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鼠标在手中随意地点击着,各种新闻、小故事一一映入眼帘,突然一段简短的文字吸引了我:在故宫博物院中,有一个太太不耐烦地对她先生说:“我说你为甚么走得这么慢,原来你老是停下来看这些东西。”(注:有人只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狂奔,结果失去了观看两旁美丽花朵的机会。)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这句富有哲理的话,不仅折射了我们的人生,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听课的盲点。于是,我的眼前出现了工作中的几个场景。
一堂数学复习课上,我正口若悬河地讲解着几道难题,看到学生们都忽闪着大眼睛看着我,一会儿紧皱眉头,一会儿高举小手,感觉收获满满。可是就在此时我们班的一位平时接受能力很弱的孩子似乎在玩着什么,我一下火冒三丈冲了过去,果然不出我所料,他根本没在听我分析,更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认真思考,我不由分说一顿严厉说教。而他却满脸委屈地说:“老师您刚刚说的这题我是对的!”我连忙接过话来,对其他同学说句:“对了!就不要听了吗?”立刻获得一片肯定,其他同学异口同声地说道:“对了,也要听!”我满意地点点头,示意他坐下,继续我的讲解……
坐在办公室内,认真地批改着作业,一连批了好几本都是全对,我立刻得意起来,心想看来我课堂上花的精力没白费,这就是收获啊!可是接下来就没有这么好运了,一道错题映入眼帘:把下面的图形切去一个角,使它变成另一个图形。他们却是这样做的:
我毫不犹豫的将前两个答案打错,只把第三个答案打对,然后合起本子看了一下名字,埋怨几句,接着又继续批起来,竟然接二连三的错误,我不断地打“×”。错误几乎大同小异,我的心一下沉到谷底,到底什么原因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一问同学,我恍然大悟。原来这题和昨天我重点分析的一道题目雷同,只是一个是切去一个角,一个是切去一个图形,一些学生拿到此题不假思索以为是一样的题目,才有了以上的一幕。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每每测试成绩一出来,100分的学生沾沾自喜,考的不好的同学垂头丧气;学生考得好,老师开心;学生考得不好老师生气,甚至对学生一顿训斥。(尽管现在提供素质教育,不求分数高低,可是却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一遍遍地订正,一遍遍地批改,然后再错,再讲解,再订正,不厌其烦!这似乎成了一种习惯……
这些场景在这个时候一下接一下地出现在我的脑中,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我思索,我查找,我询问……终于眼前一亮,原来是我们无形之中让孩子迷失了方向,只重视学习的结果,忽视了学习的过程。犹如上面的那位“太太”一样表面上是她走得快,走在最前面,而那位先生总是落后,总是要那位太太等他,难道我们能说落后的是那位先生吗?
于是,学生订正作业时我不再盲目地催促,总是给予其充分的思考空间,而不是急于看到学生正确的订正答案;不再盲目地表扬订正快的学生,殊不知有时孩子为了得到老师的一句表扬默默地“记住”答案,虽然看似好像他(她)听得很好,做的题目也似乎无懈可击,可是这些知识就真的让他们掌握了吗?还是只是简单的记住答案,下次抑或是下下次,或者侥幸碰对,或者做错再订正?“不厌其烦”、“反复讲解”这些词语本来是对老师的肯定,对老师的赞许,但是作为新一代的教师面对的不再是过去的没有电视,没有电脑甚至没有一本课外书的孩子,现在的“他们”思想在不断地变化,仅仅是“不厌其烦”、“反复讲解”就够了吗?
