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地理学科普遍不被重视,甚至课时、辅导时间都受到排挤的情况下,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多方取经,大胆尝试,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手段,在这里与大家共勉!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决定了必须借助地球仪、地理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
例如: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时,学生对“坎儿井”缺乏感性认识,可以借助“坎儿井剖面示意图”使学生明确“坎儿井”的结构、各部分的功能;又如:学习《走向世界的中国》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白全球经济一体化,可以借助“某型号飞机生产网络”图,通过了解该飞机各部分组件的生产地,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全球经济密不可分的现实。
2.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利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这一知识点时,可先打出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图,接着讲述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年复一年的沉积,不断抽动绘有向上凹的泥沙沉积带投影片,说明河床不断抬高,进而造成水位不断升高。这时可向上抽动绘有河水横断面的水位线投影片,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涨的水位而不断加高堤坝,再向上拉动绘有不断加高的堤坝投影片,这样,就展示出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画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师的讲解,就把“地上河”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旁征博引,激发兴趣
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的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一方面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如讲《地球与地球仪》一课时,针对“地球的形状”这一知识点,可以引用美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在航天飞机上看地球的自述:
“地球真是一个漂亮的星球,像一个令人觉得很容易破碎的玻璃水晶球,蓝白条痕相间,水蓝色大气层薄薄一层覆盖。”
“我在中国上空慢跑,我想着故乡,我来了。”
这样一上课就先声夺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刺激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同学们听得认真、有趣,受到了深刻教育。
三、巧用谚语、顺口溜、故事等
学生记顺口溜记得又快又牢,在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顺口溜,学生颇感兴趣,记忆会很快。再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既通俗易懂,又加深了理解。
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而讲到内蒙古高原时,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语言
教学中对于内容比较抽象,而无挂图、插图表示的内容,利用生动的语言、传情的教态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目的。
1.巧借古诗教学。诗词歌赋,琅琅上口。应用得法,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
如讲地球的运动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2.短小精悍的成语也会使教学过程增辉添彩。
如“沧海桑田”描述了地壳的运动;讲地球运动时用“星移斗转”;讲海陆间循环用“百川归海”。引用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既具有科学性,又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3.谜语是我国的国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在教学中适当应用,则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千颗星,万颗星,北天星星数它明,有它给你指方向,夜里航行不用灯”(北极星);“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一朝一日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太阳)。“船出长江口”——上海;“空中码头”——连云港,等等。
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1.利用乡土地理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乡土地理的调查,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也助于学生加深对其它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与记忆,可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形象、直观、具体、扎实,并结合乡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河道污染,白色污染,噪声污染等,对学生进行环境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
2.利用地理课外活动小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课外小组通过参观气象站,进行天气预测、物候观测;到郑州师专天文馆看星空,组织学生观星空找星座,观月相;还可以组织地理夏令营、制作地理模型、宣传有关地理的法规等活动。
学习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为珍贵、不容忽视的内部动因,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决定了必须借助地球仪、地理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
例如: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时,学生对“坎儿井”缺乏感性认识,可以借助“坎儿井剖面示意图”使学生明确“坎儿井”的结构、各部分的功能;又如:学习《走向世界的中国》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白全球经济一体化,可以借助“某型号飞机生产网络”图,通过了解该飞机各部分组件的生产地,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全球经济密不可分的现实。
2.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利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这一知识点时,可先打出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图,接着讲述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年复一年的沉积,不断抽动绘有向上凹的泥沙沉积带投影片,说明河床不断抬高,进而造成水位不断升高。这时可向上抽动绘有河水横断面的水位线投影片,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涨的水位而不断加高堤坝,再向上拉动绘有不断加高的堤坝投影片,这样,就展示出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画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师的讲解,就把“地上河”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旁征博引,激发兴趣
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的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一方面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如讲《地球与地球仪》一课时,针对“地球的形状”这一知识点,可以引用美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在航天飞机上看地球的自述:
“地球真是一个漂亮的星球,像一个令人觉得很容易破碎的玻璃水晶球,蓝白条痕相间,水蓝色大气层薄薄一层覆盖。”
“我在中国上空慢跑,我想着故乡,我来了。”
这样一上课就先声夺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刺激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同学们听得认真、有趣,受到了深刻教育。
三、巧用谚语、顺口溜、故事等
学生记顺口溜记得又快又牢,在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顺口溜,学生颇感兴趣,记忆会很快。再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既通俗易懂,又加深了理解。
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而讲到内蒙古高原时,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语言
教学中对于内容比较抽象,而无挂图、插图表示的内容,利用生动的语言、传情的教态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目的。
1.巧借古诗教学。诗词歌赋,琅琅上口。应用得法,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
如讲地球的运动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2.短小精悍的成语也会使教学过程增辉添彩。
如“沧海桑田”描述了地壳的运动;讲地球运动时用“星移斗转”;讲海陆间循环用“百川归海”。引用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既具有科学性,又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3.谜语是我国的国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在教学中适当应用,则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千颗星,万颗星,北天星星数它明,有它给你指方向,夜里航行不用灯”(北极星);“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一朝一日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太阳)。“船出长江口”——上海;“空中码头”——连云港,等等。
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1.利用乡土地理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乡土地理的调查,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也助于学生加深对其它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与记忆,可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形象、直观、具体、扎实,并结合乡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河道污染,白色污染,噪声污染等,对学生进行环境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
2.利用地理课外活动小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课外小组通过参观气象站,进行天气预测、物候观测;到郑州师专天文馆看星空,组织学生观星空找星座,观月相;还可以组织地理夏令营、制作地理模型、宣传有关地理的法规等活动。
学习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为珍贵、不容忽视的内部动因,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是一个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