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小衔接,是指儿童在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过渡,处于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两者既存在连续性,又有各自的独立性。与幼儿园相比,小学里的生活环境、社会要求、课程内容、人际关系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件大事,标志这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也是他们学习生涯中不得不解决好的一个重要挑战。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正确发挥它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让学生更快的适应小学生活,从而为其终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是幼儿教育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不尊重儿童教育发展规律,拔苗助长。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法国教育家卢梭的这句名言强调的就是尊重儿童教育发展规律。但就目前的现实性情况看,大部分家长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理念的影响,不但要求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拼音、英语、思维训练等内容的教学,还利用假期报各种辅导班,率先抢跑。不少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为了保障生源,也积极地迎合家长的心理,领着抢跑,过早地开始了小学一年级知识的讲授。结果事与愿违,部分孩子进入小学后,发现课本里的知识都曾经学过,骄傲地认为自己都会,没有了新鲜感和挑战性,丧失了学习的动机,上课也不专心听讲,从而出現上学期学习优秀、下学期成绩开始下滑的现象。
2、不能全面理解衔接的含义,顾此失彼。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家长和幼儿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片面追求文化知识学习的倾向,不自觉地缩小了衔接概念的范围,把衔接局限为甚至等同于知识上的储备和延伸,一味强调读、写、算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培养和启蒙。这种做法与当前小学积极倡导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给正常的衔接工作带来不少的困难。
二、 幼小正确衔接应采取的策略
1、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幼儿园与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两者既有差异,又有不可分割的连续性。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在幼儿园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必须兼顾,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引导。随着年龄的增长,让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加强。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应确立近远期两个教育目标,近期目标为帮助儿童首先适应幼儿园生活,自然过度,切勿着急。远期目标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审美目标、广泛的兴趣爱好、探索求知的欲望,为儿童适应小学生活做全面的准备。
2、激发兴趣,明确目标。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学习兴趣,是造成学生学习的重要原因。兴趣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他可维持人的注意和知觉的操作,能激起集中注意,筛选掉不相干的刺激,它是儿童顺利学习、发展智力的动力。由兴趣诱发的愉快情绪可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这有助于培养儿童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为入学后适应学习生活做准备。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才能使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活动。首先要激发学生入学兴趣,例如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参观小学,由小学里的老师介绍学习里的生活、学习情况,了解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幼儿从了解小学到喜欢小学,以上小学为荣,从内心深处产生上小学的愿望;其次,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认识许多拼音和生字,学生可以自己读感兴趣的课外书,鼓励他掌握了新本领,他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有了。
3、树立信心,培养独立性。国外极为重视自信和独立性方面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和及教育活动的组织上都十分重视这一点。他们自然很很注意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如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不是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全班学生,而是允许他们按其不同的水平,不同发展速度来学习。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具体活动让他们感受和体验自己的能力,感受和体验努力与成功,感受和体验失败与教训,从而使他们增加对自己的认识,增强自信心。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功与失败以及对成功与失败的感受,与其本人的“欲求水准”有关,甚至是由它决定的。在对学生“欲求水准”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欲求水准”的心理教育,通过提高学生的“欲求水准”,提高学习的动机和学习效率,从而增强自信心。
4、从实际出发,找准衔接点。由于学生入学前接受学前教育程度不同,所受学前教育时间长短和程度不同,因此他们入学前所储备的知识、能力、和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必须依据上述条件来确定衔接的重点,以点带面,推动衔接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时,要把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作为衔接的焦点。此外,要做到情感相容,走进孩子们的世界。
5、做好家长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因此,一定要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例如可以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幼儿园能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住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不尊重儿童教育发展规律,拔苗助长。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法国教育家卢梭的这句名言强调的就是尊重儿童教育发展规律。但就目前的现实性情况看,大部分家长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理念的影响,不但要求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拼音、英语、思维训练等内容的教学,还利用假期报各种辅导班,率先抢跑。不少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为了保障生源,也积极地迎合家长的心理,领着抢跑,过早地开始了小学一年级知识的讲授。结果事与愿违,部分孩子进入小学后,发现课本里的知识都曾经学过,骄傲地认为自己都会,没有了新鲜感和挑战性,丧失了学习的动机,上课也不专心听讲,从而出現上学期学习优秀、下学期成绩开始下滑的现象。
2、不能全面理解衔接的含义,顾此失彼。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家长和幼儿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片面追求文化知识学习的倾向,不自觉地缩小了衔接概念的范围,把衔接局限为甚至等同于知识上的储备和延伸,一味强调读、写、算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培养和启蒙。这种做法与当前小学积极倡导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给正常的衔接工作带来不少的困难。
二、 幼小正确衔接应采取的策略
1、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幼儿园与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两者既有差异,又有不可分割的连续性。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在幼儿园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必须兼顾,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引导。随着年龄的增长,让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加强。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应确立近远期两个教育目标,近期目标为帮助儿童首先适应幼儿园生活,自然过度,切勿着急。远期目标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审美目标、广泛的兴趣爱好、探索求知的欲望,为儿童适应小学生活做全面的准备。
2、激发兴趣,明确目标。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学习兴趣,是造成学生学习的重要原因。兴趣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他可维持人的注意和知觉的操作,能激起集中注意,筛选掉不相干的刺激,它是儿童顺利学习、发展智力的动力。由兴趣诱发的愉快情绪可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这有助于培养儿童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为入学后适应学习生活做准备。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才能使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活动。首先要激发学生入学兴趣,例如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参观小学,由小学里的老师介绍学习里的生活、学习情况,了解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幼儿从了解小学到喜欢小学,以上小学为荣,从内心深处产生上小学的愿望;其次,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认识许多拼音和生字,学生可以自己读感兴趣的课外书,鼓励他掌握了新本领,他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有了。
3、树立信心,培养独立性。国外极为重视自信和独立性方面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和及教育活动的组织上都十分重视这一点。他们自然很很注意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如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不是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全班学生,而是允许他们按其不同的水平,不同发展速度来学习。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具体活动让他们感受和体验自己的能力,感受和体验努力与成功,感受和体验失败与教训,从而使他们增加对自己的认识,增强自信心。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功与失败以及对成功与失败的感受,与其本人的“欲求水准”有关,甚至是由它决定的。在对学生“欲求水准”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欲求水准”的心理教育,通过提高学生的“欲求水准”,提高学习的动机和学习效率,从而增强自信心。
4、从实际出发,找准衔接点。由于学生入学前接受学前教育程度不同,所受学前教育时间长短和程度不同,因此他们入学前所储备的知识、能力、和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必须依据上述条件来确定衔接的重点,以点带面,推动衔接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时,要把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作为衔接的焦点。此外,要做到情感相容,走进孩子们的世界。
5、做好家长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因此,一定要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例如可以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幼儿园能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住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