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被城市化”农民是指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政府主导非自愿成为城市居民的失地农民。为了解其主观幸福感状况及相关因素,对济南市乐天小区600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另外16名居民进行访谈。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婚姻状况的居民主观幸福感存在差异,29岁以下及40—49岁的居民幸福感水平较高;未婚和已婚者幸福感水平较高,离异和丧偶者幸福感水平较低。实现身份认同的居民幸福感高于未实现身份认同者,但在性别、受教育程度上其主观幸福感无显著差异;收入水平高的居民其主观幸福感较强。提高其就业或创业技能,以此增加其经济收入,提升其身份认同感,将有助于提高该群体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被城市化”农民主观幸福感身份认同
1、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相应地产生了大批“被城市化”农民。他们是指失地农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耕地与住宅地都被征用,获得一定的征地补偿款及住房补助,被统一安排到社区成为小区居民(梁伟,2004;王海英,2014)。
社会心理学者认为,在一定社会中生存的人,其思想观念、文化意识、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必须与该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保持同步,这样个体在身心和行为上才能保持积极、稳定、和谐的状态(肖仲辉,2006)。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中,“被城市化”农民面临角色转换,其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能否适应自身和社会的变化、实现身份认同,不仅影响其生活质量,也影响城市化的进程,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于“被城市化”农民幸福感的研究较少,现有研究主要是针对失地农民,从工作生活、权益保护、社会适应等方面研究其面临的问题、生活现状,探讨影响其幸福感的因素(王娜娜,2014)。王海英(2014)针对“被城市化”农民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了研究,阐述了“被城市化”农民社会融入的主要障碍:城市生活成本高,就业压力大,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等。同时从社区文化建设,制度保障,缓解就业压力方面提出促进该群体社会融入的相关建议。此外,对如何提升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较少。
综上所述,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被城市化”农民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考察“被城市化”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及相关因素,不仅有助于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特点,还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安置政策提供事实参照,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2、实证研究
2.1问卷调查
2.1.1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乐天小区“被城市化”农民为研究对象,乐天小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是目前山东省最大的“被城市化”农民安置小区。研究对象的整体分布情况见表1。
2.1.2研究工具
选用张东红(2012)编制的失地农民幸福指数调查问卷。问卷由20个题目构成,包含六个维度:社会环境指标、生活环境指标,收入保障指标,幸福信心指标,健康生活指标。原问卷为5点计分,为避免研究对象多采用中间选择状态,参照已有研究(赵梅如,2013),本研究采用4点计分的方式(1表示非常不满意,4表示非常满意)。修订后问卷结构拟合很好,CMIN/DF=1.54,GFI=0.987,TLI=0.989,CFI=0.995,RMSEA=0.044,信度为0.892。
2.1.3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本研究包括预测和正式施测两部分,均采用方便取样法。预测中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有效回收率92.5%,用于问卷修订。正式施测,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5份,有效回收率89.2%,用于统计分析。数据用SPSS19.0分析。
2.1.4结果分析与讨论
乐天小区居民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受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及相应的差异检验结果见表1。
表1结果显示,乐天小区居民主观幸福感在年龄、婚姻状况、月收入变量上差异显著。不同性别、受教育水平居民主观幸福感差异不显著。50岁及以上居民主观幸福感得分最低(p<0.05);丧偶或离异居民幸福感得分明显低于未婚(p<0.05)和已婚(p<0.01)居民,究其原因可能是丧偶和离异居民家庭结构不完整,缺少来自家庭的社会支持,而社会支持是他人提供的一种资源,可以提供情感支持、物质支持和信息支持。研究者指出了社会支持在缓解压力带来的伤害方面有重要作用,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其他问题(Gottilieb,1981;Pilisuk&Parks,1986)。
实现身份认同的“被城市化”农民幸福感显著高于未认同自己城市人身份的群体(t=7.77,df=530,p<0.01)。邹英(2007)认为,个体自身社会角色的认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种政策制度提供的支持、保障的多少决定的。“被城市化”农民所能够获得的用以适应城市生活的制度支持越完备,他们越可能认同其市民身份实现“被城市化”农民真正的市民化。
