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不新、课程体系改革滞后、证书体系不清、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提出了“213”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完善“1+X”证书体系,深化校企合作等措施,全面系统强化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新时代制造业转型发展对技艺精湛、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jor of mechatronics technology, such as the lack of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 the lag of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the unclear certificate system, and the lack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of ' 213 ' talent training mode,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perfecting the "1+X" certificate system, deepening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strengthen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for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关键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证书体系;校企合作
Key words: training mode;curriculum system, certification system;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57X(2021)15-0224-03
0 引言
2019年1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文件,指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职业教育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凸显,职业教育也“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专业教育模式是类型教育的直接体现,专业则是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核心工程。本文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下简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面临的问题和不足,针对性提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的措施和路径。
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模式不新
我国职业教育主要参考普通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課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和授课方法等都与普通教育相近,导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存在培养模式革新滞后、工学结合不彻底、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教学不匹配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1.2 课程体系建设滞后
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也要考虑生源特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生源主要包括高中普招(经过高考统招录取)、高中提前招生(基本学业测试达标,未参加高考)、中职对口单招以及通过“百万扩招计划”的社会生等。学生知识背景、学习能力、知识接受能力等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高中提前招生的学生基本是考取本科院校希望不大的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这一生源内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都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提出了新要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采用同一课程体系已经很难满足不同生源学生学习、成人成才需求,课程体系革新的滞后性也拖累了高质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1.3 证书体系条理不清
“职教20条”启动了“1+X”证书制度,随后“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全国铺开,由于受技能训练设备开发、证书标准制定、实训资源建设等限制,尽管职业院校和证书开发企业投入的资源和精力较大,但取得的实效并不明显,需要政、校、企三方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形成协同联动机制[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证书逐步放到第三方评定机构进行评定,在确定第三方评定机构布局和数量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落实,这样易造成“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第三方评定的技能证书选择、时间安排的不确定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面临着可编程控制系统应用编程“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方案和标准刚公示)、电工中级证书、钳工中级证书和CAD中级证书等,如何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确定证书种类、数量和证书体系的问题。 1.4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大型合作主要企业形式是“订单班”、“现代学徒班”等,但是一旦企业人才需求饱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就难以为续[4];与中小微企业合作形式主要技术服务和产品研发,高职教师能够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技术应用问题,成为中小微企业技术力量的重要补充,但职业院校教师课务多、部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弱等因素也制约了与中小微企业的深入合作。
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途径
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构建“1+X”证书体系,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
