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髂浅动脉穿支嵌合骨皮瓣修复手部骨与皮肤缺损

来源 :中华手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573338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旋髂浅动脉穿支嵌合骨皮瓣修复手部骨与皮肤缺损的应用效果。

方法

自2015年5月至2020年12月我科采用旋髂浅动脉穿支嵌合骨皮瓣修复6例手部骨与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皮瓣切取面积2.0 cm×5.0 cm~4.0 cm×8.0 cm,骨瓣切取1.0 cm×2.0 cm×1.0 cm~2.0 cm×3.0 cm×1.5 cm;骨皮瓣动脉与鼻烟窝桡动脉吻合4例,指动脉吻合2例;骨瓣用金属骨针固定2例,钢板固定4例。

结果

6例旋髂浅动脉穿支嵌合骨皮瓣均存活,术后随访6~24个月,手功能恢复优良,骨折断端骨性愈合良好,皮瓣供区无腹壁疝发生,仅遗留一道线状瘢痕。

结论

应用旋髂浅动脉穿支嵌合骨皮瓣,可同时修复骨与软组织缺损,骨折愈合好,供区损伤小,为解决手部骨与皮肤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优良的选择。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体外研究探讨缺氧诱导因子(HIF)1α与2α在人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化疗抵抗中的协同调控作用。方法原代组织取自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术后经病理学证实为胶质母细胞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肿瘤组织HIF1α和HIF2α的表达;常氧或缺氧培养原代细胞72 h后,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HIF1α和HIF2α的表达;采用Crispr/Cas9技术敲
目的探讨无功能垂体腺瘤中杀菌/渗透增强折叠家族蛋白B1(BPIFB1)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对垂体腺瘤增殖和侵袭性的影响。方法利用高通量基因表达(GEO)公共数据库垂体腺瘤芯片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出侵袭性相关基因;然后选取5例侵袭性无功能垂体腺瘤和5例非侵袭性无功能垂体腺瘤的组织标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PIFB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在垂体腺瘤GH3细胞株中通
目的了解我国颅底外科从业医生的现状,为学科发展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微信的形式于2019年11—12月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357家医院从事颅底外科工作的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有557人参与。从中获取颅底外科从业医生的基本信息、教育培训、执业情况、收入及满意度、科研工作、医院建设等方面的数据,并对整个群体进行横断面分析研究。结果颅底外科从业医生中,男性占99.1%(552/557);年龄[中位
目的探讨不同氧气浓度对毛囊神经嵴干细胞(hfNCSC)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明确适宜hfNCSC增殖、维持其未分化状态的氧气条件。方法显微解剖分离SD大鼠触须部的毛囊Bugle区组织,在1%(低氧组)、3%(中度低氧组)、20%(常氧组)3种氧气浓度下进行hfNCSC的原代培养,培养第10、13天时采用CCK-8法分别检测3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培养第13天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神经干细胞标志物Ne
通过影像学方法在术前获得病变与静脉的关系对于术中决策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4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中央区脑膜瘤(29例)和胶质瘤(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将病变、静脉以及动脉的三维解剖结构进行融合,形成可视化模型,探讨术前重建图像与术中所见的静脉形态结构、走行及其与病变位置关系的一致性。结果显示,两者在显示中央区浅静脉与中央区肿
2016年版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推出的新脑胶质瘤诊断规范中,除了组织学类型外,分子遗传学或分子病理学成为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而影像-基因组学是研究成像表型与基因表达模式之间关联性的学科,是对影像学特征和基因组学资料进行大数据整合,以影像的方式反映分子水平的变异信息,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定性和定量地研究疾病。影像-基因组学突破了传统基于组织样本进行基因检测的局限性,将其应用于脑胶
泡型包虫病是一种具有潜在致死性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人体中最主要的受累器官为肝脏。其中发生颅脑转移者罕见,一旦发生则难以与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相鉴别,若未能及时、正确诊治,可导致患者的预后不良。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对脑泡型包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以及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出血CT平扫岛征、黑洞征及其联合征象在预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5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 h内完成首次头颅CT检查,并且在首次检查后24 h内复查头颅CT。根据是否存在血肿扩大(血肿体积增加>6 ml或血肿量增加>33%)分为血肿扩大组和血肿未扩
目的探讨小儿复拇畸形术后指体侧偏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复拇畸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末次随访保留拇指轴线成角是否大于20°为结局指标,以性别、手术年龄、Wassel分型、手术切口设计、肌腱韧带处理情况、骨组织矫形情况、关节固定时间为自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42例患儿,术后随访时间为16个月至7年(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