将收入水平标准化,分析收入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相关显著r=0.189(p<0.01),用月收入对其主观幸福感预测,回归模型显著(Y=55.19+1.502X,η2=0.036,t=4.42,df=3,p<0.001)。“被城市化”农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Schyns(2000)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对比较理论和个人特征理论,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具有更高收入的人能更容易的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因此更容易达到更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 2.2访谈
2.2.1访谈对象
为补充问卷信息,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方法,对另外16名被城市化农民进行深入访谈,其中,男性居民10人,女性6人,平均年龄47.3±11.6岁,月收入1606.25±569.04元,丧偶1人,未婚1人,已婚14人。临时工11人,合同工4人。
2.2.2访谈结果分析与分析
在投资理财方面,绝大部分“被城市化”农民选择将安置补偿款存入银行(50%),购买基金的占12.5%。在支出方面,教育支出(31.25%)和日常支出(37.5%)是主要花销。对于安置费的使用,“被城市化”农民还是普遍缺乏理财投资的想法,这也反映了他们对于投资理财缺乏相关知识的现状,投资存在一定盲目性,因此需要一些的投资引导。
对工作情况访谈内容进行一级和二级编码,主要包括就业来源、目前就业情况、月收入情况。工作来源方面,熟人介绍占56.3%,自己找占31.25%。75.00%的访谈对象认为就业比原来要更容易。虽然如此,但是好工作不好找,工作的限制因素包括缺少就业途径、年龄大、学历水平低、缺少技能等。在收入方面,虽然有所增加,但是生活消费支出也比以前多了,总体来说并没有什么改善。
居民对空余时间的安排中,个人活动占54%,集体活动占21%,其他占25%。总体来讲,居民空闲时间的活动安排比较单调,主要是看电视,上网聊天,散步,看孩子。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被城市化”农民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实现身份认同的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其主观幸福感水平更高。收入水平能很好地预测“被城市化”农民主观幸福感。同时,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群体主观幸福感的提高。因此,可以通过增加“被城市化”农民收入,增强社会支持,促进“被城市化”农民角色轉换、实现身份认同等方面提升该群体主观幸福感。
3.2建议
3.2.1政府层面
调查发现,大部分“被城市化”农民不满意现在的安置政策,认为存在补偿款偏低,济南不同地区安置标准不同,居民对于政府的征地政策不了解、被动接受安置政策等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在制定安置政策时,要征集被征地农民的意见,同时政府应该考虑在制定政策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土地入股、转让租赁等方式,避免一次性买断,对于农民补偿款使用给予理性消费引导,保障农民长期收益。此外,养老问题是“被城市化”农民最大的担忧,“被城市化”农民并没有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更需要政府制定有针对性的养老保险制度。
3.2.2 社区层面
社区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及需求信息的平台。在促进“被城市化”社会融入方面,社区起到重要的作用,社区可以组织开办成人学校、老年大学,对“被城市化”农民进行学习教育,提升该群体文化素养,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可以广泛开展居民喜爱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使“被城市化”农民受到教育,促进其身份认同,帮助其融入城市生活。在促进“被城市化”农民就业方面,社区针对不同工作种类组织就业岗位培训,丰富就业来源与增加就业渠道,充分利用各个社区的自有资源创造就业机会。
3.2.3个人层面
“被城市化”农民要积极学习新技能,积极参加社区举办的技术培训班、成人大学等,提升自己再就业能力。同时,由于受乡土文化的影响,个人在进行角色转换与适应时存在很大的困难,个人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开阔视野,改变原有的小农意识,强化现代意识、积极融入城市生活,实现角色转换,完成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1]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
[2]葛阔先.论心理幸福感研究对大学生的启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 (7)
[3]梁伟.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D].河北大学,2004(8)王海英.“被城市化”农民社会融入问题研究——以河南省某城市为例[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
[4]王娜娜,张金凤,郭亚琳.近十年我国失地农民幸福感研究综述[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1(127)
[5]肖仲辉.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盲点——关注失地农民在社会生存转换中的心理适应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2006
[6]张海波,童星.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基于南京市位失地农民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3)
[7]张东红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幸福感研究——基于开封市的调研[D].西安建筑大学,2012
[8]赵梅如.大学生同性友谊品质之内涵验证及性别差异分析[J],教育心理学报,2013,(44):829—852
[9]邹英.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的社会学分析——以长春市为例[D].吉林大学,2007
[10]Gottilieb,B.H.(Ed).(1981).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support. Beverly Hills, CA: Sage
[11] Pilisuk,M.,&Parks,S.H.(1986).The healing web: social networks and human survival.
