;(4)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确诊病人,可以进行排除;(5)中医诊断为湿热闭阻的患者也应将其进行排除。
2 治疗方法
2.1 试验组
腰夹脊与俞穴取肾俞、次髎、环跳、秩边、委中、风市、阳陵泉、昆仑、后溪、三阴交、阿是穴。兼气虚的病人加足三里;兼阴虚的病人加太溪和太冲;寒湿闭阻的病人加阴陵泉与足三里;有腰部损伤史的病人加血海;肾虚精亏与肢体痿弱的病人加悬钟、太溪、足三里。上述的诸穴除了腰部穴取双侧,其他的穴位都取患肢穴。嘱患者取侧卧位,患肢安置于上。以上的诸穴位都利用25~75 mm的毫针进行针刺。再俯卧位,腰阳关、命门、委中进针得气以后用以捻转补法2~3 min,然后进行艾条温和灸治疗,以病人自觉存在温热感沿着针体传到穴位的深层作为度量,每相隔5 min进行一次的艾火灰烬去除操作,防止灰烬对皮肤造成伤害,同时保证施灸的穴位有着持续的温热感觉,每一次进行30 min的施针,其余诸穴得气以后进行平补平泻法,30 min留针操作,每天1次,一疗程为15 d。
2.2 对照组
除了不应用灸法以外,针刺操作、取穴以及疗程都和试验组一致。对于两组病人,进行一个疗程治疗以后,对疗效进行统计。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的相关评定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相关管理部门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疼痛症状消失,直腿抬高可超过70°,不影响正常工作;好转:疼痛症状显著改善,腰部活动功能好转;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显著好转。
3.2 观察指标
(1)症状的相关体征:腰腿痛的程度,直腿抬高的高度,腰部活动的具体情况;(2)循经感传的现象:重点是对沿着足太阳膀胱经的相关循经感传状态进行观察,对于试验组病人来说,以是否存在温热灸感作为标准,于对照组病人来看,以是否存在酸麻胀感作为标准。
3.3 治疗结果
经1~2个疗程治疗,两组疗效对比如表1所示。
4 典型病例
刘某某,男,50岁,初诊日期2012年10月15号,主诉右侧腰骶痛伴右下肢麻木及散痛症状,近日加重。经腰椎CT检查L4/L5、L5/S1间盘突出,相应硬膜囊受压。采用中西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且疼痛加重,查: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腰骶压痛阳性。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温针灸治疗,治疗次数为20次,治疗后痊愈,对其进行6个月随访,无复发。经溫针灸治疗20次,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5 讨论
中医认为腰椎盘突出症属痹症范畴,其发病的主要因素为肝肾亏虚,而外伤筋骨致气血淤滞,经气不通、外感风寒湿邪侵袭筋膜致经气失畅,是导致本病的外因。笔者认为,要取得疗效可能与下列的因素有关:(1)该文在针刺命门、肾俞、委中以及腰阳关以后,与此同时,进行艾条温针灸的相关治疗,利用艾火的温热效果更容易使得经络感传情况得以激发,因此,起到“气至病所而有效”的功效,可以强化温阳补肾效果,另外,还可祛风化湿、温通经络、散寒止痛;(2)利用针刺太溪、肾俞以及三阴交等穴位,可以起到填精益髓与温肾补虚作用,同时还可对病人体内肾虚精亏功能状态进行有效调节;(3)以温针灸针刺后溪、腰夹脊等穴位,以促进督脉疏通,重建督脉统摄诸阳及转输气血精髓的相关功能,进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4)针刺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位,以达到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
在该文研究中,应用温针灸办法,对病人进行治疗,可起到明显改善效果,有效率达100%,远高于仅利用单纯的针刺组治疗的病人,同时表明温针灸法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腰腿疼痛的消除、改善腰部及下肢活动能力等相关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奇,刘春雨.推拿结合针灸治疗腰推间盘突出症60例体会[J].当代医学,2010(36):150-151.
[2] 叶翠河,何奕辉,何庆君.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17):154-155.
[3] 徐军.Mckenzie力学诊断和治疗在腰部疾病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5):57-59.
[4]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