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工教学模式是现代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工作不断创新的成果,对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新课改进一步推进艺术教育发展与进程,手工制作课程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一线美术教师应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确保手工制作教学课堂的优质、高效,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长足发展。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看法。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可以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通过欣赏、猜谜、故事、比赛、谈话、游戏等手段引导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或用直观、唯美的画面配上悠扬的乐曲给人心灵的震撼,引人入境。
如教学《新世纪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泥泥狗》这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我出示一道谜语:走起路来落梅花,从早到晚守着家,看见生人就想咬,见了主人摇尾巴。在有趣的猜谜活动中引入学习内容,学生很快就主动参与到主题学习中,明确本节课教学任务。接着播放收集的不同种类狗的视频让学生欣赏观察,小狗机灵可爱的样子深深吸引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对小狗的习性、外形等有了初步认识。然后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学生有了疑惑才会好奇,会想方设法解决。“你知道这只狗叫什么名字吗?泥泥狗有什么独特之处?”,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思考并寻找答案。紧接着是范例呈现,手工课最能激发学生兴趣,莫过于教师制作的精致巧妙的手工作品,教师示范的作品直接影响每一个学生,所以要在课前认真准备好示范作品,出示“泥泥狗”的作品,引导学生从形态、颜色上分析描述作品的特点。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的审美创造力有很大提高。
二、赏析感悟,交流探索
美术是直观的艺术,高品质内容的欣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激发想象创造,丰富学生的感知能力。欣赏过程中,或发表看法,或提出质疑,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学习中,相互交流,提升艺术欣赏和鉴赏水平。
1.创意欣赏,分析方法。新颖的、有创意的作品最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其一探究竟。可以是教师范作、生活中的创意,或是身边富有个性的学生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鼓舞孩子们:“他能完成这样的作品,我为什么不能?我肯定能做得比他好!”这样孩子的创作欲望被激发,更有信心完成有自己个性的作品。
2.玩中求学,自主探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按照常规模式一步一步地教,往往教学事倍功半,作品如出一辙,缺乏个性。相反,孩子之间进行充分交流,思维得到启发,创作灵感一旦被激活,创作出的作品往往让人眼前一亮。因此手工课上我改变教学方法,将作品发给小组,让学生在拆、装的反复玩过程中,自主探究制作技巧,这样,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新世纪版第六册第二单元的《形形色色的车》时,课前布置学生把家里的玩具车带来,在课堂上让学生小组一起探究、讨论,充分了解各种车的基本构造、用途等,并适时拓展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意识到当代的车和未来的车在某些结构和功能上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之后,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废旧材料创作喜欢的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探究,大大降低学习、创作难度,激活思维,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三、总结技法,创作实践
手工课上,学生的制作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制作技巧方面不是光靠探究就能掌握的。因此,教师的总结、示范是极为重要的(尤其低年级)。针对学生的质疑和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时引导、提示、总结和演示。当摆在眼前的难题迎刃而解的时候,学生就会大胆、充满自信地进行创作。
1.自主探究,总结技法。新基础教育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切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自主探究性教学是顺应当前教育改革提出来的,以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主动探索研究问题,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更大张扬,创造才能得到更充分发展。教师可以在学生探究做法的同时,及时对学生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提要,并适时通过巧妙演示解决教学重难点,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例如《泥泥狗》这一课,我先引导学生分析范例的做法,引导学生总结提炼为揉、搓、捏、压、剪、卷、印、叠加等方法。接着观看录制的微课,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为学生创作提供保障。
2.集思广益,分工合作。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但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制作精细,但思路狭窄。如果能让这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那将是最佳组合,即使两者水平相当,在合作中也能得到启发。如教学《形形色色的车》时,让学生探究完制作技法后根据小组所带材料展开交流、讨论:用这些材料能制作车吗?这些材料分别适合制作车的哪些部位?经过充分考虑,小组成员明确了各自任务,并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合作:有的做车身,有的做车轮,有的拼装……这样一来,创作时间相对缩短,作品质量提高了,学生技能增长了,何乐而不为?通过合作,促进学生之间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成员的重要性,体会集体智慧的力量,无形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