Hanover, NH: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12]Schyns.P.Income and satisfaction in Russia[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1,2:173-204
[关键词]“被城市化”农民主观幸福感身份认同
1、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相应地产生了大批“被城市化”农民。他们是指失地农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耕地与住宅地都被征用,获得一定的征地补偿款及住房补助,被统一安排到社区成为小区居民(梁伟,2004;王海英,2014)。
社会心理学者认为,在一定社会中生存的人,其思想观念、文化意识、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必须与该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保持同步,这样个体在身心和行为上才能保持积极、稳定、和谐的状态(肖仲辉,2006)。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中,“被城市化”农民面临角色转换,其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能否适应自身和社会的变化、实现身份认同,不仅影响其生活质量,也影响城市化的进程,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于“被城市化”农民幸福感的研究较少,现有研究主要是针对失地农民,从工作生活、权益保护、社会适应等方面研究其面临的问题、生活现状,探讨影响其幸福感的因素(王娜娜,2014)。王海英(2014)针对“被城市化”农民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了研究,阐述了“被城市化”农民社会融入的主要障碍:城市生活成本高,就业压力大,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等。同时从社区文化建设,制度保障,缓解就业压力方面提出促进该群体社会融入的相关建议。此外,对如何提升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较少。
综上所述,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被城市化”农民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考察“被城市化”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及相关因素,不仅有助于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特点,还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安置政策提供事实参照,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2、实证研究
2.1问卷调查
2.1.1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乐天小区“被城市化”农民为研究对象,乐天小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是目前山东省最大的“被城市化”农民安置小区。研究对象的整体分布情况见表1。
2.1.2研究工具
选用张东红(2012)编制的失地农民幸福指数调查问卷。问卷由20个题目构成,包含六个维度:社会环境指标、生活环境指标,收入保障指标,幸福信心指标,健康生活指标。原问卷为5点计分,为避免研究对象多采用中间选择状态,参照已有研究(赵梅如,2013),本研究采用4点计分的方式(1表示非常不满意,4表示非常满意)。修订后问卷结构拟合很好,CMIN/DF=1.54,GFI=0.987,TLI=0.989,CFI=0.995,RMSEA=0.044,信度为0.892。
2.1.3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本研究包括预测和正式施测两部分,均采用方便取样法。预测中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有效回收率92.5%,用于问卷修订。正式施测,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5份,有效回收率89.2%,用于统计分析。数据用SPSS19.0分析。
2.1.4结果分析与讨论
乐天小区居民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受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及相应的差异检验结果见表1。
表1结果显示,乐天小区居民主观幸福感在年龄、婚姻状况、月收入变量上差异显著。不同性别、受教育水平居民主观幸福感差异不显著。50岁及以上居民主观幸福感得分最低(p<0.05);丧偶或离异居民幸福感得分明显低于未婚(p<0.05)和已婚(p<0.01)居民,究其原因可能是丧偶和离异居民家庭结构不完整,缺少来自家庭的社会支持,而社会支持是他人提供的一种资源,可以提供情感支持、物质支持和信息支持。研究者指出了社会支持在缓解压力带来的伤害方面有重要作用,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其他问题(Gottilieb,1981;Pilisuk&Parks,1986)。
实现身份认同的“被城市化”农民幸福感显著高于未认同自己城市人身份的群体(t=7.77,df=530,p<0.01)。邹英(2007)认为,个体自身社会角色的认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种政策制度提供的支持、保障的多少决定的。“被城市化”农民所能够获得的用以适应城市生活的制度支持越完备,他们越可能认同其市民身份实现“被城市化”农民真正的市民化。
将收入水平标准化,分析收入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相关显著r=0.189(p<0.01),用月收入对其主观幸福感预测,回归模型显著(Y=55.19+1.502X,η2=0.036,t=4.42,df=3,p<0.001)。“被城市化”农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Schyns(2000)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对比较理论和个人特征理论,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具有更高收入的人能更容易的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因此更容易达到更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 2.2访谈
