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区块A的聚驱注采井为分析对象,在储层精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动静资料,分析该区存在问题、总结有效治理措施、评价聚驱开发效果,为今后喇嘛甸油田聚合物驱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聚驱 剩余油 压裂 分层
1 某区块A存在问题分析
某区块A剩余油相对富集,见效特征表现为见效时间早、含水下降幅度大,但在采用高浓度聚合物开采的过程中,平面、层间矛盾较为突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1 油层非均质性严重,渗透率级差大
本区块油层平面与纵向非均质性严重,平面上主要以河道砂发育为主,相变复杂,河道砂、心滩、河间席状砂、表外储层及尖灭均有发育;纵向上,河道砂、主体席状砂、表外、尖灭交错分布。
统计该区块注采井渗透率资料,平均渗透率为0.37μm2。各沉积单元间渗透率差异较大,渗透率级差为2.8,存在单层突进问题。
1.2 部分注入井油层发育差,连通差,导致注入困难
通过分析资料得知,本区块有15口注入井,平均日配注24m3,日实注13m3,注入压力14.5MPa,仅比破裂压力低0.38MPa,这15口井平均有效厚度为5.5m,有效渗透率0.4μm2,低于全区37.5个百分点,一类连通厚度2.7m,一类连通率为48.4%,低于全区13.4个百分点。因此,由于油层发育差,连通差,导致注入困难。
1.3 油层发育好、与周围油井连通好,但注入困难
本区块部分注入井油层发育好、与周围油井连通好,但在聚合物注入的过程中,由于过滤系统精度有限,聚合物溶液中未溶解好的鱼眼及杂质会随聚合物溶液一起注入井内,从而造成近井及炮眼周围油层的孔隙堵塞,引起注入困难,注入压力迅速上升。
1.4 注入高浓度聚合物后,产液指数下降幅度大
由于高分子聚合物在油层孔隙介质中的渗流阻力增加,因此,随着注入时间的延长,产液指数逐渐下降。2 治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虽然注入高浓度聚合物后,注入井的吸水状况得到一定改善,由于油层层间渗透率级差的存在,导致部分注入井的吸水状况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为改善层间吸水状况,共对8口注入井进行分层注水,分层后吸水剖面提高了注入效率,改善了注入液沿高渗透层部突进现象。
例如:某井B是一口笼统注入井,注聚3个月后,吸水剖面显示,萨III4-71-4层段相对吸水量为93.62%,萨III8~III9+10层段相对吸水量仅为6.38%,存在单层突进现象;从横向图可以看出:该井各层段内各级水淹交错分布,且具有3.0m的稳定隔层。于2009年5月将该井分为萨III4-71-4和萨III8~III9+10两个层段注水。分注后,低渗透层段萨III8~III9+10相对吸水量增加39.75个百分点,高渗透层段萨III4-71-4相对吸水量下降39.75个百分点,有效地控制了注入液沿高渗透层突进现象。
2.2 针对油层发育差、吸水差的注入井,采取压裂措施
由于油层本身发育较差或与周围采油井连通较差,导致部分注入井压力上升速度过快,部分沉积单元吸水差,为改善这部分油层的吸水状况,提高低渗透部分的吸水能力,共对15口注入井采取压裂改造措施,压裂后,平均单井日配注24m3,日实注23m3,注入压力11.43MPa,下降了3.1MPa,吸水剖面得到改善,低渗透部位的相对吸水量提高20.8个百分点,高渗透部位的相对吸水量降低30.1个百分点。
例如:某井C是一口笼统注入井,本井在注入高浓度聚合物4个月后,出现注入困难情况,注入压力升至13.4MPa,比全区平均压力值高4.0MPa,配注25m3/d,实注16m3/ d,出现吸水差完不成配注情况。
