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现代性”的有关认识出发,探讨了“现代主义”先驱波德莱尔的“现代性”过渡、短暂、偶然之美,具体探讨了现代英雄之现时、美之现代性、审丑之美及其开创性意义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 文学现代性 英雄现时 审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语
何为“现代性”?其特质为何?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一般来说,“现代性”是一个具有内在张力的整体性概念,它包含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等诸多领域;从18世纪后期开始,它“就已成了‘哲学’讨论的主题”(贡巴尼翁,2005:5)。在《文学与现代性》一书中,伊夫·瓦岱将现代性与时间意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阐释到:“现代性是一种‘时间职能’:没有比这更好的说法了。从定义上而言,现代性的价值表现在它与时间的关系上。它首先是一种新的时间意识,一种新的感受和思考时间价值的方式。”伊夫·瓦岱把时间形态称作“时间类型”:“这些时间模型反映了历史时间的种种表现形式,它们受到某个特定时代所特有的事件、集体经验、习俗变化以及言论(文学、意识形态、科学等方面)的支配。”
“现代性”植根于启蒙运动对未来的理性设计,与启蒙、理性、科学和人的主体性直接关联,以“理性”和“进步”来建立其合法性的根基,以“革命”和“反叛”来确立其话语的主导地位。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现代性”和西方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现代化以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殖民主义、民族主义等作为种种指标;而作为一个文化或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与作为社会范畴的现代性处于对立之中。
二 现代性之阐释
早在出版于1846年的《1846年的沙龙》这本小册子中,年轻的波德莱尔在论及浪漫主义时,就用到了“现代艺术”一词,他认为谁说浪漫主义,谁就是说“现代艺术”。1863年,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以绝然不同于前辈的口吻对现代性做出了天才的描述:
“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每个古代画家都有一种现代性,古代留下来的大部分美丽的肖像都穿着当时的衣服。他们是完全协调的,因为服装、发型、举止、目光和微笑(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仪态、眼神和微笑)构成了全部生命力的整体。……谁要是在古代作品中研究纯艺术、逻辑和一般方法以外的东西,谁就要倒霉!因为陷入太深,他就忘了现时,放弃了时势所提供的价值和特权,因为几乎我们全部的独创性都来自时间打在我们感觉上的印记。”
波德莱尔这个定义带来了“现代性概念史上一个质的转折点”。(卡林内斯库,2002:56)从中可以看出,自波德莱尔以来,“现代性”变得不再仅仅是相对于“古代性”的纯粹时间概念,而是拓展于时间之外的质量概念。“现代性”似乎有一种不可言说之神秘,它是“暂时的,不易捉摸的,变化的”、“离奇的,神秘的,不愉快的”东西。尽管波德莱尔的论述仅仅表现出了“现代性”内涵中的一个层面,但正如诗人帕斯所说,他是“第一个触摸到它(现代性)的人”。(帕斯,1995:515)
