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考文言文试题中,翻译题一般在8~10分之间,占有很大分量,因而对文言文翻译不可小视。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考查,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实词的理解,也可以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和含义的掌握情况,还有文言句式等,所以它所提供的语言材料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翻译时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准确找出得分点。从近几年高考的翻译题来看,得分点通常放在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语气语调上。因此,考生在做此类题时,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要结合全篇,字斟句酌。确切地译出词义,正确地体现语法,生动地展现修辞,做到文从句顺,简明规范,还需注意以下五点。
一、结合语境把实词落到实处。
考纲要求“理解常用词在文中的含义”,由于绝大部分实词都具有多义性,因此,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地翻译出实词的意义。特别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的翻译。
例:(1)(07年江苏卷)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尤其要注意“设备”的古今异义,译为“设置防备”,不能和现代汉语的用法混为一谈。“精锐”是借代的用法,应译为“精锐部队”。“蔽”是“遍布”的意思。全句译为: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
(2)(07年浙江卷)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该句中“闻”,使动用法,“让……知道”。全句译为: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3)(06年四川卷)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该句中“富”、“贫”均为使动用法。只有明确了这两个词才能准确翻译该句。全句译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准确翻译。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非常普遍,考纲虽无明确要求,但在理解及翻译文言文时,却是解题的一个拐杖、一把钥匙,复习时务必认真对待。特别是对动词的一些特殊用法,如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等,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去理解、翻译。
(4)(04年重庆卷)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该句中“妻子”在原文中应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儿女”。全句译为:我奉君王之命,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5)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该句中“出入”为偏义复词,结合语境,意思只落在“入”上。全句译为: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关口,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以及意外的变故。
二、虚词不能虚化处理。
文言虚词的数量比实词要少得多,但是,虚词在文中运用的频率较高,几乎每一个完整的句子都有虚词。翻译中,就要有意识地注意虚词,要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从现代汉语中找出相应的虚词对应翻译。
例:(1)(07年宁夏卷)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该句中“所告”是所字结构,译为“告发的事情“,“实”译为“符合实际”。全句译为:查验差役告发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状越发显明。
(2)(04年全国卷)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该句中重要的词语是“所以”、“惠养”和“飨”。“所以”在文中有“用……东西、办法”的用法。全句译为: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和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
(3)(07年宁夏卷)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
该句中第一个“为”译为“替”,第二个“为”译为“做”。全句译为: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予他们钱财。
(4)(07年山东卷)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注意该句中“虽”、“以是”、“由是”几个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准确翻译“为……所”的被动句式。全句译为:皇帝虽然用这样的话解释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谨慎的人鄙视,因此损害了名声。
三、特殊句式要化特殊为一般。
考纲要求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省略句等特殊句型,近几年高考还没有将特殊句式单独设题,特殊句式通常结合文言翻译来考查。因此,如果遇到特殊句式,在准确辨识以后,要将特殊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一般句式。
例:(1)(07年安徽卷)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该句中“是非真能好古也”是个否定判断句,应这样断句:“是/非真能好古也”。“是非”不是一个词,“是”是代词“这”,“非”表判断,译为“不是”。全句译为: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2)(06年江西卷)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该句中“一”作为定语要提前,“以之”是介宾短语后置翻译要还原。全句译为: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
(3)(06年天津卷)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该句中“无乃……乎”,固定句式,译为“恐怕……吧”。全句译为: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四、句子在表情达意时语气语调要保留。
句子在表情达意时总带有一定的语气语调,没有语气语调的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句子的语气可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类,翻译时要注意不同的语气词所传达的语气,要保留原句的语调语气。不少考生在翻译中不加或是不注意标点符号,实际上是忽略了句子的语气语调。
例:(1)(07年山东卷)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
“彼何如人也”的“何如”。这是一个疑问句,要译出语气来。全句译为:王戎感到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他是什么样的人?”
(2)(07年浙江卷)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这是一个反问句。对“岂非”、“而”要准确理解,才能准确翻译该句。全句译为: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3)(07年江西卷)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这是一个选择语气的复句,特别要注意关联词“与其……不如”。全句译为: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还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4)(05年全国卷Ⅰ)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
该句中重点词语:岂,表反问语气,难道;佑,保佑;恪,谨慎,恭敬。译时就可以按解释意去译,全句译为:这难道不是上天保佑他的勤勉谨慎吗?
五、省略的需要补出的则补出,不需译的则不要译。
文言文省略的成分,需要补出的就补出来,但有些不是省略成分,我们在翻译时,为了使句子通顺完整,表意明确,像这些成分也应补出来。
例:(1)(07年江西卷)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
全句译为:不倚仗贤明君主亲身(实行)节省减少(开支)的政治举措,颁布宽大体恤(百姓)的诏令,即使想要官吏不做‘驼医’,不杀人,可能做到吗?
