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友静悦敏:
所谓的高考状元,或考上一所名校,就等于平民教育的神话?教育的目的被扭曲成分数和状元,这样的眼界和头脑,岂不贻笑大方!可怜无辜学生化身“神话”。
网友猫叔叔思密达:
高中生考出好成绩,就像清洁工扫好地一样,都是自己的本份。况且,当上高考状元,也只是人生的开始而已,最终能否在社会上立足还真不好说。过度关注没有必要。
网友枪聆弹语:
学生成才的途径很多,不是只有考上名校这一条路。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为成绩好的学生树立雕像不可取,过度关注高考状元也不可取。
网友天星追梦:
学校培养一个高考状元确实不易,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媒体和社会过度关注甚至消费状元的做法,是对教育本质的歪曲。我国教育改革主张“品学兼优,立志成才”,不应一味追求分数,才能和品德应该两者兼备。特别是在学生成长教育的过程后期,更应该注重品德教育。
网友我为歌狂:
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寻求的是人才多元化发展,因此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不是只有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才是人才。社会好比一台机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状元只是考试成绩排在第一个位置上的考生而已。不值得关注。
网友小木头:
社会是一辆疾驰的列车,它需要能量的驱动。”负能量“如同劣质的汽油,会对列车造成致命的伤害,甚至引发故障而抛锚。只有创造更多的”正能量”,列车才能安全地驶向远方。当今社会,我们固然需要高考状元来激励学子们努力学习,但更应该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困境中顽强拼搏的贫困学子,在帮助他们圆梦大学的同时,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社会的进步加满正能量!
网友绿野仙踪:
高考状元只能说明他在高考这场考试中考了最高分,并不能说明其他问题。对“高考状元”的“炒”,不免有些宣扬应试教育的嫌疑。这一“炒”,不仅容易让“状元”本身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对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极为不利,还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考录取的公平性,甚至还会影响和制约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
网友大河上下:
过度炒作高考状元,有可能“捧杀”某些高考尖子。高考“状元”都还很年轻,缺乏人生历练,“状元”之名说不定就已让有些人飘飘然不知所以了,又何堪一顶又一顶“高帽”的重压?此时对许多高考“状元”来说,可能更需要的是“冷水”而非盛名。
网友没有结尾的开头:
过度关注高考状元,有可能助长中小学教育的功利化、商业化。大搞“状元”崇拜,本质上便是大力宣传“分”中自有黄金屋、“分”中自有光明途。这必将加重全社会对分数的迷信和依赖,而这正是当前中小学教育弊端的症结所在。
网友周董的粉丝:
我们在关注高考状元时,是否想过一般考生?与“状元”相比,那些考试成绩平平者或不如意者才是数量庞大、更值得关注的群体。近几年来,每年都有高考成绩不理想者制造出一些悲剧,一定要防止“状元崇拜”增加此类悲剧的发生几率。
[]
1997年,《光明日报》报道浙江取消高考排名的做法,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对高考进行排名,是错误的、不合理的,
2007年,重庆试图将“禁止学校炒作高考状元”写进《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最终因为争议较大而取消。
2008年,山东省提出不宣传所谓高考“状元”。
2009年6月23日 江苏省教育厅提出中高考成绩“三不原则”——“不宣传高(中)考成绩,不宣传高(中)考升学率,不炒作高(中)考状元”。但却引出了一堆“疑似状元”。
2010年6月,海南、广东、江西、江苏等地的教育部门先后发布相关规定,禁止宣传炒作“状元”,但效果并不乐观。
2010年6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提出了高考成绩发布的“十不准”原则。主要内容就是不准宣传或变相宣传、炒作高考状元及高考成绩排名。
2011年6月23日,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也真诚地希望大家不要炒作高考“状元”。
[链接二]
2013年5月,高考前夕,杭州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叫做贴身侍卫的内裤,内裤包装盒上印的正是五个2009年各地的高考状元,凡购买内裤者便附送一本由状元们高考经验汇总而成的“夺冠秘籍”。
[链接三]
近七成高考状元流失海外
作为高考中的大赢家,高考状元的未来似乎更加光明,但是,当年状元今何在?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0年至2012年的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大多数选择出国留学,据保守估计,全国状元中出国留学比例高达60%。相对而言,出国的理科状元人数远高于文科状元人数,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是状元的留学首选,而且学成归国的状元仅占少数,
[链接四]
八成状元就读北大清华
恢复高考36年来,约有八成状元扎堆就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2007-2012年全国高考状元争夺战中,清华四次战胜北大,成为中国高考状元的最爱。
高考状元追捧热门专业,其中,经管专业最受高考状元青睐,甚至已成高考文理科状元首选,农学等冷门专业至今无状元问津。
2000年以来,全国高考状元“阴盛阳衰”,女状元总比例为51.84%,男生高考竞争力下降,男孩危机日益凸显;其中,湖北男状元比例最高,福建女状元比例最高。
编辑在线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考,不过是一场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的入学考试。它同其他任何一种考试一样,仅仅只是一场普通的考试。不同的只是,这场考试是许多孩子从中学走向大学的一场考试,是一场全国范围内的选拔性考试。仅此而已!
