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以及参与的访谈等,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形成了独具个性的“习式风格”。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有着渊博的文化知识、深远的历史眼光,还有着聪颖的治国智慧,他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处理国内外的各种事宜,并能认清现状,把握未来。习近平用典不仅仅彰显了他的个人魅力,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智慧更是值得我们探究与学习。
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典范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186-02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历次的重要讲话不难发现,他善于引经据典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无论是诸子百家还是唐诗宋词,其信手拈来,寓意深远。一方面,这些古典名句不仅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也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另一方面,习近平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并且不断加以创新发展,他从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和总结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智慧,并且形成了独有的“习式风格”。 正如美国《时代周刊》对习近平入选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的评语中评价的那样:“他的稳健风格中散发着自信,吸引了全世界思想领袖的目光”。①但“习式风格”不仅彰显了他的个人魅力,其中更是蕴藏了他过人的治国理政的智慧,就笔者陋见,习近平用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与影响:
一、向世界展示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华文化在古代曾经领世界风骚,近代以来在世界舞台上被边缘化了,但这并不表明它自身发生了什么本质性的变化。”②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根深蒂固的,只是由于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其光芒被暂时掩盖了,进入新时代它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重新站上世界舞台中心,发挥其国际影响力。由于我国文化对外传播较晚、方式方法亦不够全面,虽然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和鲜明的时代文化,但是中國文化“走出去”并未取得与经济“走出去”相匹配的成就,甚至可以说差距极大,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着重强调要让中华文化迈出更大步伐走出去,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是身体力行。
2015年9月22日至9月28日,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此次访问沸腾了中美,不仅掀开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而且惊艳了世界,在这短短的7天时间里,他大大小小的讲话或演讲近20余场,一如既往地用其“习式风格”引经据典、广征博引,妙语连珠地表明立场、阐述观点,正所谓“言为心声”,习近平通过用典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给了全世界,传播了中国声音,传达出中国思想,让国人为之自豪与动情,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共振,并获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喝彩。访问虽然结束了,但习近平留给世界的中国交往、大国担当,发出的中国声音,诉说的中国故事,展现的中国风采仍令人大为赞赏、回味无穷。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上任以来从荷兰、法国到德国、比利时……再到中亚、南亚、拉美等各国各地区,他的脚步遍布世界,他所发出的中国声音也传遍了世界,一次又一次地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孕育的,除了有世界各种优秀文化传统文明和文化的一般共性,还有着其以人为本、以和为贵、重道德、实践理性、强大的延续力和包容性等特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东方内质与形态,是经历了成千上百年的融合,撞击,发展,超越了时代局限性而沉淀下来的珍宝。经过多年的努力,从遍布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四百多所孔子学院、七百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和各地掀起的汉语热潮中,我们愈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地持续升温,中华文化正一步一步地“走出去”,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所了解、接受和认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走出去”的领导,实际上也是对中国在国际世界发展中方向的领导,把握传统文化发展和“走出去”方向,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在世界的发展方向,实现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共同发展,发挥中华文化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力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
二、昭示文化传承凝心聚力的伟力,筑牢治国理政的血脉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全民族和全球华人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迸发出伟大力量的重要源泉。它赋予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③中华文化连绵不断,承载着本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本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旗帜,也造就了中国人独有的气质性格与精神家园。
在2015年的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到,文化认同是中国的五大思想根基之一,是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现中国风采、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之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激起了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使文化的凝心聚力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国民的文化认同度不断得到提高,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④。“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⑤,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今天搞建设搞发展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都可以作为今天的借鉴。中国梦、以民为本、依法治国、新型国家利益观等各种治国理念,都能从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中找到影子,习近平用典一次又一次提醒着国人,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⑥无论是大到治国还是小到持家,我们首先都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对其优秀的经验智慧进行总结和学习,并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加以创新和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当越来越多的国人加入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为中国的发展不遗余力地奋斗,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大,民族创新能力得到激发,经济社会进一步得到健康发展,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我们党就能更好地治国理政。 三、显示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活力,祛除文化自卑的社会心态、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中华文化是其中唯一一个从未中断过的文化,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优势特征。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逐步强大的丰厚滋养。它所蕴含的智慧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与西方文化中以意识思维和逻辑推理为基础的思想知见是截然不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中国道路,凝聚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并且在文化领域对世界文明与全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新的贡献。
