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认为,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要取得实质性突破,中学政治课堂要实现革命性变革,必须坚持学生立场,走学生路线。
关键词:政治教学;学生路线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0-051-01
一、为了学生
一切教学的首要问题是为什么教的问题,即教学的价值取向问题。中学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为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不是口号式的挂在嘴上,或者标签式的写在文章或者教案当中,而是要贯彻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在现实的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把“为了学生”仅仅理解为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帮助学生获得好的高考成绩,至于其它的目标则是次要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和短视性。我们这里倡导的价值取向:兼顾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当下的需要;兼顾国家、社会的要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具体的政治课堂教学中就表现为两种不同教学设计追求:一种是以知识立意。过度聚焦于知识的准确传授(学会),过分追求短期效应——考试成绩。这种课堂的缺陷是见物不见人,或者只见认知中的人,不见全面发展的人;一种是能力立意。在重视学科成绩的同时,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会学)——立足生存,追求发展,“既吃馒头,又读诗”,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
可见,似乎同样是“为了学生”,由于追求的目标不同,立意便不一样,境界也高下立判,效果自然也就不同了。
二、相信学生,依靠学生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6年了,然而我们的中学政治课堂只是多了一些形式上的热闹,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师强势主宰课堂的现象仍然占主导地位,很多教师仍在对学生已经掌握或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能够自己学会的知识,不遗余力地讲深讲透,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缺少学生立场,不相信学生能够自己学会,不相信学生能够自主发展,医治的方法就是要坚持学生立场,走学生路线,也就是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确立这样几个观念:(1)学习最终是学生的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为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服务和帮助,不能太过强势,更不能包办代替,课堂教学的高境界是教师隐入幕后,变课堂为学堂。(2)学生不是零,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知识准备和生活经验,要重视挖掘学生身上蕴藏的课程资源。(3)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自己能讲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讲,变独白为对话,确保学生在课堂中的话语权。(4)相信学生自己能学会,自己能发展。(5)有充分的耐心期待学生的自悟、成长和发展。所有这一切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充分的自信,相信自己会学习,能发展。
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奥苏泊尔认为:“全部教育学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且据此展开教学。”中国古代教学方法论思想的核心也是因材施教。无数事实证明,了解学生,并据此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为此,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一定要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学生路线:(1)平时常到学生中去走走,听一听,谈一谈,往往在不经意中,能够了解到他们真实的想法,他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了解到他们思想中的焦虑、矛盾和冲突。(2)利用学生在预习和自主学习中提出的问题,了解他们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生活积累。(3)利用练习和考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薄弱环节,及时加以补救。(4)真心实意地向学生学习,吸收学生的长处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能够虚心听取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此为参照反思和改进我们的教学实践。
四、注重细节,体贴学生
(1)课堂讨论是政治课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组织得好的课堂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课堂讨论时,教师不宜踞守讲台,等待学生讨论的结果,而应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巡视,即时了解学情,解答疑问以便组织下一步的教学。教师走近发言的学生,是认真倾听的表现,是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
(2)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举例是政治教师几乎每课必用的方法,好的事例可以使抽象的理论浅显易懂,同时师生对典型事例的深入讨论,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课堂教学中所用事例绝不能信手拈来,要精心选择,精心加工,精心描述,运用的时机也要讲究。政治课的事例要突出时代性,要选用国际国内最新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作为素材;要突出生活化,要挖掘这些事件与学生生活的内在联系,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事例的运用要集中,最好能用一个典型事例贯穿整个课堂,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进行抽丝剥茧式的深入地理解和研究,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果所举事例过多,或者不够典型,走马观灯似的不断变换或缺乏针对性,就会使学生如坠五里雾中,不知所云。
(3)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不少教师,往往刚刚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便被叫起来回答,这样使学生显得非常被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堂便会显得沉闷而缺少生机。
(4)评价的激励性。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因其多为即兴,往往思维不够缜密,逻辑不够严谨,表达不够准确,语言不够简洁。因此,教师要用简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发言,归纳其主要观点,使其继续进行的讨论具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发言,要多激励性评价,学生的提问和发言,有时会出乎教师的预料,会给教师打开另一扇思考之门;学生表达的观点,常能突破教师的成见,会为教师拨动另一根思想之弦。教师的归纳评价,要现身说法,告诉全班学生,刚才的发言,令我获得了哪些启发,使我产生了什么新的认识。这是对发言者最好的评价,也是告诉倾听者,那看似杂乱无章的发言,常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能照亮“我”思考的大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会养成尊重别人发言的习惯,形成倾听别人发言的修养,提高发现别人思想闪光点的能力。
