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pab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人文精神”?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就是个性和人格的建构。”“个性”和“人格”可以“简单地说”,却不可以简单地理解。因为“个性”和“人格”是无比丰富、无比生动、无限具体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学习那些包含着民族独特文化精神及情感的作品和语言,学习和了解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文化情感,从民族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获取丰厚的养分,陶冶心性,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情感丰富的人。所以,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最根本体现,我认为应该是:展示人的个性,塑造人的心灵,关注人的生活。
   一、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展示人的个性,要让教师和学生的个性都焕发异彩。
   从新课标教材所选的文学篇目来说,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性、才华、感情以及思想的结晶,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来说,每一个教师的个性气质,学识修养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理解、领悟也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文章应该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教师也应该有不同的风格。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个性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富有鲜明个性的学生。
   再从中国语言文字本身来说,它所特有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种角度的理解,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成年的教师和未成年的学生肯定是不同的。即使是学生之间,年龄相同经历不同,他们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既然如此,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就应该允许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读者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允许学生对课文提出不同于作者、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参” 的理解。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充分展示每一个人的鲜明个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塑造人的心灵。
   语文是工具课,但它的工具性并非只体现在语言文字表达和运用上。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文养性,以文冶情”,都是指通过读书来学会做人。这个道理在今天依然如此,学生学语文,不仅是学语言,更应该学会如何做人。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智慧的结晶,“用之于善,则可以福亿兆人”,“用之于恶,则可以毒万千载”。具体到语文教学中,便是通过文学的影响,让学生把语文的养料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养料,把语文学习内化为自己生存的需要,进而塑造心灵,健全人格。
   以学习老舍的文章为例。他用自己的生命,书写出了知识分子对人性、人情、人道的渴望。无论《小麻雀》,还是《在烈日和暴雨下》,都体现出他对弱者的同情,对人性的关注。老舍的人道主义情怀,宁为玉碎之气节,才是每一个学生“学以致用”的精髓。不单此一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学生学会了做一个坚强的人,《变色龙》让学生学会了做一个正直的人,《皇帝的新装》让学生学会了做一个诚实的人,《我的叔叔于勒》则让学生在亲情与金钱面前擦亮了眼睛。
   三、语文教学应该贴近人的生活,关注现实,深入心灵。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它是作者以独特的语言方式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从这点来说,以文学作品为基本载体的语文教学,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的一种工具。……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语)“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明白了这一点,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够走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旧时书斋形象,关注现实,投身生活。
   从古至今,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能以情动人,因为文学是诉诸感情的。它能使人的心灵得到沟通,能使我们体会到他人有苦恼,有无奈,有希望和绝望,有欲望和矛盾,有奋进和退缩,有欢喜和惆怅。这些,都是人的生活、人的气息、人的色彩。也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文学作品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才能深入人心,使人沉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感情有着既复杂又微妙的联系。教师就像一名导演,他要使这三者的感情相互交流、碰撞、激发,从而共同创造出一个美妙的境界——心与心的默契,情与情的交融。文学是人学,只有当它真正进入了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体会各种生活滋味,认识各类社会人物,从而丰富感情,陶冶性灵,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人文精神贯彻到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粗浅之论,权作引玉之用。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无论是平时的测试卷还是小考、中考,阅读题是必不可少的题型,而且是最令学生头痛,最易失分的题。然而在考试中阅读题得分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总成绩,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必须把好阅读题这一关。我认为做好阅读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平时教学中注重学生读的训练,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   通过读理解词语,通过读把握人物心理及情感,通过读学习
期刊
语文教育是一门爱的教育,带着博爱的心去教每一堂课,效果大有不同。也许刚踏上工作岗位,各方面经验不足,只能一步一步慢慢前进,那么,不妨先从教书匠做起。先做一个合格的教书匠,再做一个伟大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任何事物归根结底都是一种理论,做任何事情归根结底都是运用思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是人的天性,因此,如果想让课堂气氛活跃,需要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运用一些小活动、小游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
期刊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在唐代,诗歌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顶峰,不仅在内容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艺术手法也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历年来高考的一个重点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据反馈信息看,学生对诗歌理解的能力欠缺,综合分析之后得出三点原因:(1)对诗歌特点认识不足,因而对内容把握不准;(2)思路不清晰,表达能力欠缺;(3)综合分析能力不够,不能紧紧抓住诗
期刊
要想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不仅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注意、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方面着眼,更需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作文兴趣,使之在作文教学中起推动、促进智力因素的作用,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下面笔者结合作文教学实践,谈几点浅见。   一、激发情感,诱起表达欲望   情感是行为的动力因素,表现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要使学生动情、动容,来描写自己最熟悉的人,讨论自己最关心的事。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诱发了心理需求
期刊
对于教师职业的伟大写照,莫过于唐代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而对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及德育工作,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班主任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指导者、全面有效地履行其指导职能呢?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深深意识到,教育的过程是创造性强,又极富挑战性的过程。下面就谈一些自己班级管理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期刊
多年的语文教学使我深深感到,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似乎怨声载道,老师们老是抓着孩子的缺点不放,为了孩子的聪明,老说孩子苯;为了孩子的守纪,老说孩子顽皮;为了孩子的仔细,老说孩子粗心——总是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让孩子在“我不行”,“我是坏孩子”的心态中归于失败。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为己任,以调动每个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机为目的。我认为开展语文教学改革,激励
期刊
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出题,讲解指导,学生写作,课堂完稿。由于学生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了作文;或者草草了事应付一篇作文,觉得写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有的作文题目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由于缺乏真正的生活体验及感悟,只好胡编乱造,无病呻吟。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就逐渐降低,作文课成了学生最讨厌的课程,作文也变成纯粹应付老师应付考试的“作业”,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期刊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尔指出:“我们应该给学生活动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鼓励他们合作学习,以引导学生探索和合作交流,来代替教师讲、学生听,杜绝把学生当知识容器的做法。”培养学生的主体创造能力,离不开有效的课堂交流。要实现课堂交流的有效乃至高效,贵在受教育主体实实在在地参与整个教学全过程。因此,讨论法就是一种适应这种要求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所谓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讲,
期刊
教育家曾这样说“语文成绩的好差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学生阅读的结果”。学生素养的提升源于语文,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又源于阅读。   一、通过阅读教学,深化语文素养   首先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
期刊
新课程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有如下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注重在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如此看来,文言文教学要有“文”有“言”。没有“言”,哪来的“文”?没有“言”的积累,弄不通文意,何来对“文”的理解与鉴赏?反之,没有对“文”的赏鉴,言也只不过是“故纸”一堆。文言文教学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