2.1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准绳,构建 “213”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和生源素质情况,构建“213人才培养模式, “2”是指学生掌握电气工程和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1” 是指学生在大三阶段选择一个专业方向综合实训进行岗前训练,“3”是指实施“课证融通、赛教融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夯实电气工程和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大三阶段行政班级被打乱,按专业方向综合实训重新组班,学生根据个人专业兴趣、职业取向等选择专业方向综合实训班,专业方向综合实训主要分智能控制技术服务、数字设计与制造服务、机电产品营销服务三个方向,并以企业典型产品、典型项目、典型案例、典型工艺为载体开展实训,是学生进入企业前的岗位技能、岗位素质培养,缩短学生岗位适应时间,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和组织实施的过程中,电气工程和机械工程相关课程与电工中高级证、钳工中高级证分别相融通,把技能考证项目分解成小项目,作为相关课程课堂项目化教学案例,把考证内容融到课堂教学内容,实现实训内容与考证内容相对接、实践操作要求与考证操作要求相对接,课程考核标准与电工证书考核标准相对接;《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分别与机电一体化项目、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相对接,把技能竞赛项目分解成小项目,用于课程项目化教学,竞赛考核标准融入课程教学考核,让学生掌握新技术、新技能;校企联合设计实训设备,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共建实训基地,开展新型现代学徒班、订单班等,实现专业与产业相对接[5,6]。
2.2 以专业方向人才培养为指引,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职教20条”提出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核心内容,体现培养理念和价值取向。随着制造强国战略和区域制造业转型发展规划的提出,人才培养目标也要随之调整,课程体系也需动态跟随修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分目标层、技术技能层、课程结构层和实施层。目标层是制造强国战略和区域制造业转型发展规划提出的“绿色设计、工业强基、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创新”,技术技能层是基于技艺精湛、高素质技术技能高职人才培养工程,再结合学院发展规划和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设置智能控制技术服务、机电产品营销服务、数字设计与制造服务三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都对接区域制造业人才需求,突出技能和服务意识培养。课程结构层是针对技术技能层,设置智能控制技术、营销与服务、设计与制造三个课程模块,学生经过三个模块学习,夯实专业技能、掌握管理、营销知识,具备服务意识。实施层是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能力培养与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课程实施与职业素质养成相结合,形成“基础知识、实践训练、能力培养、素质养成”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湛的技艺、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区域制造业转型发展提供大量的、服务意识强、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7,8]。
2.3 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训体系和“1+X”证书体系
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9,10]。“1+X”证书体系中 “1”是指学生获取的学历證书, “X”是指各类职业技能证书,包括教育部门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电工中级证书和钳工中级证书,以及行业协会的机械CAD中级证书和UG中级证书等。各类证书与相关课程相对接,课程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相对接,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对接,扩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转岗适应能力。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213”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三段式”实训体系和与之相匹配的“1+X”证书体系。
见图1,第一阶段,开设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基础课程,对应开展电工中级技能考核实训、钳工中级技能考核实训和机械CAD实训,夯实学生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并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电工中级技能证书相匹配的课程有《电工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两门课程,课内实训内容、实训项目与电工证考核项目相一致;与钳工职业技能证书相匹配的课程有《金工实训》、《机加工实训》、《设备装拆调实训》等,把考证项目融入到课程教学项目体系中,参照证书考核标准设计课程项目考核标准,让系统掌握识图、绘图、装拆、测量、调修等工程技术能力;与机械CAD中级证书相关联的课程有《制图测绘实训》、《机械CAD实训》、《机械设计基础》等,通过技能培训,让学生具备绘图能力。
第二阶段主要是赛教融会,课证融通实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两门课程与省技能大赛项目对接,用分解后的竞赛项目开展教学、用竞赛考核标准进行课程考核,做到赛教融会;《UG考证培训》与UG中级证书相对接,实施教学即技能训练,课程考核即职业技能证书考核,且UG考证培训是机械CAD实训的升级版,是由二维平面制图向三维建模的提升;在第四学期安排学生进行可编程控制系统应用编程“1+X”职业技能证书(中级)实训,培养培训内容与《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课程对接,提高学生控制系统应用编程能力。 第三阶段是专业方向综合实训,大三学生行政班被打乱,学生根据专业兴趣、职业取向等选择进入智能控制技术服务、机电产品营销服务、数字设计与制造服务三个专业方向综合实训中的一个专业方向综合实训班进行实训。在专业方向综合实训过程中,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分析,设计初步实施方案、设计或加工,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调研报告,并以答辩或现场操作考核等形式对学生专业方向综合实训进行考核。学生通过专业方向综合实训,学懂、弄通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方向技能,达到“一专多能”、宽基础、精通一门技术的人才培养规格。
2.4 以专业方向综合实训为纽带,构建校企合作模式
结合校企合作现有条件和基础,基于“213”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方向综合实训为校企合作切入点,构建“学校-综合实训-企业”校企合作新模式。如图2,专业方向综合实训是校企合作的纽带,是进一步开展合作的基石,学生在掌握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商业文化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后,开展专业方向综合实训。专业方向综合实训是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前的一个过渡阶段,在实训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与企业达成了顶岗实习意向,并以企业典型项目、典型案例、典型产品、典型工艺为载体开展项目训练,让学生培训的知识、技能、规范与企业岗位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操作规范直接挂钩,企业工程师也参与综合实训指导,让学生接触企业、认可企业,与企业提前建立联系,为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心理准备、知识准备、技能准备,让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干好工作,提高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和企业认可度,降低离职率。
