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认为,要走出语文课堂“低效”的迷途,应大力营造全新的教学生态环境,突出并重新锁定四个字:“主”、“活”、“读”、“创”。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语文 新生态 四字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学习方式。新世纪的语文课程之所以要确定这样的理念,主要是针对语文课程在实施方面所存在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特别是机械性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过度训练,教学方式单一,严重阻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导致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降低这一现状的。
新的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要走出语文课堂“低效”的迷途,应大力营造全新的教学生态环境,突出并重新锁定四个字——
一、抓住一个“主”——主体性课堂生态
语文课堂教学要开创充溢着主体精神的学习氛围。“主”指课堂的主阵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与过去所提的“三主”有所突破的是,高效语文学习观十分强求“三主”的和谐融入,构成一个制约并统摄教师、学生、教学媒介的新型语文学习化生态环境。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现代语文学习活动主要在课堂中进行,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学生主体精神的熏染,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主体能动的氛围。其次,要打造学生的主体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结构分为认知结构和人格结构两个层面,语文的学科性质正要求学生必须在主体结构上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习质量如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后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教学也是无效的。同时,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学也是无效或低效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所以我们要努力打造学生自己读书、主动质疑、自主感悟的课堂结构,善于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主动参与,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再次,要摆正教师的课改角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毋庸讳言,新课程的提出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针对教师的,实践新课程中的阻力也主要来自教师,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千百年来的课堂角色未能摆正。要营造主体性学习生态,务必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教师和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讲解和被动接受的痛苦中解放出来。教师要导得巧、导得活、导得适时,学生才能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生动活泼。只有把课堂、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主体性的“主”字才能算是真正抓住了。
二、突出一个“活”字才能——灵活性课堂教学
著名语文教育家、语文学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救活”,“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可见,“活”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这灵活性,至少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堂气氛三个方面。一方面,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不仅有教者的教学预设,而且伴有教学过程中的展开,其中必然会有新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调整,不能对课堂上产生的动态生成不闻不问。因此,教师要善于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以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而精当地处理和运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东西,活化课堂。另一方面,教师便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实践表明,一个人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学习的效率是很高的。首先教师要增强思维意识,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始终把激活学生思维放在首位。我们经常会听到今人引用古人的一句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最为缺乏的就是这个“疑”字,就是不能激起学生的疑问,不仅如此,我们还把使学生教后没有疑问为己任,只要学生按照老师的备课程序顺流而下,认为这就是好课,备课能备到这个份上就是好教师。其实恰恰相反,新课改倒是十分推崇老祖宗的教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这才是好课。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努力把那些学生喜闻乐见、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活泼的情境引进课堂,设置特定的疑问,让学生在最短时间里被吸引到学习中来。再由这种自主进入状态逐渐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只有这种立足于激活学生思维的语文教学,才可能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堂气氛三个方面“把课救活”。
三、体现一个“读”字——感悟性阅读训练
“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的精粹。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通过学生的阅读活动来实现的。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形象美以及文章思路的逻辑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教师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回味出语言文字、文章的余音、余韵和余意来。语文教师要抓住“读”这个基本训练方式,以读引思、以读悟法、以读悟情。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无不闪耀着“读”的不同风采。就读的形式而言有默读,朗读,齐读;就读的方法而言有浏览式阅读,研究性精读;从内容上考虑有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等等。不同方式的读,有不同的功效,通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细读,能够训练语文学习能力;品读,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诵读,能够丰富语言积累。但无论怎么读,让学生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读出美感、读出哲理、读出语文学习的乐趣,应该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理解追求。
为达到这一理想境界,我在多年实践探索中得出的理想路径是一个字“悟”,或者可以连起来讲是“悟读”。读是语文学习的“魂”,悟是语文学习的“根”,抓住了感悟性阅读训练,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与实施教学方案时,要以提高学生的悟读能力为出发点,充分发掘教材中蕴涵的阅读资源,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悟读的机会。《背影》洋溢的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凸显的一家人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以及《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都从正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等等。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他们才能感知、感悟,才能培养出语感,才能在读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讲究一个“创”——创新性教学艺术
艺术贵在创新,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学科,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囿于“教教材”的旧思想,而要树立“用教教材”的新理念。学生在年龄、性格、阅历、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形成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使之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和技能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质疑的精神,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审美素养以及人生阅历有限,其想法和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引导和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教学中,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智慧闪现的火花、创新的萌芽,尽量扬其长避其短,多肯定成绩,使每一个学生都充满学习的信心。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决不能以教师的风格和欣赏习惯为要求,而应用科学的眼光来评价。只要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探究发现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积极渗透“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创造”的现代教学理念,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就一定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只要我们遵循语文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就一定能改变长期存在的高耗低效的语文学习现状,迎来语文教学灿烂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语文 新生态 四字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学习方式。新世纪的语文课程之所以要确定这样的理念,主要是针对语文课程在实施方面所存在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特别是机械性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过度训练,教学方式单一,严重阻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导致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降低这一现状的。
