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把握“取势、明道、优术”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ux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新形势下,教师作为课改的先行者与实践者,在教学实践中,应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运用新的教学技能,在课改中实现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新课改呼唤青年教师更需做好充分的准备,优其术,明其道,随时迎接新课改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时刻做到与新课程同行,伴新课改成长。
  关键词:新课程;素质教育;取势;明道;优术
  当前,我国的教育已经举起了“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大旗,它已然体现了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自主发展的历史转变。在现代教学过程中, “取势、明道、优术”这样的教育理念,恰恰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视的地位。“道”指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术”讲的是教学技能、教学能力,与之成鼎足之力的便是“势”,乃教育形式,教学趋势,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教师,在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接力赛跑的历程中,我真切的体会着教学改革的巨大变化,细细体味这个中三味。
  一、“势”、“道”、“术”的出处
  “术”、“道”、“势”最早出自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中的两部经典著作《道德经》和《孙子兵法》。在《道德经》中,我们可以找到对于道的描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于“术”和“势”两个字,需要从《孙子兵法》中得到,对“法(术)”的解释是:“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对“势”的解释是:“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在后续“ 兵势第五”也有:“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的解释。
  “取势 明道 优术”,是在中国MBA排行榜上风骚独领的长江商学院校训,其博大精神的内涵和要义广为商界,学界所推崇。该口号曾引领商界诸多优秀企业创造辉煌,成为众多企业管理者的座右铭。
  他们普遍认为取势最重要,明道其次,优术第三。就我个人观点,这种思维模式着实为企业发展确定一个思路,即未来什么是可为的,应该怎么为和如何为的更好的问题;同样此理论也可放在教学实践中,它可指引着我们青年教师在教学上有更明确的方向感和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站得更高,走的更远。
  二、新课程背景下“取势,明道,优术”的内涵
  取势——远见也;“势”,是大的发展趋势和各级政策导向。“势”往往无形,却规定了方向,顺势而上则事半功倍,逆势而动则事倍功半。新课改是振兴教育,适应国际潮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唯一选择。新课改理念应超前与现实并在现实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创新,为我们当今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
  明道——真知也;“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道是教育理念、教学规律,是教学原则。“明道”就是掌握理念,通晓规律,明确原则,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加强教育理论研修,领悟教学论、学习理论以及科学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理论框架,从而实现教师自身角色转变及对教学决策的准确定位,彰显了现代教育模式的价值取向。
  优术——实效也;“术”是能力,是知识、方法、策略和经验的集合体;也是可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和策略,是可以提高效果和效率的技巧。“优术”即不断提升教学方法,探索和积累课堂教学中实用的教学策略,积淀适合于自己和本校的教学经验,还要持续更新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不断创新,有效实现教育目标。
  三、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准确把握“势”、“道”、“术”
  1.取势篇——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多重现实与挑战。
  目前就当今教育改革形势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早已过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课改形势下当代教师面临的严峻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课程,教师将一切从“新”开始:重新理解教育,重新理解课程,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设计教学。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2.明道篇——新课程的实施与教师教学理念的重新定位。
  贯穿这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加强教育理论的研修,充分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理念,立足课堂,把新课改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决策与具体教学过程之中,优化自身,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与多重能力的有机结合,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充分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最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全人素质教育。
  3.优术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及教师教学技能的优化。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我们要结合切身体验,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技能的优化,同时也要注重教学反思,加强教学研究,努力做研究型教师,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创新意识,善于挑战,只有不断创新的教师,才能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学生。
  四、“取势,明道,优术”三者的辩证关系
  万事万物的道理是相通的,比如教学管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日常工作等都可以按照“取势、明道、优术”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和策划。这六个字本身并没有顺序,可以根据需求来解读,比如:按照教师个人成长的顺序,可以解读成:先“优术”,后“明道”,再“取势”。而从教育教学管理的角度来解读,可以理解成:先“取势”,后“明道”,再“优术”。其实,“道”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小道服从大道,小道相对大道而言又沦为术了,站在不同角度看,道与术只是相对的概念罢了。可是不论是如何解读,读懂了《道德经》和《孙子兵法》,理解了“术”、“道”、“势”的涵义,也就能够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了。
  在新课程新形势下,教师作为课改的先行者与实践者,在教学实践中,应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掌握新的教学技能,细化课标要求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三维目标”,在课改中实现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尤其作为青年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加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炼教学技能,优其“术”,明其“道”,随时迎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时刻做到与素质教育同行,伴新课改成长。
其他文献
每一个学生,其实就是一棵树,要想每一棵树长成参天大树,不能只依靠剪裁枝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从大地吸取营养。而长期以来我们所实行的教育模式依然是班级授课制,即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年龄,认知结构大致处于同一个水平,而且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也相当接近,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可避免的影响着教学工作。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课堂上的学生部自由。传统的教育学和教学论中主张的“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以及教
期刊
前不久,为进一步研究、实践和落实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有效教学,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我区成功举行了初中信息技术“问题式”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课上,听了两位优秀教师就“问题式”教学的精彩深刻点评和剖析,在座的老师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那么,什么是“问题式”教学呢?如何有效的进行“问题式”教学呢?以下来谈谈本人在实践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和心得,与大家探讨。  一、“问题式”教学的概念  先来看一个片段: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广泛运用于教学中,引起了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手段的巨大变革,这必将带来中小学教学模式的变革。教育部在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提倡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中的普遍应用。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再次强调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
期刊
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易导致计算错误和失误。我们往往认为这是学生“马虎”造成的。根据我的教学经验,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在计算和读题中出错,不能仅仅归结为马虎。  一、了解“马虎”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马虎不是小事,它是一种习惯,表现为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不一心一意、常做小动作,老走神。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性格问题,急性子爱马虎;有时是态度问题,对学习不认
期刊
在现代教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辅助教学正在逐步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它操作简便能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无论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音乐课还是体育课,都能发挥巨大的功用。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天性爱动,对于多媒体课件更是兴趣十足。现就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体会。  一、 巧用课件,导入新课课题  进行新课的学习时,在导入中,枯燥地讲解,或者是煽情地演说,都无法激起
期刊
当前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正在进行一场重要的变革,其基本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1.由重视知识的接受性教学转向综合能力的探究性教学;2.由重视单一的认知性教学转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3.由机械的决定性教学转向互动的交往性教学。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努力在这三个转向上作进一步探索,进行体验与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尝试。  一、创设具体情境,是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这部分比较抽象、比较枯燥的知
期刊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的语文训练,如何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极大地开发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这成了初中语文教学一个十分现实而重要的课题。  一、要让我们的学生心中有个数  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也许是多余的,但我认为并不多余,那是因为学生心中的数包含着诸多方面的内容。同样一个作文题目,别人写了些什么?同样一个作文题目,又应该去写些什么才能称得上创新?比如从小学到初中,我们
期刊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玛卡连柯、斯宾塞都指出了教育要使人愉快,要带来乐趣。小学阶段,儿童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特别对数学来说,机械枯燥的符号、运算规则很难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很快就处于疲劳状态,教学中师生和谐关系就变得不协调了,课堂教学便处于消极状态。对儿童来说,游戏是他们的天性,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儿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  随着教育思想的转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了我国教育的核心,美术课的创新教学成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美术学科以其独特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在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在应试教育思想制约下,他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期刊
摘要: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改变教师包办代替,克服“满堂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不少老师备课、上课时,在“问”字上下了不少功夫,结果虽有些收效,但不尽如人意。  关键词:教学效果;情境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改变教师包办代替,克服“满堂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不少老师备课、上课时,在“问”字上下了不少功夫,结果虽有些收效,但不尽如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