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年来,中小学尤其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浪潮一波连着一波,诸多迷茫,诸多借鉴,诸多坚持,所幸我在对学生实际深切体认的基础上,始终行走在巧妙引领之中。远离花哨,脚踏實地,同样会使我们的课堂绽放异彩。本文就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的教学谈一谈我是如何巧妙引领,掀起课堂高潮的。
片断一
师:同学们,拿到一篇文章,先干什么?
生:先看题目。
师:然后呢?
生:读题目。
师:再然后呢?
生:……
师:还得想题目。如何想呢?
生:(七嘴八舌)
师:问是想的发动机。如何想?关键是问,问得好,想得就会好;问得精彩,想得就会精彩。今天,我们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请同学们看老师板题。(板书题目)请大家一起把题目读两遍。
生:(读题)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看到举手的不多),读书就像嚼口香糖,越嚼越有味,请大家好好嚼一嚼,嚼出滋味来,嚼出问题来。
生:(摇头晃脑地读题,最有趣的是刘辉,想问题的时候还右手抵着下颚,活脱一尊罗丹的《思想者》)
师:(见学生陆续举手,越来越多)哪位同学打头炮?
生:从题目中我看出这个人很爱国。
师:聪明,一眼就看得这么深。
生:是谁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师:好,请大家记住自己提的问题。
生: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生:“我”要求什么人将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生:“我”在什么时候要把心脏带回祖国?
……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不少问题,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将这些问题总结一下。(归纳出如下问题: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要求什么人将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师:下面我们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你能解答哪个问题,你就举手回答哪个问题。
生:(逐个回答如上问题,相机解决几个外国地名和人名。)
点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既然是个例子,那么我们就要通过课文的教与学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作文的方法。这样的情况常常会出现:一篇文章读下来了,竟然不知道题目是什么,就像一场电影看下来了,连电影名字都不知道,这种情况并不少见,问题就出在阅读习惯不好。这是新学期的第三篇课文,有必要再次强调看题、读题、尤其是思考题的重要性。思考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想和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而且可以从学生的活动和思考中寻求更适合学生的课文学习策略,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和学习兴趣也大有裨益。
片断二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思考和交流中已经发现肖邦是一位爱国的音乐家。那么,他的爱国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尝试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内容。
生:“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可是,没过几天,起义失败了。”
师:停。爆发反抗起义,肖邦高兴不?
生:高兴。
师:既然高兴,就应该读出他的高兴来。(范读)请你再读。
生:“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
师:有点意思了。起义失败了,肖邦会怎样?
生:伤心。
师:肖邦得知这一消息——
生:悲愤欲绝。
师:“悲愤欲绝”你怎么理解?
生:非常痛苦。
师:“绝”什么意思?
生:断绝。
师:不对。是死亡。“悲愤欲绝”就是说痛苦得——
生:要死了。
师:方言说:痛苦死了。好,请你接着刚才的读。
生:“可是,没过几天,起义失败了。肖邦得知……”
师:读得很好。你已经能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了,虽然刚刚才开始学,你真了不起。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这一段,注意有感情。
生:(齐读)
师:读得很有感情。还有哪些内容能看出肖邦爱国?
生:“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
师:停,肖邦怎样思念祖国的?
生:日夜
师:怎样?
生:日夜(加重语气)。
师:继续读——
生:“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师:你读得很投入,也很有感情。
师:接着——
生:“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
师:18年不长吗——
生:长——
师:怎么读?
生:(重读,将“18年”加重拉长。)
师:继续。
生:“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师:肖邦奔波得不够辛苦吗?
生:(重读,将“四处”加重。)
生:(继续读,喃喃的话语读得很到位。)
师:好,好!肖邦弥留之际的话语读得很像,很准确。
……
点评:读懂课文,就是在读的过程中弄懂课文,即读中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就强调学生尽量有感情地朗读,这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所积极倡导并付诸实践的成功经验。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有机地借鉴了支老师的做法,自认为效果还不错,起码较之以往的感情朗读指导要有效,并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
片断三
师:读了全文,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有什么感想想说吗?
生:(很有些茫然)
师:看来同学们在这方面的训练还不太多。这样吧,老师从课文中找出了几句话,请同学们围绕这几句话提问。(1.“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2.“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3.“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4.“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5.“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
(学生经过一番思考陆续提了一些问题,本人就按照上述五句话的顺序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现罗列如下)
生:肖邦既然爱国,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
生:老师埃斯内尔为什么将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生:肖邦接过银杯,为什么“疾驰而去”?他是着急离开祖国吗?
生:肖邦既然爱国,思念祖国,为什么不回国呢?
生:肖邦为什么年仅39岁就去世了?
……
师:黑板上的几个问题,同学们能回答吗?如果有困难,我们再读书。
生读书。
(重点解决了“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和“肖邦为什么年仅39岁就与世长辞?”)
