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古籍文献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 :文史月刊·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zhao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族古籍文献是贵州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文章从贵州民族古籍基本概况,到贵州民族古籍文献资源收集及整理,提出了对贵州民族文献的面临的困境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 贵州民族古籍文献 资源收集 整理 探索
  贵州是多个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居全国第三位,除汉族外,还居住着48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少数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古籍资料,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丰俗。这些古籍真实地保存和记录了各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文化成果,记述了各民族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文化经历,反映各个民族的特殊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历史过程,体现着各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它不仅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精神理念的重要载体,也是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集中展示了贵州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贵州民族古籍基本概况
  贵州民族古籍从内容来说,宗教、哲学、伦理学、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体育、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数理化、天文历法、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交通运输、综合等所有门类都涉及到。截至目前为止,全省已搜集整理出版的民族古籍的100 多种,5000 多万字,其中有30 多种获省内外图书精品奖,为研究民族史、民族学、民族语言、民族艺术、民族习俗、宗教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民族古籍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文字类;二是无文字类。文字类古籍:一是各种民族文字记载的古籍文献,如彝文文献和水文文献,彝文文献大多是手写体。贵州的彝文古籍达万余部,主要分布在毕节等地区。毕节地区现有的彝文古籍就有4000余部,著名的文献有《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宇宙人文论》等。水文古籍主要表现在水书中。水书大约在秦汉之际,受中原文化影响逐渐形成。用水书记载的书籍,可分为阅读本、朗读本、遁掌本、时象本、方位本、星宿本外,还有民歌的识字读本和其他各种书籍。我省的水文古籍 “贵州水书文献”已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和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是汉文记载的有关少数民族史料。我省的汉文古籍数量众多,仅明清两代就有各种著作约2000 种,其中很多作品记录了贵州省各民族的历史活动。三是用汉字作记音符号记录民族语言的各种资料,这种情况在贵州各民族中都有发现。用汉字作记音符号记录民族语言的各种资料。在明清,布依族居住的地区就流传着一种以汉字为基础的方块字,人们称之为“布依字”或“土俗字”,一些接受过汉文教育的布依族宗教祭司(布摩)当时就用这种文字来记录当地的宗教经典,还有本民族的民间故事、情歌等。侗族也借用汉字或仿照汉字创造了一种侗字,用于记录侗语歌册、历书等。被尊称为侗戏祖师的吴文彩就用汉字记侗音的手段写出了侗族文学史上第一个侗戏剧目《梅良玉》。
  金石铭刻类古籍。贵州的金石铭刻类古籍按镌刻的物体分,有锡、铜、银合金浇铸钟铭、岩刻、碑刻等;按文字分,有民族文字镌刻,汉文镌刻以及民族文字、汉文合刻碑。《妥阿哲纪功碑文》是迄今发现用彝文錾刻记事最早的实物。水文铭刻类古籍主要存在于墓碑中,数量不多,最早的是三都水族自治县塘州拉下村的一块图文并茂的墓碑,据水族历法推算,此碑立于明孝宗十年(公元1500 年)。唯一的一块苗文碑位于威宁石门坎,是1916 年镌刻的。碑文反映了清末民初英国传教士柏格里从云南昭通到贵州威宁石门坎传教,创造苗文及办学校的情况。
  文书类古籍。目前发现的主要是一些少数民族起义发布的檄文、文告、民间保留的契约、土司的委任状等。锦屏县苗、侗族民间林业契约文书不下10 万件。它们是产生于清代锦屏林区的民间法律文书,其内容以山林土地买卖、租佃、林产品分成及林业管理为主,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缺少经济历史文献、我国缺少林业历史文献和民间民法文献三大空白。无文字类的民族古籍主要是指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口头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各种资料, 反映本民族的民族起源、历史变迁、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民族性格。主要有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口传古籍。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因此,口传古籍种类多,内容丰富,各地差别较大。具体来说,湘西方言口传古籍中汉文化成分多些,流传有远古神话史诗《板东辰》等。黔东南民间长诗数量丰富,篇幅浩繁,流传着十二路大歌。西部方言口传古籍民间故事情节曲折,故事完整、优美,代表作有《蚩尤的传说》等。此外还有迁徙占歌和众多的丧仪唱词。尤其是融历史、哲学、法规为一体的“佳理”篇幅最大。西部方言口传古籍民间故事情节曲折,故事完整、优美。代表作有《蚩尤的传说》等。此外还有迁徙古歌和众多的丧仪唱词。
  二、贵州民族古籍文献资源收集及整理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关心下,经过我们全省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者的辛苦努力,实施了水书和锦屏林业契约文书的抢救工程,开展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贵州各民族卷的编纂工作,搜集整理出版了一批优秀的民族古籍,全省抢救民族古籍上万册。出版的民族古籍100 余种5000 多万字,为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积累了经验,为我省各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我省从上世纪50 年代起就成立了彝文翻译组,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彝文古籍的搜集、整理及翻译出版工作。毕节地区就有20 部彝文古籍荣获三批次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彝族源流等》、《彝族诺沤书》、《宇宙人文论》3 部古籍入选了在北京的特展,毕节地区彝文文献研究中心申报的国家社科课题《彝族诗歌格律研究》获毕节地区的首次立项,实现了零的突破。在六盘水,毕节地区民委邀请毕摩翻译彝族文献《指路经》18 册,彝文古籍7680 册。自1985年9 月贵州省民委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机构成立以来,已两次召开了全省民族古籍工作会和毕节现场会;实施了“水书”和“锦屏文书”调研。在黔东南,一场以“锦屏文书”为普查重点的工作从2008 年起全面推开,主要涉及锦屏、黎平、天柱、剑河、三穗5 个县的“锦屏文书”,目前的搜集、抢救已突破8 万件。在水书古籍抢救方面,荔波县在这三年间先后有《金银》、《庚甲》等20 部精品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贵阳市、铜仁地区、遵义地区、安顺地区都在这些年的民族古籍普查工作中收获了大量的民族古籍文献,特别是2012年安顺出版的《安顺苗族》、《安顺布依族》等典籍。为当地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探索贵州民族古籍文献资源的困境与思考