(2)(07年江苏卷)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该句中“猜”是“猜疑”的意思,“不忍”是“下不了狠心”,“去”是“离开”,“及祸”理解为“遭遇灾祸”。特别要注意“不去”,不离开“他”,“他”是谁,这是高进之评价刘牢之的话,所以把“他”补出来,我们就清楚地知道,高进之要离开刘牢之。全句译为: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3)(07年四川卷)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全句译为: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考查,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实词的理解,也可以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和含义的掌握情况,还有文言句式等,所以它所提供的语言材料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翻译时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准确找出得分点。从近几年高考的翻译题来看,得分点通常放在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语气语调上。因此,考生在做此类题时,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要结合全篇,字斟句酌。确切地译出词义,正确地体现语法,生动地展现修辞,做到文从句顺,简明规范,还需注意以下五点。
一、结合语境把实词落到实处。
考纲要求“理解常用词在文中的含义”,由于绝大部分实词都具有多义性,因此,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地翻译出实词的意义。特别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的翻译。
例:(1)(07年江苏卷)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尤其要注意“设备”的古今异义,译为“设置防备”,不能和现代汉语的用法混为一谈。“精锐”是借代的用法,应译为“精锐部队”。“蔽”是“遍布”的意思。全句译为: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
(2)(07年浙江卷)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该句中“闻”,使动用法,“让……知道”。全句译为: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3)(06年四川卷)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该句中“富”、“贫”均为使动用法。只有明确了这两个词才能准确翻译该句。全句译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准确翻译。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非常普遍,考纲虽无明确要求,但在理解及翻译文言文时,却是解题的一个拐杖、一把钥匙,复习时务必认真对待。特别是对动词的一些特殊用法,如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等,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去理解、翻译。
(4)(04年重庆卷)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该句中“妻子”在原文中应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儿女”。全句译为:我奉君王之命,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5)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该句中“出入”为偏义复词,结合语境,意思只落在“入”上。全句译为: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关口,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以及意外的变故。
二、虚词不能虚化处理。
文言虚词的数量比实词要少得多,但是,虚词在文中运用的频率较高,几乎每一个完整的句子都有虚词。翻译中,就要有意识地注意虚词,要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从现代汉语中找出相应的虚词对应翻译。
例:(1)(07年宁夏卷)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该句中“所告”是所字结构,译为“告发的事情“,“实”译为“符合实际”。全句译为:查验差役告发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状越发显明。
(2)(04年全国卷)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该句中重要的词语是“所以”、“惠养”和“飨”。“所以”在文中有“用……东西、办法”的用法。全句译为: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和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
(3)(07年宁夏卷)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
该句中第一个“为”译为“替”,第二个“为”译为“做”。全句译为: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予他们钱财。
(4)(07年山东卷)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注意该句中“虽”、“以是”、“由是”几个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准确翻译“为……所”的被动句式。全句译为:皇帝虽然用这样的话解释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谨慎的人鄙视,因此损害了名声。
三、特殊句式要化特殊为一般。
考纲要求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省略句等特殊句型,近几年高考还没有将特殊句式单独设题,特殊句式通常结合文言翻译来考查。因此,如果遇到特殊句式,在准确辨识以后,要将特殊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一般句式。
例:(1)(07年安徽卷)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该句中“是非真能好古也”是个否定判断句,应这样断句:“是/非真能好古也”。“是非”不是一个词,“是”是代词“这”,“非”表判断,译为“不是”。全句译为: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2)(06年江西卷)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该句中“一”作为定语要提前,“以之”是介宾短语后置翻译要还原。全句译为: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
(3)(06年天津卷)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该句中“无乃……乎”,固定句式,译为“恐怕……吧”。全句译为: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四、句子在表情达意时语气语调要保留。
句子在表情达意时总带有一定的语气语调,没有语气语调的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句子的语气可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类,翻译时要注意不同的语气词所传达的语气,要保留原句的语调语气。不少考生在翻译中不加或是不注意标点符号,实际上是忽略了句子的语气语调。
例:(1)(07年山东卷)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
“彼何如人也”的“何如”。这是一个疑问句,要译出语气来。全句译为:王戎感到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他是什么样的人?”
(2)(07年浙江卷)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这是一个反问句。对“岂非”、“而”要准确理解,才能准确翻译该句。全句译为: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3)(07年江西卷)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这是一个选择语气的复句,特别要注意关联词“与其……不如”。全句译为: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还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4)(05年全国卷Ⅰ)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
该句中重点词语:岂,表反问语气,难道;佑,保佑;恪,谨慎,恭敬。译时就可以按解释意去译,全句译为:这难道不是上天保佑他的勤勉谨慎吗?
五、省略的需要补出的则补出,不需译的则不要译。
文言文省略的成分,需要补出的就补出来,但有些不是省略成分,我们在翻译时,为了使句子通顺完整,表意明确,像这些成分也应补出来。
例:(1)(07年江西卷)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
全句译为:不倚仗贤明君主亲身(实行)节省减少(开支)的政治举措,颁布宽大体恤(百姓)的诏令,即使想要官吏不做‘驼医’,不杀人,可能做到吗?
(2)(07年江苏卷)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该句中“猜”是“猜疑”的意思,“不忍”是“下不了狠心”,“去”是“离开”,“及祸”理解为“遭遇灾祸”。特别要注意“不去”,不离开“他”,“他”是谁,这是高进之评价刘牢之的话,所以把“他”补出来,我们就清楚地知道,高进之要离开刘牢之。全句译为: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3)(07年四川卷)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全句译为: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