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柯俊院士说,带学生就像牧羊,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盛之处,羊群就会茁壮成长;若是带到贫瘠之处,自然不利于羊群成长。这对我触动很大。”王昭顺说。眼前的王昭顺谦逊平和、热情开朗,谈话时,思维敏捷,思路清晰,将他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
转行的苦与乐
1985年,王昭顺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少年班,在数学系攻读应用数学专业,直到硕士毕业。8年时间,他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并培养了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1993年,王昭顺硕士毕业。面对未来,他心存困惑:是继续在数学道路上走下去,还是转到其他领域?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转攻计算机,“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把它作为职业的人很少,而计算机与应用数学联系密切,发展前景广阔。”于是,王昭顺选择到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工作。
转行之路并非坦途。虽然计算机与数学联系紧密,但毕竟分属不同学科,从一个学科转到另一个学科,困难重重。为了弥补计算机知识的不足,王昭顺几乎把所有闲暇都用来“补课”:听有经验的老师讲课,博览专业群书,积极钻研课题,并一边教学,一边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
“计算机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快速更新知识储备;同时作为一门实践能力很强的学科,它又需要不断地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成长。”这是王昭顺从事计算机研究多年来的深切体会,其间辛苦自不待言,但在他看来,与进步的快乐相比,这些辛苦都不算什么。
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王昭顺很快在计算机领域崭露头角:在信息安全、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等方面成绩突出,先后在国际会议和计算机类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并参与开发银行支付密码器国家统一算法芯片和北京地税税控收款机密码算法芯片,还主持了“蓝牙产品研发”和“蓝牙协议测试及相关技术开发”等项目,有力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10多年间,王昭顺已经成长为一位计算机专家。而最令他难忘的是,当年帮助过他的那些老师。“刚开始从事计算机研究,常常会遇到困难,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很多热心老师,正是他们的热情指导和帮助,让我真正踏入计算机领域。系主任涂序彦教授把我吸纳到他的‘863’项目,做超高速CPU的研究与开发,从而把我领进了硬件设计领域。在跟着项目负责人王沁教授做CPU研发过程中,她勤奋好学,不断进取的精神,对我影响很大……”王昭顺如数家珍地谈论着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眼中充满感激。
“带学生就像牧羊”
从1993年至今,王昭顺从教已经16年。如今,刚步入不惑之年的他,便已荣膺教授、博导。10多年来,他教过的本科生成千上万,培养出硕士生60多名,目前正指导着数名博士生。
谈及与教师的渊源,王昭顺很感念大学时期的年级主任谢宇老师。“他十分关心学生,经常和我们交流、谈心,在学习、生活上给我们很多帮助。他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受其影响,加上北师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理念的感化,王昭顺坚定了当教师的决心,毕业后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教师。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王昭顺对学生培养有了更多感悟。“柯俊院士说,带学生就像牧羊,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盛之处,羊群就会茁壮成长;若是带到贫瘠之处,自然不利于羊群成长。这对我触动很大。”在王昭顺看来,“水草丰盛之处”是指那些新兴、热门、有前景的领域,学生研究这些领域的课题,对今后发展很有帮助。在日常教学中,他积极调动学生对专业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关注学术动态和前沿问题,培养他们寻找选题的能力……
正如牧羊讲究方法,培养学生也是如此。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王昭顺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给本科生教学,着重打牢基础,以基本原理介绍为主;辅导研究生,注重能力培养,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王昭顺做事严谨、认真,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学生汤伟回忆说,“王老师指导硕士论文时,把关非常严,从选题到定稿每一步都十分关注,一一指出论文的不足。我的论文是经过了一番磨砺才完成的。”学生刘黎明深有同感,“王老师修改论文十分仔细,大到选题、结构,小到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王昭顺非常注重师生间的交流。针对目前很多大学老师忙于科研而疏于与学生交流的现象,他表示,大学四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师生间的交流很有必要。下课后,他总会在教室里停留一会,跟同学们交流学业、生活上的困惑,并及时给予引导。刘黎明说,“大家有问题,都喜欢跟王老师倾诉,他会像朋友一样帮我们分析,并给出解决办法,让人豁然开朗。”王昭顺则微笑着告诉记者,与年轻人交流,自己的心态也跟着年轻起来,不容易变老。
关注学生的未来
王昭顺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在,也关注他们的未来,在就业过程中给予学生很多指导。两年前,硕士毕业的刘黎明一心想在北京发展,却苦于没有好机会,其他地方有不错的单位,他又不肯去,为此非常迷惘。王昭顺知道后,多次与刘黎明促膝谈心,建议他不要受地域限制,只要对发展有利,无论在哪里工作,都应该去。于是刘黎明选择了上海一家待遇环境都不错的公司。两年后,他在北京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回想起来,刘黎明十分感激当年王昭顺在择业时对自己的帮助。
当前,金融危机对计算机行业冲击很大,学生的就业也深受影响。焦灼的心态和烦躁的情绪不时在校园中蔓延,王昭顺教育学生,“打铁还须自身硬。只有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学好专业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应对各种困难,最终找到满意的工作。”这番话,如同一剂镇静剂,让学生的情绪平定不少。
为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王昭顺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不少实习机会。但对于一些同学不愿学习书本知识,一味追求实习的做法,他表示,教育不可能直接跟企业挂钩,学校教的是基本技能,学生只有掌握好这些基本技能,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不断进步,不断提升。
对于有些学生过多参加社团活动而忽视学习的现象,他也有几分忧虑,“社团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帮助,但因此影响学习却是本末倒置。在大学里最重要的是打好专业基础。可以选择一两个社团锻炼一下,但不要牵扯过多精力。”