  民族文献典籍是少数民族,同时也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其所具有的珍贵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都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及时地做好民族古籍工作。但是面对我省数量众多、工程浩大的民族古籍工作同样面临着重重困难。
  (一)经费紧张
  经费严重不足是制约民族古籍整理、收集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瓶颈。各级政府在民族文化、民族古籍的抢救、保护、发掘中投入严重不足,尽管民族工作部门几年来投入了200 多万元的古籍经费,但对于更好地做好内容庞大的民族古籍工作,更好地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还显得十分单薄。单单我省的毕节地区仅近年来整理出版的古籍经费缺口就达400 多万元。
  (二)人才奇缺
  从近几年的缺口来看,民族古籍工作存在着普查力度不够、普查面有限、普查效果和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由于普查人员较少、基础差、普查面广、力度不够、设备简陋、难度大,加之普查人员对民族古籍知识的不够,导致了一些该普查的没普查到,不该普查的内容纳入到了普查工作中来;同时由于人员少,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不能逐个进行全面的普查,在普查范围和普查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三)馆藏简陋等一系列问题,都让民族古籍工作的推进难上加难
  近年来随着民族古籍工作逐渐受到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古籍普查的成果也不断地凸显出来,然而,馆藏经费、人员,以及如何使古籍馆藏条件得到有效改善,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古籍藏馆。
  (四)民族古籍消失的步伐在加快也是一个大问题
  在普查工作中发现民族古籍损毁、消亡现象十分严重,一些独特的语言、文字和习俗正在现代化的冲击中加速消亡,大批具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少数民族古籍正在被现代文明所撞击,民族古籍文化正在不断走向消亡。而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渠道收购和倒卖古籍文献资料从中谋取暴利,导致古籍文献流失严重。与这些可以逐步解决的硬件条件相比,那些掌握着民族古籍、能识别民族古籍密码的民间老艺人的逐渐离去,则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荔波、三都等地,能识别水书的先生正逐步老去,如果抢救得不及时,再好的民族古籍也可能成为无字“天书”。
  四、结束语
  我省民族古籍种类繁多,内容广泛丰富,所以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地合理利用和开发研究,要坚持依法保护和科学保护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民族古籍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民宗、文化、档案以及各民族学会的工作职能,做到统一协调,科学管理,把解决机构、编制、经费等问题纳入政府的社会发展规划,从体制上解决民族古籍工作所需的入力、物力、财力问题。民族文献古籍的抢救和保护, 关键同样在于人才。加强民族古籍专业人才培养, 是抢救和保护好民族文献古籍的重要举措。要以提高民族文献古籍人员业务水平为重点, 把短期培训、学历教育和高级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培养一支得力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要考虑到民族古籍大多散存在各民族的良间文化传承人中,他们是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宝库、活化石,因此,要组织人力尽快搜集、整理他们的口传音像资料,建立口传音像资料库,在有效保护好布依族民间知识分子、布摩先生、民间传承人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口传古籍继承人,扶持口传古籍之家,让具有悠久历史的口传古籍能世代流传下去。
  总而言之,民族古籍文献整理抢救以及开发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广大的专业工作者努力工作外,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帮助。只有这样,民族古籍文献才能得到长期的发展,从而促进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栗敏.贵州民族古籍文献抢救整理的紧迫性与对策研究,2012,(2)
  [2]李萍.让民族文化瑰宝绽放异彩.贵州民族报,2009,(11)
  [3]陈晓静.论布依族文献古籍的抢救与保护.贵州文史丛刊,2011,(1)
  (作者单位:贵州省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但是,由于用户使用不当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导致网络安全隐患日益增多,使企业和
期刊
丁扬斌,字光训,1892年生于贵州省黔西白泥田丁家寨,卒于1965年。他是爱国民主人士、黔西县一至五届人民代表、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思想家、学者、诗人。丁扬斌先生是现代
期刊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十分的迅速,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计算机在实际生活及工作中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实际应用
文化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家国情怀”在历史学科五大素养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从“师夷长技”
本文首先阐述了微课的特点及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接着对微课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期刊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客观规律,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方法在教学
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智能化的生活也渐渐地被人民所接受,随着建筑电气化复杂程度的增加,雷击事件更是时有发生,对建筑、电气设备及人体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在安装现代建
近日,在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届四次理事会暨高层论坛召开期间,正式启动了“十二五”863计划“废旧稀土及贵重金属产品再生利用技术及示范”项目.rn受国家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