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检查在颈动脉海绵窦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首诊于我院眼科的28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眼部特征及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I检查。结果颈动脉海绵窦瘘临床表现眼红、眼球运动障碍、搏动性眼球突出等,B超显示眼上静脉不同程度扩张,部分可见搏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眼上静脉扩张动脉化并可探及搏动性动脉频谱。眼眶CT显示扩张的眼上静脉。MRI检查在T1WI和T2
【机 构】
:
300162 天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眼科,300162 天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眼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检查在颈动脉海绵窦瘘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首诊于我院眼科的28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眼部特征及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I检查。
结果颈动脉海绵窦瘘临床表现眼红、眼球运动障碍、搏动性眼球突出等,B超显示眼上静脉不同程度扩张,部分可见搏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眼上静脉扩张动脉化并可探及搏动性动脉频谱。眼眶CT显示扩张的眼上静脉。MRI检查在T1WI和T2WI均显示扩张的眼上静脉,且均呈低信号。
结论颈动脉海绵窦瘘因其临床眼部特征明显而首诊于眼科,需要引起眼科医生的高度重视。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各种影像学检查各有其特点,互相结合多可作出正确诊断。
其他文献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种以视网膜下橙红色结节样病灶、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出血性或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病变,好发于亚洲人群。关于PCV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通过以往的研究发现HtrA1丝氨酸蛋白酶在PCV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对HtrA1在PCV发病过程中所起作用的探索结果,有助于指导相应的临床治疗。现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观察双鼻侧遮盖法辅助治疗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的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1─7月期间在厦门市儿童医院经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连续配戴远视全矫眼镜6~9个月后仍有+20△以上内斜视的3~10岁非调节性内斜视或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21例。给予双鼻侧遮盖辅助治疗。每个月定期复查观察患儿视力及斜视度的矫正情况。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分析。结果:遮盖前斜视度为(+33±13)△;遮盖3个
目的:分析处于严重活动期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氧疗情况和所患疾病的相关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医学中心出生的早产儿,在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开始对其进行眼底检查以及氧疗情况的记录,根据是否发病以及发病的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2组间发病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 U检
目的:探讨应用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测量斜视患者角膜缘到水平眼外肌止端距离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术前应用全景UBM和AS-OCT测量斜视患者角膜缘到水平眼外肌止端距离,然后术中用卡尺测量角膜缘到水平眼外肌止端距离。采用Friedman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Kendall一致性检验和Blan
目的:设计一种结膜下膜片注射植入装置并进行动物实验测试其性能。方法:实验研究。设计并制作一种结膜下植入物注射装置,并在兔左眼利用该注射装置将可降解明胶膜片注射植入(作为试验组),右眼作为对照组仅重复穿刺、进针动作,不植入膜片,分别于植入后0、1、2、3 d各取2只兔子,处死后摘除眼球,制备冰冻切片后行HE染色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结果:设计的注射装置的针头弧度曲率半径为18 mm,内径截面为1.96
近视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眼部疾病,且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高度近视眼及其眼底并发症严重影响视功能。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是一种对视网膜、脉络膜自动精确分层,通过量化血流面积、无血流面积和血流密度区域,对视网膜、脉络膜多层面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手段。应用OCTA,可对高度近视眼的发病机制从视网膜各层次微血管层面进行深入研究。笔者就高度近视眼底形态改变以及O
目的:通过研究父母视力知识的认知水平对其为子女寻求视力健康服务的影响,为有效防控学生视力不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基于陕西省、甘肃省共252所农村小学5 236名学生的调研数据,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母认知水平对子女寻求视力健康服务的影响,并采用倾向匹配对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从5 236个全样本学生看来,样本地区学生近视率高达46.31%,其中74.54%的学生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经RetCam 3眼底检查确诊并进行治疗的1型阈值前期病变、阈值期病变及AP-ROP病变患儿23例46只眼,病变均位于I-II区。其中,男10例20只眼,女13例26只眼,胎龄26~32周,平均(28.1±1.7)周;出生时体重890~1 500 g,平均(1120±177)g,治疗时
目的了解淮安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474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小儿广域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Ⅲ)进行眼部视网膜病变的筛查。结果474例早产儿中,共检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37例,检出率为7.81%,其中急进性后部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占2.70%、1期占16.22%、2期占40.54%、3期占35.14%、
目的采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研究分析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LCD)患者的角膜神经侵噬现象。方法对16例(30只眼)LCD患者,采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进行角膜连续的扫描检测,观察分析检查情况。结果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LCD患者的正常角膜基质神经(0级神经)逐渐减少,I级及II级受累神经(淀粉样物包裹的神经纤维)逐渐增多,提示LCD患者角膜神经侵噬情况(淀粉样沉积物)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的。结论格子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