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等任务。《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真正使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
如何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从而焕发出思想品德课堂的活力呢?下面就此问题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 激发学生热爱思品课的情感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教师必须注重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思品课的热情。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古诗,谈轶事,读美文,纵横万里,上下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精彩的思品天地。比如在学习“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这一知识点时,我选用了学生熟悉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学生各抒已见,谈谈对它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再请学生回答,最后总结出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该知识点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且扩大了知识面,做到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不仅名诗可以用,名句也可以信手拈来。例如在讲“艰苦奋斗” 这一知识点时,我让学生课前搜集不同时代关于艰苦奋斗的名言,然后上课时让学生发言,同学们列举了“艰苦奋斗,玉汝于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毛泽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进喜)”等。通过这些名句,学生深刻领悟到了艰苦奋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当代中学生更要发扬这种精神。实践证明,在思想品德课堂引用名句名言,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而且提高了教学实效。
二、 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
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思品老师而喜欢学习思想品德课,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
首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情动作要体现平等、民主。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特别是上课时,老师站在讲台上,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
再者,老师要善于用眼睛表达自己的情感信息,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走进教室的一刻起,老师就要有意识地用自己和蔼、信任的目光,尽可能平均地投向全体学生,这不仅会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还会让每一位学生有一种被重视感、被关注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还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给学生送去不同的眼神:当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胆怯、畏缩时,用目光去鼓励、支持;当学生犯错误时,目光应严厉而诚恳;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应换成赞许、信任的目光。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切忌用鄙视、厌恶、轻蔑的目光对待他们,那会损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换之用一种期待、信任的目光让他们看到希望、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增添力量,增添活力,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教师要尊重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心的主渠道,让每位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从老师“亲切的言行中”读到信任、激励与期待,让每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三、 让音乐走进思品课堂,让思品课活泼起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内驱动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在思品理论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适当引入音乐,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心声召唤学生、教育学生,引发其对科学理论的共鸣,可以使思想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例如在讲“三个代表”“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些知识点时,让学生熟悉并吟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啊,亲爱的妈妈》《走进新时代》等歌曲,并及时补充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光辉业绩,同学们听得严肃认真,群情激昂,其豪迈心情也是油然而生。在歌声中,党的形象高大起来,神圣起来。又如,在讲《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我播放了《美丽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歌曲,这些歌曲不仅激发了学生珍惜、热爱美好环境的热情,而且也让学生有了保护环境、同破坏环境行为做斗争的坚强决心。
四、 构建活动课,让思想理论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师就要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学生,让他们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而在思品课上构建活动课,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在讲“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这一内容时,我采用了让学生“现身说法”的形式。课前先让学生调查其祖辈、父辈的生活经历,请他们谈谈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记录下来。课堂上,同学们兴致勃勃,各抒己见,从吃、穿、住、用、行等方面谈了改革开放的变化,此时得出结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学生也容易理解,更具有说服力。
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理论,若从正面直接讲解,学生有时难以接受,但若采用辩论会的形式,通过辩论让学生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讲解“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时,采用了辩论的授课方式。事实证明,通过辩论,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完成了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课堂授课方式的调整,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思想品德课受欢迎了,课堂自然也就“活”起来了。
实践证明,大胆改革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增加师生情感,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湖南省华容县护城中学)
如何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从而焕发出思想品德课堂的活力呢?下面就此问题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 激发学生热爱思品课的情感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教师必须注重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思品课的热情。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古诗,谈轶事,读美文,纵横万里,上下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精彩的思品天地。比如在学习“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这一知识点时,我选用了学生熟悉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学生各抒已见,谈谈对它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再请学生回答,最后总结出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该知识点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且扩大了知识面,做到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不仅名诗可以用,名句也可以信手拈来。例如在讲“艰苦奋斗” 这一知识点时,我让学生课前搜集不同时代关于艰苦奋斗的名言,然后上课时让学生发言,同学们列举了“艰苦奋斗,玉汝于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毛泽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进喜)”等。通过这些名句,学生深刻领悟到了艰苦奋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当代中学生更要发扬这种精神。实践证明,在思想品德课堂引用名句名言,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而且提高了教学实效。
二、 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
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思品老师而喜欢学习思想品德课,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
首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情动作要体现平等、民主。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特别是上课时,老师站在讲台上,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
再者,老师要善于用眼睛表达自己的情感信息,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走进教室的一刻起,老师就要有意识地用自己和蔼、信任的目光,尽可能平均地投向全体学生,这不仅会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还会让每一位学生有一种被重视感、被关注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还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给学生送去不同的眼神:当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胆怯、畏缩时,用目光去鼓励、支持;当学生犯错误时,目光应严厉而诚恳;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应换成赞许、信任的目光。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切忌用鄙视、厌恶、轻蔑的目光对待他们,那会损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换之用一种期待、信任的目光让他们看到希望、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增添力量,增添活力,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教师要尊重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心的主渠道,让每位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从老师“亲切的言行中”读到信任、激励与期待,让每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三、 让音乐走进思品课堂,让思品课活泼起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内驱动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在思品理论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适当引入音乐,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心声召唤学生、教育学生,引发其对科学理论的共鸣,可以使思想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例如在讲“三个代表”“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些知识点时,让学生熟悉并吟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啊,亲爱的妈妈》《走进新时代》等歌曲,并及时补充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光辉业绩,同学们听得严肃认真,群情激昂,其豪迈心情也是油然而生。在歌声中,党的形象高大起来,神圣起来。又如,在讲《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我播放了《美丽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歌曲,这些歌曲不仅激发了学生珍惜、热爱美好环境的热情,而且也让学生有了保护环境、同破坏环境行为做斗争的坚强决心。
四、 构建活动课,让思想理论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师就要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学生,让他们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而在思品课上构建活动课,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在讲“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这一内容时,我采用了让学生“现身说法”的形式。课前先让学生调查其祖辈、父辈的生活经历,请他们谈谈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记录下来。课堂上,同学们兴致勃勃,各抒己见,从吃、穿、住、用、行等方面谈了改革开放的变化,此时得出结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学生也容易理解,更具有说服力。
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理论,若从正面直接讲解,学生有时难以接受,但若采用辩论会的形式,通过辩论让学生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讲解“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时,采用了辩论的授课方式。事实证明,通过辩论,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完成了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课堂授课方式的调整,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思想品德课受欢迎了,课堂自然也就“活”起来了。
实践证明,大胆改革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增加师生情感,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湖南省华容县护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