四、展示评价,促进提升
作品展示评价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作品展评,可以给予学生极大的满足感、成功感,同时在与其他作品的比较、评价中,发现自己作品的优缺点,借鉴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提升自身美术技能和素养。
1.给出量规,自行评价。教师可以依据手工制作的几个要素(如色彩的搭配、制作的精细程度、创意程度、媒材的使用等)给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分值,便于学生自行评价,促进自我调整。
2.展示作品,自我推介。可以采用师生推荐和自荐的方式,促使学生敢于展示、推荐自己的作品,还要能够简述自己的制作方法和意图。针对年级特征,教师可以给出一些词语或句子让学生模仿(例如我运用了……媒材,采用了剪贴、组合……的方法制作,表现的是……),提高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鼓励表扬,多元评价。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要用真诚和善良的心态对待,要多给一些鼓励,不要轻易否定一个学生的作品。大人看小孩子的作品往往会摇摇头说:“乱七八糟的,看都看不懂!”或者直接说不好,很糟糕。其实,儿童的童真、浪漫就是体现在这样的作品里,天然去修饰,个性鲜明,创造出内心世界的东西。老师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赞美。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一句赞美的语言,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鼓舞。我们可以先欣赏孩子的作品,然后根据作品给他三五句评价、指导和鼓励,最后给作品点一个赞,每一个人拿着自己的作品都会很开心,更有成就感。
4.举办展览,相互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作品展览,对别人的作品发表看法是审美能力的体现,学生在展览中发现别人作品中的闪光点,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可以学到别人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取百家之长,酿自家之酿,促进学生整体水平提升。
五、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手工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完成一件作品,而是教会学生一种技能,让学生逐渐树立和形成动手美化生活的良好意识和能力,因此,手工课的结尾应让学生走出课堂创作,见识更多生活中的实例,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1.欣赏拓思。结尾的欣赏一定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技法更丰富、形式更新颖、更具趣味性的作品,能够激发学生去尝试,开启创造的智慧之门。
2.留疑拓思。保留一些疑问留给学生,教师采用启发诱导方式,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索,拓展思维空间,保持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手工教学资源来源于生活,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驰骋天地,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巧手艺术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可以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通过欣赏、猜谜、故事、比赛、谈话、游戏等手段引导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或用直观、唯美的画面配上悠扬的乐曲给人心灵的震撼,引人入境。
如教学《新世纪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泥泥狗》这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我出示一道谜语:走起路来落梅花,从早到晚守着家,看见生人就想咬,见了主人摇尾巴。在有趣的猜谜活动中引入学习内容,学生很快就主动参与到主题学习中,明确本节课教学任务。接着播放收集的不同种类狗的视频让学生欣赏观察,小狗机灵可爱的样子深深吸引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对小狗的习性、外形等有了初步认识。然后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学生有了疑惑才会好奇,会想方设法解决。“你知道这只狗叫什么名字吗?泥泥狗有什么独特之处?”,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思考并寻找答案。紧接着是范例呈现,手工课最能激发学生兴趣,莫过于教师制作的精致巧妙的手工作品,教师示范的作品直接影响每一个学生,所以要在课前认真准备好示范作品,出示“泥泥狗”的作品,引导学生从形态、颜色上分析描述作品的特点。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的审美创造力有很大提高。
二、赏析感悟,交流探索
美术是直观的艺术,高品质内容的欣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激发想象创造,丰富学生的感知能力。欣赏过程中,或发表看法,或提出质疑,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学习中,相互交流,提升艺术欣赏和鉴赏水平。
1.创意欣赏,分析方法。新颖的、有创意的作品最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其一探究竟。可以是教师范作、生活中的创意,或是身边富有个性的学生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鼓舞孩子们:“他能完成这样的作品,我为什么不能?我肯定能做得比他好!”这样孩子的创作欲望被激发,更有信心完成有自己个性的作品。
