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教育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传递的双向过程, 也是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情感作为一种潜在动力机制, 对人的言行具有激励、诱发和调节的作用。情感互动在班级管理中具有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一、情感与情感互动
在班级管理中, 情感发挥润滑剂、推进剂的作用, 积极的感情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 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集体主义观念,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促进班风的良性循环。因此, 教师要提高情感互动意识, 努力营造一种充满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的活动氛围,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情感互动的特征
1. 互动的契约性
师生关系是建立在需要满足的基础上的, 如果双方的需要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就会产生愉悦的情感, 使师生关系趋于亲近; 反之就会产生厌恶的情感, 师生关系趋于疏远。也就是说, 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互补性需要而形成的彼此之间比较稳定的情感关系。这种关系也存在着一种双方必须遵守的契约, 即相互满足对方情感需要的心理性契约。
2. 互动的交互性
互动是一种交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互动中的双方总是基于对方的行为来作出自己的反应的。在师生互动中, 一方面,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很大影响, 学生很善于察言观色, 调整自己的行为; 另一面教师的情感是否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 同样会对教师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就构成师生影响的双向交互性。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是可控、可调的,教师要在互动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积极地调整彼此特别是自己的情绪, 从而有意识地营造与建构积极、适宜的师生互动。
3. 互动的传染性
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不仅限于情感的两级———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还对教育中其他人的情感及其互动产生影响, 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利用师生之间这种情感的辐射性和弥散性, 可以提高教育的效果。转化学困生一直是素质教育的“重头戏”, 后进生很容易陷入一个情感的怪圈:监视批评——同学冷落——自暴自弃, 表现出颓废的心理特征。
三、情感互动的作用
1. 导向作用
情感是推动双边活动的强大动力, 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学生的年龄越小, 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越明显。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就是“亲其师, 信其道”。有的班主任事必躬亲、任劳任怨, 却收效甚微; 有的班主任悠然自得, 却能无为而治。其中其决定的因素是一个“情” 字, 是相互尊重之情, 是和谐默契之情, 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只有在师生之间架起心灵的桥梁, 教师的思想工作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的真情才能打动学生, 教师的至理才能为学生接受, 学生才能获得促进转化的精神力量, 迸射出积极向上的情感火花。
2. 激励作用
情感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 积极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发动机”, 对学生投身班级活动具有准备、调节、强化、感染和创新等功效, 因此师生情感互动与否关系班级活动的成败, 一个热情的眼神、一段鼓励的话语, 都会对学生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在班级工作中如果学生面对的是教师冷峻的面孔、鄙夷的神情, 那么其参与活动的动机和积极性就会大受影响, 一旦面对困难就会采取消极的防御态度而退缩不前。反之, 如果教师注重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激发, 积极营造和谐、相互尊重、相互鼓励的活动氛围,就会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 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和创造性潜能, 使工作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情感互动的策略
1. 激情互动
班主任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一次重大比赛, 一次集体活动, 常会因为班主任不经意的感情流露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一个事业心强, 充满激情的教师, 必然会处处表现出强烈的成功意识和竞争意识; 学生喜欢的教师, 也是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商量对策, 采取措施, 遇到重大活动总是站在学生最前列的教师。
2. 平等互动
平等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思想上的认同感、情感上的温暖感和心理上的归属感, 从而欣然听从教师的教导, 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其次有利于教师洞察学生的情感, 捕捉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工作的内容和方式, 使学生在平等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在宽松和谐的情境中领悟道理, 在感情交流中获得成长。因此, 应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 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展示才华的机会。让学生的成果能及时得到教师或学习伙伴的认可。
3.“期望” 互动
期望是教育过程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 20 世纪60 年代,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试验发现: 当教师对学生表现出较高水平期望值时, 一段时间后学生会取得比对照组学生高得多的心志水平。如果教师对学生怀着深深的热爱和期待, 凭在教育过程中真诚地向学生传达这种情感,是教育过程充满友爱、信任和建设性的心理气氛,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动, 必然导致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倍增,学习更加努力。
4. 合作互动
与人合作的能力, 被认为是21 世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合作之所以能够发生、发展, 情感是基础, 是关键。同时, 合作过程也是一个感情磨合的过程, 它能促进情感的融合和升华。校内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无疑为师生提供了合作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相互鼓励,相互尊重, 加深了解, 有利于师生感情的融合和互动。因此, 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与生同乐”, 听取学生意见,参与学生活动,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提高思想工作的信度和效度。
