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引入亚纳米尺寸的Co-Mo杂多酸,并采用表面活性剂对杂多酸进行表面改性,进而制备得到S-Co2 Mo10@DODA催化剂.采用XRD、FT-IR、TG、XPS和TEM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性杂多酸具有极其优异的油溶性,可单分子分散在有机溶剂中,且易硫化.与油溶性有机Co-M o催化剂相比,硫化后S-Co2 M o10@DODA催化剂片层尺寸小,堆积层数少,分散度高,可暴露更多的边角活性位;同时,硫化度高,含有更高比例的CoMoS活性相.当反应温度为400℃、氢初压为7 MPa
【机 构】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58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入亚纳米尺寸的Co-Mo杂多酸,并采用表面活性剂对杂多酸进行表面改性,进而制备得到S-Co2 Mo10@DODA催化剂.采用XRD、FT-IR、TG、XPS和TEM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性杂多酸具有极其优异的油溶性,可单分子分散在有机溶剂中,且易硫化.与油溶性有机Co-M o催化剂相比,硫化后S-Co2 M o10@DODA催化剂片层尺寸小,堆积层数少,分散度高,可暴露更多的边角活性位;同时,硫化度高,含有更高比例的CoMoS活性相.当反应温度为400℃、氢初压为7 MPa、反应时间为1 h时,S-Co2Mo10@DODA催化蒽加氢反应转化率达到100%,深度加氢产物(八氢蒽+全氢蒽)选择性达到84.3%.
其他文献
针对目前选茧时下茧检测主要依赖人工目测,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锚点框参数预置、通道剪枝和嵌入感受野模块改进的轻量化下茧实时检测模型.首先,通过K-means聚类分析出适用于下茧检测的锚点框以预置YOLOv3模型参数;然后,根据预设的剪枝率对稀疏化训练后的模型进行基于批量正则化层缩放因子的模型剪枝,以此压缩模型的大小;最后,在剪枝后的模型中嵌入感受野模块,使模型的感受野变大,增强模型的辨别能力和鲁棒性.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下茧实时检测模型大小为46.90 M,平均检测速度达到50.18帧/s,平均检
为探讨空心锭包覆纺纱区别于其他采用空心锭机构纺纱技术的包缠作用特征,对包覆纺纱与平行纺纱、空心锭花式捻线技术的工艺路线和包缠作用原理进行比较,指出包覆纺纱采用“顺向包缠”的工艺配置实现外包缠纱对芯纱的直接包缠,并对包缠作用进行速度分析和张力分析.结果表明:外包缠纱包缠角的波动,在芯纱速度与包缠速度匹配失衡时,会引起包缠点的移动,会合导纱钩将缠绕点的波动及由此导致的包缠捻度变化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一定的芯纱张力是实现正常包缠作用的必要保证,张力匹配不当导致的包缠点偏离中心线会引起包缠结构的变化;包缠张力使芯
以二价和三价Fe为Fe前驱体制备铁离子交换Fe/HZSM-5催化剂,采用XRD、UV-vis、H2-TPR、NH3-TPD和STEM等多种手段表征了催化剂中Fe物种分散情况和化学状态,并考察它们对甲烷芳构化反应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二价Fe离子制得的催化剂中Fe载量要显著高于三价Fe离子制备的催化剂,同时剩余较少的B酸位,抑制烯烃和芳烃进一步脱氢和缩聚.Fe物种与骨架Al作用形成不易还原的铁氧物种可作为甲烷活化的催化中心.虽然三价Fe离子交换制得的催化剂具有类似的铁氧物种结构,但由于过低的Fe载量和过多的
为了降低机采棉清理工序对纤维品质的损伤程度,通过比较不同清理加工工序间纤维品质的差异,分析了籽棉清理和皮棉清理工序对纤维品质的损伤程度,探讨了最大限度降低纤维品质损伤的适宜机采棉清理道数.研究表明:机采棉每道清理工序均会对纤维品质造成损伤;籽棉清理对纤维断裂比强度的影响较大,较清理加工前平均降低了1.0 cN/tex,且以第2、3道工序的损伤最大;皮棉清理工序使纤维长度和整齐度下降了0.8 mm和1.7%,短纤维率增加了2.0%;第1道皮棉清理工序(含轧花工序)对纤维的损伤最大;籽棉清理工序可根据机采籽棉
