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新形势下,教师作为课改的先行者与实践者,在教学实践中,应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运用新的教学技能,在课改中实现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新课改呼唤青年教师更需做好充分的准备,优其术,明其道,随时迎接新课改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时刻做到与新课程同行,伴新课改成长。
关键词:新课程;素质教育;取势;明道;优术
当前,我国的教育已经举起了“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大旗,它已然体现了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自主发展的历史转变。在现代教学过程中, “取势、明道、优术”这样的教育理念,恰恰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视的地位。“道”指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术”讲的是教学技能、教学能力,与之成鼎足之力的便是“势”,乃教育形式,教学趋势,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教师,在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接力赛跑的历程中,我真切的体会着教学改革的巨大变化,细细体味这个中三味。
一、“势”、“道”、“术”的出处
“术”、“道”、“势”最早出自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中的两部经典著作《道德经》和《孙子兵法》。在《道德经》中,我们可以找到对于道的描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于“术”和“势”两个字,需要从《孙子兵法》中得到,对“法(术)”的解释是:“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对“势”的解释是:“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在后续“ 兵势第五”也有:“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的解释。
“取势 明道 优术”,是在中国MBA排行榜上风骚独领的长江商学院校训,其博大精神的内涵和要义广为商界,学界所推崇。该口号曾引领商界诸多优秀企业创造辉煌,成为众多企业管理者的座右铭。
他们普遍认为取势最重要,明道其次,优术第三。就我个人观点,这种思维模式着实为企业发展确定一个思路,即未来什么是可为的,应该怎么为和如何为的更好的问题;同样此理论也可放在教学实践中,它可指引着我们青年教师在教学上有更明确的方向感和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站得更高,走的更远。
二、新课程背景下“取势,明道,优术”的内涵
取势——远见也;“势”,是大的发展趋势和各级政策导向。“势”往往无形,却规定了方向,顺势而上则事半功倍,逆势而动则事倍功半。新课改是振兴教育,适应国际潮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唯一选择。新课改理念应超前与现实并在现实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创新,为我们当今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
明道——真知也;“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道是教育理念、教学规律,是教学原则。“明道”就是掌握理念,通晓规律,明确原则,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加强教育理论研修,领悟教学论、学习理论以及科学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理论框架,从而实现教师自身角色转变及对教学决策的准确定位,彰显了现代教育模式的价值取向。
优术——实效也;“术”是能力,是知识、方法、策略和经验的集合体;也是可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和策略,是可以提高效果和效率的技巧。“优术”即不断提升教学方法,探索和积累课堂教学中实用的教学策略,积淀适合于自己和本校的教学经验,还要持续更新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不断创新,有效实现教育目标。
三、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准确把握“势”、“道”、“术”
1.取势篇——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多重现实与挑战。
目前就当今教育改革形势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早已过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课改形势下当代教师面临的严峻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课程,教师将一切从“新”开始:重新理解教育,重新理解课程,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设计教学。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2.明道篇——新课程的实施与教师教学理念的重新定位。
贯穿这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加强教育理论的研修,充分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理念,立足课堂,把新课改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决策与具体教学过程之中,优化自身,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与多重能力的有机结合,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充分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最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全人素质教育。
3.优术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及教师教学技能的优化。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我们要结合切身体验,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技能的优化,同时也要注重教学反思,加强教学研究,努力做研究型教师,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创新意识,善于挑战,只有不断创新的教师,才能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学生。
四、“取势,明道,优术”三者的辩证关系
万事万物的道理是相通的,比如教学管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日常工作等都可以按照“取势、明道、优术”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和策划。这六个字本身并没有顺序,可以根据需求来解读,比如:按照教师个人成长的顺序,可以解读成:先“优术”,后“明道”,再“取势”。而从教育教学管理的角度来解读,可以理解成:先“取势”,后“明道”,再“优术”。其实,“道”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小道服从大道,小道相对大道而言又沦为术了,站在不同角度看,道与术只是相对的概念罢了。可是不论是如何解读,读懂了《道德经》和《孙子兵法》,理解了“术”、“道”、“势”的涵义,也就能够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了。
在新课程新形势下,教师作为课改的先行者与实践者,在教学实践中,应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掌握新的教学技能,细化课标要求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三维目标”,在课改中实现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尤其作为青年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加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炼教学技能,优其“术”,明其“道”,随时迎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时刻做到与素质教育同行,伴新课改成长。