关键词:政治教学;学生路线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0-051-01
一、为了学生
一切教学的首要问题是为什么教的问题,即教学的价值取向问题。中学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为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不是口号式的挂在嘴上,或者标签式的写在文章或者教案当中,而是要贯彻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在现实的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把“为了学生”仅仅理解为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帮助学生获得好的高考成绩,至于其它的目标则是次要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和短视性。我们这里倡导的价值取向:兼顾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当下的需要;兼顾国家、社会的要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具体的政治课堂教学中就表现为两种不同教学设计追求:一种是以知识立意。过度聚焦于知识的准确传授(学会),过分追求短期效应——考试成绩。这种课堂的缺陷是见物不见人,或者只见认知中的人,不见全面发展的人;一种是能力立意。在重视学科成绩的同时,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会学)——立足生存,追求发展,“既吃馒头,又读诗”,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
可见,似乎同样是“为了学生”,由于追求的目标不同,立意便不一样,境界也高下立判,效果自然也就不同了。
二、相信学生,依靠学生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6年了,然而我们的中学政治课堂只是多了一些形式上的热闹,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师强势主宰课堂的现象仍然占主导地位,很多教师仍在对学生已经掌握或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能够自己学会的知识,不遗余力地讲深讲透,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缺少学生立场,不相信学生能够自己学会,不相信学生能够自主发展,医治的方法就是要坚持学生立场,走学生路线,也就是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确立这样几个观念:(1)学习最终是学生的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为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服务和帮助,不能太过强势,更不能包办代替,课堂教学的高境界是教师隐入幕后,变课堂为学堂。(2)学生不是零,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知识准备和生活经验,要重视挖掘学生身上蕴藏的课程资源。(3)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自己能讲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讲,变独白为对话,确保学生在课堂中的话语权。(4)相信学生自己能学会,自己能发展。(5)有充分的耐心期待学生的自悟、成长和发展。所有这一切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充分的自信,相信自己会学习,能发展。
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奥苏泊尔认为:“全部教育学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且据此展开教学。”中国古代教学方法论思想的核心也是因材施教。无数事实证明,了解学生,并据此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为此,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一定要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学生路线:(1)平时常到学生中去走走,听一听,谈一谈,往往在不经意中,能够了解到他们真实的想法,他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了解到他们思想中的焦虑、矛盾和冲突。(2)利用学生在预习和自主学习中提出的问题,了解他们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生活积累。(3)利用练习和考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薄弱环节,及时加以补救。(4)真心实意地向学生学习,吸收学生的长处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能够虚心听取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此为参照反思和改进我们的教学实践。
四、注重细节,体贴学生
(1)课堂讨论是政治课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组织得好的课堂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课堂讨论时,教师不宜踞守讲台,等待学生讨论的结果,而应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巡视,即时了解学情,解答疑问以便组织下一步的教学。教师走近发言的学生,是认真倾听的表现,是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
(2)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举例是政治教师几乎每课必用的方法,好的事例可以使抽象的理论浅显易懂,同时师生对典型事例的深入讨论,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课堂教学中所用事例绝不能信手拈来,要精心选择,精心加工,精心描述,运用的时机也要讲究。政治课的事例要突出时代性,要选用国际国内最新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作为素材;要突出生活化,要挖掘这些事件与学生生活的内在联系,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事例的运用要集中,最好能用一个典型事例贯穿整个课堂,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进行抽丝剥茧式的深入地理解和研究,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果所举事例过多,或者不够典型,走马观灯似的不断变换或缺乏针对性,就会使学生如坠五里雾中,不知所云。
(3)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不少教师,往往刚刚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便被叫起来回答,这样使学生显得非常被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堂便会显得沉闷而缺少生机。
(4)评价的激励性。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因其多为即兴,往往思维不够缜密,逻辑不够严谨,表达不够准确,语言不够简洁。因此,教师要用简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发言,归纳其主要观点,使其继续进行的讨论具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发言,要多激励性评价,学生的提问和发言,有时会出乎教师的预料,会给教师打开另一扇思考之门;学生表达的观点,常能突破教师的成见,会为教师拨动另一根思想之弦。教师的归纳评价,要现身说法,告诉全班学生,刚才的发言,令我获得了哪些启发,使我产生了什么新的认识。这是对发言者最好的评价,也是告诉倾听者,那看似杂乱无章的发言,常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能照亮“我”思考的大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会养成尊重别人发言的习惯,形成倾听别人发言的修养,提高发现别人思想闪光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