针对现有纱线耐磨测试仪因测试工况较织造状态存在较大差异,难以满足浆纱耐磨性能测试的问题,为提高浆纱耐磨性能的测试水平,设计了一种模拟织造状态的浆纱耐磨测试仪器:JN-01浆纱耐磨测试仪.该仪器由送经机构、卷取机构、开口机构、打纬机构和纱线张力自适应调节机构组成,可以保持测试过程中纱线张力恒定和负载的稳定性.在实际测试纱线耐磨寿命的基础上,探讨了样本数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确定以5组共50根浆纱为实验样本.分别在JN-01浆纱耐磨测试仪和LFY-109A型电脑纱线耐磨仪上,通过3种线密度原纱和浆纱的耐磨寿命测试
为解决当前机织物疵点检测方法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总变差模型的织物疵点分割方法,并着重分割经纬向尺寸小且异常不显著的疵点。首先应用奇异值分解低秩重建的方法将织物纹理背景去除,获取疵点异常图;然后通过构建总变差模型对疵点异常图进行最优化求解处理,得到不同约束下的疵点增强图;最后通过常规分割算法实现疵点的准确分割。实验结果表明:经总变差模型处理后的疵点异常图,其疵点与背景的可分割性得到显著提升。通
为研究芳纶织物及其包容环的弹道冲击机制,通过准静态及动态拉伸实验获取材料力学性能,采用弹道冲击实验获得织物及包容环的冲击性能,同时建立多层壳模型并基于实验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应变率对织物力学性能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在织物弹道冲击中织物吸能量与失效模式相关,呈现明显的边界效应;在包容环弹道冲击中,能量的耗散主要是通过纱线应变能、纱线断裂以及纱线间相互作用;相同入射速度下,织物层数越少,吸能量越少,织物层数增加时吸能量增大,但吸能增加量减小;多层壳模型能够较好地复现弹道冲击过程,仿真失效形貌、弹体剩余速度和
以三氧化钼、硝酸钴、L-半胱氨酸为原料,水热法一步制得分散型Co促进的M oS2(Co-M o-S)催化剂.采用XRD、XPS、ICP-OES、Raman、N2物理吸附和HRTEM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在高压釜式反应器中,以二苯并噻吩(DBT)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Co-Mo-S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结果表明:当Co/Mo摩尔比不大于1时,Co-Mo-S催化剂仍保持2H-MoS2的层状结构,S-Mo(Co)-S片层层间距为0.94 nm,平均层数为4层,部分Co取代S-Mo-S层中的Mo形成“Co-Mo-
为解决采用传统的“压扁-还原”的机织方法制备三维纺织品预制体成型的局限性问题,通过深入研究织造连续性、整体性T结构预制体的成型技术,采用以正交组织为基础,通过经纱接结绑定,以机织的方法织造梁高与底面厚度相等且一次成型的T结构三维机织物.对织造工艺进行优化改进,织造了接结纱跨越不同的纬纱列数的2种T结构三维机织物,测量了不同区域的尺寸.结果表明:1个完整组织循环中,为使跨越底面区域的浮线下沉且满足织造尺寸要求,底面区域纱线数约是总纱数的一半;当纬纱跨越2个纬纱列时,织物表面的平整度和成型性更好.
基于分子模拟对正庚烷脱氢环化过程中的决速步骤反应能垒进行理论分析,提出降低决速步骤反应能垒的可行途径,设计出通过增强双分子氢负离子转移反应提高重整反应选择性的反应路径.根据此反应思路,制备了含硼硅分子筛的催化剂,考察了不同模型化合物的催化重整反应性能.结果表明,与含硼硅β分子筛的催化剂和氧化铝重整催化剂单独使用相比,将2种催化剂机械混合后使用可以获得更高的芳烃产率和更低的气体产率.以1-己烯、环己烷和正庚烷为模型化合物的催化重整反应验证了混合催化剂具有更高氢转移活性.该新反应路径对半再生重整和连续再生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