波德莱尔的现代性还体现在观察事物的角度。在波德莱尔笔下,事件不再显现为一种连续不断的景象,而只是断片、残景。在街头漫游,捕捉种种独特的瞬间景象,寻找意想不到的惊奇,就是波德莱尔这位“浪荡子”的喜好,而“正是从这样的感受——焦虑和骚动,心理的晕眩和混乱,各种经验可能性的扩展及道德界限与个人约束的破坏,自我放大和自我混乱,大街上及灵魂中的幻象等等——之中,诞生出了现代的感受能力”。(马歇尔·伯曼,2003:19-20)波德莱尔的“现代”强调的是当下性,是一种求新的意识和冲动。在《论现代生活的英雄》中,他有着更加直接的论述。波德莱尔竭力让人相信,既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美,那么他所处的时代的人们也不可避免地有他们的美。在他看来,任何美都包含“某种永恒的东西和某种过渡的东西”,而永恒的东西不过是从过渡的、短暂的东西中“经过抽象的精华”。就此而言,“绝对的、永恒的美不存在”。这种有点过激的观点反对的是旧的传统,目的是想确立新的传统,这正是现代性的内涵。
三 现代英雄之现时
画家康斯坦丁·居伊成了波德莱尔研究的个案。波德莱尔在评述居伊所画现代生活中的女性时,他就直言那些形象是丑恶的。但波德莱尔的伟大在于面对这样的现实,他非但没有悲观绝望,反而积极地从中发现了“现代英雄”,他说:
“上流社会的生活,成千上万飘忽不定的人——罪犯和妓女——在一座大城市的地下往来穿梭,蔚为壮观,《判决公报》和《箴言报》向我们证明,我们只要睁开眼睛,就能看到我们的英雄气概。”
诚如本雅明所言,在波德莱尔那儿,“英雄是现代主义的真正主题”,而“这个大众是英雄轮廓借以出现的背景”。这些英雄不是万众瞩目的战斗英雄或政治领袖,而是普通的“大众”,甚至可以是罪犯和妓女。他们虽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伟大业绩,却有一种新的特殊的现代美,是完全不同于古代英雄阿喀琉斯的美或阿伽门农的美。
斯温奇伍德认为,波德莱尔英雄现时型的现代性是静止的与非历史的,是掏空了历史时间的概念。现代性与过去是一种断裂而不是相续: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现代性,正如每个时代都追求代表自己的新事物。波德莱尔事实上是把现代性变成了既与主体的历史性、又与愈义的无限性相关的“现时特质”。即:英雄现时型的现代性既不存在于事物之中,也不存在于技术创新和历史断裂(否定过去或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创新)之中,而是“存在于创造主体和主体的目光之中”。正如亨利梅绍尼克在《现代性复现代性》中所说:“具有现代特征的东西……指的是那些在一系列不确定的现时中出现的东西:这就使时间发生变化,使时间成为主体的时间。”
波德莱尔的现代英雄之现时,就在于它突显出现代都市生活特殊品性的新的审美形式,即新的体验与情感模式,是对高速工业化时期对涌现的资本化城市的主观反应,大众及其运动构成了“当代生活的幻影”,同时,客观评估日益商品化的文化。这种现代性没有终极目的,即它没有提供人类去追求实现的理想,没有目标和目的,这就意味着它不是在诸如总体性概念的超验原则指导下理解当下的一种方式,而是英雄化当前存在的意志,通过对当下期待乌托邦想象来实现生命的救赎。
四 美之现代性
在西方,直至17、18世纪,“美”的概念仍然沿袭着柏拉图的定义,即美是超验的、永恒的、静止不变的。在19世纪初,传统美的静止、抽象逐渐显得与现代生活的流动不居、频繁变化格格不入。波德莱尔建立了“一种关于美的合理的、历史的理论,与唯一的、绝对的美的理论相对立”,他说:“构成美的一种成分是永恒的、不变的,其多少极难加以确定,另一种成分是相对的、暂时的,可以说它是时代、风尚、道德、情欲,或是其中一种,或是兼容并蓄。”只不过,波德莱尔始终坚持把“现在”放在第一位,用他的话说,美的第一种成分“像是神糕有趣的、引人的、开胃的表皮,没有它,第一种成分将是不能消化和不能品评的,将不能为人性所接受和吸收。”波德莱尔认为,美可分为绝对美和特殊美:“如同任何可能的现象一样,任何美都会包含着某种永恒的东西和某种过渡的东西,即绝对的美和特殊的美。——每一种美的特殊成分来自激情,而由于我们有我们特殊的激情,所以我们才有我们的美。”(伍蠡甫,1979:495)在波德莱尔看来,绝对美是普遍的、抽象的、非感官可以触摸和把握的,而特殊美却是具体的,具有时间性,它来自于人的激情,富有变化,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殊美。
波德莱尔还认为,现代艺术家应当致力于寻找“现实生活短暂的、瞬间的美”。为此,他们必须关注时间、变化、感性现实,打开所有感官,敏锐地从转瞬即逝的现代生活景象中发现独特的、偶然的美。这种美来自现代人的激情,它是新奇的、神秘的、古怪的,甚至是“包含不幸的”;现代艺术家不需要承袭传统,只要忘情地沉浸于现实生活,张大感官去吸收各种声、香、色、味,将之表达出来即可。“波德莱尔的现代性诗学可作为反对过去——转瞬即逝的瞬间反对稳定的记忆,差异反对重复——的例证”。(马泰·卡林内斯库,2002:59)