关键词:新课程;素质教育;取势;明道;优术
当前,我国的教育已经举起了“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大旗,它已然体现了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自主发展的历史转变。在现代教学过程中, “取势、明道、优术”这样的教育理念,恰恰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视的地位。“道”指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术”讲的是教学技能、教学能力,与之成鼎足之力的便是“势”,乃教育形式,教学趋势,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教师,在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接力赛跑的历程中,我真切的体会着教学改革的巨大变化,细细体味这个中三味。
一、“势”、“道”、“术”的出处
“术”、“道”、“势”最早出自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中的两部经典著作《道德经》和《孙子兵法》。在《道德经》中,我们可以找到对于道的描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于“术”和“势”两个字,需要从《孙子兵法》中得到,对“法(术)”的解释是:“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对“势”的解释是:“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在后续“ 兵势第五”也有:“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的解释。
“取势 明道 优术”,是在中国MBA排行榜上风骚独领的长江商学院校训,其博大精神的内涵和要义广为商界,学界所推崇。该口号曾引领商界诸多优秀企业创造辉煌,成为众多企业管理者的座右铭。
他们普遍认为取势最重要,明道其次,优术第三。就我个人观点,这种思维模式着实为企业发展确定一个思路,即未来什么是可为的,应该怎么为和如何为的更好的问题;同样此理论也可放在教学实践中,它可指引着我们青年教师在教学上有更明确的方向感和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站得更高,走的更远。
二、新课程背景下“取势,明道,优术”的内涵
取势——远见也;“势”,是大的发展趋势和各级政策导向。“势”往往无形,却规定了方向,顺势而上则事半功倍,逆势而动则事倍功半。新课改是振兴教育,适应国际潮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唯一选择。新课改理念应超前与现实并在现实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创新,为我们当今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
明道——真知也;“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道是教育理念、教学规律,是教学原则。“明道”就是掌握理念,通晓规律,明确原则,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加强教育理论研修,领悟教学论、学习理论以及科学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理论框架,从而实现教师自身角色转变及对教学决策的准确定位,彰显了现代教育模式的价值取向。
优术——实效也;“术”是能力,是知识、方法、策略和经验的集合体;也是可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和策略,是可以提高效果和效率的技巧。“优术”即不断提升教学方法,探索和积累课堂教学中实用的教学策略,积淀适合于自己和本校的教学经验,还要持续更新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不断创新,有效实现教育目标。
三、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准确把握“势”、“道”、“术”
1.取势篇——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多重现实与挑战。
目前就当今教育改革形势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早已过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课改形势下当代教师面临的严峻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课程,教师将一切从“新”开始:重新理解教育,重新理解课程,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设计教学。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2.明道篇——新课程的实施与教师教学理念的重新定位。
贯穿这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加强教育理论的研修,充分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理念,立足课堂,把新课改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决策与具体教学过程之中,优化自身,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与多重能力的有机结合,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充分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最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全人素质教育。
3.优术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及教师教学技能的优化。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我们要结合切身体验,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技能的优化,同时也要注重教学反思,加强教学研究,努力做研究型教师,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创新意识,善于挑战,只有不断创新的教师,才能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学生。
四、“取势,明道,优术”三者的辩证关系
万事万物的道理是相通的,比如教学管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日常工作等都可以按照“取势、明道、优术”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和策划。这六个字本身并没有顺序,可以根据需求来解读,比如:按照教师个人成长的顺序,可以解读成:先“优术”,后“明道”,再“取势”。而从教育教学管理的角度来解读,可以理解成:先“取势”,后“明道”,再“优术”。其实,“道”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小道服从大道,小道相对大道而言又沦为术了,站在不同角度看,道与术只是相对的概念罢了。可是不论是如何解读,读懂了《道德经》和《孙子兵法》,理解了“术”、“道”、“势”的涵义,也就能够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了。
在新课程新形势下,教师作为课改的先行者与实践者,在教学实践中,应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掌握新的教学技能,细化课标要求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三维目标”,在课改中实现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尤其作为青年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加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炼教学技能,优其“术”,明其“道”,随时迎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时刻做到与素质教育同行,伴新课改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