通过“学校-综合实训-企业”校企合作有效开展,势必增强校企相互认可度,学校在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的同时,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相熟、相知,利于教师企业实践、技术服务、产品研发等方面进行深度和广度合作;每个专业方向都与多家企业合作,每年筛选和补充合作企业,确保每年都有企业围绕“专业方向综合实训”开展联合育人育才,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区域制造行业中有知名度、信誉度;企业的典型项目、典型案例、典型产品、典型工艺进一步拆解成小项目融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丰富教学资源、也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应用和技术前沿,从而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企业获得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良性循环。
3 结束语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步伐加快,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逐步建立,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其职业性、实践性体现会更加明显。在此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经过改革和实践,“213”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完善和落实,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得以优化和改进,校企合作深入而又持续,培养的学生知识扎实、技艺娴熟、满足了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要求,颇受行业企业欢迎。但在课程体系项目化构建、校企合作合作模式创新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使企业典型项目、典型工艺、典型案例分解到课程体系中,构成课程体系的项目体系、成为课程项目教学的有利支撑,此外,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专业方向综合实训,让其发挥上联企业、下接课程的重要作用,让校企合作项目落到实处、细处,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随行业企业发展、随学生成人成才需求做动态调整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國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2019-01-24.
[2]卢晓,吴全全,等.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内涵解析、逻辑生成与对策建构[J].教育与职业,2021(1):21-29.
[3]陈璐.职业院校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1(2):13-18.
[4]陈慧.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1(22):45-48.
[5]杨慷慨,曹照杰.“互联网+”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50-55.
[6]李兵,范人伟.高职院校“双主体管理、五个对接”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1):50-54.
[7]吴霞.工科基础实验课程“递进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7(2):78-83.
[8]李海霞.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路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9(2):48-51.
[9]赵坚,罗尧成.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若干思考与初步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7):5-11.
[10]张弛,张磊.中国智造视域下高技能人才职业素质模型与“1+X”育训协同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20):35-42.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jor of mechatronics technology, such as the lack of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 the lag of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the unclear certificate system, and the lack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of ' 213 ' talent training mode,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perfecting the "1+X" certificate system, deepening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strengthen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for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关键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证书体系;校企合作
Key words: training mode;curriculum system, certification system;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57X(2021)15-0224-03
0 引言
2019年1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文件,指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职业教育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凸显,职业教育也“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专业教育模式是类型教育的直接体现,专业则是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核心工程。本文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下简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面临的问题和不足,针对性提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的措施和路径。
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模式不新
我国职业教育主要参考普通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課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和授课方法等都与普通教育相近,导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存在培养模式革新滞后、工学结合不彻底、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教学不匹配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1.2 课程体系建设滞后