五 审丑之美
在波德莱尔眼里,“现代性”之美并不是浪漫主义所歌颂的纯洁的自然之神缪斯,而是身处于都市之中,在污浊的、病态的生活中行走的放荡、堕落的缪斯。沉浸在这类感觉中的波德莱尔,确实感到了现代都市全然不同于古典田园生活的奇特的美。“从恶中挖掘出美”就意味着从罪恶的都市生活中挖掘出美,因为美具有现代性,直面现实是艺术家的必然选择;同时,他还认为经过艺术的表现,可怕的东西能够成为美的东西,痛苦被赋予韵律和节奏,艺术家的心灵便可享受泰然自若的快感。他的诗集《恶之花》把堕落的巴黎生活和人性阴郁的一面,描写得如此迷人,显示出诗人非凡而独特的洞察力。在《恶之花》中,波德莱尔第一次把大都市的生活和丑陋事物带进了诗歌王国,将之作为审美的对象。在波德莱尔看来,恶也并非只有消极的价值,它反而是催生创造性事物的酵素,具有一种净化的作用,是通向善的桥梁。波德莱尔进一步发展了雨果“美丑并存对照”的原则,主张“从恶中挖掘出美”,这无疑是要人们丢掉对艺术的成见和偏爱,正面现实。
实际上,波德莱尔歌颂赞美的并不是恶本身,而是恶之花,是从恶中挖掘出来的美。因此,波德莱尔把善与恶之间的冲突作为他诗歌的创作出发点,整个《恶之花》可以说就是一个不甘于认输的失败者的战斗纪录。在他的笔下,城市的喧嚣和污秽成了最触目惊心的景象。黎明时分的景象成了巴黎的一幅灰暗写照:
“这时,卖笑的女人闭上发青的眼睛;女叫化子吹着余火,呵着手指;产妇的苦痛格外强烈;鸡啼划破迷雾,像血泡将啜泣噎住;养老院的病人吐出最后一口气;筋疲力尽的浪子们返回家里。”
波德莱尔不仅把过去人们所鄙弃的城市风景纳入诗歌创作领域,而且深层次地发掘城市生活的阴暗面,从放荡、堕落、邪恶之中锻造出前所未有的、现代的诗意,在他之前还没有哪一位诗人与美学家如此深入地研究过城市的底层生活,研究过“恶”,而他开拓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的开创性意义在于:首次从纯美学的角度确立了现代性的内涵,不再把它当作一个时代概念,或与启获相等同,而是在不仰赖于超验原则基础上理解当代现实的一种方式,是特定人群的一种自愿选择,也是一种思考、感知方式和呈现自身的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 本雅明,张旭东、魏文生译:《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三联书店,2007年版。
[2] 波德莱尔,郭宏安译:《1846年的沙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波德莱尔,郭宏安译:《波德莱尔论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4] 马泰·卡林内斯库,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 刘略昌:《论波德莱尔笔下的现代性问题》,《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6] 马歇尔·伯曼,徐大建、张辑译:《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 奥克塔唯奥·帕斯,赵振江编选:《帕斯作品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9] 安托瓦纳·贡巴尼翁,周宽、许钧译:《“现代性研究译从”总序》,《现代性的五个悖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0] 肖伟胜:《波德莱尔的审美现代性思想及其开创性意义》,《学术月刊》,2008年第8期。
[11] 伊夫·瓦岱,田庆生译:《文学与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
林跃武,女,1963—,江西万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二语习得,工作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瑶湖校区)。