如果说高考状元含有正能量的话,充其量也不过是给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带来面子,给学弟学妹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小范围内适当地宣传一下也无可厚非。但是,在现实中,过度宣传甚至娱乐、消费高考状元则无疑是弊大于利:唯考分论英雄、唯成绩论成功。这是与我国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况且,过度炒作高考状元,也会给那些成绩一般或没有考好的大多数高考生带来心理压力,而娱乐、消费高考状元则会让身心还未成熟的状元们很受伤,很无奈,对他们将来的大学生活、社会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显然是负能量。
教育的成功学不能“唯状元是瞻”,而更应该将目光投向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能为社会带来进步的正能量之上。对高考状元的炒作,只会助长学校乃至地区对高考升学率、高考成绩的追逐。高考“状元”只能反映一名普通高中生一次普通的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所有成绩,更不代表他的未来发展。
因此,我们呼吁:热衷炒作高考状元者,戒!
所谓的高考状元,或考上一所名校,就等于平民教育的神话?教育的目的被扭曲成分数和状元,这样的眼界和头脑,岂不贻笑大方!可怜无辜学生化身“神话”。
网友猫叔叔思密达:
高中生考出好成绩,就像清洁工扫好地一样,都是自己的本份。况且,当上高考状元,也只是人生的开始而已,最终能否在社会上立足还真不好说。过度关注没有必要。
网友枪聆弹语:
学生成才的途径很多,不是只有考上名校这一条路。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为成绩好的学生树立雕像不可取,过度关注高考状元也不可取。
网友天星追梦:
学校培养一个高考状元确实不易,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媒体和社会过度关注甚至消费状元的做法,是对教育本质的歪曲。我国教育改革主张“品学兼优,立志成才”,不应一味追求分数,才能和品德应该两者兼备。特别是在学生成长教育的过程后期,更应该注重品德教育。
网友我为歌狂:
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寻求的是人才多元化发展,因此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不是只有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才是人才。社会好比一台机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状元只是考试成绩排在第一个位置上的考生而已。不值得关注。
网友小木头:
社会是一辆疾驰的列车,它需要能量的驱动。”负能量“如同劣质的汽油,会对列车造成致命的伤害,甚至引发故障而抛锚。只有创造更多的”正能量”,列车才能安全地驶向远方。当今社会,我们固然需要高考状元来激励学子们努力学习,但更应该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困境中顽强拼搏的贫困学子,在帮助他们圆梦大学的同时,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社会的进步加满正能量!