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也要考虑生源特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生源主要包括高中普招(经过高考统招录取)、高中提前招生(基本学业测试达标,未参加高考)、中职对口单招以及通过“百万扩招计划”的社会生等。学生知识背景、学习能力、知识接受能力等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高中提前招生的学生基本是考取本科院校希望不大的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这一生源内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都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提出了新要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采用同一课程体系已经很难满足不同生源学生学习、成人成才需求,课程体系革新的滞后性也拖累了高质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1.3 证书体系条理不清
“职教20条”启动了“1+X”证书制度,随后“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全国铺开,由于受技能训练设备开发、证书标准制定、实训资源建设等限制,尽管职业院校和证书开发企业投入的资源和精力较大,但取得的实效并不明显,需要政、校、企三方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形成协同联动机制[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证书逐步放到第三方评定机构进行评定,在确定第三方评定机构布局和数量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落实,这样易造成“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第三方评定的技能证书选择、时间安排的不确定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面临着可编程控制系统应用编程“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方案和标准刚公示)、电工中级证书、钳工中级证书和CAD中级证书等,如何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确定证书种类、数量和证书体系的问题。 1.4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大型合作主要企业形式是“订单班”、“现代学徒班”等,但是一旦企业人才需求饱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就难以为续[4];与中小微企业合作形式主要技术服务和产品研发,高职教师能够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技术应用问题,成为中小微企业技术力量的重要补充,但职业院校教师课务多、部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弱等因素也制约了与中小微企业的深入合作。
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途径
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构建“1+X”证书体系,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
2.1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准绳,构建 “213”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和生源素质情况,构建“213人才培养模式, “2”是指学生掌握电气工程和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1” 是指学生在大三阶段选择一个专业方向综合实训进行岗前训练,“3”是指实施“课证融通、赛教融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夯实电气工程和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大三阶段行政班级被打乱,按专业方向综合实训重新组班,学生根据个人专业兴趣、职业取向等选择专业方向综合实训班,专业方向综合实训主要分智能控制技术服务、数字设计与制造服务、机电产品营销服务三个方向,并以企业典型产品、典型项目、典型案例、典型工艺为载体开展实训,是学生进入企业前的岗位技能、岗位素质培养,缩短学生岗位适应时间,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和组织实施的过程中,电气工程和机械工程相关课程与电工中高级证、钳工中高级证分别相融通,把技能考证项目分解成小项目,作为相关课程课堂项目化教学案例,把考证内容融到课堂教学内容,实现实训内容与考证内容相对接、实践操作要求与考证操作要求相对接,课程考核标准与电工证书考核标准相对接;《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分别与机电一体化项目、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相对接,把技能竞赛项目分解成小项目,用于课程项目化教学,竞赛考核标准融入课程教学考核,让学生掌握新技术、新技能;校企联合设计实训设备,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共建实训基地,开展新型现代学徒班、订单班等,实现专业与产业相对接[5,6]。
2.2 以专业方向人才培养为指引,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职教20条”提出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核心内容,体现培养理念和价值取向。随着制造强国战略和区域制造业转型发展规划的提出,人才培养目标也要随之调整,课程体系也需动态跟随修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分目标层、技术技能层、课程结构层和实施层。目标层是制造强国战略和区域制造业转型发展规划提出的“绿色设计、工业强基、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创新”,技术技能层是基于技艺精湛、高素质技术技能高职人才培养工程,再结合学院发展规划和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设置智能控制技术服务、机电产品营销服务、数字设计与制造服务三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都对接区域制造业人才需求,突出技能和服务意识培养。课程结构层是针对技术技能层,设置智能控制技术、营销与服务、设计与制造三个课程模块,学生经过三个模块学习,夯实专业技能、掌握管理、营销知识,具备服务意识。实施层是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能力培养与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课程实施与职业素质养成相结合,形成“基础知识、实践训练、能力培养、素质养成”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湛的技艺、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区域制造业转型发展提供大量的、服务意识强、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7,8]。
2.3 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训体系和“1+X”证书体系
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9,10]。“1+X”证书体系中 “1”是指学生获取的学历證书, “X”是指各类职业技能证书,包括教育部门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电工中级证书和钳工中级证书,以及行业协会的机械CAD中级证书和UG中级证书等。各类证书与相关课程相对接,课程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相对接,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对接,扩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转岗适应能力。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213”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三段式”实训体系和与之相匹配的“1+X”证书体系。