彭志洪,男,1974—,江西南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瑶湖校区)。
关键词: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 文学现代性 英雄现时 审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语
何为“现代性”?其特质为何?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一般来说,“现代性”是一个具有内在张力的整体性概念,它包含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等诸多领域;从18世纪后期开始,它“就已成了‘哲学’讨论的主题”(贡巴尼翁,2005:5)。在《文学与现代性》一书中,伊夫·瓦岱将现代性与时间意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阐释到:“现代性是一种‘时间职能’:没有比这更好的说法了。从定义上而言,现代性的价值表现在它与时间的关系上。它首先是一种新的时间意识,一种新的感受和思考时间价值的方式。”伊夫·瓦岱把时间形态称作“时间类型”:“这些时间模型反映了历史时间的种种表现形式,它们受到某个特定时代所特有的事件、集体经验、习俗变化以及言论(文学、意识形态、科学等方面)的支配。”
“现代性”植根于启蒙运动对未来的理性设计,与启蒙、理性、科学和人的主体性直接关联,以“理性”和“进步”来建立其合法性的根基,以“革命”和“反叛”来确立其话语的主导地位。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现代性”和西方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现代化以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殖民主义、民族主义等作为种种指标;而作为一个文化或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与作为社会范畴的现代性处于对立之中。
二 现代性之阐释
早在出版于1846年的《1846年的沙龙》这本小册子中,年轻的波德莱尔在论及浪漫主义时,就用到了“现代艺术”一词,他认为谁说浪漫主义,谁就是说“现代艺术”。1863年,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以绝然不同于前辈的口吻对现代性做出了天才的描述:
“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每个古代画家都有一种现代性,古代留下来的大部分美丽的肖像都穿着当时的衣服。他们是完全协调的,因为服装、发型、举止、目光和微笑(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仪态、眼神和微笑)构成了全部生命力的整体。……谁要是在古代作品中研究纯艺术、逻辑和一般方法以外的东西,谁就要倒霉!因为陷入太深,他就忘了现时,放弃了时势所提供的价值和特权,因为几乎我们全部的独创性都来自时间打在我们感觉上的印记。”
波德莱尔这个定义带来了“现代性概念史上一个质的转折点”。(卡林内斯库,2002:56)从中可以看出,自波德莱尔以来,“现代性”变得不再仅仅是相对于“古代性”的纯粹时间概念,而是拓展于时间之外的质量概念。“现代性”似乎有一种不可言说之神秘,它是“暂时的,不易捉摸的,变化的”、“离奇的,神秘的,不愉快的”东西。尽管波德莱尔的论述仅仅表现出了“现代性”内涵中的一个层面,但正如诗人帕斯所说,他是“第一个触摸到它(现代性)的人”。(帕斯,1995:515)
波德莱尔的现代性还体现在观察事物的角度。在波德莱尔笔下,事件不再显现为一种连续不断的景象,而只是断片、残景。在街头漫游,捕捉种种独特的瞬间景象,寻找意想不到的惊奇,就是波德莱尔这位“浪荡子”的喜好,而“正是从这样的感受——焦虑和骚动,心理的晕眩和混乱,各种经验可能性的扩展及道德界限与个人约束的破坏,自我放大和自我混乱,大街上及灵魂中的幻象等等——之中,诞生出了现代的感受能力”。(马歇尔·伯曼,2003:19-20)波德莱尔的“现代”强调的是当下性,是一种求新的意识和冲动。在《论现代生活的英雄》中,他有着更加直接的论述。波德莱尔竭力让人相信,既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美,那么他所处的时代的人们也不可避免地有他们的美。在他看来,任何美都包含“某种永恒的东西和某种过渡的东西”,而永恒的东西不过是从过渡的、短暂的东西中“经过抽象的精华”。就此而言,“绝对的、永恒的美不存在”。这种有点过激的观点反对的是旧的传统,目的是想确立新的传统,这正是现代性的内涵。