网友绿野仙踪:
高考状元只能说明他在高考这场考试中考了最高分,并不能说明其他问题。对“高考状元”的“炒”,不免有些宣扬应试教育的嫌疑。这一“炒”,不仅容易让“状元”本身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对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极为不利,还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考录取的公平性,甚至还会影响和制约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
网友大河上下:
过度炒作高考状元,有可能“捧杀”某些高考尖子。高考“状元”都还很年轻,缺乏人生历练,“状元”之名说不定就已让有些人飘飘然不知所以了,又何堪一顶又一顶“高帽”的重压?此时对许多高考“状元”来说,可能更需要的是“冷水”而非盛名。
网友没有结尾的开头:
过度关注高考状元,有可能助长中小学教育的功利化、商业化。大搞“状元”崇拜,本质上便是大力宣传“分”中自有黄金屋、“分”中自有光明途。这必将加重全社会对分数的迷信和依赖,而这正是当前中小学教育弊端的症结所在。
网友周董的粉丝:
我们在关注高考状元时,是否想过一般考生?与“状元”相比,那些考试成绩平平者或不如意者才是数量庞大、更值得关注的群体。近几年来,每年都有高考成绩不理想者制造出一些悲剧,一定要防止“状元崇拜”增加此类悲剧的发生几率。
[]
1997年,《光明日报》报道浙江取消高考排名的做法,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对高考进行排名,是错误的、不合理的,
2007年,重庆试图将“禁止学校炒作高考状元”写进《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最终因为争议较大而取消。
2008年,山东省提出不宣传所谓高考“状元”。
2009年6月23日 江苏省教育厅提出中高考成绩“三不原则”——“不宣传高(中)考成绩,不宣传高(中)考升学率,不炒作高(中)考状元”。但却引出了一堆“疑似状元”。
2010年6月,海南、广东、江西、江苏等地的教育部门先后发布相关规定,禁止宣传炒作“状元”,但效果并不乐观。
2010年6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提出了高考成绩发布的“十不准”原则。主要内容就是不准宣传或变相宣传、炒作高考状元及高考成绩排名。
2011年6月23日,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也真诚地希望大家不要炒作高考“状元”。
[链接二]
2013年5月,高考前夕,杭州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叫做贴身侍卫的内裤,内裤包装盒上印的正是五个2009年各地的高考状元,凡购买内裤者便附送一本由状元们高考经验汇总而成的“夺冠秘籍”。
[链接三]
近七成高考状元流失海外
作为高考中的大赢家,高考状元的未来似乎更加光明,但是,当年状元今何在?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0年至2012年的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大多数选择出国留学,据保守估计,全国状元中出国留学比例高达60%。相对而言,出国的理科状元人数远高于文科状元人数,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是状元的留学首选,而且学成归国的状元仅占少数,
[链接四]
八成状元就读北大清华
恢复高考36年来,约有八成状元扎堆就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2007-2012年全国高考状元争夺战中,清华四次战胜北大,成为中国高考状元的最爱。
高考状元追捧热门专业,其中,经管专业最受高考状元青睐,甚至已成高考文理科状元首选,农学等冷门专业至今无状元问津。
2000年以来,全国高考状元“阴盛阳衰”,女状元总比例为51.84%,男生高考竞争力下降,男孩危机日益凸显;其中,湖北男状元比例最高,福建女状元比例最高。
编辑在线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考,不过是一场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的入学考试。它同其他任何一种考试一样,仅仅只是一场普通的考试。不同的只是,这场考试是许多孩子从中学走向大学的一场考试,是一场全国范围内的选拔性考试。仅此而已!
如果说高考状元含有正能量的话,充其量也不过是给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带来面子,给学弟学妹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小范围内适当地宣传一下也无可厚非。但是,在现实中,过度宣传甚至娱乐、消费高考状元则无疑是弊大于利:唯考分论英雄、唯成绩论成功。这是与我国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况且,过度炒作高考状元,也会给那些成绩一般或没有考好的大多数高考生带来心理压力,而娱乐、消费高考状元则会让身心还未成熟的状元们很受伤,很无奈,对他们将来的大学生活、社会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显然是负能量。
教育的成功学不能“唯状元是瞻”,而更应该将目光投向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能为社会带来进步的正能量之上。对高考状元的炒作,只会助长学校乃至地区对高考升学率、高考成绩的追逐。高考“状元”只能反映一名普通高中生一次普通的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所有成绩,更不代表他的未来发展。
因此,我们呼吁:热衷炒作高考状元者,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