课堂上我潜移默化地灌输他们这样的思想:学习数学并不是只要把数学题做正确,重要的是学习数学思考的方法,可以是书中的,可以是老师的,也可是其他同学的,甚至是自己动脑思考出的方法……为了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听课观念,我经常把一些典型的题型找出来,一改平时的方法,不满足于学生所谓的正确答案,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方法写下来,或是说给爸爸妈妈听,久而久之学生不仅提高了课堂的听课效率,也使一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大大提高了,如“找规律填数3、7、11、15( )、( )”这道题时,只是简单地一点而过,因为我认为这题就是简单地每次加4的规律。可是有位学生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老师,我的答案和你们一样,可是我想的和你们不一样,我认为是隔一个单数写一个单数……”下面开始议论纷纷了,我暗自窃喜,这是同学们多么大的转变啊。他们不再满足自己正确的答案,不再因为这道题正确就不去听别人的讲解了。我给予那位孩子以肯定,并说明了思考过程之间的联系,我看到孩子们的眼中似乎有什么在闪过。我想,他们一定是像那位先生一样吧,在获得问题答案之前,尽情地享受着思考的快乐,享受着学习过程的快乐,抑或是他们看到了一朵美丽的数学之花在绽放……
我笑了。虽然我的思考还不够成熟,但是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之中我将不断观察、思考,让一朵朵数学之花开在每节课中,不要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观看两旁美丽花朵的机会。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学校)
一堂数学复习课上,我正口若悬河地讲解着几道难题,看到学生们都忽闪着大眼睛看着我,一会儿紧皱眉头,一会儿高举小手,感觉收获满满。可是就在此时我们班的一位平时接受能力很弱的孩子似乎在玩着什么,我一下火冒三丈冲了过去,果然不出我所料,他根本没在听我分析,更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认真思考,我不由分说一顿严厉说教。而他却满脸委屈地说:“老师您刚刚说的这题我是对的!”我连忙接过话来,对其他同学说句:“对了!就不要听了吗?”立刻获得一片肯定,其他同学异口同声地说道:“对了,也要听!”我满意地点点头,示意他坐下,继续我的讲解……
坐在办公室内,认真地批改着作业,一连批了好几本都是全对,我立刻得意起来,心想看来我课堂上花的精力没白费,这就是收获啊!可是接下来就没有这么好运了,一道错题映入眼帘:把下面的图形切去一个角,使它变成另一个图形。他们却是这样做的:
我毫不犹豫的将前两个答案打错,只把第三个答案打对,然后合起本子看了一下名字,埋怨几句,接着又继续批起来,竟然接二连三的错误,我不断地打“×”。错误几乎大同小异,我的心一下沉到谷底,到底什么原因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一问同学,我恍然大悟。原来这题和昨天我重点分析的一道题目雷同,只是一个是切去一个角,一个是切去一个图形,一些学生拿到此题不假思索以为是一样的题目,才有了以上的一幕。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每每测试成绩一出来,100分的学生沾沾自喜,考的不好的同学垂头丧气;学生考得好,老师开心;学生考得不好老师生气,甚至对学生一顿训斥。(尽管现在提供素质教育,不求分数高低,可是却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一遍遍地订正,一遍遍地批改,然后再错,再讲解,再订正,不厌其烦!这似乎成了一种习惯……
这些场景在这个时候一下接一下地出现在我的脑中,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我思索,我查找,我询问……终于眼前一亮,原来是我们无形之中让孩子迷失了方向,只重视学习的结果,忽视了学习的过程。犹如上面的那位“太太”一样表面上是她走得快,走在最前面,而那位先生总是落后,总是要那位太太等他,难道我们能说落后的是那位先生吗?
于是,学生订正作业时我不再盲目地催促,总是给予其充分的思考空间,而不是急于看到学生正确的订正答案;不再盲目地表扬订正快的学生,殊不知有时孩子为了得到老师的一句表扬默默地“记住”答案,虽然看似好像他(她)听得很好,做的题目也似乎无懈可击,可是这些知识就真的让他们掌握了吗?还是只是简单的记住答案,下次抑或是下下次,或者侥幸碰对,或者做错再订正?“不厌其烦”、“反复讲解”这些词语本来是对老师的肯定,对老师的赞许,但是作为新一代的教师面对的不再是过去的没有电视,没有电脑甚至没有一本课外书的孩子,现在的“他们”思想在不断地变化,仅仅是“不厌其烦”、“反复讲解”就够了吗?
课堂上我潜移默化地灌输他们这样的思想:学习数学并不是只要把数学题做正确,重要的是学习数学思考的方法,可以是书中的,可以是老师的,也可是其他同学的,甚至是自己动脑思考出的方法……为了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听课观念,我经常把一些典型的题型找出来,一改平时的方法,不满足于学生所谓的正确答案,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方法写下来,或是说给爸爸妈妈听,久而久之学生不仅提高了课堂的听课效率,也使一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大大提高了,如“找规律填数3、7、11、15( )、( )”这道题时,只是简单地一点而过,因为我认为这题就是简单地每次加4的规律。可是有位学生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老师,我的答案和你们一样,可是我想的和你们不一样,我认为是隔一个单数写一个单数……”下面开始议论纷纷了,我暗自窃喜,这是同学们多么大的转变啊。他们不再满足自己正确的答案,不再因为这道题正确就不去听别人的讲解了。我给予那位孩子以肯定,并说明了思考过程之间的联系,我看到孩子们的眼中似乎有什么在闪过。我想,他们一定是像那位先生一样吧,在获得问题答案之前,尽情地享受着思考的快乐,享受着学习过程的快乐,抑或是他们看到了一朵美丽的数学之花在绽放……
我笑了。虽然我的思考还不够成熟,但是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之中我将不断观察、思考,让一朵朵数学之花开在每节课中,不要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观看两旁美丽花朵的机会。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