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兼任班主任,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在这里,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文体,作者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情操,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受到情感、情操、意志、志向等各方面的熏陶,从而接受教育。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鉴于二者的关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目标是:学习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问题的能力;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教育;通过典范的文章,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关注人民的情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的方法与艺术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因此,德育教育在渗透中要讲究艺术性和操作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1)认识汉字美。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这样写道:“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语言是祖国的象征,都德在文章中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爱国热情。
当然这个说法,我们不能苟同,我认为,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最具灵性。据有关资料调查表明:运用汉字的人比运用其他语种的人更具有想象力。汉字的特点是方方正正,单从一个“人”字的写法上,就可以看出老祖先对我们人类寄予的厚望——做一个顶天立地、正正直直的人。汉字的字形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汉字的创造空间非常大,我们知道,中国汉字不过几千个,词汇却浩瀚如海,并且词汇的内涵丰富、韵味无穷,我们会在阅读中发现汉字的美感,感受汉字的魅力,热爱祖国的语言。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一个不热爱自己祖国语言的人,又怎能谈得上热爱自己的祖国?我想,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热爱自己祖国历史悠久的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同时这又是提高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第一步。
(2)学会立足社会。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例如讲读课文,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从而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受到教育,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还应该配以与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用朗读制造氛围,使学生似亲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我在教《行道树》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我让学生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行道树,创造性地加上了“我”向行道树说几句话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又如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土地上的惨无人道的画面,其中有老人、小孩、妇女等。一张张画面向下翻滚,一声声感叹声油然而生。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何感受?顿时,学生纷纷站起,控诉着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憎恨之意尽显其颜,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然后在朗读课文中渗透教师范读,接着学生自读,再请学生试读,一篇课文的朗读,往往能让听者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共鸣;也让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表达。这时我抓关键句对课文加以分析,分析讲解课文结束时,我设计了一个flash媒体文件《我的中国心》,让学生一起齐唱。让学生记住:记住血,记住罪恶,记住耻辱,记住历史。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发奋学习,献身祖国,让祖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我们班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滋生了他们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很多的缺点,特别是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任何活动中,都缺乏集体意识,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又兼带班主任,在教学中,我怎样才能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有团结合作的意识,有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教学《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我有意识的对他们进行了启发引导,我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谈体会,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2.利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當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我们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中的优势,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德育渗透的素材,坚持在情境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有针对性地正确引导学生,一定能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塑造完美人格,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兼任班主任,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在这里,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文体,作者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情操,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受到情感、情操、意志、志向等各方面的熏陶,从而接受教育。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鉴于二者的关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目标是:学习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问题的能力;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教育;通过典范的文章,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关注人民的情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的方法与艺术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因此,德育教育在渗透中要讲究艺术性和操作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1)认识汉字美。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这样写道:“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语言是祖国的象征,都德在文章中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爱国热情。
当然这个说法,我们不能苟同,我认为,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最具灵性。据有关资料调查表明:运用汉字的人比运用其他语种的人更具有想象力。汉字的特点是方方正正,单从一个“人”字的写法上,就可以看出老祖先对我们人类寄予的厚望——做一个顶天立地、正正直直的人。汉字的字形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汉字的创造空间非常大,我们知道,中国汉字不过几千个,词汇却浩瀚如海,并且词汇的内涵丰富、韵味无穷,我们会在阅读中发现汉字的美感,感受汉字的魅力,热爱祖国的语言。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一个不热爱自己祖国语言的人,又怎能谈得上热爱自己的祖国?我想,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热爱自己祖国历史悠久的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同时这又是提高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第一步。
(2)学会立足社会。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例如讲读课文,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从而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受到教育,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还应该配以与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用朗读制造氛围,使学生似亲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我在教《行道树》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我让学生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行道树,创造性地加上了“我”向行道树说几句话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又如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土地上的惨无人道的画面,其中有老人、小孩、妇女等。一张张画面向下翻滚,一声声感叹声油然而生。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何感受?顿时,学生纷纷站起,控诉着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憎恨之意尽显其颜,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然后在朗读课文中渗透教师范读,接着学生自读,再请学生试读,一篇课文的朗读,往往能让听者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共鸣;也让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表达。这时我抓关键句对课文加以分析,分析讲解课文结束时,我设计了一个flash媒体文件《我的中国心》,让学生一起齐唱。让学生记住:记住血,记住罪恶,记住耻辱,记住历史。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发奋学习,献身祖国,让祖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我们班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滋生了他们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很多的缺点,特别是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任何活动中,都缺乏集体意识,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又兼带班主任,在教学中,我怎样才能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有团结合作的意识,有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教学《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我有意识的对他们进行了启发引导,我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谈体会,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2.利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當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我们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中的优势,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德育渗透的素材,坚持在情境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有针对性地正确引导学生,一定能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塑造完美人格,提高道德修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