该井萨4+5(萨III4-71-2)沉积单元主要发育为席状砂和表外,相对吸水量为56.78%,该井与周围井多为二类连通,并且该层段为中水淹。萨III4-8沉积单元主要发育为河道砂体,该沉积单元相对吸水量仅为41.05%,與周围采油井多为二类连通,且该层段低水淹厚度为0.4m,中水淹厚度为2.3m。2009年9月对该井的萨III4+5(4-71-2)和萨III4-8两个沉积单元分别采取普压和多裂缝的压裂方式进行压裂改造。压裂后,日配注25m3,日实注26m3,能够完成配注要求,注入压力下降3.5MPa,吸水剖面相对均匀,低吸水层段相对吸水量增加26.26个百分点,高吸水层段相对吸水量降低29.35个百分点。
2.3 针对油层发育好、连通好的注入井,采取酸化解堵措施
本井区部分注入井油层发育好、与周围油井连通好,但在聚合物注入的过程中,出现近井地带堵塞,引起注入困难,注入压力迅速上升,为改善这部分油层的注入状况,共对12口注入井采取酸化解堵措施,措施后,平均单井日配注38m3/d,日实注39m3/ d,注入压力下降了2.4MPa。
例如:某井D是一口笼统注入井,以河道砂沉积为主,一类连通率为83.2%,高于全区21.4个百分点。注聚6个月后,日配注55m3/d,日实注25m3/d,注入压力迅速上升到13.9MPa,比全区高3.84MPa。为改善油层的注入状况,2010年3月采取酸化,酸化后,日注入量增加了30m3/d,压力下降了2.0MPa。
(4)针对产液指数下降幅度大,选择中低渗透部分压裂
针对该井区产液指下降幅度较大的8口采油井采取压裂措施,改善低渗透部位的渗流条件,加大见效程度,增加有效产液,压裂后初期平均单井日增液26t,日增油5t,含水下降2.7个百分点,液面上升616m。
3 认识与结论
(1)油层发育、剩余油分布、井网控制程度及连通状况是决定见效幅度的重要因素。
(2)对层间差异大且具有稳定隔层的注入井采取分层措施,可提高非均质油层注入效率;
(3)对连通差、发育差、吸水差的沉积单元,实施注入井压裂,可提高低渗透部位的吸水能力;
(4)见效后,针对油井产液指数下降快的实际,适时选择中低渗透部位压裂,可提高油层动用程度。
【关键词】聚驱 剩余油 压裂 分层
1 某区块A存在问题分析
某区块A剩余油相对富集,见效特征表现为见效时间早、含水下降幅度大,但在采用高浓度聚合物开采的过程中,平面、层间矛盾较为突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1 油层非均质性严重,渗透率级差大
本区块油层平面与纵向非均质性严重,平面上主要以河道砂发育为主,相变复杂,河道砂、心滩、河间席状砂、表外储层及尖灭均有发育;纵向上,河道砂、主体席状砂、表外、尖灭交错分布。
统计该区块注采井渗透率资料,平均渗透率为0.37μm2。各沉积单元间渗透率差异较大,渗透率级差为2.8,存在单层突进问题。
1.2 部分注入井油层发育差,连通差,导致注入困难
通过分析资料得知,本区块有15口注入井,平均日配注24m3,日实注13m3,注入压力14.5MPa,仅比破裂压力低0.38MPa,这15口井平均有效厚度为5.5m,有效渗透率0.4μm2,低于全区37.5个百分点,一类连通厚度2.7m,一类连通率为48.4%,低于全区13.4个百分点。因此,由于油层发育差,连通差,导致注入困难。
1.3 油层发育好、与周围油井连通好,但注入困难
本区块部分注入井油层发育好、与周围油井连通好,但在聚合物注入的过程中,由于过滤系统精度有限,聚合物溶液中未溶解好的鱼眼及杂质会随聚合物溶液一起注入井内,从而造成近井及炮眼周围油层的孔隙堵塞,引起注入困难,注入压力迅速上升。
1.4 注入高浓度聚合物后,产液指数下降幅度大