三 现代英雄之现时
画家康斯坦丁·居伊成了波德莱尔研究的个案。波德莱尔在评述居伊所画现代生活中的女性时,他就直言那些形象是丑恶的。但波德莱尔的伟大在于面对这样的现实,他非但没有悲观绝望,反而积极地从中发现了“现代英雄”,他说:
“上流社会的生活,成千上万飘忽不定的人——罪犯和妓女——在一座大城市的地下往来穿梭,蔚为壮观,《判决公报》和《箴言报》向我们证明,我们只要睁开眼睛,就能看到我们的英雄气概。”
诚如本雅明所言,在波德莱尔那儿,“英雄是现代主义的真正主题”,而“这个大众是英雄轮廓借以出现的背景”。这些英雄不是万众瞩目的战斗英雄或政治领袖,而是普通的“大众”,甚至可以是罪犯和妓女。他们虽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伟大业绩,却有一种新的特殊的现代美,是完全不同于古代英雄阿喀琉斯的美或阿伽门农的美。
斯温奇伍德认为,波德莱尔英雄现时型的现代性是静止的与非历史的,是掏空了历史时间的概念。现代性与过去是一种断裂而不是相续: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现代性,正如每个时代都追求代表自己的新事物。波德莱尔事实上是把现代性变成了既与主体的历史性、又与愈义的无限性相关的“现时特质”。即:英雄现时型的现代性既不存在于事物之中,也不存在于技术创新和历史断裂(否定过去或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创新)之中,而是“存在于创造主体和主体的目光之中”。正如亨利梅绍尼克在《现代性复现代性》中所说:“具有现代特征的东西……指的是那些在一系列不确定的现时中出现的东西:这就使时间发生变化,使时间成为主体的时间。”
波德莱尔的现代英雄之现时,就在于它突显出现代都市生活特殊品性的新的审美形式,即新的体验与情感模式,是对高速工业化时期对涌现的资本化城市的主观反应,大众及其运动构成了“当代生活的幻影”,同时,客观评估日益商品化的文化。这种现代性没有终极目的,即它没有提供人类去追求实现的理想,没有目标和目的,这就意味着它不是在诸如总体性概念的超验原则指导下理解当下的一种方式,而是英雄化当前存在的意志,通过对当下期待乌托邦想象来实现生命的救赎。
四 美之现代性
在西方,直至17、18世纪,“美”的概念仍然沿袭着柏拉图的定义,即美是超验的、永恒的、静止不变的。在19世纪初,传统美的静止、抽象逐渐显得与现代生活的流动不居、频繁变化格格不入。波德莱尔建立了“一种关于美的合理的、历史的理论,与唯一的、绝对的美的理论相对立”,他说:“构成美的一种成分是永恒的、不变的,其多少极难加以确定,另一种成分是相对的、暂时的,可以说它是时代、风尚、道德、情欲,或是其中一种,或是兼容并蓄。”只不过,波德莱尔始终坚持把“现在”放在第一位,用他的话说,美的第一种成分“像是神糕有趣的、引人的、开胃的表皮,没有它,第一种成分将是不能消化和不能品评的,将不能为人性所接受和吸收。”波德莱尔认为,美可分为绝对美和特殊美:“如同任何可能的现象一样,任何美都会包含着某种永恒的东西和某种过渡的东西,即绝对的美和特殊的美。——每一种美的特殊成分来自激情,而由于我们有我们特殊的激情,所以我们才有我们的美。”(伍蠡甫,1979:495)在波德莱尔看来,绝对美是普遍的、抽象的、非感官可以触摸和把握的,而特殊美却是具体的,具有时间性,它来自于人的激情,富有变化,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殊美。
波德莱尔还认为,现代艺术家应当致力于寻找“现实生活短暂的、瞬间的美”。为此,他们必须关注时间、变化、感性现实,打开所有感官,敏锐地从转瞬即逝的现代生活景象中发现独特的、偶然的美。这种美来自现代人的激情,它是新奇的、神秘的、古怪的,甚至是“包含不幸的”;现代艺术家不需要承袭传统,只要忘情地沉浸于现实生活,张大感官去吸收各种声、香、色、味,将之表达出来即可。“波德莱尔的现代性诗学可作为反对过去——转瞬即逝的瞬间反对稳定的记忆,差异反对重复——的例证”。(马泰·卡林内斯库,2002:59)
五 审丑之美