见图1,第一阶段,开设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基础课程,对应开展电工中级技能考核实训、钳工中级技能考核实训和机械CAD实训,夯实学生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并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电工中级技能证书相匹配的课程有《电工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两门课程,课内实训内容、实训项目与电工证考核项目相一致;与钳工职业技能证书相匹配的课程有《金工实训》、《机加工实训》、《设备装拆调实训》等,把考证项目融入到课程教学项目体系中,参照证书考核标准设计课程项目考核标准,让系统掌握识图、绘图、装拆、测量、调修等工程技术能力;与机械CAD中级证书相关联的课程有《制图测绘实训》、《机械CAD实训》、《机械设计基础》等,通过技能培训,让学生具备绘图能力。
第二阶段主要是赛教融会,课证融通实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两门课程与省技能大赛项目对接,用分解后的竞赛项目开展教学、用竞赛考核标准进行课程考核,做到赛教融会;《UG考证培训》与UG中级证书相对接,实施教学即技能训练,课程考核即职业技能证书考核,且UG考证培训是机械CAD实训的升级版,是由二维平面制图向三维建模的提升;在第四学期安排学生进行可编程控制系统应用编程“1+X”职业技能证书(中级)实训,培养培训内容与《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课程对接,提高学生控制系统应用编程能力。 第三阶段是专业方向综合实训,大三学生行政班被打乱,学生根据专业兴趣、职业取向等选择进入智能控制技术服务、机电产品营销服务、数字设计与制造服务三个专业方向综合实训中的一个专业方向综合实训班进行实训。在专业方向综合实训过程中,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分析,设计初步实施方案、设计或加工,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调研报告,并以答辩或现场操作考核等形式对学生专业方向综合实训进行考核。学生通过专业方向综合实训,学懂、弄通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方向技能,达到“一专多能”、宽基础、精通一门技术的人才培养规格。
2.4 以专业方向综合实训为纽带,构建校企合作模式
结合校企合作现有条件和基础,基于“213”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方向综合实训为校企合作切入点,构建“学校-综合实训-企业”校企合作新模式。如图2,专业方向综合实训是校企合作的纽带,是进一步开展合作的基石,学生在掌握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商业文化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后,开展专业方向综合实训。专业方向综合实训是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前的一个过渡阶段,在实训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与企业达成了顶岗实习意向,并以企业典型项目、典型案例、典型产品、典型工艺为载体开展项目训练,让学生培训的知识、技能、规范与企业岗位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操作规范直接挂钩,企业工程师也参与综合实训指导,让学生接触企业、认可企业,与企业提前建立联系,为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心理准备、知识准备、技能准备,让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干好工作,提高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和企业认可度,降低离职率。
通过“学校-综合实训-企业”校企合作有效开展,势必增强校企相互认可度,学校在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的同时,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相熟、相知,利于教师企业实践、技术服务、产品研发等方面进行深度和广度合作;每个专业方向都与多家企业合作,每年筛选和补充合作企业,确保每年都有企业围绕“专业方向综合实训”开展联合育人育才,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区域制造行业中有知名度、信誉度;企业的典型项目、典型案例、典型产品、典型工艺进一步拆解成小项目融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丰富教学资源、也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应用和技术前沿,从而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企业获得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良性循环。
3 结束语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步伐加快,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逐步建立,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其职业性、实践性体现会更加明显。在此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经过改革和实践,“213”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完善和落实,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得以优化和改进,校企合作深入而又持续,培养的学生知识扎实、技艺娴熟、满足了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要求,颇受行业企业欢迎。但在课程体系项目化构建、校企合作合作模式创新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使企业典型项目、典型工艺、典型案例分解到课程体系中,构成课程体系的项目体系、成为课程项目教学的有利支撑,此外,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专业方向综合实训,让其发挥上联企业、下接课程的重要作用,让校企合作项目落到实处、细处,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随行业企业发展、随学生成人成才需求做动态调整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國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2019-01-24.
[2]卢晓,吴全全,等.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内涵解析、逻辑生成与对策建构[J].教育与职业,2021(1):21-29.
[3]陈璐.职业院校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1(2):13-18.
[4]陈慧.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1(22):45-48.
[5]杨慷慨,曹照杰.“互联网+”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50-55.
[6]李兵,范人伟.高职院校“双主体管理、五个对接”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1):50-54.
[7]吴霞.工科基础实验课程“递进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7(2):78-83.
[8]李海霞.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路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9(2):48-51.
[9]赵坚,罗尧成.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若干思考与初步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7):5-11.
[10]张弛,张磊.中国智造视域下高技能人才职业素质模型与“1+X”育训协同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20):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