由于高分子聚合物在油层孔隙介质中的渗流阻力增加,因此,随着注入时间的延长,产液指数逐渐下降。2 治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虽然注入高浓度聚合物后,注入井的吸水状况得到一定改善,由于油层层间渗透率级差的存在,导致部分注入井的吸水状况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为改善层间吸水状况,共对8口注入井进行分层注水,分层后吸水剖面提高了注入效率,改善了注入液沿高渗透层部突进现象。
例如:某井B是一口笼统注入井,注聚3个月后,吸水剖面显示,萨III4-71-4层段相对吸水量为93.62%,萨III8~III9+10层段相对吸水量仅为6.38%,存在单层突进现象;从横向图可以看出:该井各层段内各级水淹交错分布,且具有3.0m的稳定隔层。于2009年5月将该井分为萨III4-71-4和萨III8~III9+10两个层段注水。分注后,低渗透层段萨III8~III9+10相对吸水量增加39.75个百分点,高渗透层段萨III4-71-4相对吸水量下降39.75个百分点,有效地控制了注入液沿高渗透层突进现象。
2.2 针对油层发育差、吸水差的注入井,采取压裂措施
由于油层本身发育较差或与周围采油井连通较差,导致部分注入井压力上升速度过快,部分沉积单元吸水差,为改善这部分油层的吸水状况,提高低渗透部分的吸水能力,共对15口注入井采取压裂改造措施,压裂后,平均单井日配注24m3,日实注23m3,注入压力11.43MPa,下降了3.1MPa,吸水剖面得到改善,低渗透部位的相对吸水量提高20.8个百分点,高渗透部位的相对吸水量降低30.1个百分点。
例如:某井C是一口笼统注入井,本井在注入高浓度聚合物4个月后,出现注入困难情况,注入压力升至13.4MPa,比全区平均压力值高4.0MPa,配注25m3/d,实注16m3/ d,出现吸水差完不成配注情况。
该井萨4+5(萨III4-71-2)沉积单元主要发育为席状砂和表外,相对吸水量为56.78%,该井与周围井多为二类连通,并且该层段为中水淹。萨III4-8沉积单元主要发育为河道砂体,该沉积单元相对吸水量仅为41.05%,與周围采油井多为二类连通,且该层段低水淹厚度为0.4m,中水淹厚度为2.3m。2009年9月对该井的萨III4+5(4-71-2)和萨III4-8两个沉积单元分别采取普压和多裂缝的压裂方式进行压裂改造。压裂后,日配注25m3,日实注26m3,能够完成配注要求,注入压力下降3.5MPa,吸水剖面相对均匀,低吸水层段相对吸水量增加26.26个百分点,高吸水层段相对吸水量降低29.35个百分点。
2.3 针对油层发育好、连通好的注入井,采取酸化解堵措施
本井区部分注入井油层发育好、与周围油井连通好,但在聚合物注入的过程中,出现近井地带堵塞,引起注入困难,注入压力迅速上升,为改善这部分油层的注入状况,共对12口注入井采取酸化解堵措施,措施后,平均单井日配注38m3/d,日实注39m3/ d,注入压力下降了2.4MPa。
例如:某井D是一口笼统注入井,以河道砂沉积为主,一类连通率为83.2%,高于全区21.4个百分点。注聚6个月后,日配注55m3/d,日实注25m3/d,注入压力迅速上升到13.9MPa,比全区高3.84MPa。为改善油层的注入状况,2010年3月采取酸化,酸化后,日注入量增加了30m3/d,压力下降了2.0MPa。
(4)针对产液指数下降幅度大,选择中低渗透部分压裂
针对该井区产液指下降幅度较大的8口采油井采取压裂措施,改善低渗透部位的渗流条件,加大见效程度,增加有效产液,压裂后初期平均单井日增液26t,日增油5t,含水下降2.7个百分点,液面上升616m。
3 认识与结论
(1)油层发育、剩余油分布、井网控制程度及连通状况是决定见效幅度的重要因素。
(2)对层间差异大且具有稳定隔层的注入井采取分层措施,可提高非均质油层注入效率;
(3)对连通差、发育差、吸水差的沉积单元,实施注入井压裂,可提高低渗透部位的吸水能力;
(4)见效后,针对油井产液指数下降快的实际,适时选择中低渗透部位压裂,可提高油层动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