但与世界上的文化大国相比,中国无论是在文化对外宣传还是文化产业现代化上确实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我國文化产业链不太完善且规模较小,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导致了中华文化的世界认可度偏低。尤其是在今天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社会上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迂腐、落后,盲目崇拜外来文化,认为自己的一切都不如别人,这种想法越来越多就会引起“群众效应”,这对于国家的发展是非常危险的,高度的文化认同感是国家安全的文化基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想要在全球化的热潮中不被同化掉,就必须高度保持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面对各种外来文化,我们要形成自身思想的主体性,要在挖掘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各种优秀的元素,创新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内涵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公开的重大场合讲话用典,向国人、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⑦。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也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他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系列理念广受世界各国赞誉。这些理念展示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思想,面对西方世界一再炒作的“中国威胁论”,他回应道,“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⑧“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中国绝不会走霸权主义道路”⑨。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指明我们有足够充分的理由拥有文化自信,我们现在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扎根在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反映着中华儿女意愿,有着浓厚历史渊源以及坚实的现实基础,适合中国发展和世界潮流要求的道路;同时也告诫我们坚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根源,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离不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强烈的文化自信。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光芒,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他的渊博知识和个人魅力,更向世人展示了他别具一格的治国理政的智慧。无论是从他与各国领导人之间的交流谈话中发出的“中国声音”,还是在各重要会议中所提出的指导理论,我们都把他作为彰显文化自信的典范,这个称赞一点都不为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⑩。一个不忘本的民族才能具有无比绵长的生命力,一个不忘初心的政党才能具有无比强大的战斗力,一个善于向历史学习的领导者才能具有永续的智能。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让我们重回到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意气风发地走自己的路,也向世界昭示了一个伟大民族在未来的征途中,正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正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一幅更加壮丽的中国画卷。
注释:
①2014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J].时代周刊(美),2014.
②丁和根.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华文化持续全球升温[N].人民日报,2014-10-09.
③习近平.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N].光明日报,2013-12-04.
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⑤张雨楠.民族的根与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7-31.
⑥高层治国理政大讲堂[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6.
⑦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3-08-25.
⑧习近平.用“和”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8-08.
⑨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N].人民日报,2014-09-02.
⑩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08-08.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高层治国理政大讲堂[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6.
[3]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江泽民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庞中英.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孙瑶
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典范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186-02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历次的重要讲话不难发现,他善于引经据典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无论是诸子百家还是唐诗宋词,其信手拈来,寓意深远。一方面,这些古典名句不仅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也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另一方面,习近平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并且不断加以创新发展,他从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和总结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智慧,并且形成了独有的“习式风格”。 正如美国《时代周刊》对习近平入选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的评语中评价的那样:“他的稳健风格中散发着自信,吸引了全世界思想领袖的目光”。①但“习式风格”不仅彰显了他的个人魅力,其中更是蕴藏了他过人的治国理政的智慧,就笔者陋见,习近平用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与影响:
一、向世界展示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华文化在古代曾经领世界风骚,近代以来在世界舞台上被边缘化了,但这并不表明它自身发生了什么本质性的变化。”②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根深蒂固的,只是由于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其光芒被暂时掩盖了,进入新时代它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重新站上世界舞台中心,发挥其国际影响力。由于我国文化对外传播较晚、方式方法亦不够全面,虽然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和鲜明的时代文化,但是中國文化“走出去”并未取得与经济“走出去”相匹配的成就,甚至可以说差距极大,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着重强调要让中华文化迈出更大步伐走出去,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是身体力行。
2015年9月22日至9月28日,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此次访问沸腾了中美,不仅掀开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而且惊艳了世界,在这短短的7天时间里,他大大小小的讲话或演讲近20余场,一如既往地用其“习式风格”引经据典、广征博引,妙语连珠地表明立场、阐述观点,正所谓“言为心声”,习近平通过用典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给了全世界,传播了中国声音,传达出中国思想,让国人为之自豪与动情,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共振,并获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喝彩。访问虽然结束了,但习近平留给世界的中国交往、大国担当,发出的中国声音,诉说的中国故事,展现的中国风采仍令人大为赞赏、回味无穷。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上任以来从荷兰、法国到德国、比利时……再到中亚、南亚、拉美等各国各地区,他的脚步遍布世界,他所发出的中国声音也传遍了世界,一次又一次地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孕育的,除了有世界各种优秀文化传统文明和文化的一般共性,还有着其以人为本、以和为贵、重道德、实践理性、强大的延续力和包容性等特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东方内质与形态,是经历了成千上百年的融合,撞击,发展,超越了时代局限性而沉淀下来的珍宝。经过多年的努力,从遍布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四百多所孔子学院、七百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和各地掀起的汉语热潮中,我们愈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地持续升温,中华文化正一步一步地“走出去”,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所了解、接受和认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走出去”的领导,实际上也是对中国在国际世界发展中方向的领导,把握传统文化发展和“走出去”方向,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在世界的发展方向,实现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共同发展,发挥中华文化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力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
