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聋哑学校的德育教育也是关乎到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思想品德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必须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特殊教育 思想品德教学 心理素质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27-01
在特殊教育思想品德教学中,明确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把握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是提高德育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下面本人谈谈从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探索出的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完善德育工作,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上下功夫
1.通过学习,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内涵广泛,而在诸多素质中道德素质是最主要的,它决定了其他素质的价值取向,并为其他素质的提高提供动力源泉。特殊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形成特殊学生完整的人格和培养特殊学生具备符合社会要求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为他们将来能独立生活于社会打下基础。基于这一点,要一直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的首位,每位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学习教育理论,尤其是特殊教育理论,思想得以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得以破除,克服传统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忽视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弊端,不断探索单特教要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的教育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掌握和理解道德观念,根据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学习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发展他们的个性,锻炼他们的意志,以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可通过讲故事、谈话、讲解等方法,帮助聋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领会教材说明的道理,接受思想教育,使他们在情感上发生飞跃和升华;通过讨论、表演、实践活动、调查等形式逐步引导聋哑学生把所接受的教育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去。
3.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进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如何,不仅依赖于学校教育的严格要求和具体措施,也依赖于社会、学校和家庭要求的一致性。因此,必须动员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使各种渠道都发挥作用,才能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合力。
二、加强关爱教育
关爱是特殊教育前提,是特殊教育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生长在特殊教育中的残疾儿童来说,关爱是他们生存的希望。是他们理想的火花,是他们成才的阶梯。实施关爱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善于走进残疾学生的生活
在农村,通常一个县只有一所特殊教育。离开了父母和亲人的殘疾儿童在生活上是孤独的,也是极不方便的。由于身体上的缺陷,他们要么看不清世界的真面目,要么听不到自然界美妙的声音,要么做不了常人能够完成的动作。这时,作为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可以及时来到学生中间,帮助他们做一起简便易行的事,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老师真情的关爱。从而使残疾儿童助长生活的信心,扬起生活的风帆。
2.勇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
残疾儿童,由于残疾,思想迷茫而消沉;由于残疾,找不到目标与方向。他们经常一个人在校园某个角落发呆,踌躇不前。这时教师要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与他们谈心,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捕捉学生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长,及时进行鼓励。我们深信:一个残疾儿童在生理机能上某一方面的残疾,必然会在生理机能的另一方面会有超长发展。因而我们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善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
3.有意识地对残疾学生进行“心理操练”
残疾学生心理上的缺陷,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操炼来促进其健康。为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可以编排一系列的“心理操练”活动。比如,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生活自立能力比赛”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当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失败,接受挫折教育。让他们在尝试失败,接受挫折教育中保持“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的心理品质,始终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参与生活和学习上的竞争,能够经得起未来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
三、在思想品德中分层次的心理素质培养
1.低年级的养成教育
聋哑学生因受其生理条件的限制,获取信息量少,更容易表现出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由于学生年龄小,又是在娇纵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缺少同龄的伙伴,往往唯我独尊、我行我素,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不合群”的心态。因此,合群心理的培养,人际交往的教育,一方面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意识,愉快地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可以使聋哑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中年级自我意识的培养
中年级的学生一般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自信心薄弱。而自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由于听视觉的缺陷,与之相反,自卑感却困扰着大部分的聋哑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总是认为自己不如他人,感到压抑和不满,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势必对聋哑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坏的影响。因此,良好的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保证,只要我们在思想品德课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尊心,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就能克服自卑感,寻求良好的自我发展途径。
3.高年级良好的意志品格的培养
比起健全孩子,聋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处在这一时期的聋哑学生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社会家庭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挑战,一旦遇到困难挫折,他们往往更脆弱,更容易灰心丧气。这时教师就要告诉学生:“人生逆境十有八九”,困难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如何战胜困难和挫折,成为生活的强者。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探索聋哑学生心理健康之路才刚刚起步,需要来自社会、家庭以及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我们从观念上牢牢树立起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思想意识,并且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一步一步走下去,与聋哑学生以心交心、以心换心,我相信特教教育一定会开花结果的。
