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下)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ca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杂文艺术的第二个特色,就是范围甚广,形式多样,风格不拘一格。有的写得尖锐泼辣、咄咄逼人,有的写得清秀隽永,有的悲愤沉郁,有的明白晓畅,有的隐晦曲折,有的轻松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篇篇匠心独具。
  就风格来说,有的作品像抒情散文,如《准风月谈》中的《夜颂》完全可以收编进《野草》集里。这篇杂文是说夜比白天更真实,在夜幕的笼罩下,人间现出了许多真相:“夜的降临,抹杀了一切文人学士们光天化日之下,写在耀眼的白纸上的超然,混然,恍然,勃然,粲然的文章,只剩下乞怜,讨好,撒谎,骗人,吹牛,捣鬼的夜气。”写白天道:“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是鬼脸上的雪花膏。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文章用词精确,很有抒情色彩。
  有的作品像速写,只用几笔勾勒却逼真传神。如《准风月谈》中关于写夜的《秋夜纪游》,记叙了马路上漫游的情景,真实地勾画了走狗的形象。
  鲁迅杂文中分量较大的要数评论,可将其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较庄重严肃的评论文,这类评论或正面论理,或进行认真辩驳,批判力度较大,所向披靡。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和《“友邦惊诧”论》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友邦惊诧”论》评论的是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全国各地学生为反对蒋卖国而集结南京请愿遭镇压,随后国民党政府通电全国各地军政机关阻拦的事件。其中电文中写道:“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鲁迅针对这句电文严厉地指出丢了东三省谁也不吭声倒像一个国,而学生爱国反成了“国将不国”,这种严峻的驳斥和揭露有着明显的政论色彩。
  鲁迅先生另一种风格的评论是社会评论。他从小事入手进行评论,写法较为活泼,往往借事物影射社会现实,显得隐晦曲折。有的涉笔成趣,其中偶尔捎带几句可以意会的讽刺揭露之言论,使读者心中明白文章影射之意。例如《而已集》中《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其中讲到曹操杀孔融的故事,说“曹操杀孔融的罪状大概是不孝”。然后说,如果曹操还在此,可以问他,当时求才时,不是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吗?但是即使曹操再生也无人敢问他,因为如果我们去问他,恐怕连我们也被他杀了!这些话实际就是影射一九二七年“四·一二”事件所反映出的国民政府说话不算数、出尔反尔、随意杀人的社会现实的。这种写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这好比植物被压在石头下,不得不曲折地绕过石头往上长”。这样的写作尝试与当时严峻的社会现实密不可分。
  鲁迅杂文有的是通过写社会现象达到揭露、鞭挞目的的。如《伪自由书》中的《现代史》一文是写玩猴变戏法的,说玩猴变戏法者变完戏法后,就向观众“哗嚓哗嚓”地要钱。文章最后一句写道:“到这里我才记得写错了题目”,似乎《现代史》与变戏法互不关联。其实,文章恰恰反映了一部统治者不断地变着戏法向人民要钱的现代史,阅读本文,不禁使人深觉意味无穷。
  又如《准风月谈》中的《“吃白相饭”》也是如此。“吃白相饭”是上海方言,意为没有正业,游荡为生。鲁迅说游荡可以为生,是很奇怪的。文章表面上是揭露一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白相”可以有饭吃,而劳动的却要饿肚子,矛头直指剥削阶级。但接着又说:“但‘吃白相饭’朋友倒自有其可敬的地方,因为他还直直落落的告诉人们说,‘吃白相饭!’”这言下之意是说那些统治者明明也是吃白相饭,可还偏要以国家栋梁、民族精英自居,其实还不如那些游手好闲之徒。文章虽未直言,可读者却能心领神会。
  另外,鲁迅还有一些酷似寓言的杂文。例如,鲁迅针对一些人讥笑孙中山先生和对辛亥革命的先烈们的攻击,写了一篇《战士和苍蝇》,采用寓言的表现手法,精辟地提出了正确对待有缺点的革命战士的见解。文章写道:“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首先发现的是他们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的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鲁迅先生说:“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文中所言,极富哲理。就像列宁说的:“鹰有时飞得比鸡还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一样高。”
  鲁迅杂文体式多样,琳琅满目,除上述几种风格和形式之外,还有絮语、随笔、日记、书信等体,可谓“大杂论”。鲁迅先生在写作上不断创新,各类体式均有尝试。他吸收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运用到白话散文中,开拓了一个新的散文天地,使有悠久传统的散文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了大的发展。
  总而言之,鲁迅先生的杂文既有先秦诸子的雄辩力量,又有魏晋散文的泼辣锋芒;既有韩愈政论的严谨说理,又有柳宗元寓言的精切比喻;既有唐末小品的激愤气概,又有明末小说的讽刺攻击。鲁迅杂文集古代传统之精华,是我国现代新文学散文列作的一座雄伟高峰,鲁迅杂文的风骨将永载史册!