2.2.1访谈对象
为补充问卷信息,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方法,对另外16名被城市化农民进行深入访谈,其中,男性居民10人,女性6人,平均年龄47.3±11.6岁,月收入1606.25±569.04元,丧偶1人,未婚1人,已婚14人。临时工11人,合同工4人。
2.2.2访谈结果分析与分析
在投资理财方面,绝大部分“被城市化”农民选择将安置补偿款存入银行(50%),购买基金的占12.5%。在支出方面,教育支出(31.25%)和日常支出(37.5%)是主要花销。对于安置费的使用,“被城市化”农民还是普遍缺乏理财投资的想法,这也反映了他们对于投资理财缺乏相关知识的现状,投资存在一定盲目性,因此需要一些的投资引导。
对工作情况访谈内容进行一级和二级编码,主要包括就业来源、目前就业情况、月收入情况。工作来源方面,熟人介绍占56.3%,自己找占31.25%。75.00%的访谈对象认为就业比原来要更容易。虽然如此,但是好工作不好找,工作的限制因素包括缺少就业途径、年龄大、学历水平低、缺少技能等。在收入方面,虽然有所增加,但是生活消费支出也比以前多了,总体来说并没有什么改善。
居民对空余时间的安排中,个人活动占54%,集体活动占21%,其他占25%。总体来讲,居民空闲时间的活动安排比较单调,主要是看电视,上网聊天,散步,看孩子。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被城市化”农民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实现身份认同的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其主观幸福感水平更高。收入水平能很好地预测“被城市化”农民主观幸福感。同时,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群体主观幸福感的提高。因此,可以通过增加“被城市化”农民收入,增强社会支持,促进“被城市化”农民角色轉换、实现身份认同等方面提升该群体主观幸福感。
3.2建议
3.2.1政府层面
调查发现,大部分“被城市化”农民不满意现在的安置政策,认为存在补偿款偏低,济南不同地区安置标准不同,居民对于政府的征地政策不了解、被动接受安置政策等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在制定安置政策时,要征集被征地农民的意见,同时政府应该考虑在制定政策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土地入股、转让租赁等方式,避免一次性买断,对于农民补偿款使用给予理性消费引导,保障农民长期收益。此外,养老问题是“被城市化”农民最大的担忧,“被城市化”农民并没有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更需要政府制定有针对性的养老保险制度。
3.2.2 社区层面
社区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及需求信息的平台。在促进“被城市化”社会融入方面,社区起到重要的作用,社区可以组织开办成人学校、老年大学,对“被城市化”农民进行学习教育,提升该群体文化素养,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可以广泛开展居民喜爱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使“被城市化”农民受到教育,促进其身份认同,帮助其融入城市生活。在促进“被城市化”农民就业方面,社区针对不同工作种类组织就业岗位培训,丰富就业来源与增加就业渠道,充分利用各个社区的自有资源创造就业机会。
3.2.3个人层面
“被城市化”农民要积极学习新技能,积极参加社区举办的技术培训班、成人大学等,提升自己再就业能力。同时,由于受乡土文化的影响,个人在进行角色转换与适应时存在很大的困难,个人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开阔视野,改变原有的小农意识,强化现代意识、积极融入城市生活,实现角色转换,完成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1]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
[2]葛阔先.论心理幸福感研究对大学生的启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 (7)
[3]梁伟.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D].河北大学,2004(8)王海英.“被城市化”农民社会融入问题研究——以河南省某城市为例[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
[4]王娜娜,张金凤,郭亚琳.近十年我国失地农民幸福感研究综述[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1(127)
[5]肖仲辉.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盲点——关注失地农民在社会生存转换中的心理适应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2006
[6]张海波,童星.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基于南京市位失地农民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3)
[7]张东红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幸福感研究——基于开封市的调研[D].西安建筑大学,2012
[8]赵梅如.大学生同性友谊品质之内涵验证及性别差异分析[J],教育心理学报,2013,(44):829—852
[9]邹英.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的社会学分析——以长春市为例[D].吉林大学,2007
[10]Gottilieb,B.H.(Ed).(1981).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support. Beverly Hills, CA: Sage
[11] Pilisuk,M.,&Parks,S.H.(1986).The healing web: social networks and human survival.
Hanover, NH: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12]Schyns.P.Income and satisfaction in Russia[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1,2:17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