新的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要走出语文课堂“低效”的迷途,应大力营造全新的教学生态环境,突出并重新锁定四个字——
一、抓住一个“主”——主体性课堂生态
语文课堂教学要开创充溢着主体精神的学习氛围。“主”指课堂的主阵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与过去所提的“三主”有所突破的是,高效语文学习观十分强求“三主”的和谐融入,构成一个制约并统摄教师、学生、教学媒介的新型语文学习化生态环境。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现代语文学习活动主要在课堂中进行,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学生主体精神的熏染,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主体能动的氛围。其次,要打造学生的主体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结构分为认知结构和人格结构两个层面,语文的学科性质正要求学生必须在主体结构上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习质量如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后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教学也是无效的。同时,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学也是无效或低效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所以我们要努力打造学生自己读书、主动质疑、自主感悟的课堂结构,善于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主动参与,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再次,要摆正教师的课改角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毋庸讳言,新课程的提出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针对教师的,实践新课程中的阻力也主要来自教师,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千百年来的课堂角色未能摆正。要营造主体性学习生态,务必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教师和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讲解和被动接受的痛苦中解放出来。教师要导得巧、导得活、导得适时,学生才能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生动活泼。只有把课堂、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主体性的“主”字才能算是真正抓住了。
二、突出一个“活”字才能——灵活性课堂教学
著名语文教育家、语文学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救活”,“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可见,“活”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这灵活性,至少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堂气氛三个方面。一方面,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不仅有教者的教学预设,而且伴有教学过程中的展开,其中必然会有新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调整,不能对课堂上产生的动态生成不闻不问。因此,教师要善于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以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而精当地处理和运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东西,活化课堂。另一方面,教师便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实践表明,一个人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学习的效率是很高的。首先教师要增强思维意识,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始终把激活学生思维放在首位。我们经常会听到今人引用古人的一句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最为缺乏的就是这个“疑”字,就是不能激起学生的疑问,不仅如此,我们还把使学生教后没有疑问为己任,只要学生按照老师的备课程序顺流而下,认为这就是好课,备课能备到这个份上就是好教师。其实恰恰相反,新课改倒是十分推崇老祖宗的教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这才是好课。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努力把那些学生喜闻乐见、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活泼的情境引进课堂,设置特定的疑问,让学生在最短时间里被吸引到学习中来。再由这种自主进入状态逐渐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只有这种立足于激活学生思维的语文教学,才可能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堂气氛三个方面“把课救活”。
三、体现一个“读”字——感悟性阅读训练
“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的精粹。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通过学生的阅读活动来实现的。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形象美以及文章思路的逻辑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教师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回味出语言文字、文章的余音、余韵和余意来。语文教师要抓住“读”这个基本训练方式,以读引思、以读悟法、以读悟情。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无不闪耀着“读”的不同风采。就读的形式而言有默读,朗读,齐读;就读的方法而言有浏览式阅读,研究性精读;从内容上考虑有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等等。不同方式的读,有不同的功效,通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细读,能够训练语文学习能力;品读,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诵读,能够丰富语言积累。但无论怎么读,让学生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读出美感、读出哲理、读出语文学习的乐趣,应该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理解追求。
为达到这一理想境界,我在多年实践探索中得出的理想路径是一个字“悟”,或者可以连起来讲是“悟读”。读是语文学习的“魂”,悟是语文学习的“根”,抓住了感悟性阅读训练,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与实施教学方案时,要以提高学生的悟读能力为出发点,充分发掘教材中蕴涵的阅读资源,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悟读的机会。《背影》洋溢的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凸显的一家人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以及《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都从正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等等。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他们才能感知、感悟,才能培养出语感,才能在读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讲究一个“创”——创新性教学艺术
艺术贵在创新,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学科,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囿于“教教材”的旧思想,而要树立“用教教材”的新理念。学生在年龄、性格、阅历、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形成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使之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和技能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质疑的精神,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审美素养以及人生阅历有限,其想法和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引导和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教学中,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智慧闪现的火花、创新的萌芽,尽量扬其长避其短,多肯定成绩,使每一个学生都充满学习的信心。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决不能以教师的风格和欣赏习惯为要求,而应用科学的眼光来评价。只要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探究发现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积极渗透“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创造”的现代教学理念,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就一定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只要我们遵循语文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就一定能改变长期存在的高耗低效的语文学习现状,迎来语文教学灿烂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