  【作者单位:湖南省婁底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如何处理小学语文课文,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钻研的问题。从字词句段篇入手是解读课文的常规思路,这一思路有利于训练学生识字、连句、写话的能力,有利于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落实。当然,课文还有其他的处理办法,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为例,“立体式”读教材可以读出课文新滋味。  读法一:读生活  【课文链接】课文里叙写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的民族小学》展示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一起愉快学习的生活场景;《
期刊
校园文学的发展促使我们思考校园文学人才培养的问题,如方向、素质、方法等。人才是支撑一个民族的脊梁,校园文学的发展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方向,所以,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型的文学人才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伟大任务。  培养爱好文学、执着文学的校园人才需要宽松良好的人文环境,它包括校园的内部环境和社会的外部环境。  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场所,我们的智慧、个性都是环境的产物,个人能否成材,人生
期刊
精彩的课堂教学不是从上课开始的,而是从解读文本开始的。解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原始起点,极为重要,文本解读得深刻,巧妙,才能创造出精彩的课堂教学。  既然解读文本这么重要,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怎样解读文本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理清思路,以读解读  解读文本最基礎的是理清思路,所以我们教师应多读、熟读、细读,在读中感悟理解、消化吸收。  解读文本我们一般要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
期刊
2016年9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会上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目前,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设置了
期刊
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犯难:是让学生作文追求“有意思”,还是主张“有意义”?“有意义”的作文要求学生平中见奇,小中见大,把作文当作与自己精神世界对话的过程;“有意思”的作文也许天马行空,但体现了“我手写我心”,更符合其天性。“有意思”和“有意义”这两个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能不能兼顾呢?如果让儿童文学作家来回答这个问题?他的想法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吧!  梅子涵,一个专门为儿童写故事的
期刊
正像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作文题所说,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所以语文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语文素养的内涵非常广泛,作为学生来说,语文素养是指以听、说、读、写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涉及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思想情感、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习惯等诸多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就应从作文
期刊
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学生又未尝不是如此?他们也需要被了解,需要有人倾听他们的苦恼,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接纳和支持,而不是太快、太早地提出意见;也不是一味地安抚、宽慰。后者的做法有如封住正在冒气的瓶口,导致学生的心灵处于不被了解,不被关心的压抑状态。此时教育者们应放低姿态、静下心来,听听学生的“唠叨”,帮助学生释放不良情绪,打开心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一日课间,一学生怒气冲冲地跑到办公
期刊
二、与情绪、性情相照应的兴体(这类多取象于风)  如《邶风·终风》中风的“暴”“霾”和天色的“曀”“阴”固然与每章押韵的需要有关,但也可以联想到所思之人谑浪放荡的脾气、不眠者疑云密布的阴沉心情。《邶风·谷风》中带来阴雨的谷风,虽然有“和舒”(毛解)和“暴烈”(姚解)的不同解释,但都是兴起夫妇相处的气氛;《邶风·凯风》中和煦的南风令人感觉到母爱的温暖;《邶风·北风》中夹杂着雨雪的北风则烘托出人们相携
期刊
内容提要:作文课是语文阅读课的延续与深入,其本质仍是对话。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作文课对话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可以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形成正向的人生追求。  关键词:作文课本质;对话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综合素养;价值取向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内容就阅读教学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本质是对话,这是新课标对语文
期刊
前苏联教育家斯特维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明确提出“每堂课要让学生有笑声”。幽默是一种优雅的人生智慧,乐于接受幽默更是人的一种天性。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幽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认为,幽默在语文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作用:  一、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长时间待在教室里极易产生疲劳,所以课堂上常会出现沉闷的状态,教师要想摆脱这种困境,最好的方法就是“幽”它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