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非神仙异类,品德才识多是学而知之的,学的过程往往包含对过去无知、失误的反思,也即袁采所说的悔心。
袁采,宋孝宗年间进士,官至监登闻鼓院。袁采博学多才,为官刚正勤勉,著有《政和杂志》、《县令小录》和《世范》三书,以治家格言之作《袁氏世范》最受世人推崇。悔心为善是《袁氏世范》卷二“处己”修身齐家理论中的重要观点。
袁采所说的“悔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后悔,而是论语中的“省身”,即我们所说的反思。“悔心”悔什么?袁采说“往事之非”、“前言之失”、“往年之未有知识”,袁采说,如果经常这样反思,德才的进步会日见长进,然而许多人是不懂这个道理的。
悔心是提高品德修养、升华精神境界的有效途径。悔心便是检讨自己的不足、失误和错误,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包含对自己的一些否定。悔心不仅仅是心里想想、嘴上说说,而是全面而深刻的思想改造过程。悔心越深,受益越大,轻描淡写是不行的,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某些时候要舍弃名、利、情等诸多利益,甚至承受精神上的痛苦,非如此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更不可能攀登到光辉的顶点。
袁采说“常悔”,这个“常”至关重要。改造思想,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悔心不能偶尔为之,必须成为常态。既然“常”,就是时时、处处,既是及时的,也是长期的,不是一次两次,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持之以恒。
袁采说:“古人谓行年六十,而知五十九之非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智慧才能都会有所提高,也就是说,每一次悔心就是一次进步。
常怀悔心是成大事者的大智慧,立足高处,看到远处,能够坚决摒弃固执己见的坏毛病,更不会明知道错了还不予悔改。曾子每日三省己身,把检讨不足、端正处事品行当做基本德性,最终修成一代名儒、思想家。其他诸如“司马光警枕励志”、“万斯同闭门苦读”,“唐伯虎潜心学画”、“叶天士拜师谦学”、“王献之戒骄习字”等等,皆因常怀悔心而修身有成,为世人做出了榜样。
不要以为悔心只是名人大家的事,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常怀悔心同样受益无穷。
解放前我的祖父是医生,因为他的勤劳,家里的日子有了起色,慢慢地盖了房,添了地。土改那年,祖父被请进村公所,农救会的人们要和祖父商讨“献地”的事情。祖父很痛快地献出一处房宅和村后八分田。但是,农救会对村后的八分田不感兴趣,他们希望祖父献出村前更为肥沃的八分田,就在村前还是村后的问题上,祖父和他们产生了分歧。也许想起田地来之不易,也许担心一家人的口粮不足,祖父舍不得村前的八分田。情急之下,祖父说:“看看是谁逼我”,然后拿笔记下了参加商讨人员名单。下午,商讨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祖父不但很爽快地答应献出村前八分田,而且把村后八分田一起献了出来,同时,祖父还似乎不经意间从衣兜里掏出了记着名单的那张纸,当着众人的面一火焚之。献地之后,我家还有三亩二分地,被划为中农。之后家庭成分的影响持续了接近半个世纪。祖父献地的意义不言而喻,我们家平平安安地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
我想,那个中午,祖父一定经过近乎严酷的悔心才决定了取舍,而历史也证明了祖父的抉择非常正确。当然,祖父并不仅在这一件事上展现出睿智与胸怀,他在行医生涯、日常生活中都表现出他的善良、谦和及聪明。
常怀悔心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情操,也是一种自律,只有愿意改造、完善自己的人才能勇于悔心、善于悔心,也从而达到日见长进的目的。
袁采,宋孝宗年间进士,官至监登闻鼓院。袁采博学多才,为官刚正勤勉,著有《政和杂志》、《县令小录》和《世范》三书,以治家格言之作《袁氏世范》最受世人推崇。悔心为善是《袁氏世范》卷二“处己”修身齐家理论中的重要观点。
袁采所说的“悔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后悔,而是论语中的“省身”,即我们所说的反思。“悔心”悔什么?袁采说“往事之非”、“前言之失”、“往年之未有知识”,袁采说,如果经常这样反思,德才的进步会日见长进,然而许多人是不懂这个道理的。
悔心是提高品德修养、升华精神境界的有效途径。悔心便是检讨自己的不足、失误和错误,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包含对自己的一些否定。悔心不仅仅是心里想想、嘴上说说,而是全面而深刻的思想改造过程。悔心越深,受益越大,轻描淡写是不行的,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某些时候要舍弃名、利、情等诸多利益,甚至承受精神上的痛苦,非如此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更不可能攀登到光辉的顶点。
袁采说“常悔”,这个“常”至关重要。改造思想,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悔心不能偶尔为之,必须成为常态。既然“常”,就是时时、处处,既是及时的,也是长期的,不是一次两次,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持之以恒。
袁采说:“古人谓行年六十,而知五十九之非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智慧才能都会有所提高,也就是说,每一次悔心就是一次进步。
常怀悔心是成大事者的大智慧,立足高处,看到远处,能够坚决摒弃固执己见的坏毛病,更不会明知道错了还不予悔改。曾子每日三省己身,把检讨不足、端正处事品行当做基本德性,最终修成一代名儒、思想家。其他诸如“司马光警枕励志”、“万斯同闭门苦读”,“唐伯虎潜心学画”、“叶天士拜师谦学”、“王献之戒骄习字”等等,皆因常怀悔心而修身有成,为世人做出了榜样。
不要以为悔心只是名人大家的事,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常怀悔心同样受益无穷。
解放前我的祖父是医生,因为他的勤劳,家里的日子有了起色,慢慢地盖了房,添了地。土改那年,祖父被请进村公所,农救会的人们要和祖父商讨“献地”的事情。祖父很痛快地献出一处房宅和村后八分田。但是,农救会对村后的八分田不感兴趣,他们希望祖父献出村前更为肥沃的八分田,就在村前还是村后的问题上,祖父和他们产生了分歧。也许想起田地来之不易,也许担心一家人的口粮不足,祖父舍不得村前的八分田。情急之下,祖父说:“看看是谁逼我”,然后拿笔记下了参加商讨人员名单。下午,商讨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祖父不但很爽快地答应献出村前八分田,而且把村后八分田一起献了出来,同时,祖父还似乎不经意间从衣兜里掏出了记着名单的那张纸,当着众人的面一火焚之。献地之后,我家还有三亩二分地,被划为中农。之后家庭成分的影响持续了接近半个世纪。祖父献地的意义不言而喻,我们家平平安安地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
我想,那个中午,祖父一定经过近乎严酷的悔心才决定了取舍,而历史也证明了祖父的抉择非常正确。当然,祖父并不仅在这一件事上展现出睿智与胸怀,他在行医生涯、日常生活中都表现出他的善良、谦和及聪明。
常怀悔心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情操,也是一种自律,只有愿意改造、完善自己的人才能勇于悔心、善于悔心,也从而达到日见长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