二、昭示文化传承凝心聚力的伟力,筑牢治国理政的血脉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全民族和全球华人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迸发出伟大力量的重要源泉。它赋予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③中华文化连绵不断,承载着本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本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旗帜,也造就了中国人独有的气质性格与精神家园。
在2015年的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到,文化认同是中国的五大思想根基之一,是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现中国风采、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之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激起了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使文化的凝心聚力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国民的文化认同度不断得到提高,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④。“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⑤,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今天搞建设搞发展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都可以作为今天的借鉴。中国梦、以民为本、依法治国、新型国家利益观等各种治国理念,都能从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中找到影子,习近平用典一次又一次提醒着国人,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⑥无论是大到治国还是小到持家,我们首先都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对其优秀的经验智慧进行总结和学习,并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加以创新和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当越来越多的国人加入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为中国的发展不遗余力地奋斗,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大,民族创新能力得到激发,经济社会进一步得到健康发展,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我们党就能更好地治国理政。 三、显示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活力,祛除文化自卑的社会心态、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中华文化是其中唯一一个从未中断过的文化,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优势特征。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逐步强大的丰厚滋养。它所蕴含的智慧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与西方文化中以意识思维和逻辑推理为基础的思想知见是截然不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中国道路,凝聚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并且在文化领域对世界文明与全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新的贡献。
但与世界上的文化大国相比,中国无论是在文化对外宣传还是文化产业现代化上确实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我國文化产业链不太完善且规模较小,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导致了中华文化的世界认可度偏低。尤其是在今天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社会上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迂腐、落后,盲目崇拜外来文化,认为自己的一切都不如别人,这种想法越来越多就会引起“群众效应”,这对于国家的发展是非常危险的,高度的文化认同感是国家安全的文化基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想要在全球化的热潮中不被同化掉,就必须高度保持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面对各种外来文化,我们要形成自身思想的主体性,要在挖掘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各种优秀的元素,创新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内涵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公开的重大场合讲话用典,向国人、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⑦。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也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他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系列理念广受世界各国赞誉。这些理念展示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思想,面对西方世界一再炒作的“中国威胁论”,他回应道,“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⑧“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中国绝不会走霸权主义道路”⑨。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指明我们有足够充分的理由拥有文化自信,我们现在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扎根在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反映着中华儿女意愿,有着浓厚历史渊源以及坚实的现实基础,适合中国发展和世界潮流要求的道路;同时也告诫我们坚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根源,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离不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强烈的文化自信。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光芒,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他的渊博知识和个人魅力,更向世人展示了他别具一格的治国理政的智慧。无论是从他与各国领导人之间的交流谈话中发出的“中国声音”,还是在各重要会议中所提出的指导理论,我们都把他作为彰显文化自信的典范,这个称赞一点都不为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⑩。一个不忘本的民族才能具有无比绵长的生命力,一个不忘初心的政党才能具有无比强大的战斗力,一个善于向历史学习的领导者才能具有永续的智能。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让我们重回到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意气风发地走自己的路,也向世界昭示了一个伟大民族在未来的征途中,正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正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一幅更加壮丽的中国画卷。
注释:
①2014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J].时代周刊(美),2014.
②丁和根.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华文化持续全球升温[N].人民日报,2014-10-09.
③习近平.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N].光明日报,2013-12-04.
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⑤张雨楠.民族的根与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7-31.
⑥高层治国理政大讲堂[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6.
⑦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3-08-25.
⑧习近平.用“和”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8-08.
⑨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N].人民日报,2014-09-02.
⑩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08-08.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高层治国理政大讲堂[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6.
[3]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江泽民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庞中英.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