点评:学会提问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一环。为了帮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本人采取了“扶”的策略,果然,在“扶”的前后,学生的表现迥异。教师细节化的设计与方法的示范性指导对于语文学习而言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学生基础欠佳的班级尤其需要,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也很重要。本课教学自始至终都体现了这一点。■
片断一
师:同学们,拿到一篇文章,先干什么?
生:先看题目。
师:然后呢?
生:读题目。
师:再然后呢?
生:……
师:还得想题目。如何想呢?
生:(七嘴八舌)
师:问是想的发动机。如何想?关键是问,问得好,想得就会好;问得精彩,想得就会精彩。今天,我们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请同学们看老师板题。(板书题目)请大家一起把题目读两遍。
生:(读题)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看到举手的不多),读书就像嚼口香糖,越嚼越有味,请大家好好嚼一嚼,嚼出滋味来,嚼出问题来。
生:(摇头晃脑地读题,最有趣的是刘辉,想问题的时候还右手抵着下颚,活脱一尊罗丹的《思想者》)
师:(见学生陆续举手,越来越多)哪位同学打头炮?
生:从题目中我看出这个人很爱国。
师:聪明,一眼就看得这么深。
生:是谁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师:好,请大家记住自己提的问题。
生: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生:“我”要求什么人将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生:“我”在什么时候要把心脏带回祖国?
……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不少问题,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将这些问题总结一下。(归纳出如下问题: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要求什么人将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师:下面我们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你能解答哪个问题,你就举手回答哪个问题。
生:(逐个回答如上问题,相机解决几个外国地名和人名。)
点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既然是个例子,那么我们就要通过课文的教与学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作文的方法。这样的情况常常会出现:一篇文章读下来了,竟然不知道题目是什么,就像一场电影看下来了,连电影名字都不知道,这种情况并不少见,问题就出在阅读习惯不好。这是新学期的第三篇课文,有必要再次强调看题、读题、尤其是思考题的重要性。思考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想和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而且可以从学生的活动和思考中寻求更适合学生的课文学习策略,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和学习兴趣也大有裨益。
片断二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思考和交流中已经发现肖邦是一位爱国的音乐家。那么,他的爱国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尝试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内容。
生:“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可是,没过几天,起义失败了。”
师:停。爆发反抗起义,肖邦高兴不?
生:高兴。
师:既然高兴,就应该读出他的高兴来。(范读)请你再读。
生:“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
师:有点意思了。起义失败了,肖邦会怎样?
生:伤心。
师:肖邦得知这一消息——
生:悲愤欲绝。
师:“悲愤欲绝”你怎么理解?
生:非常痛苦。
师:“绝”什么意思?
生:断绝。
师:不对。是死亡。“悲愤欲绝”就是说痛苦得——
生:要死了。
师:方言说:痛苦死了。好,请你接着刚才的读。
生:“可是,没过几天,起义失败了。肖邦得知……”
师:读得很好。你已经能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了,虽然刚刚才开始学,你真了不起。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这一段,注意有感情。
生:(齐读)
师:读得很有感情。还有哪些内容能看出肖邦爱国?
生:“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
师:停,肖邦怎样思念祖国的?
生:日夜
师:怎样?
生:日夜(加重语气)。
师:继续读——
生:“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师:你读得很投入,也很有感情。
师:接着——
生:“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
师:18年不长吗——
生:长——
师:怎么读?
生:(重读,将“18年”加重拉长。)
师:继续。
生:“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师:肖邦奔波得不够辛苦吗?
生:(重读,将“四处”加重。)
生:(继续读,喃喃的话语读得很到位。)
师:好,好!肖邦弥留之际的话语读得很像,很准确。
……
点评:读懂课文,就是在读的过程中弄懂课文,即读中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就强调学生尽量有感情地朗读,这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所积极倡导并付诸实践的成功经验。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有机地借鉴了支老师的做法,自认为效果还不错,起码较之以往的感情朗读指导要有效,并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
片断三
师:读了全文,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有什么感想想说吗?
生:(很有些茫然)
师:看来同学们在这方面的训练还不太多。这样吧,老师从课文中找出了几句话,请同学们围绕这几句话提问。(1.“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2.“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3.“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4.“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5.“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
(学生经过一番思考陆续提了一些问题,本人就按照上述五句话的顺序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现罗列如下)
生:肖邦既然爱国,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
生:老师埃斯内尔为什么将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生:肖邦接过银杯,为什么“疾驰而去”?他是着急离开祖国吗?
生:肖邦既然爱国,思念祖国,为什么不回国呢?
生:肖邦为什么年仅39岁就去世了?
……
师:黑板上的几个问题,同学们能回答吗?如果有困难,我们再读书。
生读书。
(重点解决了“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和“肖邦为什么年仅39岁就与世长辞?”)
点评:学会提问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一环。为了帮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本人采取了“扶”的策略,果然,在“扶”的前后,学生的表现迥异。教师细节化的设计与方法的示范性指导对于语文学习而言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学生基础欠佳的班级尤其需要,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也很重要。本课教学自始至终都体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