在波德莱尔眼里,“现代性”之美并不是浪漫主义所歌颂的纯洁的自然之神缪斯,而是身处于都市之中,在污浊的、病态的生活中行走的放荡、堕落的缪斯。沉浸在这类感觉中的波德莱尔,确实感到了现代都市全然不同于古典田园生活的奇特的美。“从恶中挖掘出美”就意味着从罪恶的都市生活中挖掘出美,因为美具有现代性,直面现实是艺术家的必然选择;同时,他还认为经过艺术的表现,可怕的东西能够成为美的东西,痛苦被赋予韵律和节奏,艺术家的心灵便可享受泰然自若的快感。他的诗集《恶之花》把堕落的巴黎生活和人性阴郁的一面,描写得如此迷人,显示出诗人非凡而独特的洞察力。在《恶之花》中,波德莱尔第一次把大都市的生活和丑陋事物带进了诗歌王国,将之作为审美的对象。在波德莱尔看来,恶也并非只有消极的价值,它反而是催生创造性事物的酵素,具有一种净化的作用,是通向善的桥梁。波德莱尔进一步发展了雨果“美丑并存对照”的原则,主张“从恶中挖掘出美”,这无疑是要人们丢掉对艺术的成见和偏爱,正面现实。
实际上,波德莱尔歌颂赞美的并不是恶本身,而是恶之花,是从恶中挖掘出来的美。因此,波德莱尔把善与恶之间的冲突作为他诗歌的创作出发点,整个《恶之花》可以说就是一个不甘于认输的失败者的战斗纪录。在他的笔下,城市的喧嚣和污秽成了最触目惊心的景象。黎明时分的景象成了巴黎的一幅灰暗写照:
“这时,卖笑的女人闭上发青的眼睛;女叫化子吹着余火,呵着手指;产妇的苦痛格外强烈;鸡啼划破迷雾,像血泡将啜泣噎住;养老院的病人吐出最后一口气;筋疲力尽的浪子们返回家里。”
波德莱尔不仅把过去人们所鄙弃的城市风景纳入诗歌创作领域,而且深层次地发掘城市生活的阴暗面,从放荡、堕落、邪恶之中锻造出前所未有的、现代的诗意,在他之前还没有哪一位诗人与美学家如此深入地研究过城市的底层生活,研究过“恶”,而他开拓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的开创性意义在于:首次从纯美学的角度确立了现代性的内涵,不再把它当作一个时代概念,或与启获相等同,而是在不仰赖于超验原则基础上理解当代现实的一种方式,是特定人群的一种自愿选择,也是一种思考、感知方式和呈现自身的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 本雅明,张旭东、魏文生译:《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三联书店,2007年版。
[2] 波德莱尔,郭宏安译:《1846年的沙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波德莱尔,郭宏安译:《波德莱尔论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4] 马泰·卡林内斯库,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 刘略昌:《论波德莱尔笔下的现代性问题》,《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6] 马歇尔·伯曼,徐大建、张辑译:《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 奥克塔唯奥·帕斯,赵振江编选:《帕斯作品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9] 安托瓦纳·贡巴尼翁,周宽、许钧译:《“现代性研究译从”总序》,《现代性的五个悖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0] 肖伟胜:《波德莱尔的审美现代性思想及其开创性意义》,《学术月刊》,2008年第8期。
[11] 伊夫·瓦岱,田庆生译:《文学与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
林跃武,女,1963—,江西万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二语习得,工作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瑶湖校区)。
彭志洪,男,1974—,江西南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瑶湖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