【关键词】特殊教育 思想品德教学 心理素质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27-01
在特殊教育思想品德教学中,明确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把握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是提高德育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下面本人谈谈从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探索出的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完善德育工作,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上下功夫
1.通过学习,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内涵广泛,而在诸多素质中道德素质是最主要的,它决定了其他素质的价值取向,并为其他素质的提高提供动力源泉。特殊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形成特殊学生完整的人格和培养特殊学生具备符合社会要求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为他们将来能独立生活于社会打下基础。基于这一点,要一直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的首位,每位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学习教育理论,尤其是特殊教育理论,思想得以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得以破除,克服传统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忽视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弊端,不断探索单特教要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的教育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掌握和理解道德观念,根据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学习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发展他们的个性,锻炼他们的意志,以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可通过讲故事、谈话、讲解等方法,帮助聋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领会教材说明的道理,接受思想教育,使他们在情感上发生飞跃和升华;通过讨论、表演、实践活动、调查等形式逐步引导聋哑学生把所接受的教育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去。
3.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进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如何,不仅依赖于学校教育的严格要求和具体措施,也依赖于社会、学校和家庭要求的一致性。因此,必须动员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使各种渠道都发挥作用,才能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合力。
二、加强关爱教育
关爱是特殊教育前提,是特殊教育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生长在特殊教育中的残疾儿童来说,关爱是他们生存的希望。是他们理想的火花,是他们成才的阶梯。实施关爱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善于走进残疾学生的生活
在农村,通常一个县只有一所特殊教育。离开了父母和亲人的殘疾儿童在生活上是孤独的,也是极不方便的。由于身体上的缺陷,他们要么看不清世界的真面目,要么听不到自然界美妙的声音,要么做不了常人能够完成的动作。这时,作为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可以及时来到学生中间,帮助他们做一起简便易行的事,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老师真情的关爱。从而使残疾儿童助长生活的信心,扬起生活的风帆。
2.勇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
残疾儿童,由于残疾,思想迷茫而消沉;由于残疾,找不到目标与方向。他们经常一个人在校园某个角落发呆,踌躇不前。这时教师要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与他们谈心,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捕捉学生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长,及时进行鼓励。我们深信:一个残疾儿童在生理机能上某一方面的残疾,必然会在生理机能的另一方面会有超长发展。因而我们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善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
3.有意识地对残疾学生进行“心理操练”
残疾学生心理上的缺陷,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操炼来促进其健康。为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可以编排一系列的“心理操练”活动。比如,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生活自立能力比赛”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当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失败,接受挫折教育。让他们在尝试失败,接受挫折教育中保持“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的心理品质,始终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参与生活和学习上的竞争,能够经得起未来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
三、在思想品德中分层次的心理素质培养
1.低年级的养成教育
聋哑学生因受其生理条件的限制,获取信息量少,更容易表现出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由于学生年龄小,又是在娇纵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缺少同龄的伙伴,往往唯我独尊、我行我素,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不合群”的心态。因此,合群心理的培养,人际交往的教育,一方面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意识,愉快地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可以使聋哑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中年级自我意识的培养
中年级的学生一般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自信心薄弱。而自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由于听视觉的缺陷,与之相反,自卑感却困扰着大部分的聋哑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总是认为自己不如他人,感到压抑和不满,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势必对聋哑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坏的影响。因此,良好的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保证,只要我们在思想品德课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尊心,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就能克服自卑感,寻求良好的自我发展途径。
3.高年级良好的意志品格的培养
比起健全孩子,聋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处在这一时期的聋哑学生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社会家庭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挑战,一旦遇到困难挫折,他们往往更脆弱,更容易灰心丧气。这时教师就要告诉学生:“人生逆境十有八九”,困难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如何战胜困难和挫折,成为生活的强者。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探索聋哑学生心理健康之路才刚刚起步,需要来自社会、家庭以及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我们从观念上牢牢树立起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思想意识,并且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一步一步走下去,与聋哑学生以心交心、以心换心,我相信特教教育一定会开花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