一言一行总关情。作为一名教师,王昭顺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对这位年轻的教授、博导而言,未来的路还很长,有更多的未知等待他去探索,有更多的桃李等待他去培育。
转行的苦与乐
1985年,王昭顺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少年班,在数学系攻读应用数学专业,直到硕士毕业。8年时间,他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并培养了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1993年,王昭顺硕士毕业。面对未来,他心存困惑:是继续在数学道路上走下去,还是转到其他领域?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转攻计算机,“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把它作为职业的人很少,而计算机与应用数学联系密切,发展前景广阔。”于是,王昭顺选择到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工作。
转行之路并非坦途。虽然计算机与数学联系紧密,但毕竟分属不同学科,从一个学科转到另一个学科,困难重重。为了弥补计算机知识的不足,王昭顺几乎把所有闲暇都用来“补课”:听有经验的老师讲课,博览专业群书,积极钻研课题,并一边教学,一边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
“计算机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快速更新知识储备;同时作为一门实践能力很强的学科,它又需要不断地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成长。”这是王昭顺从事计算机研究多年来的深切体会,其间辛苦自不待言,但在他看来,与进步的快乐相比,这些辛苦都不算什么。
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王昭顺很快在计算机领域崭露头角:在信息安全、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等方面成绩突出,先后在国际会议和计算机类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并参与开发银行支付密码器国家统一算法芯片和北京地税税控收款机密码算法芯片,还主持了“蓝牙产品研发”和“蓝牙协议测试及相关技术开发”等项目,有力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10多年间,王昭顺已经成长为一位计算机专家。而最令他难忘的是,当年帮助过他的那些老师。“刚开始从事计算机研究,常常会遇到困难,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很多热心老师,正是他们的热情指导和帮助,让我真正踏入计算机领域。系主任涂序彦教授把我吸纳到他的‘863’项目,做超高速CPU的研究与开发,从而把我领进了硬件设计领域。在跟着项目负责人王沁教授做CPU研发过程中,她勤奋好学,不断进取的精神,对我影响很大……”王昭顺如数家珍地谈论着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眼中充满感激。
“带学生就像牧羊”
从1993年至今,王昭顺从教已经16年。如今,刚步入不惑之年的他,便已荣膺教授、博导。10多年来,他教过的本科生成千上万,培养出硕士生60多名,目前正指导着数名博士生。
谈及与教师的渊源,王昭顺很感念大学时期的年级主任谢宇老师。“他十分关心学生,经常和我们交流、谈心,在学习、生活上给我们很多帮助。他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受其影响,加上北师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理念的感化,王昭顺坚定了当教师的决心,毕业后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教师。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王昭顺对学生培养有了更多感悟。“柯俊院士说,带学生就像牧羊,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盛之处,羊群就会茁壮成长;若是带到贫瘠之处,自然不利于羊群成长。这对我触动很大。”在王昭顺看来,“水草丰盛之处”是指那些新兴、热门、有前景的领域,学生研究这些领域的课题,对今后发展很有帮助。在日常教学中,他积极调动学生对专业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关注学术动态和前沿问题,培养他们寻找选题的能力……
正如牧羊讲究方法,培养学生也是如此。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王昭顺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给本科生教学,着重打牢基础,以基本原理介绍为主;辅导研究生,注重能力培养,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王昭顺做事严谨、认真,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学生汤伟回忆说,“王老师指导硕士论文时,把关非常严,从选题到定稿每一步都十分关注,一一指出论文的不足。我的论文是经过了一番磨砺才完成的。”学生刘黎明深有同感,“王老师修改论文十分仔细,大到选题、结构,小到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王昭顺非常注重师生间的交流。针对目前很多大学老师忙于科研而疏于与学生交流的现象,他表示,大学四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师生间的交流很有必要。下课后,他总会在教室里停留一会,跟同学们交流学业、生活上的困惑,并及时给予引导。刘黎明说,“大家有问题,都喜欢跟王老师倾诉,他会像朋友一样帮我们分析,并给出解决办法,让人豁然开朗。”王昭顺则微笑着告诉记者,与年轻人交流,自己的心态也跟着年轻起来,不容易变老。
关注学生的未来
王昭顺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在,也关注他们的未来,在就业过程中给予学生很多指导。两年前,硕士毕业的刘黎明一心想在北京发展,却苦于没有好机会,其他地方有不错的单位,他又不肯去,为此非常迷惘。王昭顺知道后,多次与刘黎明促膝谈心,建议他不要受地域限制,只要对发展有利,无论在哪里工作,都应该去。于是刘黎明选择了上海一家待遇环境都不错的公司。两年后,他在北京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回想起来,刘黎明十分感激当年王昭顺在择业时对自己的帮助。
当前,金融危机对计算机行业冲击很大,学生的就业也深受影响。焦灼的心态和烦躁的情绪不时在校园中蔓延,王昭顺教育学生,“打铁还须自身硬。只有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学好专业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应对各种困难,最终找到满意的工作。”这番话,如同一剂镇静剂,让学生的情绪平定不少。
为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王昭顺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不少实习机会。但对于一些同学不愿学习书本知识,一味追求实习的做法,他表示,教育不可能直接跟企业挂钩,学校教的是基本技能,学生只有掌握好这些基本技能,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不断进步,不断提升。
对于有些学生过多参加社团活动而忽视学习的现象,他也有几分忧虑,“社团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帮助,但因此影响学习却是本末倒置。在大学里最重要的是打好专业基础。可以选择一两个社团锻炼一下,但不要牵扯过多精力。”
一言一行总关情。作为一名教师,王昭顺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对这位年轻的教授、博导而言,未来的路还很长,有更多的未知等待他去探索,有更多的桃李等待他去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