2.玩中求学,自主探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按照常规模式一步一步地教,往往教学事倍功半,作品如出一辙,缺乏个性。相反,孩子之间进行充分交流,思维得到启发,创作灵感一旦被激活,创作出的作品往往让人眼前一亮。因此手工课上我改变教学方法,将作品发给小组,让学生在拆、装的反复玩过程中,自主探究制作技巧,这样,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新世纪版第六册第二单元的《形形色色的车》时,课前布置学生把家里的玩具车带来,在课堂上让学生小组一起探究、讨论,充分了解各种车的基本构造、用途等,并适时拓展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意识到当代的车和未来的车在某些结构和功能上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之后,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废旧材料创作喜欢的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探究,大大降低学习、创作难度,激活思维,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三、总结技法,创作实践
手工课上,学生的制作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制作技巧方面不是光靠探究就能掌握的。因此,教师的总结、示范是极为重要的(尤其低年级)。针对学生的质疑和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时引导、提示、总结和演示。当摆在眼前的难题迎刃而解的时候,学生就会大胆、充满自信地进行创作。
1.自主探究,总结技法。新基础教育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切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自主探究性教学是顺应当前教育改革提出来的,以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主动探索研究问题,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更大张扬,创造才能得到更充分发展。教师可以在学生探究做法的同时,及时对学生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提要,并适时通过巧妙演示解决教学重难点,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例如《泥泥狗》这一课,我先引导学生分析范例的做法,引导学生总结提炼为揉、搓、捏、压、剪、卷、印、叠加等方法。接着观看录制的微课,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为学生创作提供保障。
2.集思广益,分工合作。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但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制作精细,但思路狭窄。如果能让这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那将是最佳组合,即使两者水平相当,在合作中也能得到启发。如教学《形形色色的车》时,让学生探究完制作技法后根据小组所带材料展开交流、讨论:用这些材料能制作车吗?这些材料分别适合制作车的哪些部位?经过充分考虑,小组成员明确了各自任务,并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合作:有的做车身,有的做车轮,有的拼装……这样一来,创作时间相对缩短,作品质量提高了,学生技能增长了,何乐而不为?通过合作,促进学生之间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成员的重要性,体会集体智慧的力量,无形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
四、展示评价,促进提升
作品展示评价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作品展评,可以给予学生极大的满足感、成功感,同时在与其他作品的比较、评价中,发现自己作品的优缺点,借鉴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提升自身美术技能和素养。
1.给出量规,自行评价。教师可以依据手工制作的几个要素(如色彩的搭配、制作的精细程度、创意程度、媒材的使用等)给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分值,便于学生自行评价,促进自我调整。
2.展示作品,自我推介。可以采用师生推荐和自荐的方式,促使学生敢于展示、推荐自己的作品,还要能够简述自己的制作方法和意图。针对年级特征,教师可以给出一些词语或句子让学生模仿(例如我运用了……媒材,采用了剪贴、组合……的方法制作,表现的是……),提高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鼓励表扬,多元评价。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要用真诚和善良的心态对待,要多给一些鼓励,不要轻易否定一个学生的作品。大人看小孩子的作品往往会摇摇头说:“乱七八糟的,看都看不懂!”或者直接说不好,很糟糕。其实,儿童的童真、浪漫就是体现在这样的作品里,天然去修饰,个性鲜明,创造出内心世界的东西。老师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赞美。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一句赞美的语言,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鼓舞。我们可以先欣赏孩子的作品,然后根据作品给他三五句评价、指导和鼓励,最后给作品点一个赞,每一个人拿着自己的作品都会很开心,更有成就感。
4.举办展览,相互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作品展览,对别人的作品发表看法是审美能力的体现,学生在展览中发现别人作品中的闪光点,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可以学到别人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取百家之长,酿自家之酿,促进学生整体水平提升。
五、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手工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完成一件作品,而是教会学生一种技能,让学生逐渐树立和形成动手美化生活的良好意识和能力,因此,手工课的结尾应让学生走出课堂创作,见识更多生活中的实例,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1.欣赏拓思。结尾的欣赏一定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技法更丰富、形式更新颖、更具趣味性的作品,能够激发学生去尝试,开启创造的智慧之门。
2.留疑拓思。保留一些疑问留给学生,教师采用启发诱导方式,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索,拓展思维空间,保持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手工教学资源来源于生活,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驰骋天地,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巧手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