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的基础源于阅读,诚如英国教育部部长布朗奇所说:“每当我们翻开书页,就等于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石。”阅读已经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必需要素。
而当做题成为常态,阅读也异化为“训练”的时候,如何看待阅读,如何进行阅读,如何理解阅读的使命?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这位教育家的真知灼见能否对当今阅读教学的现状有所启迪?
“阅读应该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
“可能,在某一个时候,某一个学生最需要读的只有唯一的、适合他的具体情况的那本书。”
“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几句话促使我们深思:阅读的指向是何处?是分数的追求,还是人格的塑造?
苏霍姆林斯基将阅读作为吸引学生爱好的发源地,阅读的文本就成为吸引的手段。学生以兴趣促发或者为了某种需要而成为读书的主动者,这种主动涉猎和独立思考就会鼓舞他们作出大胆的判断,最终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得结论、判定正误,这样才能产生最大胆的怀疑和最优美的联想,才能使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阅读不应该是一个任务,而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因为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触动学生思想和打动他的心的爱好才是有益处的。
“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和自由人格只有在自主的阅读中才能充分体现。”
“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与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使用。”
阅读中的思考是对文本的积极参与和个性创造。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文学文本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的或自足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示结构,其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意义的实现则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即从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作品中的空白处填充起来,使作品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达到文学作品的价值的实现。”唯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文学作品才能够真正获得其社会功能和效果。阅读作为一种自主行为,只有伴随着读者积极参与,才能最终实现作品的价值。
阅读中的思考更是一种珍贵的人生经验的收获。从学生的角度而言,阅读实际上是为他们打开一扇窗,使他们对自然、社会、自我的亲身认识和体验有所拓展。而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思考,不仅为理解文本服务,更是为他们认识世界服务。不论是思考的结果还是思考的过程,它都是不可复制的、珍贵的,更是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益的。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阅读过程与阅读现状相机而动,在学生的兴趣点、疑问点巧妙激发,引导他们思考。
“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
“一个人在中小学年代里读过哪些书,书籍在他的心灵里留下什么痕迹,——这一点决定着人的情感的培养,决定着年轻人对待同年龄的人、对待长者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
“‘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
苏霍姆林斯基将中学阶段的阅读看得如此重要,它不仅是中学教育的需要,更是毕业后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其实苏霍姆林斯基“毕业后自我教育”的说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终生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阅读教育应该上升到人格塑造的高度,因为阅读的一个终极目的是塑造人格。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荣格也曾说:“任何文化,都积淀为一种人格。”而书籍,不正是文化的载体吗?
“用灵魂塑造灵魂。”阅读呈现给学生世界生活的真实面貌,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解人世间的善恶美丑、喜怒哀乐和世界的复杂多变,激发他们对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价值问题、理想问题、人生问题的兴趣,为他们精神的充实壮大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创设真实、具体、可靠的环境。
在学生的心中,原本就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而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唤醒这种沉睡的人性,使之慢慢滋生起来,强壮起来,并且让这点火苗不断滋长……所谓“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通过积累,让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充满灵性、富有创造性、有发展潜能的人。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在阅读中成长的。
(责任编辑陈剑平)
而当做题成为常态,阅读也异化为“训练”的时候,如何看待阅读,如何进行阅读,如何理解阅读的使命?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这位教育家的真知灼见能否对当今阅读教学的现状有所启迪?
“阅读应该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
“可能,在某一个时候,某一个学生最需要读的只有唯一的、适合他的具体情况的那本书。”
“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几句话促使我们深思:阅读的指向是何处?是分数的追求,还是人格的塑造?
苏霍姆林斯基将阅读作为吸引学生爱好的发源地,阅读的文本就成为吸引的手段。学生以兴趣促发或者为了某种需要而成为读书的主动者,这种主动涉猎和独立思考就会鼓舞他们作出大胆的判断,最终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得结论、判定正误,这样才能产生最大胆的怀疑和最优美的联想,才能使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阅读不应该是一个任务,而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因为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触动学生思想和打动他的心的爱好才是有益处的。
“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和自由人格只有在自主的阅读中才能充分体现。”
“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与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使用。”
阅读中的思考是对文本的积极参与和个性创造。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文学文本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的或自足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示结构,其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意义的实现则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即从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作品中的空白处填充起来,使作品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达到文学作品的价值的实现。”唯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文学作品才能够真正获得其社会功能和效果。阅读作为一种自主行为,只有伴随着读者积极参与,才能最终实现作品的价值。
阅读中的思考更是一种珍贵的人生经验的收获。从学生的角度而言,阅读实际上是为他们打开一扇窗,使他们对自然、社会、自我的亲身认识和体验有所拓展。而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思考,不仅为理解文本服务,更是为他们认识世界服务。不论是思考的结果还是思考的过程,它都是不可复制的、珍贵的,更是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益的。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阅读过程与阅读现状相机而动,在学生的兴趣点、疑问点巧妙激发,引导他们思考。
“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
“一个人在中小学年代里读过哪些书,书籍在他的心灵里留下什么痕迹,——这一点决定着人的情感的培养,决定着年轻人对待同年龄的人、对待长者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
“‘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
苏霍姆林斯基将中学阶段的阅读看得如此重要,它不仅是中学教育的需要,更是毕业后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其实苏霍姆林斯基“毕业后自我教育”的说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终生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阅读教育应该上升到人格塑造的高度,因为阅读的一个终极目的是塑造人格。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荣格也曾说:“任何文化,都积淀为一种人格。”而书籍,不正是文化的载体吗?
“用灵魂塑造灵魂。”阅读呈现给学生世界生活的真实面貌,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解人世间的善恶美丑、喜怒哀乐和世界的复杂多变,激发他们对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价值问题、理想问题、人生问题的兴趣,为他们精神的充实壮大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创设真实、具体、可靠的环境。
在学生的心中,原本就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而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唤醒这种沉睡的人性,使之慢慢滋生起来,强壮起来,并且让这点火苗不断滋长……所谓“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通过积累,让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充满灵性、富有创造性、有发展潜能的人。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在阅读中成长的。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