一、情感与情感互动
在班级管理中, 情感发挥润滑剂、推进剂的作用, 积极的感情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 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集体主义观念,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促进班风的良性循环。因此, 教师要提高情感互动意识, 努力营造一种充满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的活动氛围,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情感互动的特征
1. 互动的契约性
师生关系是建立在需要满足的基础上的, 如果双方的需要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就会产生愉悦的情感, 使师生关系趋于亲近; 反之就会产生厌恶的情感, 师生关系趋于疏远。也就是说, 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互补性需要而形成的彼此之间比较稳定的情感关系。这种关系也存在着一种双方必须遵守的契约, 即相互满足对方情感需要的心理性契约。
2. 互动的交互性
互动是一种交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互动中的双方总是基于对方的行为来作出自己的反应的。在师生互动中, 一方面,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很大影响, 学生很善于察言观色, 调整自己的行为; 另一面教师的情感是否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 同样会对教师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就构成师生影响的双向交互性。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是可控、可调的,教师要在互动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积极地调整彼此特别是自己的情绪, 从而有意识地营造与建构积极、适宜的师生互动。
3. 互动的传染性
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不仅限于情感的两级———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还对教育中其他人的情感及其互动产生影响, 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利用师生之间这种情感的辐射性和弥散性, 可以提高教育的效果。转化学困生一直是素质教育的“重头戏”, 后进生很容易陷入一个情感的怪圈:监视批评——同学冷落——自暴自弃, 表现出颓废的心理特征。
三、情感互动的作用
1. 导向作用
情感是推动双边活动的强大动力, 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学生的年龄越小, 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越明显。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就是“亲其师, 信其道”。有的班主任事必躬亲、任劳任怨, 却收效甚微; 有的班主任悠然自得, 却能无为而治。其中其决定的因素是一个“情” 字, 是相互尊重之情, 是和谐默契之情, 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只有在师生之间架起心灵的桥梁, 教师的思想工作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的真情才能打动学生, 教师的至理才能为学生接受, 学生才能获得促进转化的精神力量, 迸射出积极向上的情感火花。
2. 激励作用
情感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 积极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发动机”, 对学生投身班级活动具有准备、调节、强化、感染和创新等功效, 因此师生情感互动与否关系班级活动的成败, 一个热情的眼神、一段鼓励的话语, 都会对学生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在班级工作中如果学生面对的是教师冷峻的面孔、鄙夷的神情, 那么其参与活动的动机和积极性就会大受影响, 一旦面对困难就会采取消极的防御态度而退缩不前。反之, 如果教师注重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激发, 积极营造和谐、相互尊重、相互鼓励的活动氛围,就会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 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和创造性潜能, 使工作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情感互动的策略
1. 激情互动
班主任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一次重大比赛, 一次集体活动, 常会因为班主任不经意的感情流露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一个事业心强, 充满激情的教师, 必然会处处表现出强烈的成功意识和竞争意识; 学生喜欢的教师, 也是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商量对策, 采取措施, 遇到重大活动总是站在学生最前列的教师。
2. 平等互动
平等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思想上的认同感、情感上的温暖感和心理上的归属感, 从而欣然听从教师的教导, 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其次有利于教师洞察学生的情感, 捕捉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工作的内容和方式, 使学生在平等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在宽松和谐的情境中领悟道理, 在感情交流中获得成长。因此, 应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 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展示才华的机会。让学生的成果能及时得到教师或学习伙伴的认可。
3.“期望” 互动
期望是教育过程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 20 世纪60 年代,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试验发现: 当教师对学生表现出较高水平期望值时, 一段时间后学生会取得比对照组学生高得多的心志水平。如果教师对学生怀着深深的热爱和期待, 凭在教育过程中真诚地向学生传达这种情感,是教育过程充满友爱、信任和建设性的心理气氛,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动, 必然导致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倍增,学习更加努力。
4. 合作互动
与人合作的能力, 被认为是21 世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合作之所以能够发生、发展, 情感是基础, 是关键。同时, 合作过程也是一个感情磨合的过程, 它能促进情感的融合和升华。校内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无疑为师生提供了合作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相互鼓励,相互尊重, 加深了解, 有利于师生感情的融合和互动。因此, 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与生同乐”, 听取学生意见,参与学生活动,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提高思想工作的信度和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