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派”的欧盟国际社会研究:逻辑与反思

来源 :国际政治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king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盟国际社会是"英国学派"地区国际社会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英国学派"地区国际社会研究的话语中,欧盟被视为地区概念,具有国际社会属性,遵从地区国际社会的一般逻辑,即欧盟地区的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共享与全球层次和其他地区层次国际社会不同的国际社会要素。"英国学派"的欧盟国际社会研究为认识欧洲一体化进程提供了一种独特理论视角。它将欧盟国际社会分为欧盟国家间社会和欧盟世界社会(或跨国社会)两个维度,并将欧洲一体化进程与欧盟国际社会两个维度的形成和扩展联系起来。尽管如此,"英国学派"的欧盟国际社会研究表明,其地区研究仍需在理论建设、议题选择和理论应用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其他文献
德国历史学家埃卡特·克尔将社会和经济力量引入对第二帝国海军问题的研究,针对传统兰克史学所遵从的"对外政策优先"原则,提出"国内政治优先"的论断.克尔在德国国内政治和社会经济基础上,揭示海军扩张与帝国主义政策这两个问题与当时德国的社会经济状况、阶级结构、利益集团和政党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克尔的研究侧重社会史,强调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决定性作用,重视阶级分析方法的使用,有很强的马克思主义色彩.克尔的研究表明,外交史和国际关系史的书写在档案之外还应关注更广阔的经济、社会力量,兼顾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综合社会
冷战初期,越南共产党试图延续其自建国以来带有中立色彩的对外政策,极力避免法越战争国际化.但在冷战向亚洲蔓延、法越战争进入僵持阶段、中国革命形势快速发展、美法关系升温等因素的作用下,越共逐步走上了结盟之路.1950年初,越共追随中共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标志着其结盟政策的形成.该政策不仅导致越共获得了足以改变战场形势的军事援助,并促成了以中国支援越南进行民族解放斗争为主要形式的中越准军事同盟.更重要的是,越共借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承认解决了法国选择扶植保大政府所引发的政权合法性危机,这也是越共实施结盟政
21世纪以来,美国对生物武器、生物恐怖主义及生物技术滥用等蓄意生物威胁问题格外关注,逐步推动其议题"安全化",并不断加强应对蓄意生物威胁战略的构建与发展.在安全化理论的视角下对这一战略的形成和演进进行审视和研究,会发现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状况:合理的安全化和"过度安全化"现象并存.合理的安全化部分基本实现了美国应对蓄意生物威胁的战略目标,满足了预防生物武器威胁的安全需求;而对生物恐怖主义的"过度安全化"操作导致美国肆意发动生物反恐战争,反恐形势"越反越恐",对生物技术滥用问题的"过度安全化
气候变化及其治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引人瞩目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也是美国政治生态中长期存在的一大热点问题.气候议题的发散性,以及美国联邦制的制度设计和国家气候政策的不确定性,既为美国各层级行为体参与气候治理创造了实践舞台,也为多层级治理理论建构提供了经验素材.在多层级治理理论视角下,美国次国家行为体得以从水平、垂直、等级三个维度,全面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在水平维度上,气候行动领先的州和城市向其他次国家行为体横向扩展,彼此直接进行经验交流和知识转移.在垂直维度上,气候行动领先的州和城市自下而上地纵向发挥影响力,并
固体废物的跨国转移是当前全球环境治理的核心议题之一.固体废物跨国转移的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污染转移机制与全球贸易机制,分别遵循环境负外部性转移逻辑与固体废物资源化逻辑.其中,前者认为国家间环境标准与制度差异、不同国家公众环境意识差异形成了废物跨国转移的驱动力;后者认为市场价格、资源需求与技术比较优势促进了废物的跨国流动,并构成当前废物跨国转移的主流范式.通过分析固体废物跨国转移的运行逻辑与作用机制发现,环境逻辑与资源逻辑的竞合存在一个根本性困境,即全球贸易制度以市场公平为基础,难以充分将环境公平的考量纳入制
"全球性地区治理"或"全球主义观照下的地区治理"是为了解决如何走出当前全球治理困境而提出的新观念或新议题,其要义是在全球主义的观照下,各国际行为体在地区层面就某个或某些议题,或者就整个地区的全面合作问题,开展政策协调、构建制度性联系或者组织地区共同体等活动,旨在先行实现世界各个地区的治理和善治,最终达到全球的治理和善治.这种新观念的理论基础是全球学和全球国际关系学,其实践基础则是统筹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关系的现实需要.实现这种全球性地区治理,需要不断完善其研究议程,推动其从观念到政策实践的转变.国际
英格兰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构建出自成一体的话语体系,而马丁·怀特在该学派的话语构建过程中发挥了探索者和引路人的作用.通过区分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梳理现实主义、理性主义、革命主义三种国际关系的思想传统,探讨国际性与宗主性、初级与次级、开放性与封闭性国家体系的差异,马丁·怀特为英格兰学派提供了基本的概念框架和分析路径.怀特的话语构建具有充分运用分类和比较方法、注重对历史的理论化、强调连续性甚于变迁性、具有道德关怀和宗教情怀等特点,但也存在概念界定不够清晰、逻辑思路不够一致、学术视野不够开阔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北极研究逐渐发展起来,相比于传统的国际政治研究,中国的北极研究是新领域,在当前国际背景下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学术价值.那么,中国的北极研究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已经取得哪些成绩,有哪些最新的研究动态?国外学界在北极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进展?有哪些值得中国学界借鉴的研究议题和研究方法?中国的北极研究有哪些不足,发展前景如何?为此,本刊特约记者王海媚专访中国科学院大学徐庆超助理研究员.徐庆超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北极研究、外交转型、国际话语权与公共外交,代表作有:专著《崛起之翼: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的中
期刊
20世纪中期,随着新兴社会力量崛起、权力结构初步平等化,委内瑞拉建立了由一系列制度和组织机构综合而成的体系"蓬托菲霍体制"。"蓬托菲霍体制"建立之初成效显著,社会中下层可以与精英集团共同分享石油出口收入,使委内瑞拉在一段时期内保持了高度的政治稳定、强劲的内需和工业化的发展。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由于委内瑞拉企业家集团利用其集体行动能力和财富优势,以收买和经济政变方式收服政治精英集团,使用政治庇护主义网络控制劳工集团,并将弱势的城市贫民群体彻底边缘化,导致委内瑞拉的经济效率低下、外债激增、两极
"英国学派"的世界社会观是"英国学派"理论多元主义的体现,也是超越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二元对立的重要依据。从查尔斯·曼宁到巴里·布赞,几代"英国学派"学者对世界社会的探索推动了世界社会的概念化。"英国学派"的世界社会观有两种类型,即古典规范性解释和布赞的结构性解释,这两种解释分别存在缺陷。基于此,进一步反思世界社会产生所带来的深刻社会转型、所需要的文化根源和变革机制可以发现,"英国学派"的世界社会构想是高度理论化和思辨抽象化的,并没有为人们提供世界社会的清晰形象和未来图景,世界社会被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