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陈空间中互动交流的形成要素分析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dy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展陈空间设计以营造良好的室内空间为宗旨,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表达方式,从空间环境中提取造型语言,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要素,把相关语言融入展陈空间,拉近公众与展陈空间的距离,使参观者化被动为主动,促使参观者主动参与、融入空间.展览以空间为基础,设计师以各种展示工具为辅助展开设计,通过展现展品最具吸引力的方面,提升展厅的整体形象.该文以展陈空间中的交流互动为切入点,讨论如何增加参观者与展陈空间、他人的互动交流,从而促进展陈空间设计在互动交流中更好地发展、创新和表达.
其他文献
在“新工科”的需求下,高校对人才培养,尤其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Web系列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调研,发现其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存在着不足.因此,在Web课程中,引入车联网应用作为实践教学案例,对Web系列课程进行细分,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促进跨学科专业知识结合,以达到预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教学反馈,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纤维艺术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该文研究纤维艺术在橱窗中的应用和创新,从商场中的橱窗设计展开,以纤维艺术的表达形式和展示方法为切入点,探究纤维艺术在橱窗设计中的应用手法和创新形式,提炼纤维艺术中情感的表达形式,总结纤维艺术带给橱窗设计的装饰意义,体现纤维艺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牡丹纹作为一种装饰纹样,兴盛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的高度发展,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吉祥纹样.从牡丹纹的造型特征看,唐代圆满繁复,宋代纤细精美,元代豪放不失雅致,明代自然秀丽,清代则繁复优美.从牡丹纹的审美特征看,造型饱满繁密,表现手法灵活多变,纹样组合寓意吉祥.从文化内涵看,唐代社会崇“圆”的美学理念,建构了牡丹纹圆融对称的造型特征;“以形写神”的绘画思想奠定了牡丹纹的写实风格.这些因素构建了牡丹纹在中国装饰史中的独特意涵与图式风格,并且还将继续在当代设计中被传承、应用和再创造.
在新时代美育发展战略落实进程中,艺术院校因其学科专业特性,必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美育是否等同于艺术教育?艺术院校是否从事的都是美育教育?是否有必要在国家美育建设标准的指导下确立自身的美育发展定位?本文以中央戏剧学院美育工作实践为例,探索艺术院校的美育价值追求,以及如何通过校内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美育师资教育及校外美育公共服务、美育发展研究等举措助力国家美育战略的实施.
新时代如何培养人才一直是高校的重要命题.溯源教育理论发展、高等教育实践和人才培养模式演变,提出了“创新、创意、创业”(简称“三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辨析科学、哲学和价值三重关系,构建了“三创”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框架.基于浙江理工大学的实践探索,高校要树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化、专业与学科建设一体化、学生知识与能力多元化的“三化”教育理念,通过践行专业教育、科研教育、产业教育的“三教”融合路径,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能创新、有创意、会创业的“三创”人才.
城市文化馆导视设计是对地方文化的集中视觉展示,直接影响大众对该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的认知与了解.该文以阜阳市科技文化中心文化馆为例,对其导视设计进行定位,提出城市文化馆导视设计原则,并设计一套完整的导视系统,以期更好地传递导视信息,同时为我国其他城市文化馆导视设计提供参考.
数智时代对财经人才培养知识架构提出了全新要求,课程体系数智化升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本文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必备知识,作为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重要研究方法和工具,通过构建面向经管类专业的三层递进式数智技术课程体系,并针对各层面课程的特点和目标,设计三元协同式教学方法,从广度、深度和强度三个维度,促进数智技术与经管类专业知识的深度交叉融合,加强知识向解决经济管理问题能力的转化,从而培育具备复合性知识、创新性能力和综合性素质的卓越财经人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服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个历史时期的服饰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云肩蕴含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宝贵的审美价值,其制作工艺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象.该文作者在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艺术角度探索云肩的形色之意,研究传统服饰文化对当代服饰设计的影响.
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掀起新一轮产业革命,国家战略层面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高校面临着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并重的人工智能人才的挑战.本文立足国家人才强国新战略,结合人工智能人才现状及需求,针对校企合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国内外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师资队伍等进行调研分析.探索了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对我国“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等院校理工科教育承担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顶尖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理工科课程思政教育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完成“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在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下,塑造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国家意识”并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基于复旦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阶段性举措与成效,着力聚焦理工科课程思政中“国家意识”塑造的内涵与实施路径做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